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及现实意蕴
——以山西省为例
2023-02-10郭晶晶
郭晶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大农民长期处于政治失语状态,生活在剥离世界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亟须调动广大农民投入到国家的建设热潮中,故从农民的政治意识着手,以期培养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意识,从而自觉参与国家的各项事务。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为响应国家的建设需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解除农民的思想束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得到了农民的积极响应,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农民政治教育的历史动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赖若愚曾指出敌人留给中国的不良影响,人民生活穷苦、土地荒芜,社会积蓄消耗殆尽,群众思想落后,甚至受到反动宣传影响,对我党不了解[1]。这些因素不利于新中国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亟须吸收庞大的农民群体投入到国家的生产建设中来,缓解穷困带来的社会动乱,农民也迫切希望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国家层面:生产建设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的具体情况是土改已完成,全面生产建设开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实践活动对国家的生产建设意义重大。为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认识与阶级觉悟,动员与鼓舞人民全力参加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生产建设[2],同时也认识到农民政治教育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生产建设新中国事业上的重大意义,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冬学指示中关于课程比重的规定是:“老区中心工作与时事、政治教育占50%。在新区,土改翻身、生产政策与时事、政治教育占70%—80%。”[2]发展生产,恢复经济,需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使其明确国家的中心任务,唤醒农民的爱国意识。
(二)社会层面:和谐稳定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中存在着各种不良风气,如“一贯道”等封建迷信盛行,农民对国家形势认识不清,一些人存在反动思想,游手好闲的“二流子”是农村和谐稳定的隐患。如陵川一区石河西村,自1948年以来,全村83口人,就有34口人受到了“一贯道”的欺骗,加入了“一贯道”,并且怕遇到“三灾八难”,不敢大胆生产,荒了一部分土地,不愿意组织互助,每年要少收一半粮食,1950年全村有60%的人家不够吃。此外,山西有些地区,如平顺一区大渠村,还存有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3]。在抗美援朝宣传动员之前,东聂村群众中存在几种思想:第一种是敌友不分的人,认为一切外国人都不是好东西,如刘傑说“金沙滩那有好酒好筵”;第二种是恨日、恨阎、不恨美,如有人说日本鬼、二战区害过咱,美国还救济过咱;第三种是“哪个朝廷不纳粮”的说法,谁家也算,不要打仗就行,甚至有的盲目地认为“美国来不了”,存在着等待和平的麻痹思想。农民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导致一些反动思想和错误观念的形成,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亟须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给他们传导和灌输正确的意识形态[4]。
(三)个人层面:解除束缚的需要
1950年,山西步入了和平建设时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翻身之后,必然要求翻心,生活安定后,农民要求学习文化的情绪很高。尤其在老区,已由“不是怕离婚,怕吃亏”的低级阶段转变为“没有文化就不能发展生产,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高级阶段了。“学文化,开脑筋,要当新中国的建设人!”成为各地青年在认识社会前途后的普遍呼声。在长治专区和榆次专区的昔阳、和顺、左权等先进老区,农民觉悟到:“不学习就不能当个好公民”“不上民校闷得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生活相对稳定,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提高,要求学习文化的热情高涨,他们认为文化的提高有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设冬学、民校等农民学习场所,旨在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其真正“翻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农民政治教育的践行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通过开展冬学运动、创办民校、组织文娱活动等多种载体,采取从学校到生活、从教师到亲人、从教材到报纸、从文字到娱乐等一系列措施,达到对农民进行具有广泛性、针对性、渗透性的政治教育的目的,从而转变其思想观念,提高政治觉悟。
(一)以学校教学为主,随地办学为辅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由农村地区的民办学校,土地改革后增加了1949年以前老解放区经常开办的冬学和各种成人短期班。冬学是提高农民政治觉悟的很好场所[5],农民上冬学后,在政治上有进步,推动了冬季生产等各种工作[6]。由于冬学时间较短,群众反映间断性学习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学一季,旷三季,学是白搭”,要求由季节性的冬学转向常年民校。到1956年,以临县为例,上政治教育课的学员有108390人,占总人口35.9%[7]。学习组织形式必须适应生产组织形式,昔阳思乐乡就此问题对学习组织形式进行了调整,由课堂集中学习的单一形式改变为定期集中与地头小组分散学习相结合。桑家坪民校定计划,生产不误学文化,利用饭场把课上,大院组织学习组,家庭黑板墙上挂。冬学、民校是提高农民政治觉悟的很好场所[8],但由于农民的特殊性,使其未能按时参加学校教育,故应利用业余时间就地教学,确保农民能够及时接受政治教育。
(二)以教师讲解为主,互教互学为辅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老师通常由义教或各村干部担任,如偏关五区规定区干部有讲解能力的,要给冬学上政治课。根据农村分散、学员众多、程度不齐、师资质量不高的实际情况,部分地区开始以教员为核心,逐渐开展了群众性的互教互学。和顺东关采用了分组复习的方法,该村在春耕种时,以户为单位,分设六个民校,以自愿、方便为原则,结合成学习小组领导复习,除定期集中上课外,还在街头饭场设置小黑板,把课外学习内容写在上边,进行随时传教练习。农忙时期很多地方强调课堂布置检查,课外分散学习,运用“三分上课,七分自习”的办法,掌握“学以致用”原则,收到“民教民、认得快、记得清”“随学随用来得快”的良好效果。教师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教师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课堂教学的短暂性,以及农民自身原因,如学得慢、农事忙等原因,故山西各地兴起民教民运动,以弥补农民学习、课后复习的空白。教师讲解和农民互教互学相辅相成,把农民政治教育向前推进一步。
(三)以教材教学为主,结合实际为辅
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主要选用中央、省政府、新华书店编发的政治教材,必要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选补充的政治教材。榆次专署指出,各县应根据不同类型村,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指派专人试办“传授站”。创办“传授站”是办好冬学、充实冬学内容的重要环节。昔阳创办传授站的办法是:县冬委会统一布置干部学习,把冬学课本作为区村干部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干部学习来带领群众,将干部联系各村工作的进展情况与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顾虑与要求等协同义教,详细研究、讨论后确定冬学的教材内容,以求有计划地去教育群众提高觉悟。壶关店上村讲课方式较有新意,通过联系实际实现教学目的,义教赵宝宝采用算账的方式,把去年公粮、公款、军鞋、参战等项目加起来,和今年负担对比,使农民了解到交公粮不是负担重,而是轻了。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需编写严谨的政治教材供学员使用,但鉴于教材具有滞后性,故在课后组织学员采取回忆、对比、算账等方法,并结合本地真人真事典型事例与思想实际开展讨论并搜集反映和问题,把问题集中起来进行再教育。这样既有利于农民了解国家的政治政策,也使农民能够了解当前的形势政策。
(四)以文字教学为主,娱乐渗透为辅
