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探析
2023-02-10陈方男
陈方男
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从选材上看有名人故事、寓言故事等,从主题上看有爱国责任、生活哲理等,这些内容从不同层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文言文课文,就是从源头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诵读体验中注重审美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这是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小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小学生很难读出其中的音韵与节奏感。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验到文言文的韵律美,进而领悟文本蕴含的深刻内蕴。
一要注重在范读中体现美感。小学文言文学习属于起步阶段,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这种书面形式的古汉语,教师要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才能逐渐掌握诵读技巧。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要借助语音、语势和语态来突出重音停顿、节奏韵律以及字词的特殊读法,体现文言文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象美,让学生在跟读中初步体会文言文蕴含的内在美感。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学生朗读“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没有读出雪大的感觉,教师提醒学生应该读出雪更大一些的感觉,结果学生把声音读得很大,显然学生找不到读出雪更大的方法。此时,教师通过范读呈现雪下得更大的效果,读后让学生说说是通过什么体现出雪更大的效果的。学生这才明白了将“三”这一表达时间的词语读出重音加延缓的感觉,才能体现雪下得很大的效果。
二要允许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反复练读达到熟读成诵后,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文言文,如情境对读、演读、辨读等,读出自己对文言文独特的把握,在诵读中初步体现审美感受。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教师可以抓住文中两小儿的“辩”,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借助手势、动作、神态来造势,使辩论充满“火药味”。
二、在体会理解中积累语言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目标。学生学习文言文,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那些有文言特色的字词和基本的文言文句式。
一要重视积累单音节文言词语。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语和虚词,给学生朗读和理解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守株待兔》中,有“兔走触株”一句,看上去只有4个字,其实就是4个词语,除“兔”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不需要积累,其余3个字都具有明显的文言文词语的特色,需要学生通过积累才能完成學习任务。“走”,课文中给出的注释是“跑”的意思;“触”,由碰到引申为撞到,比白话文中的碰的力量要强烈得多;“株”,在白话文中常作量词,此处表示树桩(根部)。其中,“走”是最值得学生积累的文言词语,古今意思区别很大,教师还可以出示“走马观花”“走为上策”等成语拓展语言积累。
二要有效积累典型的文言句式。学生识别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中,教师不需要系统讲解文言文知识,但在学习具体句子时,可以随句子的理解指出句式方面的特点,学生再遇到类似的句子就能够举一反三。如“……者(也)”在文言文中属于判断句,《守株待兔》中出现的“宋人有耕者”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判断句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者”解释为“……的人”,顺势说明这是一个判断句。之后,学生发现教材中带“者”的句子,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等,诵读与理解起来都会觉得比较顺当。
三、在语言训练中发展思维
小学文言文课文中的语言具有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要依托文本训练思维。这里的依托文本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从文本语言出发,紧扣文本语言特点,训练学生的思维;二是借助编者安排的课后练习进行思维训练。前者可以抓住文本的文言表达与白话文表达的转换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司马光》中“群儿戏于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群儿是怎么在庭院中进行游戏活动的,引导学生用形象思维进行表达。后者可以借助课后练习提出的问题进行训练,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练习3 是“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一练习就是抓住文本中王戎解释自己不去摘李子的语言,提出探究背后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道边”分析经过李子树下的人肯定很多,如果李子好吃的话,应该早被人摘光了;再抓住“子多”综合判断,李子没有被人摘走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子很苦。学生在理解文本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落实的正是思维训练。
二要让语言与思维共同发展。思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二者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学习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就要以语言为核心,抓住文言文中常见的类比论证、比喻说理等习惯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提问、表演、补白、改写等语言实践活动,文言文就从学生难以理解的对象变成了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的语言,学生的思维也从中得到了训练。
四、在浸润渗透中传承文化
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从文言文学习的角度看,这种文化自信源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要关注源头文化的感知。教师要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感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司马光》一文,蕴含着救人于水火的理念;《古人谈读书》《学弈》,谈到了读书与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孔子、朱熹、曾国藩对读书的看法饱含着浓郁的儒家思想观点;《伯牙鼓琴》中的“知音”文化,渗透了儒家提倡的交友之道。
二要关注文化传承的引导。对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既有传承的必要,又有扬弃的空间。教师要予以恰当的指导,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如对《伯牙鼓琴》的结局,学生可以有多元理解,不必完全拘泥于古人一时的做法;而对于《铁杵成针》的学习,有的学生认为磨针太过费力不如买一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磨针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需要从中学习的是克服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文言文学习实践活动,以学习、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为重点,兼顾思维发展、审美体验、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