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阿尔都塞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重构

2023-02-10要瑞雪

西部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阿尔都塞偶然性

要瑞雪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1918—1990年,以下简称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因其中期所著《保卫马克思》一书为大众所熟知,实际上,保卫马克思不仅仅是这本书的主题,也是贯穿阿尔都塞一生的主题。阿尔都塞始终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寻找进入二十世纪后马克思主义出现理论与实践上的危机的原因,晚年阿尔都塞认为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落后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使得辩证唯物主义无法发挥出其真正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其使命就是在理论领域同一切旧的哲学意识形态作斗争,以确保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大陆’的科学话语权。”[1]192因此,阿尔都塞提出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以重构辩证唯物主义,试图找到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出路。

首先要明确的是,阿尔都塞为何要使用“唯物主义”以及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一词。与传统意义上和唯心主义相对的唯物主义不同,阿尔都塞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彻底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含有任何唯心主义成分,也就是说,传统唯物主义包括理性主义传统在内的其他唯物主义都是必然性和目的论的唯物主义,也就是说,是被改造过了的,乔装改扮了的唯心主义”[2]199。由于新理论初建还未寻找到可以确切表达其含义的词语,阿尔都塞选择赋予唯物主义旧词以新义,故不可将阿尔都塞的唯物主义与传统唯物主义等同起来。阿尔都塞不仅反对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同样也拒绝回答随理性主义而来的关于起源与终结的问题。在偶然唯物论看来,事物的起源、发展与终结都被偶然性串起来,一切的一切都不被预设、不被最终目的所约束,事物发展的方向更多是在当时形势下占主要矛盾地位的要素所决定的,这种决定是偶然的,必然性只在稳定结构中起作用,因为必然性是从属于偶然性的必然。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阿尔都塞关于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思考近乎于极端,就像他在《亚眠的答辩》中所说的“就是必须极端地思考,这意味着在一个立场之内思考,从那里提出近乎出格的论点,或者说,为了使思想成为可能就需要占据一个近乎不可能的位置”[3]。或许对于阿尔都塞来说,只有这种极端地思考才能有效去除马克思主义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克服危机获得“解放”。

一、世界起源于“空无”中要素的偶然偏斜

“人的年龄并不重要,他可以非常年老或者非常年轻,重要的事情是他不知道身处何处,也不知道去往哪里。那就是为什么他总是以美国西部牛仔的行为方式,登上一列前行的火车。无须知道他来自何处(起源)抑或将要去往何方(目的)。”[2]277-278这是阿尔都塞写在其自传《来日方长》中的一段话,反映出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最大特点: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向何处去,一直都在路上,靠着偶然事件的发生推动历史的发展。

(一)世界起源于“空无”

“空无”这个概念早在青年阿尔都塞写作自己的高等研究资格论文《论黑格尔思想中的内容概念》一文中就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其晚期思想中。青年阿尔都塞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教义是“宇宙只有一个神,天主唯一;天主创造宇宙万物;天主定贫富生死,赏善罚恶;人有灵魂,人死而灵魂不灭。灵魂得宠爱升天堂,否则下地狱”,在天主教徒看来,神创造万物,万物根据神的指示而行动,主体遵循便可获得奖赏、上天堂,主体违背神的意愿便需接受惩罚、下地狱。这种教义使得阿尔都塞在哲学思考中忽视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主体的存在表述为一种空无。阿尔都塞认为康德的先验哲学将主观与客观分割开,这种主客的分离变相表达了主体对自身“空洞”的一种承认,即将康德的先验哲学中原本属于主体的规定性颠倒为了丰富客体对象的内容。主体失去其内在规定性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主体,同样无法完成本属于主体的行动,更准确地说不能自主完成主体本应该完成的行动。因此,此时的“虚无”在其本质上“是一个溢出的对象,是从自在向其自身的否定”[4]。在《保卫马克思》时期,阿尔都塞运用症候阅读的方法发现马克思主义存在认识论的断裂,断裂之后产生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即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新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断裂意味着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问题式发生了转化,文本背后的空白回答的问题可能并非是此文章中论述的问题答案,而是一个需要联系其他文本才可以解决的新问题,也就是说,空无会引出新的问题式、产生新的理论。同弗洛伊德对患者听、说背后的沉默产生怀疑一般,在进行阅读时需要对文字背后空白的怀疑才能找到被隐藏的问题式,才能促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晚年时期“空无”被阿尔都塞放置在世界的起源处,以反对马克思主义中残存的唯心主义。阿尔都塞认为在实存世界形成之前什么都不存在,只有零星的要素不生不灭地存在于“空无”之中,并且这些要素以抽象地形式飘浮着,这意味着“在世界形成之前根本不存在终极意义,也不存在原因和目的,不存在理性,也不存在非理性”[2]168-169。理性主义将理性、逻各斯放置在世界的源头,似乎这个世界从出现开始就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在阿尔都塞看来这不过是唯心主义的诱惑,并不是世界的真正起源,世界的真正起源应该是空无和无序。因此,阿尔都塞“不再把起源思考为(大写)理性或(大写)目的,而是思考为无”[2]188。

