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海因里希·希姆莱的纳粹生涯

2023-02-10高钰杰

西部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希特勒犹太人德国

高钰杰

提起“二战”中的历史人物,人们最无法忽视的就是希特勒,而站在他身后的海因里希·希姆莱(以下简称希姆莱),身上同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偌大权力,他有比希特勒更为疯狂的种族思想,他是希特勒一切指令的直接实施者。学界对希姆莱的种族主义或“生命之源”计划有较深的探究,对这个人物的全面研究较少,虽然希姆莱同第三帝国一起走向了覆灭,但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害,所以有必要探究希姆莱的纳粹生涯,以为镜鉴。

一、希姆莱的成长经历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希姆莱的童年及青年时期

1897年,商人的女儿安娜·玛利亚·海德嫁给了慕尼黑一所高等中学的教师约瑟夫·戈培哈特·希姆莱。1900年10月7日,希姆莱作为家中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由于他的父亲曾经做过海因里希亲王的家庭老师,与巴伐利亚的威特尔司巴赫王室关系良好,所以自从希姆莱出生之日起,海因里希亲王便时刻关注他的成长,不仅亲自为他取名,还做了他的教父。

1906年9月4日,希姆莱开始在教堂学校上一年级,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13年希姆莱随家人搬到兰茨胡特。希姆莱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位军官,他会和朋友玩一个模拟作战叫做“盾和剑”的游戏。最初希姆莱希望能加入帝国海军,但由于他身体素质弱,还有近视的毛病,而帝国海军拒绝戴眼镜的人,所以他只好改当陆军。1915年希姆莱加入德国青年军,接受预备役军事训练。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希姆莱加入了巴伐利亚第11步兵团,并且经过艰苦的军队训练获得了结业证明,但可惜的是此时战争业已结束,无奈之下,他只得奉命退役,成为一名军官的梦想再一次破灭[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荡不堪,共产主义红色势力在德国国内滋长,柏林派出的国防军和由退役军人以及志愿者组成的自由团行将进攻红色慕尼黑。希姆莱想通过自由团进入国防军,但这一尝试最终也失败了。他的父亲认为德国“一战”败局已定,王室的势力日益减弱,无法成为日后依靠的大树,而国内经济凋敝,希姆莱应该找寻一个靠谱的工作,他将眼光投向了农业。由于战后的希姆莱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始终没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官。

希姆莱先是在因戈尔施塔特的农场学农,并和妻子买下了一个小养鸡场用以维持生计。希姆莱一家所属的德国中产阶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里,对社会向下流动高度敏感,选择从事农业,对这位中产阶级学校校长的儿子来说,代表着明显的社会地位的丧失[2]。其后,希姆莱进入大学深造农业技术,学习三年后,进入一家公司,成为一名农业助理员。同时,经人推荐,他加入了一个名叫阿波罗兄弟会的民族主义组织,成为一个狂热的反犹太主义者。每天下班后,他就扛起步枪,主动跟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进行操练,准备在行将到来的内战中大显身手。

到1922年,希姆莱就已经与纳粹党过从甚密了。希姆莱认为希特勒是个有能力的政治家,但并不赞赏他的性格。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有关种族主义和推行霸权的书籍。1923年,他参加了慕尼黑啤酒馆暴动。1924年5月,德国国会大选在即,社会活动家、纳粹党左翼领袖施特拉赛企图抓住这次机会将自己手下的纳粹分子塞进国会,以获取更多的政治权势。希姆莱奉施特拉赛之命,向下巴伐列亚各村镇的农民进行民族社会主义宣传,鼓动农民反对金融资本家,诅咒犹太人,攻击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诋毁民主政治政策。在希姆莱的大肆鼓动之下,他们筹措到了近两百万张选票,进而赢得了三十二个国会议员的席位。

