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高阶能力的课堂提问设计

2023-02-10张娜娜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杨氏梅兰芳探究性

张娜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与表达,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构语文素养。值得重视的是,语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关键不在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够提出指向高阶能力的问题就是高质量的提问。那么,如何设计指向高阶能力的提问呢?

一、设计整体性提问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满堂问,这个现象遭到人们的反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重视设计整体性提问,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如《摔跤》一课主要描写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系列动作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教学这样的课文,教师如果提出先怎么样、接着怎么样、后来怎么样、最后怎么样等多个问题,看上去有针对性,实际上就把一系列动作肢解了,学生能够一一回答问题的结果,却不能看出这些结果背后的人物性格。因此,笔者从全部动作出发提出一个带有整体性的问题:“画出课文中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动作的词语,看看不同之处在哪里,想想他们的动作能不能换过来写?”这样的问题指向每个人的所有动作,引导学生分析、品读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

二、设计探究性提问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关注的是静态的、客观知识理解,属于表层的解释性问题,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此,教师要调整方向,针对文本中复杂的内容提出带有探究性要求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梳理、延伸与评价中开展高阶思维活动。

如教学《杨氏之子》一课,课文在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问话中结束,笔者设计的问题是:“以楊氏之子的回答结束全文是怎样体现作者对杨氏之子的态度的?”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探究性问题,学生在这一问题驱动下,对文本内容进行一系列探究。首先是杨氏之子所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来的。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前面的内容,发现孔君平想趁着主人杨氏不在家,试试杨氏之子是不是真的聪明。其次是这个问题中包含着怎样的陷阱。学生通过品读孔君平发问时的语境,体会到孔君平提问的时机抓得好,更重要的是问题本身提得很巧妙,即把杨梅的“杨”与杨氏之子的姓“杨”混在一起,突然之间提出来,既让杨氏之子浑然不觉,又让对方没有办法长久思考与求援,进而达到考验的目的。再次是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学生综合分析全文,发现杨氏之子的回答非常巧妙,这从“儿应声答曰”这一提示语能够看出他的反应十分敏捷,几乎是孔君平的话一出,杨氏之子跟着就回答了,似乎连想都没有想;而杨氏之子的回答中,把孔雀的“孔”与孔君平的“孔”姓像对对子一样联系在一起了,看上去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最难能可贵的是杨氏之子竟然十分委婉地说“未闻”,把话语中原本的锋芒藏起来了,显得得体而有礼貌,符合人物身份和特点;用这样的回答结束全文,既意犹未尽又自然巧妙。

三、设计思辨性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具有思辨意味的问题,使学生从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进入辩证思考,进而获得对问题的全面认识。

如教学《梅兰芳蓄须》一课,有些学生认为梅兰芳“深居简出、蓄须明志、装病打针”等并不是什么难事,结果就无法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对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引导:“那个期间梅兰芳放弃了很多,你认为他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这个问题学生无法按照思维定式进行回答,需要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通过品读、分析、判断、诠释,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不堪其扰”“不能……不能……”等词语所在的句子,体会到梅兰芳是被逼无奈的;抓住“斩钉截铁”“宁可……决不……”等词语所在的句子,品读出梅兰芳是自愿放弃。经过这样的梳理分析与综合判断,学生懂得梅兰芳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蓄须明志既是被逼无奈的又是自愿选择的,被逼无奈是恶劣环境造成的,自愿选择是内心的高尚情操决定的,由此更深刻地认识了梅兰芳的人物形象。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减少碎片化提问,要通过精心设计,多提出一些带有整体性、探究性、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入语文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杨氏梅兰芳探究性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梅兰芳评传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