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勾连比较,在古诗组读中感悟写景诗的不同情感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为例

2023-02-10浙江省杭州市丁信小学宋园园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夜泊枫桥写景

浙江省杭州市丁信小学 宋园园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王 红

古诗组读,顾名思义,是把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古诗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比较,是学生学习理解的基础,是学生思维提升的桥梁,也是古诗文教学的常用手段。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两首古诗《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为例,通过勾连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古诗组读中感受写景类古诗视域下的别样情感。

一、古诗组读的可行性分析

把这两首写景诗进行勾连比较,是基于其可行性的选择。

(一)比较学习助力学习方式变革

比较学习作为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形式,它使单线的古诗学习走向了多样化,使封闭的古诗学习更加开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动态发展,使之将知识不断进行建构,比较融合知识的互通点,不断建构新的学习体系。对于这两首写景诗的学习,学生根据比较点深入分析学习,不仅能提高对写景诗的鉴赏能力,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透过表层的景物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

(二)教材编排提供比较研究之便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自然之趣”为主题进行编排,本单元的两首古诗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动静结合中独特的风景又与诗人不同情感融为一体。教学中,教师将这两首写景诗勾连比较,能够让学生在同与不同中横跳跨越,点燃思考的火把。

(三)古诗意象彰显感情色彩异同

对同一类别的古诗比较学习,能整体感受写景诗的不同情感。《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诗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将情感倾注在意象中。小学生与作者身处的环境、心境截然不同,想要身临其境地感知诗人写景诗背后蕴含的情感,不仅要走近诗中提到的具体景物,更要从诗中抽离,抓住重要意象和意境进行比较,从而细细品味写景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古诗组读的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尝试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旨在引导学生体悟同是写景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

(一)在比较朗读中入情

古诗的音乐美,只有通过吟诵才能鲜明地感受到。《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出了初秋傍晚、雨后初晴的山中美景,节奏轻快明丽。诗中“秋、流、舟、留”四个字,每个字拼音的最后一个字母都是 u,韵律十足且对仗工整。小学高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诵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诵读感知,再指导学生根据“平长仄短韵绵长”的方式,采用男女生分联比较吟诵,从而让学生逐步完成从“入眼”到“入口”再到“入情”的过程。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感悟之后,结合《渔舟唱晚》的古筝曲再次诵读,在音乐和深远的意境之中,诗中的美丽山景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慢慢有了雏形。

而《枫桥夜泊》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动景衬静景,将景物与人物的心情高度融合,表现出了一股浓浓的感伤情绪。想要让学生一开始就体会出这种情感,实属不易。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把古诗读正确,梳理难读字词,要求字正腔圆、声音饱满;其次可通过评价语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如学生读完后,教师凝重地说:“我看到了一个难以入眠、静默江边的诗人。”于是含着丝丝愁绪的诗句便会自学生之口缓缓而出,最后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结合伤感的音乐朗诵,学生会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境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古诗朗读,在比较朗读中感受两首诗的不同情感,或轻快或忧愁,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一层层涟漪……

(二)在比较意象时悟情

意象是承载着诗人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只有借助这些具体形象的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意、感悟诗情。在这两首诗中,共有三个相同的意象。教学中,教师可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学生发现两首诗不约而同地都写到了“月、船、声音”这三个相同的意象。再通过比较发现: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在不同的诗境之中,相同意象有不同的韵味。

环节一:感悟“月”之别情

首先,小组合作,找一找两首诗中写“月”的诗句,并说说诗句的意思;其次,小组共学,比较分析“月”在诗中所承载的情感;最后,互动交流,同样是写“月”,《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的“月”宁静美好,《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月”冷漠凄凉。在比较感悟中,学生发现诗人写月的方式一静一动,方式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环节二:追问“船”之别情

在比较“船”之异同时,教师分两步追问学生:首先,“莲动下渔舟”,“渔舟”是什么船?船上满载着鱼虾是怎样的心情?其次,“夜半钟声到客船”,“客船”又是什么船?谁还坐过客船,是什么滋味?最后,“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登高望远把自己称作异客,张继夜宿江边把他坐的船称作客船,两者有什么联系?一船满是收获,一船皆是过客。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逐渐体会到两艘船承载的不同情感。

环节三:想象“声”之别情

声音是有生命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声音背后的故事。如“竹喧归浣女”,“夜半钟声到客船”,教师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一下子就能联想到当时声音发出的情境,由此及彼深入感受这两种声音的别样情怀。

这一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深切地感悟到两首诗中相同意象背后所承载的不同情感。

(三)在比较意境中融情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它传递出来的意境是模糊的,教师应带领学生去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巧妙融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两首古诗意境的领会,除了意象的抓取比较,还可从诗眼着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两首诗中找出一个最能表达作者心境的字。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留”和“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通过链接背景,进一步引导学生明晰选择这两个字背后的原因。

《山居秋暝》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时所作。山中空山新雨,明月皎洁,松林苍翠,清泉缓缓,竹喧莲动,错落之美尽显,浇筑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看透官场腐败的王维,怎会不想留下呢?一个“留”字是此时王维欢快、愉悦的心情写照。而《枫桥夜泊》的“愁”就更明显了,此时的张继名落孙山,想报效朝廷却又不得志,独自一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不见月升只见月落,听到乌鸦凄厉啼叫,是想凸显辗转反侧吧?不是满天星辉而是满天寒霜,是心里寒凉吧?钟声阵阵、惆怅缕缕,空灵缥缈、意境深远,张继融情于景,在这幅意境朦胧的江南水乡图中表达了“愁”。

意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同样的意象描写,却给读者带来一“留”一“愁”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在这“留”和“愁”中,学生不仅把握了两首古诗看似模糊的意境,也融情其中,在品鉴赏析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古诗组读的鉴赏成效

(一)掌握学习方法

找寻可以进行比较的意象,在比较中,由表层生发开去,逐步感悟诗句背后的别样情感,直至与诗人同呼吸。触类旁通,找到比较的多重路径,从而真正实现写景诗学习方法的迁移转化,提升古诗学习能力。

(二)加深情感体悟

教师通过比较的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从朗读、意象、意境等不同维度感知比较,层层递进,加深对写景诗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提升思维品质

有比较才会有辨别,教师通过多重比较活动,促进学生去主动发现、灵活运用、巧妙对比,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古诗学习的思维品质。一首写景诗带出一组写景诗,一组写景诗又连出一类,比较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依据。探究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学生对写景诗学习思维能力的建构与迁移,使得组合比较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夜泊枫桥写景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枫桥夜泊
写景的妙招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枫桥警务模式
———记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枫桥夜泊
夜泊(外五首)
“政经分开”的“枫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