虽然希姆莱的工作看起来饶有成效,但他依然为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忧心忡忡。几个月后,希特勒被提前从监狱释放,他开始着手重建已经变成一盘散沙的纳粹党。很快,纳粹党恢复生机,并组建了党卫队。不久,希姆莱加入了纳粹党,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施特拉赛的秘书。当施特拉赛因为与希特勒政见不和而渐行渐远时,希姆莱敏锐地靠近了希特勒。

(二)希姆莱成长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永远是人类的第一间教室,希姆莱也不例外。家庭对希姆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由于希姆莱父亲的关系,海因里希亲王对希姆莱的成长总是抱以第一时间的关注,希姆莱一家也总是写信给这位教父汇报希姆莱的大小事情。希姆莱从小便受到这位亲王的阶级地位和显赫身份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海因里希亲王的身上希姆莱继承了爱国主义、忠君思想以及纪律意识,在他其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影响逐步演化为自我的品质,并在他的一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家庭除了给了希姆莱以坚韧品质的同时,也给予了他很大的压力。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总是近乎严格地掌控他的教育事业,要求希姆莱在学校必须有很好的表现。父亲的严格要求铸成了希姆莱对自我严格管理的品格,形成了他认真、努力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2.社会因素

在希姆莱的童年时期,现代教育已经普及,许多德国人都会讲希腊语和拉丁语,但德意志帝国的国际友好精神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排外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学校里,希姆莱更是受到了军事化的管理,他的军国主义倾向正是在这时开始形成。

青年时期的希姆莱目睹了“一战”德国的战败以及战后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荡不堪的景象,他不得不放弃从军的愿望转而投向农业维持生计,这对于具有爱国主义倾向的希姆莱来讲,无疑当头一棒,复仇情绪主宰了他的意志,他开始从种族主义中找寻答案,当希特勒出现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希望。

3.个人因素

希姆莱身上具有多种显而易见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来源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又或许是自身具备的,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两面性,当这些品质得到积极利用时,会发挥巨大的潜力和作用,指引着他的事业;当这些品质堕入暴力、血腥、种族主义的深渊时,便一发不可收拾,将他变成最残暴的纳粹恶魔。

首先,希姆莱密切且敏感地关注德国的命运以及整个世界的变化。“一战”期间,他会写日记详细记录战事情况,如“8月5日,英国宣战。法国和苏联边界交会。德国王储在梅茨北部大获全胜。德国对日本的最后通牒做出回应。大获全胜,抓到两万六千名俘虏”。他既为德国的每次胜利而欢呼雀跃,也为国内民众缺乏激情而愤慨。希姆莱有着超乎常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发挥了超乎寻常的作用,是他一切行动的根源,虽然最后时刻他背叛希特勒向盟军投降,但这是希姆莱对希特勒的个人背叛,而非对整个德国的背叛。但是,爱国主义情怀并没有引导希姆莱走上正确的轨道,他施行的种族政策和战争行为将自己和德国推向深渊。

其次,希姆莱是一个十分克制的人。他的克制体现在十分注重纪律:由于海因里希亲王传统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希姆莱从小就养成了忠君思想,并严格服从纪律。在希姆莱的世界里,纪律是不可撼动的,所以从小学开始,他便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而学校的准军事训练一再强化了他内心的纪律标准。在他从政从军的生涯里,包括对党卫军的管理,纪律都是他一直所奉行的。他的克制还体现在他对自己的严格管理:1906年9月4日,希姆莱开始在教堂学校上一年级,幼年时期的希姆莱体弱多病,患有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肺炎、腮腺炎,但在因病总计旷课数百天的情况下还是以乙等成绩通过考试顺利毕业。希姆莱并没有因为身体孱弱的原因而放任自流、不思进取,相反,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加倍的努力成为学校里的佼佼者。不仅如此,希姆莱还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他很喜欢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尝试一些很困难的事情。希姆莱是一个可以称之为“工作狂”的人,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一以贯之,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先得到了施特拉赛的肯定,而后又得到希特勒的认可,他的平步青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身的努力。所有这些近乎美好的品质,并没有帮助希姆莱成为一个类似先贤一样的人物,相反,他在历史上被划在了臭名昭著的那一页上,如前诉述,很多品质本无外乎好坏,而是要看它所为之付出的事业。

