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课文学写游记

2023-02-10鲁小兰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双龙洞叶圣陶游览

鲁小兰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堪称游记中的典范作品,编者将其安排在“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习作单元中,因而最适宜作为学生学习写游记的范例。

明确目标,让学习更精准

游记不像旅游过程中在不同景点拍照,每一张照片只要看上去有人物、有景色就很美,即使把所有游程中的照片按照游览顺序排列起来,还是不能给人游览的全貌。但是,游记就能有效地呈现整个游览过程的全貌,游览过的景点和游览时的感受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这样一篇带给人如临其境感觉的典范性游记作品。换言之,在这样的课文中,先要将整体感列为学习目标,这也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

游记的整体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是记录真实生活中发生的游览经历,这里强调的是记实性,包括游览的时间、地点、游览的过程等。这些内容在《记金华的双龙洞》都表达得很清楚,以时间、地点的介绍为例,叶圣陶先生就用时间和地点作为游记的开头“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简洁明了。至于游览过程,需要体现有始有终的完整表达,课文以“游北山的双龙洞”开始,以“出了洞”交代此处重点游程的结束。其次游记需要体现“我”的参与感,记录别人的游览不能算游记。游记就是记录“我”在游览过程中所到之处的见闻与感受,这是从表达内容的角度来看游记的整体感。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所有内容都是“我”在游览不同景点时眼睛见到和当时想到的,才能让没有去过双龙洞的读者由此得以认识双龙洞的特点。再次是游记是有感而发的,也就是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或者是游览之后,产生了特别想告诉读者的冲动,才写游记;这一点学生在学习游记作品时不容易感受到,因为这种表达意图通常是隐藏在文本之中的,学生需要挖掘与体会,才能把握。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什么才是叶圣陶最想告诉读者的呢?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一直重视表達的对象或内容,以此梳理课文内容,就会发现叶圣陶先生在游记中一直重视对泉水的描写,正是这种关注使他在探幽的过程中,对双龙洞中的泉水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感受,这就是游记表达的重点内容。

理清顺序,让游程更明朗

学生写游记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缺乏顺序感,尽管写的是自己亲自参与的事情,但写着写着就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情形,全然不顾真实的游览顺序。梳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先后出现的景点,我们就能够看出“我”到双龙洞游览的顺序。编者在课后练习安排的补充路线图的训练:“路上——( )——( )——( )——( )——出洞”,就是让学生重点学习在游记表达中,需要清楚以游览景点的实际顺序为支架,建构起表达的顺序,并以此作为游记的构思。这样的顺序,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落实在具体表达中的呢?

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可以看到,叶圣陶先生先是描写去双龙洞路上看到的景色,值得注意的是,“路上”是这次游程的起点,本来有五公里之多,沿途肯定也有很多吸引人的景色,却不是这次游览的重点对象,所以采用的是简略介绍,而且还不忘抓住溪流的描写,从外围突出双龙洞的特点——水的流淌。接着介绍“洞口”,虽然只有两句话,强调的是背景和印象,“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暗示双龙洞可能深不可测,“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是表达有鲜明特点的印象,也突出了“我”在游览中的感受。随后介绍的“外洞”,也不复杂,一是强调很大,用的是比较的方法;二是不忘关注泉水的位置。接下来介绍的“孔隙”,重点是自己躺在船底过孔隙时的真切感受,把人们容易忽视的地方挖掘出来了。后面在对“内洞”景色的介绍中,突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最后的“出洞”与进入内洞本是再一次经历,但是作者只用一句话交代了。足见叶圣陶先生在每到一处时,都明确交代景点的变换,让读者对新出现的景点充满期待,这样既能保证表达顺序不乱,又能在变化中吸引读者。

深刻感受,让表述更真切

许多学生写游记的时候,把旅游过程中鲜活的情景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写得稀松平常,不仅显得单调枯燥,还缺乏情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吸引人的魅力。要想改变这种困局,学生可以从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中获取经验,那就是选择感受深刻的游览经历,进行重点表述,通过更具体、更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当时的场景中去。

叶圣陶先生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选择过孔隙作为重点进行表述。孔隙在双龙洞中并不是什么景色很独特的景点,因为它太过狭小让人觉得有不方便的感觉。叶圣陶先生却在游记中以此为重点表述对象,原因不在景点的景色,而是游历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句子,不仅写出了对小船之小的准确感受,而且通过假设结果的表述来突出孔隙的狭窄带给人的担心感甚至害怕感。这种游历过程中的惊险既紧张又刺激,就是作者游览之后最想告诉别人的东西。在假设之后,叶圣陶先生还详细描述了自己乘船过孔隙的情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己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在仰卧在船底的表述中,作者从头至脚一处处逐一交代不算,还用“贴”字表达身体与船底的紧密关系,显示出作者是多么的小心翼翼。正是这种详尽的描述表达出的鲜活感,体现了作者对本次游览的难忘,这就是写游记时需要抓住的表达重点。

勾连生活,让表达更具体

学生写游记中的景点时,只是对看到的景色进行客观描述,尽管在语言上努力做到表述清楚,用词准确,还是没有让人产生共鸣感,这样写游记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破解这一表达上的难点,叶圣陶先生在《记金华的双龙洞》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示范,那就是写作时以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较介绍景点的内容,就容易传达作者的表达意图了。

课文中对外洞的介绍是:“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还有对内洞的介绍:“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里介绍的双龙洞的大,都是用大家很熟悉的房子来比较的:外洞很宽敞,用“大会堂”作比,并且用列数字的方法说出大会堂的大小,让人仿佛自己走进去以后再判断这个洞到底有多大;内洞用了“十来进房子”作比,把内洞既大又深的特点说得很清楚,大会堂通常只是一间很大的房子,而“十来进房子”那是一个难以看到头的群体,让人一下子就体会出内洞比外洞大很多。叶圣陶先生用大家朝夕相处的房子作比较,让人在游历山洞时产生一种熟悉感,有了生活味。

总之,在经典游记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学生既可以学习写游记的基本方法,又可以在破译作者表达秘妙中领悟游记写作的关键,运用在习作中可以切实帮助学生提升游记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双龙洞叶圣陶游览
游金华双龙洞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霜的工作
游览乘法大观园
美术馆游览指南
随着脚步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