当时主要通过课本、报纸、黑板报等文字教学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此外,还通过广播电台以及文娱活动(演戏、画报、快板、说鼓词)等形式,来激发群众的学习热情。为了贯彻冬学政治教育内容与满足群众文娱要求,榆次专署特指示各县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早布置冬学与春节文娱活动相结合,指出冬学政治教育内容,应大量编程通俗的鼓词、快板、小调等,随讲、随编、随演,反复进行教育。左权武军寺村冬学中,青年们把政治教材编成小调快板,上山割柴时边割边唱,不但提高了生产情绪,而且还推动了学习的进步。一般的教育形式是以课本或者其他文字材料为主,农民大多识字较少,使其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依赖性。以娱乐形式通过看、听等方式,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使农民接受了政治教育能够激起农民的学习兴趣,收效更甚。
三、新时代农民政治教育的路径借鉴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从教学场地、师资队伍、教材资料、教学形式这四个方面,全面、深入地对农民进行了政治教育,这对新时代农民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物质条件、思想观念等各方面,较当时已大大提高,故当前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需结合实际情况。
(一)突破场地限制,以网络教学为主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接受政治教育的场所局限在线下,由于客观因素(如农事忙,居住分散等)的影响,未能达到随时随地接受政治教育的条件。在互联网普及的新时代,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的场所可转为线上。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达10.51亿,普及率达74.4%,即时通信用户、网络视频用户(含短视频)、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分别达10.27亿、9.95亿和9.04亿。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93亿,普及率为27.9%。这说明我国已初具网络教学的条件,应积极运用新媒介,打破传统教学场所的局限,使农民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接受政治教育。
(二)提高教师水平,以教师引导为主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低,故对政治教育的教师水平要求不高,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新时代农民自身水平提高,因此对老师的水平要求也有所提高。2020年乡村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60%,驻村第一书记学历全部为大专及以上。他们均是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的最佳老师,在传授的过程中,要做好引导者,以本土化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始终以农民为主体,积极引导其接受政治教育。
(三)明确教学任务,选取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应根据国家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编写合适的教材。同时还应关注时事政策,与时俱进,及时编写相应的补充材料,使党和国家的政策能够及时传达给农民。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93亿,截至2021年12月,即时通信、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7.5%、94.5%和90.5%,可充分利用短视频和网络视频制作适宜的教材。
(四)激发农民兴趣,以多样化教学为主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政治教育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这与当时扫盲运动紧密联系,农民识字少,于是通过教政治相关教材的文字,使农民即学会认字,又能独立学习政治教材。目前我国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农民对识字的诉求大幅下降。为对广大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可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据统计,农村网民中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均超过90%,可通过制作网络视频或短视频,让农民在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政治教育。
四、新时代农民政治教育的现实意蕴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推动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其宝贵经验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一)明确中心任务,投身乡村振兴第一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民政治教育的内容根据各个时期中心任务统一安排[8],农民积极地投入到国家的恢复和建设中,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顺利完成了对农业等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各项中心工作,恢复了国民经济,推动了国家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为使广大农民明确这一中心任务,自觉参与其中,需重视农民的政治教育,培养其主动参与国家事务的意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乡村的发展和振兴而奋斗。
(二)提高政治觉悟,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民中的“二流子”、反动分子进行了政治教育,取缔了“会道门”等封建迷信组织,改善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农民团结生产的积极性大为提高。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新时代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来支撑。农民作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对其进行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觉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对构建和谐的农村环境,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因此,想要让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就需要对其进行政治教育。
(三)以思变促发展,打造时代“新农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政治教育,农民中存在的各种糊涂观念和思想顾虑,大部分得到了解决,提高了政治觉悟,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乡村变革的中坚力量,其思想观念对农村各项中心工作的实施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要增强农民的政治认同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断自我革新,学习新思想,实现从“自在”向“自为”蜕变,成为时代“新农人”。
五、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意识到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起冬学运动,鼓励开设民校,配备专业教师,选取合适教材,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教育,并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其进行娱乐化和渗透式的教育,成绩是显著的。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取得了从“消极听指挥”到“积极搞建设”的有益结果。新时代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农民的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新时代的农民政治教育中,使历史的花朵在现实中再次绽放光芒。知古鉴今,对农民的政治教育有益于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构建和谐新农村,打造时代“新农人”,有益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