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需求的高架桥下部空间更新研究
——以成都市府青运动空间为例
2023-02-10赵嘉敏周海玲贺盈乾
赵嘉敏, 周海玲, 贺盈乾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特征的转变[1],高“质”发展理念和中心城区用地的紧缺迫使我们将目光投向城市剩余空间。桥下空间作为最主要的一种剩余空间具有较大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对其实践进行研究,进而在理论上完善桥下空间设计策略,将推动桥下空间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府青运动空间作为调研对象,调研区域起于二环路刃具立交,止于中环青龙场立交,全长约1000m,平均宽度18m,总面积约1.8万㎡。改造前桥下处于空闲状态,部分段落用作交通功能。2020年11月,府青路跨线桥下空间更新项目开工,以覆盖“全龄段人群”为脉络,置入9大主题运动功能,推进桥下空间更新。
2.2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行为需求视角研究桥下空间,改造后的桥下空间由于置入了新的功能,逐渐形成多元化的行为类型,处于同一公共空间的行为类型间会相互促进,进一步激发空间活力。这种研究方式起源于行为地理学理论中的“行为空间”,是用来揭示 “人—环境”关系的一种分析载体[2]。研究首先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对桥下空间的人群活动进行初步调研,归纳人群活动特征及类型。然后根据主要活动类型将桥下空间分为一条脉络三个段落,使用现场计数法、地图标记法对三类空间进行分析,明确三类空间的使用现状、行为需求及现存不足,并对现存问题提出优化策略。
3 府青运动空间人群特征及活动类型
3.1 人群特征
笔者于2020年3月对研究对象展开实地调研,发现每天19点至21点为人群活动高峰期。使用人群比例中老年人最多,占到38%,其次为青少年、儿童,而中年人占比最少,为16%。可见使用人群年龄结构较为均衡,桥下空间置入的功能对人群活动起到了引导作用。而在成年男女性别比上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老年人、中年人群体中,女性略多于男性使用者;而在青少年群体中,男性比例高达88%,可见现有运动功能无法吸引青年女性(见图1)。
图1 府青运动空间使用人群分析
3.2 活动类型
府青运动空间在本次更新中置入了9个主题功能块,路径尽端的区域较少有人进行活动,因此具体分析只涉及时尚球场、电音滑板、萌童乐园、光影舞动、彩虹乐园5个主题空间。根据置入功能的类型,主要的行为有运动、游乐、锻炼、散步、看护、驻足等。因此,根据主要活动类型及其活动人群将桥下空间划分为青年运动、儿童游乐、老人锻炼三个空间段落(见图2)。同时,将散步休憩路径也随空间拆分为三段,结合段落主要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图2 府青运动空间置入功能及活动类型
4 府青运动空间分析及现存问题
4.1 青年运动空间
此段落桥体采用双柱式结构,无梁,柱高约6.5m,宽约1m,空间宽敞明亮。段落内主要人群行为有打篮球、滑板、打乒乓球及散步,其中时尚球场活动人群最多,且受时间影响较小。整体看来为了保障道路交通功能,导致时尚球场至电音滑板段落流线出现重叠,通达联系性弱,不利于保障人群步行可达性。此外,出现行为需求与环境不匹配的情况,如乒乓球场的设置(见表1)。
表1 青年运动段落空间-行为分析
4.2 儿童游乐空间
此段落桥体结构为双柱式,无梁,柱高约5m,宽约1m,桥下连续放置双层儿童游乐设施,空间稍显拥挤。段落内主要人群活动为游乐、看护及散步,看护家长与儿童的比例基本持平,人群活动受时间影响较小。结合表格内容可以发现,家长进行看护时的需求未被考虑到,场地视线通透性较差。由于场地功能单一,家长的看护行为均只是被动跟随儿童,积极性较弱。经调研后,还发现部分互动道具损坏,后续的管理维修未及时到位(见表2)。
表2 儿童游乐段落空间-行为分析
4.3 老人锻炼空间
此段落桥体结构为双柱式,高4.5m,由于结构及荷载发生了变化,圆柱变为长1.5m,宽0.8m的方形柱,柱上有梁,空间低矮较压抑。主要人群活动有广场舞、散步,观察发现散步人群经过此段落时均会放缓脚步或驻足,易造成空间拥堵。从表中分析得出,此段落由于使用人群最多,空间稍显局促、拥堵,且空间原本设置功能无法与人群行为匹配(见表3)。
表3 老人锻炼段落空间-行为分析
5 基于行为需求的桥下空间设计策略
根据分析发现,现有功能设置有偏向性,不能满足各年龄、性别群体;空间宽敞通透、路径可达性高是使用者的主要需求;此外,部分使用者的需求被忽略。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优化空间资源。
1)功能优化,增强场地灵活性
功能的优化在现有更新的基础上调整和改善,主要的方式是增强场地的时空灵活性。在时间上,考虑将场地进行多个时段的利用,场地两端为地铁口及大型路口,根据人群需求可以规范桥下空间现有的商业行为,在规定时段允许早餐车经营,规范三轮车停放点。在空间上,尽端空间使用情况欠佳,可以通过增设设施、平整场地、重设边界的方式,使场地适配不同时间段的空间活动。
2)化碎为整,提升交通可达性
交通策略主要分为整体路径和具体节点两个层面。在整体路径上,通过视觉引导的方式串联附近的公共活动空间,打造景观绿道闭合流线,具体形式可以采用地面彩绘、指示牌及地面LED灯带,绿道加入互动装置,增添场景趣味性,强化设施互动感。在具体节点上,为了不影响道路交通,只能通过架高层高的方式,使空间竖向发展,提升路径通达联系性。
3)共同管理,增加居民归属感
管理是维持公共空间活力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有学者研究了空间微更新公众参与的共治机制和共治实施路径[3],考虑到现实情况,现有资源较难进行自下而上的协同营造。因此,在更新后的府青运动空间中,考虑连同社区共同管理,采取意见征集、共建工作坊、举办活动的形式,以社区管理平台为连接点面向居民协商共建,协同不同使用者的诉求,激发居民在地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