最后,希姆莱是一个有清晰目标和极大野心的人。他从小就梦想着能成为一位军官,指挥军队作战,尽管这一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屡屡受阻,但他还是为这一目标付出了异于常人的努力,甚至他的努力都改变了强势的父亲,使父亲也托人帮助他。野心则体现在他的欲望上,在希姆莱与施特拉赛的相处中,施特拉赛清楚地看到了他身上的欲望,为了满足他,施特拉赛一再许以希姆莱以更高的职位,而当希姆莱从希特勒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希望后不久,他便加入了纳粹党,并一步步靠近希特勒。

约翰·弥尔顿在《复乐园》中写道:“从童年可以看出一个人,正如从早晨可以看出一天。”[3]由于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以及家庭的影响,希姆莱的童年及青年时期的经历使其本身具备了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将影响他接下来政治生涯中的选择和作为。

二、希姆莱的纳粹生涯

(一)党卫军

1.希姆莱与党卫军的建立、发展

在早期北欧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有关信息:“永恒之枪”是备受尊敬的诸神之王奥丁的武器,当奥丁拔出此枪时,枪刃划破天际,一道奇异的亮光闪现,地上的人们将这道奇异的亮光称之为“闪电”。“闪电”在北欧神话中象征着出枪必定命中的无往不至的胜利。在德意志第三帝国,“闪电”被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印在了党卫军(亦称武装党卫队,是纳粹德国党卫队的下属组织和武装部队。编者注)军装的左领上。

党卫军成立之初仅是纳粹党于冲锋队外专为希特勒设立的个人随护团,主要任务一是保护当地纳粹团体的集会,二是在希特勒元首贴近当地团体讲话时加强对其保护。后党卫队隶属于罗姆领导的冲锋队,力量很小,并没有引起领导层的过多注意,直到1925年希姆莱加入了党卫军。在希姆莱的运作下,党卫军逐渐从罗姆所领导的冲锋队中独立出来,任务是保护纳粹党所有的高官要员、反刺杀情报搜集、政风监察。1927年,希姆莱被希特勒任命为党卫军的副统领,他开始在德国各地组织集会,他的自信和政治狂热,给纳粹党高层留下深刻印象。由于冲锋队负责人罗姆负气出走,党卫军有了很大发展,1929年1月6日,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希姆莱接过纳粹党党卫军的领导权。希姆莱制定了严格的党卫军新成员招募条件:最低年龄为23岁;最低身高为1.70米;党龄一年;两份担保人的书面证词;必须是一个品德良好、高尚正直的人;父母兄弟姐妹政治关系报告;尽可能多召集德国血统。党卫军每晚必须训练至少45分钟,训练内容包括:立正、转体、报数、敬礼、唱歌及其他项目[4]。1931年,希姆莱建立纳粹党的情报机构——党卫队保安处。1932年希姆莱设立专管种族主义事务的党卫军种族局。短短几年,党卫军这个原本不起眼的组织变成了纳粹的突击队,希姆莱由于其认真的态度和卓越的工作能力越来越受到希特勒的赏识,并且对希特勒的追随和崇拜日益狂热。但是,当前的官衔并不能满足希姆莱膨胀的欲望,他想成为像希特勒一样的领袖式人物,引导党和国民走他所期望的路。

到1933年,在希姆莱的领导下党卫军已经发展壮大到约5.2万人。其后,希姆莱担任巴伐利亚政治警察总监、慕尼黑警察局长和德国政治警察部队司令。1934年4月希姆莱成为盖世太保的首脑,他将警察部队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党卫军成为确保希特勒权力稳固的重要武装。由于冲锋队与德国国防军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1934年希特勒选择放弃冲锋队,保留国防军成为第三帝国唯一的武器持有者,于是命希姆莱组织指挥党卫军一举摧毁了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而这也成为希姆莱及党卫军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1936年6月,希姆莱升任德国警察总监,他力图改组整个德国的警察指挥体系,盖世太保开始向全德国渗透发展。