(二)偶然的偏斜终形成世界

“我们并不存在于——并不生存于——虚无当中”[2]194,世界起源若是空无,如何形成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阿尔都塞认为要通过原子偶然的偏斜而产生。在世界形成之前,要素以其独特的性质不生不灭地、抽象地存在于空无之中,要素的一点点偏斜,“没人知道它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的偏离,使原子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方式打破平行状态,发生与其相邻原子的相遇”[2]169,正是在最初的偏斜和相遇所构成的连锁反应中,原子的凝聚形成了世界。但原子一次偶然偏斜并不能形成现实世界,需要偏斜的不断叠加,在持续不断相遇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现实的世界。但是“无”不能直接生出“有”,在现实世界产生之前,一切都以非完成性、非世界存在着,因为此时的原子是以非现实的形式存在。正是原子纯粹偶然的偏斜,带给其一种现实性的意义,原子有了规定性、现实性,原本抽象的原子开始成为现实的存在,而从无生有的错误命题转化为从有生出更多有的命题。但何时相遇、怎样相遇、相遇之后成为怎样现实地存在完全取决于原子具体的偏斜,因而现实世界的形成完全是随机的和偶然的。

首先,原子有其现实性之后,相遇也就获得了意义。但这种相遇不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相遇,也不能是同一序列之间的相遇。阿尔都塞强调必须是“一种持久性意义上的相遇,正是持久性意义上的相遇使世界和历史能够出现并具有意义”[5]。短暂的相遇不能带给现实性原子形成序列的条件,需要具有相同特性原子之间持续不断地相遇造就的形式才能产生具有相同意义、目的和规律的序列。其次,“存有的不同序列——它们又是多个原因序列的结果——之间才有相遇,存有的序列至少要有两个。”[2]193相遇一定是两者及两者以上的相遇,如若只是一个序列之间的相遇,产生新事物的概率会不断趋近于无,只有不同序列之间持续地相遇才能产生新的事物。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两个序列的相遇是指,在空无中抽象的原子通过偶然偏斜获得现实性之后产生序列之间的相遇。因此,世界的起源之处仍然是无,并非是具有现实性的具体事物或理性、逻各斯等,理性与非理性、逻各斯要在抽象原子发生偶然的偏斜产生现实世界之后才会出现。

二、稳定形势是暂时的而非永恒的

不论是原子获得现实性的过程还是不同序列之间的相遇,贯穿始终的一定是偶然性。在空无中平行落下的原子之间的相遇是偶然、随机的,这种偏斜是不被预设目的和终极意义的,是无法预计也是无法保证的。同样,相同特性原子吸引后产生的序列也一定是偶然的。因为偶然性是一切偏斜、相遇的内在本质,并且没有完结就没有办法认识事物的全貌,都只能通过“朝后看”来判断何时、何地、发生何种偏斜与相遇,只能认识结果但不能预测结果。

