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清和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用药经验的数据挖掘
2023-02-10朱汉平王鹏徐子君雷钰清张尹玲指导喻清和
朱汉平, 王鹏, 徐子君, 雷钰清, 张尹玲(指导:喻清和)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2.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广州 510180)
小儿外感发热是指因小儿起居不慎,感受六淫邪气或温热疫毒之气,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体温升高、恶寒、烦躁、面赤、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病证。本病的发生多以感受风邪为主,可随季节不同常兼挟寒、热、暑、湿、燥等邪气。小儿外感发热可归属中医“感冒”范畴,历代医籍也称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小儿外感发热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喻清和主任医师为广州市名中医传承专家,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临床善用经方及岭南特色中药治疗肺系病证,在小儿外感发热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临证效果显著。本研究通过收集喻清和主任医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处方,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临床诊治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的方剂用药特点及规律,以期为中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资料来源与筛选 本研究收集了2017年3月至2020年10月喻清和主任医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采用中药治疗以“外感发热”为主诉患儿的有效病例的门诊处方。
纳入的处方资料符合以下标准:(1)纳入病案的患儿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小儿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2)病案患儿的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日期、诊断等记录完整且准确;(3)处方的中药名称、用量记录清楚且准确。排除以下处方资料:(1)因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发热的患儿病案;(2)处方资料不完整的病案。
1.2 数据的录入与规范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由两人分别单独录入患者就诊日期、病历号、性别、年龄、西医诊断、中药处方、中药剂量等数据,再由另一人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审核,以确保录入的处方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及《临床中药学》[3]对纳入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如将“燀苦杏仁”“苦杏仁”规范为“北杏仁”,将“广藿香”规范为“藿香”,将“广东土牛膝”规范为“土牛膝”等。
1.3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SPSSModeler 18.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处方中药进行频次分析、组方规律分析及药物关联规则分析。(1)处方中药的频次分析:将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处方中药的出现频次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将“频次统计”数据结果导出至Excel表中;(2)组方规律分析:设置强链接数下限为300,弱链接数上限为150,对使用频次≥60次的药物组合进行网络图展示;(3)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将支持度设置为50%(支持度个数为251),置信度设置为90%,前项数为3,分析中药的关联规则。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经筛选后,共纳入喻清和主任医师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的处方503首,涉及中药110味,总用药频次为7 448次。其中使用频次>100次的中药有23味,使用频次在300次以上的中药有8味,分别为甘草、北杏仁、辛夷、板蓝根、布渣叶、荆芥穗、青蒿、蝉蜕。其中板蓝根、布渣叶为岭南特色中药材。用药频次≥46次的中药分布见表1。
表1 喻清和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处方药物中频次≥46次的中药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he herbs with the frequency≥46 times in the prescriptions for externally-contracted fever in children treated by chief physician YU Qing-He
2.2 中药功效归类分析 依据《临床中药学》[3]对喻清和主任医师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的503首处方的110味中药进行功效分类,主要涉及6大类,其中应用最多的3类药物分别为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各类药的分布见表2。
表2 喻清和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处方药物的功效归类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actions of the herbs in the prescriptions for externally-contracted fever in children treated by chief physician YU Qing-He
2.3 组方规律分析 在SPSSModeler 18.0软件中,链接数是指两种药物同时出现的处方数,网络展示图中的线条粗细与药物关联程度强弱成正比。设置强链接数下限为300,弱链接数上限为150,对使用频次≥60次的药物组合进行分析,其网络展示图如图1所示。
图1 喻清和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处方药物的组方规律Figure 1 Medication rules of the herbs in the prescriptions for externally-contracted fever in children treated by chief physician YU Qing-He
2.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SPSSModeler 18.0统计软件,将支持度设置为50.00%(支持度个数为251),置信度设置为90.00%,前项数为3,得到两味药的关联规则12个,3味药的关联规则32个,结果见表3、表4。