党卫队分为下属党卫队、武装党卫队、特别行动队以及看守营四部分。下属党卫队主要负责党卫队的日常行政事务,他们以将希特勒签署下发的有关第三帝国的行动政策落实为目标,并且关注帝国的安全事宜。武装党卫队是希特勒的元首精锐军队,它的成立是为了防范国防军、加强法西斯的武装力量。世人所熟知的双闪电标志被作为SS的象征印在军服的臂膀处,武装党卫队是希特勒最为信任的武装力量,严格听从元首的命令,忠心耿耿;总是出现在最前线的关键战役上,作战十分勇猛,是希姆莱领导下的精锐部队。特别行动队的任务是以犹太人、异己分子、地下反抗组织为对象进行大规模搜索、抓捕、决杀,与武装党卫队不同,并不属于战斗部队,它们只用来对付那些手无寸铁的民众。看守营与特别行动队相配合,执行希姆莱派发的各种惨无人道的种族主义政策。

1943年8月,希姆莱升任德国内政部长,他的权力急剧膨胀,将警察势力牢牢握在手里。1944年7月20日,一场由纳粹军官组织的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了,策划者遭到镇压,此后,希姆莱成为德国的二号实权人物。

2.希姆莱加强党卫军建设

首先,党卫军遵守所谓的普鲁士行为准则,即服从命令、一丝不苟地执行任务,士兵们愿意遵从这种信仰,而这种信仰使他们的暴行变得合情合理。希姆莱在给他妻子玛格的信中提到:“令行如山,我希望大家从令如流。……命令造就了民族、文化,也是国家的基础。”“士兵的衣服不整洁意味着他也不会再服从命令。”[5]可见,对命令的绝对服从是希姆莱领导党卫军的第一准则。

其次,希姆莱坚持事必躬亲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在他看来领导意味着要一直比别人付出更多,只有这样才能使效率最大化。希姆莱认真、努力工作的品格在对党卫军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希姆莱坚持严慈并济的领导方针。希姆莱是个喜欢安排事情的人,喜欢居高临下,对部下永远严格要求,但是他也是个特别乐于照顾手下的人。他把自己视为党卫军的教父,要对每个人负责,无论是部下还是部下的家人,他事必躬亲。同时,希姆莱希望自己能掌控一切,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随处处罚他的部下,因此他有双重身份,像父亲一样关心下属,也像父亲一样冷酷严厉。

最后,希姆莱对党卫军进行精神统治。希姆莱十分崇敬英王亨利一世,1936年,他前往奎德林堡修道院祭拜过亨利一世的陵寝,这实际上是向日耳曼人及士兵们灌输臣子效忠君王的古老道德标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希姆莱将维贝尔斯堡改造成党卫军伪宗教庇护所,据说死去的党卫军军官的骷髅戒指都保存在城堡的地下室,那里的天花板装饰着纳粹的十字徽章。

(二)种族主义思想

1.希姆莱种族主义的形成

希姆莱自小就表现出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这与他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军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一战”后,德国战败,饱受凌辱,19岁的希姆莱对当时的政治很失望。从慕尼黑大学学农毕业后,他加入了一个民族主义组织——阿波罗兄弟会,这段时期,他看了大量有关种族主义的书籍。他通过阅读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对反犹太主义有了最初的认识和了解,也正基于此,对犹太人的憎恶和不满开始在他疯狂的内心中肆意地生长。希姆莱认为人类是有种族之分的,而种族与种族之间的价值是不平等的,因此人种若是通过杂交的方式来延续后代,便会弱化高等种族的优秀的遗传素质,基督教所宣扬的关于人类生而平等的理论是愚蠢的、卑鄙的、下流的。希姆莱对这些理论全盘接受。

