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式家庭治疗视角下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方式探讨
2023-02-10杨慧慧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杭州310023
◎ 杨慧慧(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杭州 310023)
系统式家庭治疗是指将家庭作为整体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属于广义的集体心理治疗范畴。主要是把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人际交往上,出发点是把家庭看作一个特殊群体,以系统论的观点去分析家庭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减少来访者与其家属之间的负面影响,协助实现健全的家庭功能。
近年来,浙江省在对中小学心理危机事件的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心理危机事件出现的根源是家庭关系不良。主要包括: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老师反馈的其他问题不重视;有些家长因工作忙碌疏于陪伴,只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有些家长因为教育方式不当引发了激烈的亲子冲突,孩子拒绝和家长沟通。激烈的亲子冲突发生后,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学生便会将消极情绪带至学校,在学校里表现出焦虑、愤怒或者抑郁,甚至做出攻击或者自残、自伤行为。
面对此类心理危机,学校除了成立危机干预小组、启动紧急心理干预外,还需要主动和家长沟通,帮助家长认识到问题的根源,继而改变教育方式,配合学校一起保障学生的安全。但是现实情况困难重重,在学校与家长沟通时,有的家长认为学校小题大作,拒绝配合;有的家长以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为由推脱;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情况讳莫如深,不愿意带孩子就医,逃避问题。家长这些不配合的做法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困难重重。家校沟通是当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针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家校沟通困境,近年来,我校基于系统式家庭治疗视角,对与心理高危学生家长的沟通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构建家校沟通的有效模式,提升家校沟通效果。
一、创建观点共存的对话环境,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学生在学校表现出心理危机,最初的发现者往往是班主任或者科任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教师除了稳定学生的情绪、保障学生无生命危险外,还需要在事后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危机指向为学习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但是深层原因都和家庭息息相关。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接纳和陪伴程度,亲子之间的沟通与表达,父母的情绪稳定程度等都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影响。学生的心理危机往往来源于父母长期的教养忽视或者亲子冲突与对抗,还有特殊家庭环境如单亲、离异、家庭变故、亲人离去等。因此,详细了解家庭信息和状况,有助于评估学生当前心理危机和家庭之间的关联程度,为家校沟通解决问题找到方向和突破口。
在开展家校会谈时,教师不要急于提出问题,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创造一个允许差异和对立共存的空间,使家长能在谈话中尽可能放松、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感受到他们的看法受到关注、被认真对待,如此双方才能在会谈中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家长才会愿意传递真实的信息,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家庭关系,继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二、共情家长,家校双方结成同盟
面对孩子的心理危机,很多家长无法接受现实,总是想以孩子矫情或者故意制造麻烦来掩盖真实状况,或者认为服药就可以解决问题。一旦孩子出现抗拒服药或者病情反复,家长则会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无奈的态度。此外,一些家长对于家校合作有顾虑,认为学校是在推卸责任,不愿意和教师谈孩子的问题;或担心孩子在学校会因为心理问题被特殊对待,被他人歧视,从而加重心理负担。
对此,学校需要主动和家长沟通,强调对学生隐私的保护,打消家长的顾虑。学校可组织班主任、成长导师、心理教师、年级组长及校领导等一起参与心理危机学生家长的多方会谈,目的是帮助家长正视与接纳孩子目前的心理状态,调整好家长的心态,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对孩子心理危机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危机干预工作的进展是否顺利。如果家长对心理危机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孩子过度保护,处处回避讨论孩子的心理危机状况,那么孩子将很难走出困境。这种情况下,需要帮助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处在困境中的家长。
在进行家校沟通时,会谈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提问技巧,要表达对家长的理解,安抚家长紧张的心情,让家长感到学校能够理解他们,从而愿意和学校结成同盟共同帮助孩子,而不是站在学校的对立面。
三、寻找资源和优势,促进家庭沟通方式的转变
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意见分歧,常发生言语冲突,甚至因此大打出手。部分父母更是在教养方式上走向两极化:一方严苛教养,对孩子要求很高,达不到要求就指责或全盘否定;另一方采取放纵的教养方式,溺爱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但是品行上不做任何要求,孩子出现问题一味地庇护,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在这样的家庭中,一旦孩子出现心理危机,父母双方通常会互相指责,或者推卸责任,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因此,在家校会谈时,父母双方是否共同参与,影响着家校沟通的效果。如果只有一个家长参加,所反馈的家庭信息必然不全面,我们很难发现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真实原因。因此,学校最好邀请父母双方都参加家校会谈,从会谈中父母双方的互动情况,观察心理高危学生的家庭关系,觉察与剖析其中婚姻关系、代际冲突、教养观念等因素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指导两位家长共同面对孩子的状况,承担各自的教育责任,共同寻找家庭的优势和资源,促进家庭沟通方式的转变,并将家庭教育中的成功经验迁移到当下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帮助孩子度过危机。
四、指导学生家长达成一致意见,重构家庭生态环境
在危机学生的家校沟通中,我们常发现学生家长中有一方喋喋不休地讲述孩子的状况,而另一方常沉默不语,沉默可能是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缺席,也可能是因为不认同对方的教育方式,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此时,引导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是改变当前家庭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走出危机的关键点。
在某次会谈中,某位学生母亲一进门就眉头紧锁、表情严肃,让人很有压迫感;父亲则面带微笑,整体看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放松。在会谈中,母亲谈到女儿上初中以后,自己感到和女儿沟通有问题,于是就放手让父亲来管,但是她又对父亲放纵的教育方式十分不满,夫妻双方常为此争吵,父亲只好顺着母亲的要求开始对女儿严厉起来,结果母女关系还没有缓和,又造成了父女关系的紧张,女儿觉得生活中已经没有人需要自己了,每天都觉得自己活得好难。
会谈中我们发现父女关系还是好的,父亲只是被迫按照母亲的要求来管教女儿。所以此时我们要给父亲信心,肯定他在家庭教育中做得正确的部分,鼓励他暂时放下工作,多花时间来陪伴女儿;劝导母亲学会放手,但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夫妻达成一致意见,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会谈后,这位母亲有了很大的触动,当晚在朋友圈中诉说有些事情是需要花时间来改变的。而父亲则在生活中开始主动向女儿表达爱,并在疫情居家期间花很多时间陪伴女儿,为女儿做饭,称赞女儿的进步。父母的改变让女儿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护,慢慢放下戒备,心理状态也逐渐好转起来。
五、以目标取代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巩固会谈成果
心理危机学生的家校沟通,一两次很难达成效果,需要多次联系和指导,家长才会有一些改变。在刚开始会谈受阻时,会谈人员不要气馁,要继续跟进,不断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状况,同时给予家长鼓励和支持,让家长看到希望。在学生情况暂时有了好转后,家长很容易放松,放松的结果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又出现反复。所以,学校需要指定专人(一般是班主任或者成长导师)定期和家长沟通,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坚持做好陪护,并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学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与心理危机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时,学校应首先共情和理解家长,与家长结成同盟;其次,引导家长接纳孩子的现状,转变教育方式,对孩子实施爱的关怀,重构家庭生态环境。家校携手,帮学生顺利度过危机,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