表3 喻清和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处方药物的两味药的关联规则Table 3 Distribution of the two-herb association rules of the herbs in the prescriptions for externally-contracted fever in children treated by chief physician YU Qing-He
表4 喻清和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处方药物的3味药的关联规则Table 4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herb association rules of the herbs in the prescriptions for externally-contracted fever in children treated by chief physician YU Qing-He
3 讨论
喻清和主任医师认为,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多因感受风邪所致,并根据四时季节不同,可兼挟寒、热、暑、湿、燥等邪气而致病。岭南地区湿邪较盛,故风邪兼湿邪或风邪兼暑邪而致病者较常见;岭南地区常气候炎热,加之小儿喜食煎炸燥热之食物,故风邪兼热邪而致病者也较为多见[4]。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卫外素弱为小儿外感发热的内因,而天气变化失常、小儿冷暖不知自调及家长护理失职则为小儿外感发热致病的重要因素。风为百病之长,寒、热、暑、湿、燥等外邪易依附风邪而侵袭小儿,导致外感发热。在外邪侵袭初期,小儿正气未虚,正邪相争于卫外,治疗尚可用发汗解表法;但小儿“稚阴稚阳”之体,疾病传变迅速,邪气入里,易从热化,形成里热证,此时治宜清泻之法[5]。
本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显示,喻清和主任医师在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时应用最多的中药类别为清热药,代表中药为板蓝根、连翘和石膏;其次为疏风解表药,代表中药为辛夷、荆芥穗和蝉蜕。而针对湿邪则常配合使用健脾祛湿、芳香化湿中药治疗,代表中药为布渣叶、茯苓和五指毛桃。可见其用药契合小儿外感发热的病机特点。
本数据挖掘分析共纳入喻清和主任医师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的503首处方,用药涉及110味中药。用药频次最多的4类药物为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其作用功效均与肺、脾胃相关,提示喻清和主任医师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发热用药立足于小儿肺和脾胃。肺为华盖,主表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而风邪轻扬,风邪致病易伤人上部,一旦袭表,肺首当其冲。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外邪侵袭易伤及尚未发育完全的脾胃功能,临床出现纳差、泄泻、呕吐症状,故临证时需兼顾脾胃功能。此外,本数据挖掘分析结果还显示,喻清和主任医师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发热用药还具以下特点:
3.1 立足岭南地区,善用化湿、渗湿之品 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南端,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炎热,且四季气候特点不明显,常年受偏东或偏南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湿度大。元代释继洪在其《岭南卫生方》曰:“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6],总结了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对人体致病的影响。岭南地区六淫致病“湿邪”明显,且湿邪困脾易导致脾气虚弱。故喻清和主任医师在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时,结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及小儿体质,辨证用药,忌大量应用苦寒药物,而选用布渣叶、茯苓、五指毛桃、炒白扁豆等化湿、渗湿之品。对出现咳嗽痰多而稀、纳呆、恶心、肢体困重、口苦、渴不欲饮、便溏、苔白腻或黄腻等湿邪困脾临床表现的小儿,用药可酌加布渣叶、五指毛桃等。
3.2 善用岭南地区特色中药 喻清和主任医师在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时,根据岭南地区气候及致病特点,在用药配伍上,善用清热、利湿之效显著的岭南草药和广东道地药材,代表中药有布渣叶、五指毛桃、岗梅、广藿香等。对暑湿感冒患儿,常酌加芳香化湿、发表解暑的广藿香。广藿香为广东地区生产的道地药材,其芳香化湿、发表解暑效果尤佳。对兼有饮食积滞、湿滞的外感发热患儿,则可选用消食化滞、清热利湿的布渣叶。治疗小儿风热外感发热兼有咽痛者,则选用清热利咽、生津止渴的岗梅。若小儿素体脾虚挟湿,则选用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化痰之效的五指毛桃。五指毛桃又被称为“南芪”,益气而不生火,补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更适合岭南地区小儿体质特点。杨敏等[7]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五指毛桃水提液可调节血浆中的胃泌素(GAS)、β-内啡呔(β-EP)及胃动素(MTL)水平,有效改善大鼠的脾虚证候,这可能是其治疗脾虚证候的作用机制之一。此类岭南道地药材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奇功,且具岭南特色。
喻清和主任医师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的503首方的110味中药,其功效分类涉及6大类,提示喻清和主任医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结合小儿临床症状,把握患儿主要病机,辨明兼夹证,用药灵活加减。若小儿出现咽红肿、咽痛,常辨证选用板蓝根、岗梅等清热解毒利咽之品;若小儿出现高热惊厥,则辨证选用炒僵蚕、羚羊角、钩藤等平肝熄风药。
综上,本研究采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喻清和主任医师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的处方用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了其辨治思路。喻清和主任医师认为,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以外感风邪为主,随四时季节变化兼挟寒、热、暑、湿、燥等邪气而致病,入里化热居多,治宜表里并治,清热时需顾护阴液;治疗应结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及小儿致病特点辨证加用化湿、渗湿之品;遣方用药结合岭南地区地域特点,常以轻剂取之。本数据挖掘得到的高频用药可为中医治疗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发热选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但其组方规律仍需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