1928年7月3日,希姆莱与比他大七岁的玛格结婚。玛格是一位长着金发碧眼的高个子女性,这符合希姆莱对德意志民族女性的期望。在希姆莱潜移默化的的影响下,玛格不仅加入了纳粹党,也逐渐显现出种族主义的倾向。她向希姆莱抱怨小诊所的犹太病人没有付她诊费,将犹太人称为恶棍,并且希望这些犹太人能永远离开他们。但是,玛格的良知和道德底线犹存,面对希姆莱的种族暴行,她发出了质疑并以此为耻。两人的分歧初见端倪,而后愈演愈烈,直到1929年8月8日女儿古德隆·希姆莱的出生缓和了二人的紧张关系。希姆莱的家人都为他事业平步青云而感到自豪,对他犯下的反人类罪毫无负罪感,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杀过人,但他们都从根本上认同种族仇恨、种族仇杀制度,认同激进的意识形态,认为种族主义的法律是正确的,也见证了纳粹主义思想在德国势力范围内的贯彻。

2.希姆莱推行种族主义政策

希姆莱将集中营作为维护纳粹秩序以及制造恐怖气氛的有力机器。早在1933年,希姆莱就亲自领导建立起第一座样板集中营——达豪集中营,这里关押着5000名共产主义者及所谓的破坏社会民主之徒。希姆莱带自己的女儿参观达豪集中营,还通过某种修饰掩盖了集中营的残酷真相。纳粹官僚机构曾估计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有1100万人,当年的德国生活着超过16万犹太人,他们被迫要求在公共场合佩戴黄星以表明身份。在1941年秋,德国各主要城市开始驱逐犹太人,犹太人必须到集合地点报到,并且只能携带少量财物,他们接到前往东方定居点的命令。当时的国家警察规定,犹太人必须在七小时之内离开公寓,把所有的钥匙都串在一起,在上面标好名字和地址,可以携带一个行李箱,不许携带现金、证券、货币、存款、书籍以及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诸如金、银、白金,绝对禁止带家畜,必须无条件服从所有的命令,否则将会受到严厉处罚。在希姆莱下令建造的这些集中营里大约有500多万犹太人被残忍地杀害[6]。

在德国与波兰作战期间,别动队围剿和处决波兰的知识分子以及可疑分子,其中多为犹太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时,别动队又开始消灭苏联的犹太人,仅几个月就消灭了几十万犹太人。1941年8月14日,希姆莱率代表团巡视了刚刚攻占的明斯克市,就种族灭绝之战的进展与党卫军将领进行了会晤。1941年底,希特勒作出对欧洲“犹太人问题”实施“最后解决”的决定。1942年1月,万湖会议在纳粹党内部举行,会议议题是研究“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希特勒下达了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命令,而希姆莱是实施“最后解决”这一种族灭绝计划的组织者,在“最后解决”中惨遭杀害的仅犹太人就有约500万。

除此之外,希姆莱还让部下研究使犹太女性失去生育功能的方法,以此来灭绝犹太人,这种方法可以不用外科手术就让女人绝育,每天很可能用这种办法使成千上百个犹太人绝育。希姆莱借助常规体检的形式来实施这一计划,犹太女性对此毫不知情,希姆莱还命令将犹太女人和犹太男人关在一起,来测试实施结果。

希姆莱的目标是系统地将东欧日耳曼化,他宣称党卫军将向世人表现出上等种族的优越性,消灭所有劣等种族。在他看来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就会战争不断。他认为从生物学上来看,劣等人同样是有手有脚、有眼睛有嘴、还有某种大脑的生物,但从精神情感上看,比任何动物都低等。

(三)“生命之源”计划

1.生育计划

在古希腊先贤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文明”,说是有一群被称为“超级人种”的群体,他们不远万里从遥远的太空来到地球上,并选择落户在亚特兰蒂斯岛上,相传他们在这里创造了高度发展的文明,他们自称是海洋的子民,建立了美妙的同心圆式建筑,他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一次大洪水中,亚特兰蒂斯文明消失了。希姆莱认为拥有蓝眼睛、黄头发以及强健体魄的雅利安民族就是“亚特兰蒂斯神族”的后裔,而日耳曼民族又是雅利安民族中的优等者,所以只要摒弃其他种族,坚持日耳曼民族同种族的生育,即可使雅利安民族的血统愈加纯化,就可以得到“亚特兰蒂斯神族”的力量和眷顾,成为天底下最为优等的民族。因此,在希姆莱的大力鼓动下,德国推出了雅利安人大规模生育计划,即“生命之源”计划。

