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细菌性出血病诊断与治疗
2023-02-10张时祥柯建东张良平谢云显
张时祥,柯建东,张良平,谢云显
(1.永嘉县农业农村局渔业与农机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温州 325100;2.永嘉县沙头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浙江 温州 325108)
浙江永嘉县养殖黄颡鱼才不久,但仍然发生了不少病害。2022年6月28日,永嘉县沙头镇某黄颡鱼养殖基地向笔者求助,该基地养殖的黄颡鱼发生疾病,每天死亡量达到200多尾,病情有加剧趋势,损失很大。6月29日笔者赶赴现场查看,并带回部分病鱼进行实验室诊断,经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基本情况
黄颡鱼养殖基地位于永嘉县沙头镇东章村,面积2.5亩,设置直径10米、高1.5米的圆形帆布池8只。池内有喷水式增氧设施,水源来自基地旁边的小溪。5月,公司放养规格280~300尾/千克黄颡鱼种1万尾/池。6月23日,两个帆布池的黄颡鱼开始发病,陆续出现死鱼,虽然一直用药,但均无效果。
二、现场勘查与水质检测
发病现场为帆布池养殖基地,水源为上游小溪,溪水用直径10厘米的PVC管引入,24小时不间断流水。每个帆布池溢水口用PVC管做成,池水直接溢出,保持水位1.3~1.4米,喷水式增氧设施24小时增氧。现场有两处帆布池连片漂浮死鱼10尾以上,可见浮于水面独游的病鱼40~50尾,规格200尾/千克。笔者与技术人员交流了解到,该基地帆布池是第1次养殖黄颡鱼,5月投苗,情况一直良好。初期1个帆布池发病,6月23日开始死鱼,每天1~3尾,6月28日两个帆布池捞出死鱼200多尾。技术人员自己判断是细菌感染所致,用碘制剂泼洒消毒,但无效果,病情还在加剧。在帆布池采水样进行现场检测发现,氨氮0.2毫克/升、亚硝酸盐0.1毫克/升、pH 6.9、溶氧6毫克/升、水温24℃。
三、诊断与治疗
在帆布池中捞取濒死病鱼5尾,带回实验室诊断。病鱼体表暗淡、无光泽,吻部、鳍条、尾部、眼眶充血,眼球微微突出,鱼体头部两眼眶之间皮肤沿首尾中间线裂开;部分黄颡鱼腹部充气鼓胀似皮球(图1、图2)。经解剖,鳃部失血严重,苍白;腹部体腔干净,肠道没有食物,透明、苍白;肝、肾苍白,有失血迹象;肌肉无出血;心脏微动,正常。截取可能存在寄生虫的鳃丝、鳍条等部位组织在显微镜下查看,没有发现寄生虫迹象。
图1 病鱼体表充血
图2 病鱼腹部充气鼓胀
综合上述勘查检测、病理解剖与镜检分析,笔者诊断此次黄颡鱼发生了细菌性出血病,失血严重,并做如下建议。
1.停止流水,开启增氧设备,加大增氧量。
2.用聚维酮碘0.5~0.75克/米3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续消毒3次。
3.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浓度,用恩诺沙星、水产电解多维素与“出血抗”拌颗粒饲料,每天撒施3次,连投7天。
采取以上措施后,当天黄颡鱼安静下来,死亡量明显减少;两天后死鱼只有20尾左右,鱼体色趋向正常;7天后治愈,头部裂缝全部修复。
四、讨论与体会
1.细菌性出血病为淡水鱼常见的疾病,流行时间为4-6月或9-11月,一般发病水温为20℃以上,流水性养殖水域发病较多,有的甚至出现在溪流自然水域。如2018年6月在永嘉县菇溪上游某段水域发生过此病,导致包括永嘉田鱼在内的溪鱼大量死亡。渔政管理人员接到报案时还初步判断为毒鱼,后经诊断、细菌分离,提取致病菌为嗜水性气单胞菌。经药敏检测发现,该菌株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
2.帆布池养殖黄颡鱼在永嘉刚刚起步,能够提供的营养成分不如土池全面。高密度养殖下,该基地提供的饲料不能满足黄颡鱼生长的营养需要,是导致发病的原因之一。发病黄颡鱼头部中央皮肤撕裂,鱼体出血导致大量失血等症状,部分原因是鱼缺少维生素,补充水产电解多维素可以缓解症状。
3.流水性帆布池治病要把握药物浓度稳定,即需要停止流水并加强增氧,保持水体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为确保内服药物被病鱼足量摄入,发病期间要依据黄颡鱼摄食情况增加药饵投喂次数,一般3次/天。
4.黄颡鱼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比背鳍刺长,在帆布池高密度养殖下,相互之间因身体接触频繁,相较于土池皮肤更容易划破、受伤,导致细菌感染。可见,黄颡鱼帆布池高密度养殖需要更好的水域环境,致病菌数量必须控制在更低范围。帆布池养殖黄颡鱼,一方面要保证投喂的饲料营养全面,添加必需的微量营养,如多种维生素添加剂,提高黄颡鱼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要设法把水域内致病菌控制在较低数量,如投放光合菌群或EM菌群等,以改善水域环境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分布,抑制致病菌繁衍,必要时可用碘类消毒药物消毒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