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2023-02-10徐振华韩聪李钟国
徐振华, 韩聪, 李钟国
(1. 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2. 韩国启明大学建筑学院)
1 研究背景
1.1 老龄化严重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1957年)发布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则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状态,超过14%达到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为超老龄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02万人,占总人口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064万人,占总人口13.5%[1],且2011年~2020年的10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见图1)。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占总人口比例35.1%,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图1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重
1.2 老年人就医问题
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衰退原因,存在易患病、生病周期长、多病共患、恢复较慢等身体特性。老年人体能较弱,且就医频率较高,就医距离是老年人就医重点考虑因素之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距离较近、服务便利、防治结合等优点成为老年人就医的优先选择。据第六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居民两周患病第一次就诊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为67.5%,60岁及以上比例达到69.4%。按照推算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98亿,以第六次全国卫生服务统计调查(2018年)统计的两周就诊率推算,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就诊人次将达到41.5亿人次[2],这将给卫生服务体系带来巨大挑战。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问题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基本健全,覆盖面较广,部分省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但在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服务半径过大,规划选址可达性不足问题,老年人就医步行时间过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交通流线混乱,存在不必要的交叉感染风险。另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功能配置不合理,无法适应不同人群医疗需求,缺少针对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的相关科室用房,老年人面临与其他就医人群共用医疗资源的现象,就诊时间长,就诊复杂程度较高等问题。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空间构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与大型综合医院相比要小很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解决社区基本医疗需求,还提供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管理与记录,健康教育的普及,疫苗接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残疾人的康复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功能构成,可以分为四部分:基础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中医、后勤保障。基础医疗主要包括门诊、医技、康复、病床等;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预防接种、妇女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等;中医主要包括中医门诊、中医治疗等;后勤保障主要包括办公室、保安室、设备室等行政和后勤保障部门。
4 适老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策略
4.1 优化选址,提高步行可达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居民常用的基础医疗服务设施,具有便利的可达性是规划设计的要点,根据老年人社区内活动的主要特点,步行是其出行的主要方式,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可步行性变得越来越重要。老年人的体力较之年轻人有所下降,根据相关研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连续步行时间最长约为10min~15min,平均速度为1.2m/s。综合考虑疾病就诊状态下老年人步行速度与距离的衰减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位置控制在居住小区直线距离500m~800m范围较适宜[3]。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规划选址时应选择交通便捷的区域,但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安全,也应避开城市主干道,避开车流人流聚集的地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环境的安全性是保障医疗活动的重要依据,在选址时应避开污染源,包括化工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卫生环境较差的区域,尽量为就诊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医疗环境。
4.2 适当增加老年就诊功能空间布局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仍以2013年卫生部发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为主要依据,对建筑规模、功能构成、各类功能用房建筑面积、选址与规划布局、建筑标准都有严格规定。但随着社区老年就诊患者的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特定人群的需求出现了难以满足的现象。老年人患慢性病比例较高,日常就诊、定期健康监测需求量大,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效率,建议根据社区服务范围以及老年人就诊需求适当增加老年人的特色就诊空间[4]。如针对健康老年人可增设健康自测小屋,引导日常健康检测自理;针对需要长期定期就诊的老年人增设老年慢性病专科、特色中医理疗,增设老年人康复护理区域,设置老年人健康知识宣讲室等[5]。如北京市海淀区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一层设置健康小屋、营养门诊老年综合评估室、老年护理门诊慢病管理工作室,为社区就诊的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便利服务(见图2),有效地提高了老年患者就诊服务质量。
图2 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面图
4.3 优化医疗空间流线设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功能大致可分为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板块,健康人群去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数是以健康检测、预防保健为主,使用公共服务功能板块较多;患病人群以医疗就诊为主,使用基础医疗功能板块较多。根据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数只设置了一个建筑主要出入口,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空间流线交叉,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并未分离,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6]。尤其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在就诊空间上更应加以保护,应尽量减少两大板块流线重叠,在建筑规模允许的情况下分别设置出入口,在入口处将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进行分流,将老年人的就诊空间尽量集中化,如将老年人使用较多的全科诊室、中医诊室、老年诊室集中布置(见图3),减少老年人在建筑空间内的流动性,节约就诊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图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基本流程示意
4.4 适老化细节设计
4.4.1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是适老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的要点,从细节之处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真正地做到设计以人为本。目前,我国医疗建筑的无障碍设计规范主要以《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和《无障碍设计规范》为主,在建筑出入口设置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要求无障碍入口坡度不应大于1:50,通行轮椅的入口平台最小宽度不能小于1.5m。在服务对象以老年人居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无障碍设计上不应仅仅符合规范要求,应更加精细化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做更多细节设计,比如在建筑出入口、走廊宽度和进深设计上考虑老年人身体活动尺度、轮椅转向、进出尺度适当加宽,并在出入口设置风雨棚,楼梯踏面和踢面颜色和材质设计上考虑老年人视觉反应速度,做出差异区分;在卫生间、走廊的地面、墙面做防滑处理,通过细节设计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就诊环境。
4.4.2 适老化导诊设计
除了无障碍设计,建筑内部的导诊设计也是适老化的重要细节,老年人视力、理解力、思维反应能力都较之年轻人有所下降或者迟缓,清晰明了的导诊设计是老年人便利就医的重要引路人。导向标识宜采用简洁清新的色彩搭配较大号的常规字体,不建议使用色彩纯度高鲜艳的色彩,以免给就诊老年人带来情绪上的刺激,应选用常规字体,不建议使用艺术字体或繁体字,应以清晰易懂为主。标识系统宜选用木质、亚力克板、织物等温暖朴素的材质,避免使用大理石、金属等坚硬冰冷的材质,一方面是为了营造和谐温暖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出于安全防撞考虑。
5 结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为社区居民基础医疗服务的重要机构,建筑是医疗活动的载体,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设计也应更加适老化,应在符合医疗建筑设计规范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特征适当加以优化,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舒适、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