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更新下的景观智能化设计
2023-02-10龚皓
龚皓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 引言
城市更新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恶劣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需要重建完善其功能的特定城市建成区,包括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及旧屋村等,依据相关规定程序进行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或者拆除重建的活动。
城市更新过程中对管控设施、景观小品及服务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智能化设计在景观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景观智慧化设计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助力我们实现现代化设计,打造更加便民的城市景观。
2 城市更新发展背景
城市更新是城市“存量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是城市集约用地、绿色低碳的要求;是解决“城市病”问题,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市民幸福感及满足感的要求。城市更新率先在深圳实践,随后广州、上海等城市相继发布当地城市更新地方性法规,目前城市更新正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进。
3 景观智能化发展背景
随着人类需求的发展,技术和风格的不断变化,景观设计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未来的风景园林不局限于景观设计,同时需要围绕社会、经济、环境问题,并为之提供解决性方案。景观设计也在向新时代转变,智慧景观就是当下的一个新潮流。人工智能在城市空间、建筑领域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新时代前沿的技术正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全球不同国家地区都纷纷应用[1]。
4 城市更新下智慧景观的相关应用
4.1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通过创造性的结构和使用设计使整个建筑物在其寿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节省资源。绿色建筑大大减少了能耗,充分利用了地热、太阳能、风能,和传统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70%~75%。城市更新背景下,要求优化建筑外立面及建筑内部结构,绿色建筑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建筑优化形式。
4.2 智能景观小品
城市更新背景下,传统的景观小品因体验方式与交互方式单一、表现形式受限、趣味性低等问题,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群的景观体验需求。智能景观小品从感知、理解和控制三个方面拓展了景观体验方式,通过数据采集及处理,分析用户偏好,预测用户行为并及时在景观小品中予以反馈,使用户在景观空间的游憩中拥有更好的体验感。智能景观小品涵盖互动性、跨时间空间性及智能性三大特征。
4.3 景观智能控制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设计人员逐渐将智能感应系统引入园林设计之中,音乐喷池、净水系统、智能雨水系统这类型的人工智能水景景观系统开始进入人民群众的视线,与当前可循环思想相辅相成,作用显著[2]。此类技术提高了景观的变化性与节能性,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有利于改造片区风貌的提升。
4.4 智能便民服务设施
城市更新背景下,对设施便民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一些城市更新后的商业街道,也能随处见到诸如直饮水机、太阳能充电水机、自动售货柜等智能便民服务设施。该类设施极大地响应现代化城市的智能建设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捷性。
5 城市更新下的景观智能化设计分析
景观设计其实就是对人们生活环境的设计,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对环境的要求。安全、舒适、方便和快捷是我们生活的主要目的[3]。而景观智能化设计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生活的舒适便捷性。
1)智能光彩设计,全面提升城市夜间形象
以成都商业街道更新标杆——望平街为例,该街道通过夜间灯光的设计和新型材料的使用,打造绚丽夜景,为这里注入更多活力,吸引新生代的到访。5800块小液晶屏幕形成了一个波浪似的天棚,这块波浪式的巨型液晶屏,可以播放任何画面甚至影视节目。隧道两侧经过通高6m多的原子镜无限放大,将天棚的图景、地面的人形反复投射,呈现新与旧的交融。
夜间经济的兴起要求夜间景观具有充分的观赏性,夜间形象是城市的重要展示面,通过智能光彩设计,打造观赏者记忆深刻的夜间景观,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环节。
2)智能设施的升级,多元传承城市文化记忆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要求保留城市记忆,保持老城区的格局和肌理,坚持低影响的更新建设模式,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
依旧以成都市望平街为例,整体以光影装置、互动装置等手法呈现成华区的工业光阴长河。从1953年,东郊工业区第1个电子工业项目锦江电机厂开始,一直到1998年,成都光明器材厂成为我国第1家量化生产镧系玻璃的专业厂家,在跨越四十多年历史长河的成华区工业记忆里,设计梳理出成华区工业发展史的10个第一,并以全新的语言进行了重现(见图1)。
图1 望平街展示场地文化的线性装置
1953年段,设计在休闲平台上设置了一组线性装置,从装置的细长缝隙里可以窥探到一帧一帧的老照片,东郊工业区第1个电子工业项目锦江电机厂的全部历史尽在眼底(见图2)。
图2 望平街线性装置上展示的老照片
以新型智能装置的形式还原场地记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创新的科技手段彰显场地精神,实现了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包装,这样的文化表达方式值得借鉴。
3)智能装置的加载,集约使用老旧街道空间
以成都市枣子巷城市更新项目为例,其改造的一大亮点是升级老城街道公共基础设施。整体新设30根枣花韵味一体化灯杆,代替原有32处路灯、1处信号灯、11个天网监控、8套电子眼监控等散乱灯杆,实现“多杆合一、多箱合一”,逐步提升智能程度,着力推动街区由交通凌乱向智慧安全转变。集约使用街道空间,设置便民智慧引导系统,打造集约高效的智慧街道(见图3)。
图3 枣子巷枣花韵味的一体化灯杆
智能设施的加载有助于直观化体现智慧化城市的发展要求,扩大老旧街道空间,助力于城市更新的进一步发展。
6 城市更新下的景观智能化未来展望
6.1 更多智慧设施及管控系统的应用
城市更新背景下要求更多的智慧景观的应用,因此智慧路灯、智慧公交站、智能监控、太阳能充电座椅、智慧喷灌系统等应更充分地应用于改造后的绿地及街道中。
6.2 美观化及特色化的设计要求
在城市更新中,既要激活城市活力,也要保留城市记忆。作为承载一座城市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特色街道,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结合地域文化的历史命脉,与产业、社交、办公、旅游等功能多元融合,打造成具备文化底蕴和社交属性的文化商业空间。因此,智能景观的营造在美观的前提下还要突出场地特色,还原场地记忆,严格筛选加载的智能设施,使之与场地匹配,并且通过灯光、地景等布置传承场地文化,彰显特色。
6.3 城市更新下的景观智能化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同质化较强
由于城市更新是一个较新的设计趋势,许多设计从业者尚未形成个人的一套设计体系,多为套用已有的成功案例。这样的背景将造成景观的智能化设计过于同质化,缺乏创新性。千篇一律的智能化景观设计容易造成人们的视觉疲劳,弱化场地体验。
6.3.2 文化性较弱
目前仍有很多城市更新项目的智能化景观过于现代,与场地原有特质格格不入,缺乏对场地特性的彰显。在筛选智能景观小品及设施时,应注意对场地的文化进行凸显,打造具有传承意义的景观场景。
6.3.3 普及化较差
智慧景观小品及设施由于其工艺的难度,使其生产成本较高,设计者为了控制项目造价而不愿意使用该类小品及设施。从运营维护成本的维度上,智能景观小品及设施也相较于普通的小品及设施花费高,业主方也不愿意做出尝试,使其难以普及。
7 结语
景观智能化设计是顺应城市更新这一大政策背景的重要举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景观设计师们应该结合场地原有的文化特色,勇于尝试新型的智能化景观设施,在传承中创新,在现代化中延续场地精神,缔造越来越美观、便民、富有记忆点的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