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文学洛神”
2023-02-10
作家名片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本名张秀环,后改名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年仅31岁。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创作特点
文体特征:萧红的小说有着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得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的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的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语言特点: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又表现为直率、自然。《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儿童眼中的世界。萧红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故显自然质朴,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
思想特质:萧红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认为作家是超阶级的,作家应该为人类而写作。萧红的创作摆脱了狭隘的阶级论,具有自己成熟的文学主张,对底层的民众,尤其是底层的被阶级和男性双重压迫的女性给予了深刻的同情,其作品主人公多以女性、儿童、老人为主,而女性更为常见,她的阶级观念不仅是政治的、经济的,而且是文化的,是强势与弱势的对立。
美文在线
失眠之夜
萧 红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二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鸟、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缘故,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铛啷啷啷啷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唉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选自《萧红作品精粹》,有删节)
赏读
失眠的夜晚,萧红把故乡的回忆融到生活的细枝末节:故乡的记忆是发涩的高粱米粥或咸盐豆,它发硬发涩,却是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回忆是门前菜园的蒿草、黄瓜和牵牛花,寻常野趣,却是故乡纯朴的颜色;故乡的回忆是床头趣致的《东北富源图》,简单粗糙,却勾勒出家乡的轮廓;故乡的回忆是驴脖儿上的铃声,单调乏味,却是故乡最动听的声音。
思考
1.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非单选)
A.选文对蒿草、黄瓜、柳树、菜园、山峰、牵牛花等景物的描绘,勾起了作者对家乡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
B.“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这种一反常态的矛盾心理表明了作者与三郎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
C.结尾写这失眠持续到黎明,并且在高射炮的声中听到了家乡一样的鸡鸣,丰富了情感,深化了主旨。
D.选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失眠之夜的复杂心情。
2.结合全文语境,探索作者失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