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困境及对策
2023-02-10徐雅伦
□文/徐雅伦
(中共常熟市委党校 江苏·常熟)
[提要]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经济转型日益迫切、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持续繁重、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民营企业普遍面临发展瓶颈。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民企发展全过程,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数字化赋能、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党建引领。
在当前经济转型日益迫切、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持续繁重、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关键阶段,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一些发展难题,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常熟位列百强县第一方阵,民营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和量质并举的良好态势,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一、常熟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保持良好态势,呈现发展潜力。近年来,常熟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稳增长、促转型、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随着三大千亿级产业的崛起,民营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后劲的规模型企业,为全市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21年,常熟有3家企业入围“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以及“2021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13家企业入围“2021苏州民营企业100强”榜单。
(二)加速转型升级,迸发生机活力。服装产业作为常熟三大千亿级产业之一,不仅集聚了波司登、红杉树等龙头企业,也连接着五千多家民营小微企业。随着平台经济、网红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广泛渗透,常熟服装企业积极谋求转型,采用以销定产的商业模式,通过需求来驱动生产,并依托专业化的运营服务机构开展产业带货直播,创新零售模式,拥抱网红红利时代。作为制造业强市,常熟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能力的服务机构,助力市场空间稳定、成长性向好、用工相对密集的民营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制造装备向智能化转变。
(三)突破要素瓶颈,实现存量优化。常熟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从2014年起对村级用地和低端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整合,腾出近2万亩用地,实现存量优化,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从2018年起,不断完善“零地增长”政策,鼓励现有工业企业在不增加用地指标的前提下,在自有土地上实施改建、扩建,增加生产和研发用的建筑,帮助企业挖掘自身潜力,盘活发展空间,向效率、向科技要效益,带动企业积极转型升级。
(四)优化营商环境,提供舒心服务。2021年8月至10月,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苏州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第三位,并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近年来,常熟致力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定制优质到位服务,让民营企业扎根本土更有信心。常态化开展“服务民企360”主题活动,通过圆桌会议、实地调研、专题对接等多种形式听取意见建议、梳理分口办理,实现对民营企业全方位、全天候的“零距离”服务。
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一是产业集聚度不高。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占比不高,缺少链主企业,上下游集成度仍较弱,产业集聚度不高。二是缺乏龙头企业。支柱产业仍以工业半成品、中间产品制造为主,产业链条偏短,缺乏有影响力的终端产品或整机产品制造企业,行业主导权不强。如,汽车及零部件业新能源汽车比重不高,在电子电控系统、发动机总成等关键零部件领域链条缺失。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不高,智能装备发展不足。三是缺乏品牌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还比较少,企业的产品还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在市场竞争中优势还不明显。特别是纺织服装业仍以贴牌加工为主,产品单一同质化,品牌影响力不足。
(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在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苏州市制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2018~2022年)》,遴选工作开展3年以来,已累计拥有129家“独角兽”培育企业,其中苏州工业园区70家,占比54.26%,苏州高新区16家,张家港市9家,分列第二、第三位。而常熟在2020年才实现“零的突破”,有2家企业入选,反映出企业在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等方面的劣势。一方面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研发往往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中小民营企业很难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进行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缺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规模偏小、社会保障不够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对创新人才缺乏吸引力,也难以留住现有技术人才,大大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用工、用才难题突出。调研发现,目前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就是招工难。随着各地纷纷出台人才引进计划,人才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企业不仅面临人才引进成本越来越高的问题,而且出现较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部分民营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在培训、福利等方面比较消极,加剧了企业“招工难、留工难”问题。随着制造业企业持续优化升级,特别是在技术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对于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符合企业要求的复合型技术工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四)“智改数转”面临制约。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倒逼制造业转型的“催化剂”,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开始加快拥抱智能化、数字化。常熟在前期“机器换人”“企业上云”等产业转型实践基础上,发布了《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在“智改数转”工作进一步推进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对于“智改数转”认知不足。常熟部分民营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长远的目标规划,对于“智改数转”尚未建立清晰的认知,且原有的转型基础薄弱,容易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使得转型难以落实。二是转型资金欠缺。对于“智改数转”这样的系统性工程,从硬件改造升级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到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训,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而漫长的转型周期和不确定的转型收益,使得企业转型不得不更加慎重。三是技能人才短缺。企业“智改数转”对技能人才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小企业本身在人才争夺中处于劣势地位,找到同企业转型相匹配的合适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三、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环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民营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找准新定位、采取新举措、培育新优势,实现竞争优势的再升级,为实现常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压舱石”作用。
(一)坚持创新驱动,塑造民营企业发展新优势。一是要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分类创新发展。加大原创性技术创新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各类科技计划,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水平。融入龙头企业创新链。支持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统筹行业上下游创新资源,赋能产业链各类大中小民营企业,在大企业的支持和辅导下实现技术创新,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专注细分领域创新。引导民营企业找准定位,把做“精”企业而非一味扩大规模作为首要目标,秉持“工匠精神”,专注于细分市场,通过在专业领域内进行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二是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组织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参与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全链条创新活动。加强相关企业间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技成果,推动创新企业共同发展。通过推动科技创新资金、项目、人才、平台、基地等多维统筹与联动,多方主体形成合力,更好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和能力。三是要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通过设立自主创新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投入;用好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技改基金,引导民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设立科技银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商业孵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民营企业实现科技创新。
(二)坚持数字化赋能,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民营企业要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发展,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是要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要形成工厂内生产要素的全面协同,打通企业内部的全数据链。民营企业要从自身需求出发,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更不要片面地聚焦技术,业务与技术融合的集成式创新才是重点。二是要加快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生态化,包括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是涉及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全方位变革,要对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中的各项要素进行数字化赋能。要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构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数据交换共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提升行政效率、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高标准构建新网络、新算力、新技术、新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大新动能。三是要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于具有专业技术、一专多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既需要掌握数字化思维,又需要精通本行业内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流程。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产业上下游组织之间通力合作,用生态化的思路培养人才,形成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形成完整的数字化人才发展生态体系。
(三)坚持共享发展,发挥民营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是民有、民营、民享的民本经济,实现了藏富于民。民营企业既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参与者,也是践行者、推进者。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好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各项政策红利、制度红利和市场空间,如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带来的市场需求、乡村振兴带来的投资机遇、人民收入水平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等,发挥自身优势,设计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商业模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挖掘市场机遇、发挥更大作用,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市场主体,不仅要依法合规履行提供就业、创造股东和员工利益、上缴税费、保护环境等法定责任,而且要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基于自身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捐赠、公益慈善、社会公共服务等多种模式参与第三次收入分配。
(四)坚持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民营经济领域有效贯彻新发展理念,同样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民企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开展时代感、互动性强的党建品牌活动,提高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突出重点区域,在产业园区、商业楼宇等民营企业聚集领域系统推进,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探索沿着产业链条开展党建联建,组建联合党组织或党建联盟,以党建引领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以党组织为“通关密码”,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项目对接、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难题,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二是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同企业家建立真诚互信、清白纯洁、良性互动的工作关系。鼓励企业家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情况、解决问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讲真话、谈实情、建诤言。三是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而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树立家国情怀,以产业报国、实业强国为己任,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