从1935年开始,那些被认为是精英的党卫军成员便选择拥有蓝眼睛、黄头发以及强健体魄的德意志民族的妇女发生性关系,目的是为了给“元首”(即希特勒)创造大量的优秀人种,防止“劣等民族”通过生育劣等的人种抢夺世界上本不多的陆地和生存空间。希姆莱还通过种族甄别条例甄别不同的人种来保护日耳曼民族的优等性。

2.领养计划

希姆莱不仅实行生育计划,他还大力鼓励党卫军军官领养孩子,以此壮大优等民族的势力。为此在1935年他们还在慕尼黑建立了一个叫做“生命之泉”的机构,这一机构由党卫队任职与移居部进行管理,帮助党卫军军官领养合格的孩子。他认为日耳曼民族的孩子太少了,而一个优秀的、血统纯正的民族要是没有孩子,是注定要灭亡的。一个民族只有人丁兴旺,才能在争取世界权力和统治世界中取得优势。希姆莱规定一段良好和健康的婚姻,至少要有四个孩子,要是夫妻有难言之隐,不能生育,作为党卫军的领导,要领养血统纯正、身体健康的孩子,抚养他们,并灌输国家社会主义精神。希姆莱就和他的妻子玛格领养了一个男孩。不仅如此,希姆莱还主张重婚,他认为每个男人一生中应该有很多女人,特别是党卫军成员,这样可以生出血统纯正的孩子。

3.同性恋政策

希姆莱是个性观念十分传统的人,他无法接受同性恋群体的存在。他曾阅读过《色情与种族》这本书,书的作者认为犹太人一直以来都受到犹太复国主义的鼓舞,而犹太复国主义使得犹太人源源不竭地生育婴儿,以达到复国的目的,而日耳曼民族缺乏这种动力,所以倘若不能很好地抑制同性恋现象的扩张,同性恋的传播将肯定为日耳曼民族自掘坟墓。《色情与种族》这本书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希姆莱的反犹主义,也刺激了他对日耳曼民族中存在的同性恋者的憎恨和厌恶,激化了他内心中嗜杀的恶魂,同性恋者的悲剧自此开始了。在希姆莱看来同性恋会侵蚀国家成就、毁坏国家根基。他下令把这些人送到集中营,试图逃跑者会被当场击毙。在希姆莱所一手策划的集中营里同性恋者被迫带上粉色三角作为其性取向的标记。

三、希姆莱走上绝路

1945年4月末,柏林这座令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城市已经化成一片废墟,苏军不费吹灰之力攻入城市,第三帝国走向了崩溃的边缘。4月30日,希特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妻子也服毒自尽。位于普伦的德军北线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卡尔·邓尼茨元帅拒绝了希姆莱入阁的要求。5月7日,德国投降。面对英军的步步紧逼,希姆莱决定从弗伦斯堡逃亡到数百公里外的慕尼黑与家人汇合,为此他剃了胡须,摘下眼镜,戴上眼罩,假扮成战场区域警察,混入返乡的德军士兵之间。两周后,他被一名英国巡逻兵抓住了,但并未被识破身份。随后他被押往位于吕内堡的审讯中心,他的身份暴露。1945年5月23日,希姆莱咬碎了隐藏在一颗被挖空的牙齿中的氰化物胶囊,在痛苦中死去[7]。

猜你喜欢

希特勒犹太人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自尊
英国社会是如何对待犹太人的(1066-1656年)
犹太人的生意经
刺杀希特勒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
英国曾计划劫持希特勒
希特勒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