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宏 瑞凝笔墨
——吴守明先生山水画又读
2023-02-10张本平
文/张本平
吴守明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家,也是一位惯画大山大水的自然咏叹者,更是一位把胸中丘壑尽付笔底烟云的实力派艺术家。他的山水画不但刚毅,而且也有着许多柔情的感动,将静观自然触动心灵的真情化成笔趣十足、起伏有致的线条,以及墨分五色的笔情墨趣,让人既觉清逸奇野,也饶富新意快意。
纵观中国山水画史,如何处理自然与创造、造化与心源的关系,一直是历代名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对悟自然山水,将种种感受凝结为纸上江山,其中有愉悦、有真知、有仁智之义,亦有林泉之乐。对于当代山水画创作而言,在延展传统的同时,还需融入个性思考与时代精神,在创作实践中解决笔墨与图式的课题。吴守明先生在此方面即有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尤其在他近年来的山水写生创作中,将其对于传统、造化与时代的省思,化融于笔下的山水树石、泉润丘壑,形成了朴厚苍润的个人风格面貌。
吴守明先生为人有君子之风、师者之范,依仁游艺,性嗜丘壑。作为河北省首届山水画研究会的会长,他在长年以来为师为艺的创作历程中,十分重视笔墨传统的研习与传承,力求教学相长,尤为重视对于自然的关照体悟和创造性的写生。在教学与研究的积淀之下,他善于总结、整理经验感悟、收集创作素材,重视对于古代与近现代画学思想的研究,将问题意识灌注于创作实践,其间蕴含着他对于画理画法之丰富性的深悟。也正因如此,在面对自然山水的态度上,他坚持身体力行地体悟山川造化,切身触摸自然的脉搏,每年都要安排出大段时间进行外出写生,尤其沉醉于太行山的雄浑,与黄山山水的清峻,无论是登临巍巍太行,还是游走京津冀的燕赵山水,吴守明先生注重对于山峦的整体气势的发掘,气势上远宗五代荆浩、关仝北派山水的气质,笔墨与图式上深入汲取宋人山水的传统,运笔婉转灵动,墨色沉厚蕴藉。
他笔下的山水《秋染太行》《延河秋韵》《西柏坡》《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毛泽东旧居》《祖山烟云》《五彩高原》《高原牧歌》《乾陵》《漓江碧水》《蓬莱三岛》等作品,尤重山势龙脉的蜿蜒开阔,疏密聚散间营构出意境的清幽与气息的流动。在构图丰满的作品中,讲求笔致的轻重缓急,力求在墨迹繁密中不拥塞,在苍劲中求其秀润空灵;在边角起势的作品中,又计白当黑,运用留白表现山间的云雾缭绕;这些作品多在单纯的墨韵中求变化,尤其追求墨色的丰富性与层次感,这种以“素”为真的审美意趣,一方面源自于北宋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价值取向,追求简约玄淡的自然观与艺术观;另一方面更显现了吴先生对于笔墨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文化自信。而与用水用墨相比,事实上他的这些山水画更重用笔。
他的作品往往十分讲求笔致的韵律、节奏与速度感,皴染勾画间,有山之阴阳向背的相互掩映,又有树石与云气的纵横穿插,以运笔的劲健与蕴藉,表现山之奇崛、险夷,得山石坚实旷落之气。在和吴守明先生的多次茶叙间,了解到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而独到的体悟。从外在世界天人之际的山水造化,到内在世界心性修炼的生活蒙养,吴守明先生日常心绪的淡定平和、性情的温善慷慨,及其对于艺术的执著笃定,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艺术创作与生活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融通转化,连同他对于游历万千山川后的独特体验,时而在纸上一泻千里,时而用笔墨娓娓道来。他的生活与创作使我再次感受到画品与人品的相通;在他的身上,也可以看到一个热爱生活与创作之道的山水画家,在艺术之途上艰苦的跋涉,及其对于生命与自然的独特理解。
清人笪重光《画鉴》有言:“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山水境界的“浑”与“清”,自然山川的混沌与清丽,是山水画创作难以兼得的气氛。而在吴守明的作品中,我们仿佛可以同时寻觅到山水的清幽与造化的闷阔,感受到他对于天地洪荒的深沉热爱。吴守明的山水造境之旅,正在崎岖逶迤的山路中不懈行进,并已然收获了令人侧目的成就。
大师黄宾虹曾反反复复地谈笔墨,这个笔墨是不以刻画具体物象为目的,而是表现天地自然的总体印象,即抽象之象,因此,吴守明也极为强调一个“虚”字。他认为画言实处易,虚处难,虚是内美。画中之虚指虚白,即墨迹以外的空白、疏淡之处,画中之白与画中之黑同样起视觉作用,所以画中之白也需如黑一般着意经营,故古人云“布白”,“用虚”。“布白”,“用虚”一方面使他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与西晋陆机《文赋》中所谓“浮藻联翩”含意相若。但“迁想”比之“联想”更广泛,更有目的性,画家的“想象力”出于“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
吴守明《无锡寄畅园》137cm×68.5cm
吴守明《普陀圣境》68cm×46cm
吴守明《漓江晨渡》68cm×46cm
