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PL调研法的特色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以成都市音乐坊为例
2023-02-10李孟韩
李孟韩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城市的街区是否妥善利用了当地要素,营造了一个满足居民需求的场所,是理应被关注的。本文以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区域内的成都市音乐坊街区为例,借用PSPL调研法,通过对音乐坊内的公共空间及其空间的使用人群进行调研分析,进而提出针对城市特色街区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范围
音乐坊步行街是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老马路社区的一个特色街区打造项目,占地约1.2km2。原有片区为典型老旧城区,经过对该片区的改造后,该街区以音乐为主题形成了此类文化的商业空间,以及各类的景观场景、消费场景和体验场景等各类公共空间。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扬·盖尔提出的针对“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ublic Space Public Life)的调研方法,该调研法是通过分析公共空间的质量评价,对使用该空间人群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优化公共空间的策略。本文将PSPL调研法运用到成都市音乐坊街区内公共空间的研究,寻找其公共空间所存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3 街区公共空间调研
3.1 特色街区公共空间质量评价分析
根据扬·盖尔PSPL调研法中对空间评价的“12关键词”并结合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准则来确定空间评价的一、二级因子并制定评价体系,最后再通过访谈法、现场计数法、实地观察法来对该街区的公共空间以及人群的行为活动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提出空间优化策略[1]。所提出的公共空间的评价体系其评价内容有三个部分:
1)空间防护性
①感知安全,a非机动车影响,b机动车影响,没有+2、一般+1、严重+0;②安全感,a良好照明,b夜晚有活动发生,夜晚有活动发生,充足+2、一般+1、没有+0;③隔绝外环境不悦体验,a风、雨、雪的影响,b炎热、寒冷的感受,c灰尘、噪音、眩光,d环境污染,没有+2、一般+1、严重+0。
2)空间舒适性
①步行舒适性,a各区域可达性,b步行空间,c无障碍物,d有趣立面,良好+2、一般+1、较差+0;②站立舒适性,a有趣的视野,b可依靠的界面,充足+2、一般+1、没有+0;③停留舒适性,a休憩的环境,b可依靠的界面,充足+2、一般+1、没有+0;④视野范围,a通透的视线,b丰富的视野,c黑暗中的照明,良好+2、一般+1、较差+0;⑤交谈与倾听,a低噪声,b街道小品为交流提供平台,良好+2、一般+1、较差+0;⑥展开活动的机会,a白天夜晚都有活动,b夏季冬季都有活动,c展开活动的机会,充足+2、一般+1、没有+0。
3)空间愉悦性
①尺度感,a:D/H比值,<0.5、0.5~1、1~2、2~4、>4分别+0、+1、+2、+1、+0;②友好气候的体验,a:阳光、荫凉,b:温暖、凉爽,良好+2、一般+1、较差+0;③积极的感官体验,a:良好的细部设计,b:舒适的材料,c:树、绿地、水,良好+2、一般+1、较差+0。
3.1.1 地图标记法
成都市音乐坊项目区域内,以丝竹路作为轴心街区,人流量最多,公共活动最频繁,则对其区域周围的空间节点进行初步标记,得出以下7个公共空间节点——节点A音乐厅小广场,节点B露天音乐草坪,节点C音乐大道,节点D泛音文创,节点E音乐广场,节点F音乐集市,节点G纪念碑绿地。
3.1.2 现场计数法