阿尔都塞认为在两个及以上不同序列的持续相遇中,会暂时地形成一种稳定结构,这种稳定结构是发生历史世界借以成型的大事之后而出现的。但如果将这种稳定结构定义为这场大事的必然结果或未来某些大事的提前展现,就会违背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本质内容:偶然性,因为这种理解没能看到这种“稳定状态”只是一个暂时的结果,“这些暂时结果是双重暂时性的,它们不仅将被取代,而且它们从未或绝不可能仅作为某次‘短暂的’相遇之效果而发生。”[2]194由于偶然性这一本质的存在,稳定结构何时形成、以何种形式形成、何时结束、以何种形式结束是无法预测或赋予目的性的,但是稳定结构一旦形成,我们就必须对世界的发展进行认识并遵循其运行的规律,身在其中的我们也必须恪守规则。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由于规律产生于暂时的稳定世界中,这种稳定只是一种相对稳定,不同序列之间依旧在不停地通过相遇产生着新事物“暴露维持着它们本身的那个偶然基础”[2]194,没有谁可以预测这种稳定状态会在何时被“突然袭击”打破,也没有谁可以阻止这种被打破。因此,规律、稳定世界都只能是暂时的而非永恒的,依旧是在偶然性的支配下的。

三、唯物主义是无关乎主体的过程

青年阿尔都塞受到天主教教义的影响,认为神是创造万物的,主体只能根据神的指示做出相应的行动,此时的主体在阿尔都塞的思想里是一种空无状态。阿尔都塞转变信仰之后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但他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直接的研究,而是借助结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介后才展开科学的分析。

结构主义是发端于十九世纪的一种方法论,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经过维特根斯坦、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发展,被运用到各个学科研究之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赢得了绝大多数法国知识分子的支持。结构主义最大的特点:一是强调整体在逻辑上优先于部分,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所以组成事物的每一个部分不能被孤立地理解;二是结构主义强调共识性,既然每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对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在不同程度上起着不同的作用,那么事物的每一部分是同时存在的,并不是单纯的一个部分代替另一个部分的关系。在结构主义的启发之下,阿尔都塞从社会结构、生产力方面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而提出了矛盾是多元决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都是构成社会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归根结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因素。接着,阿尔都塞具体分析了属于经济因素的各个部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力,不同生产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形态,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则是由不同的生产关系所分配的,“生产关系的结构决定生产当事人所占有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职能,而生产当事人只有在他们是这些职能的‘承担者’的范围内才是这些地位的占有者。”[6]202在阿尔都塞看来,一般意义上认为的主体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承担者,没有上升到主体的程度。因此,在他看来“真正的‘主体’是这些规定者和分配者:生产关系(以及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关系)”[6]202,并不是实践着的个体。但由于生产关系只是一种关系,生产关系想要发挥其主体作用需要一个“代言人”帮助其发挥作用,于是意识形态将个体传唤为主体为真正的主体生产关系服务。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写道:“意识形态把我呼唤为一个主体,就好像它在街上喊我的名字。它诱使我相信自己是个主体,尽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中,我不具有该意识形态概念的任何属性。”[7]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让主体误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主体,但其实不过是无法克服的客体位置的替补者。

到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时期,阿尔都塞延续着对无主体观点的坚持,“最终,我们可以说,相遇唯物主义是这样一种唯物主义,它无关乎主体(不论这主体是上帝还是无产阶级),而关乎一种过程,无主体而又加之于各类主体(个体等其他主体)的过程,它分配着主体的发展结构,但却没有可分配的终点。”[2]190晚年阿尔都塞在彻底的“唯物主义”中抛弃了主体、主体性充满着唯心主义的成分,将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这一过程塑造为无主体的过程。但无主体不意味着无个体,去掉所有的修饰语后可以发现,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是一个过程,过程要延续就需要代理主体维持其运转,即通过意识形态传唤而来的主体来承担被分配的发展结构。

四、结语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是阿尔都塞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后,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的唯心主义成分是使得它陷入危机的重要原因,正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在理论发展形态上落后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足够的理论概念来对抗资产阶级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1]191。要想应对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解放马克思主义,必须重新建构科学的、不含有任何唯心主义成分的唯物主义,才能为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阿尔都塞没有继续在传统哲学的必然性逻辑中思考,而是选择跳出必然性逻辑从偶然性的角度切入,试图纠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与实践分离的学院式研究倾向,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以偶然性贯穿始终,拒绝一切唯心主义,打开了马克思的偶然性解释路径,但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误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反而落入了偶然性的窠臼。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阿尔都塞偶然性
“走出阿尔都塞”还是“回到阿尔都塞”:学术史效应和思想史研究的辩证
论阿尔都塞对权力问题的反思——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考察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星座”的哲学探究
阿尔都塞的镜中自舞
——重读阿尔都塞的《论青年马克思》
Unit 15—16易混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