故历来论中国画学的“气韵生动”,赖“迁想妙得”有以致之。“迁想妙得”是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作画构思活动,是画家把握生活的一种艺术方式,触及到在艺术方面主体表现和客观制约的辩证关系。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山水画家,吴守明希望通过作品来阐述山水画创作的状态、“迁想妙得,思与境偕”的艺术境界和心灵感知的探索。这就需要通过蒙养生活,来提高对大自然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感受。只要用心灵的目光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将自己融会于大自然中,物我两忘,贯通一气,山山水水就显出那勃勃生机,构筑胸中意象,孕育脱化出自己的有生命的笔墨语言,真正“代山川而言”,才能在胸中展现出自然山川浑然一体的生命形态和神韵。这是吴守明将要做的,也正是我辈所追求与学习的。
吴守明的作品我非常喜欢,他的传统功底是比较扎实的,他画的山非常有气势,近期作品《美丽的山村》《锡惠公园》《黄山朝晖》《黄河之水滚滚来》《潘家口水库长城》《庐山烟云》《秋染太行》《春到婺源》《美丽的婺源》《金山岭长城》《黄山北海》《高原牧歌》《桃红树绿燕山春》《太行云起图》《太湖早春》等,较多表现了太行山还有长城、燕山、黄山、桂林等名山大川的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品整体体现了山的气势和精神;在笔墨技巧上吸收了一些宋人的传统,比较注重对山的刻画和描绘,他的用笔也很灵动,笔墨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些新的发展;在绵延不断的表现山的同时,笔墨也不乏他自己的个性,每幅作品也体现了他个人的精神面貌、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
吴守明《武陵土家 山乡之春》68cm×68cm
吴守明《沧海旭日》68cm×68cm
他的这些山水画境界表达的是一种雄浑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又有一种神秘、空灵之感。这些建立在他一直不断地学习传统,经常到山里去写生的基础上,尤其是北方的太行山,他画了很多的写生,其中既有笔墨的讲究,同时又有对生活的具体感受,这些都能在他这些作品的创作中反映出来。笔者认为他的作品有三大——那就是“大尺寸、大气魄、大感动”。大尺寸的作品并不好经营,除了笔墨中有豪气之外,预先的构思、下笔的精准、笔意墨韵的掌握都要一气呵成。除了体力过人,更要头脑清晰,全盘综观驾驭,走笔了然于心。
大而成墙、大而成卷,何其不易。不论大尺寸或小品作,吴守明所表现的气魄都是相当大气,——树有参天之雄、水有万古之胜、山有奇伟之势、人有千百之姿,而景深辽阔绵亘更是远推到天边之外。吴守明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足迹遍布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江河湖海、田园美景。他的画成了有系列的记录,并在山水画作中真切地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多样多貌,成了见证时代的历史写真。
作为天津美院毕业的孙其峰大师的入室弟子,吴守明先生是入其室、立其品、受其教、得其精、传其神、秉其性、弘其法、承其志,尤其是他开创的红色山水画用功弥勤。他创作的《长城进行曲》,画面的构图和色彩讲究层次,浓淡层次的变化与画面中山水云雾的远近疏密十分契合。由于其红色调的合理使用,使较为单纯的色调变得极为丰富,画面从而也丰满起来。画的好,雄伟壮观喜庆气势夺人。
细品之,他的红色山水画《长城进行曲》大作,有细腻之美、色彩之美、雄伟之美和意境之美。细腻之美:笔法细腻处,细腻到山石的纹理、泥土的质感,一树一木、一草一叶都精心描绘;色彩之美:山石树木皆为红色,其画作画面干净透明,光感绝妙,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墨不压色、色不压墨、色墨相互衬托,色彩滋润秀雅;雄伟之美:构图大气磅礴,画山能画出顶天立地,画瀑布能画出从天而降,凌空飞流,撼天动地,画树木能画出遒劲有力与顽强生命力;意境之美:体现了一派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自然的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吴守明《漓江晨雾》45cm×32cm
满怀激情与热爱,吴守明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峨眉天下秀》《秋山夕照》《美丽富饶的准噶尔》《玉屏烟云》《沧海旭日》《海滨朝晖》等作品中也处处流露着他的大感动。这份深入人心,充满真性情的作品同样感动着观众。他的作品不只是技法的纯熟,还充实着天地灵气和亦严谨、亦精微的良苦用心。
他的骨脉刚劲笔法,娴熟地运用于表现大自然的精神魂魄,更糅融了中国传统笔墨与西方透视素描的优点,汲取了多位古今中外艺术大家的独到绝活,焕然而成别具一格的“守明样式”。画中那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画境正是他一种厚积薄发的真功夫。没有大智慧,很难做到这样全然融会的大自在。这正是吴守明的山水画能够触动灵魂、与人共鸣油然而生的大感动吧。画中的和平、宁馨、丰饶,看得出吴守明流露于笔墨中的那份亲情、那份挚爱。
中国历来有“人品即是画品、画品同乎人品”之说,先贤郭若虚也曾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吴守明人品道德之纯与美,深入于与他有过接触、对他有所了解的人们的心中。
吴守明《古塞朝晖》136cm×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