对街区的公共空间环境中步行者的数量对比与年龄结构进行记录,可以反映使用者在该街区的日常使用情况。在现场计数过程中,选择舒适无雨的天气,将时间定位8:00~20:00,以10min/h为间隔记录所选节点的人流量,再根据空间节点人群的活动类型数量来综合分析[2],选择人流量大,且活动类型丰富数量较多的以下四个节点(见图1),分别为节点C音乐大道、节点D泛音文创、节点E音乐广场、节点F音乐集市,并且根据公共空间的评价体系来对所选取的空间节点质量进行评分,结果如下:音乐大道、音乐文创区、音乐广场、音乐集市的空间防护性分别为6分、12分、18分、9分;空间舒适性分别为20分、17分、22分、18分;空间愉悦性分别为7分、12分、11分、11分。
图1 空间节点选取
得出四个空间节点的品质评分后,发现节点E音乐广场品质均高于其他节点,但其缺少无障碍坡道,残障人士难以到达,且广场过于空旷,人群仅能以阶梯作为休息的空间,并且考虑到此处使用人群多为老年人,台阶缺少了必要的照明;其次音乐大道主要发挥其作为交通功能的作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对空间使用者影响较大,空间割裂感严重,且道路铺装不适合机动车行驶;而泛音文创区其空间设计,材料细节等都有着较好的质量,作为该地区举行各类活动的空间,受疫情影响没有大型公共活动在此空间举办。
3.1.3 访谈法
首先将空间内活动的人群以活动性质分为3类:一是以自发性活动为主的人群;二是以必要性活动为主的人群;三是以社会性活动为主的人群。以自发性活动为主的人群主要指个人的室外行为,包括散步、锻炼等,强调的是自主行为。其中我们主要对在公共空间内进行自发性活动的人群进行访谈,了解人群的年龄结构,人群类别以及他们的需求[3]。
3.1.4 实地观察法
基于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中对沿街底层立面评价体系(见表1),结合相关的城市空间设计研究,将所选的四个节点空间进行评估,从高到低依次分为a级、b级、c级、d级、e级。
4 街区公共生活调研
4.1 街区公共空间使用者分析
通过对四个空间节点现场人群的计数,可以得出节点D泛音文创区主要使用者为附近高校学生,以及来参加音乐活动的年轻人;而节点E多为附近的居民活动,多为老年人;节点F音乐集市紧邻一环路,最初为吸引来往人群进行乐音类的商业活动,却因疫情原因无人使用;而节点C音乐大道的使用者包含了老年人、年轻人、居民、游客等各类人群。
4.2 街区公共空间使用者需求
4.2.1 按年龄来分类
1)年轻人
包含附近高校以及来参加活动的人群,他们需要更有活力的街区氛围,以及提供开展活动的公共空间,以及能提供良好交流平台的环境;
2)老年人
多数在滨河的广场,以及街区中进行散步或跳舞等活动,街区应更注重设施的适老性,从老年人的行动不便来进行街区设计。
4.2.2 按人群类型来分类
1)当地居民
应提升其归属感,满足其日常生活的需求,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2)游客
注重各区域的可达性,建设良好的街区立面,并使公共空间能有开展活动的机会,吸引游客参与其中。
5 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5.1 节点C音乐大道
步行道路夹于两机动车道中间,应整合被步行道路分开的双向车道,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对行人的影响;更换机动车道的铺装,砖制的车道并不利于长期使用。
5.2 节点D泛音文创区
该空间整体设计良好,但缺少供人休憩的座椅以及隔绝外部消极体验的设施,应增设遮挡风雨与烈阳的设施,引入新的业态以此增加该空间提供公共活动的机会,引导当地的居民在此处开展公共活动。
5.3 节点E音乐广场
老年人进行公共活动,更应该设置无障碍坡道以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通行。
5.4 节点F音乐集市
集市紧邻一环南路,机动车对其造成了较大影响,应设置景观带隔离;增设休憩的座椅,营造良好的停留空间;出入的交通要道与周围餐饮店分开使用,减少厨余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6 结语
特色街区具有明显的空间定位与地域特色,以及多种复合功能的高品质城市空间,是满足市民与游客体验与需求的重要场所,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本文对成都市的特色街区为案例进行调研,并加以分析公共空间的特性以及品质,且针对其使用者的需求与特性提出优化的策略,对后续的特色街区建设与改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