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书法艺术与汉字文化传承

2023-02-10周琼

参花(下) 2023年1期
关键词:草书书法艺术时期

◎周琼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丰富的人类活动中产生、演变,呈现出日臻成熟、完善的特点。我国的汉字文化亦是如此,从简单的画图表达到初具形态的象形文字,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既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文化遗产。

一、汉字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一)汉字文化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的早期,人类之间的交流可以根据声音以一种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开来,但是这种方式无法长久保存,且传播起来极易出现错误和混乱,人类为了便于记忆、交流、传播、保存等,开始发明不同的记事方式,被人们熟知的结绳记事就是最早的记事方式之一,有大结,有小结,代表不同的意义;其他的还有契刻记事、结珠记事等。这种记事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纯依靠声音传递信息的一些弊端,但仍无法深刻表达传递的思想,很难进行深入思想交流的缺陷,因此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又发明了能够相对深刻表达思想的画图叙事方式,用一些简单易懂、有代表性的图画来表达,文字也逐渐在这一过程中被分离出来,逐渐形成有体系、能够记录语言的特殊符号。

(二)汉字文化的演变

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有的、特殊的、能够表达和承载社会发展内涵的文字符号,主要是方便各式各样的记录,又被称为“方块字”“中文字”“中国字”等,是华夏文明的部分之一,也是记载历史长河流变过程中华夏文明萌芽、发展、成熟的载体。汉字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之中,由最初的表意到后期的表意兼具表音,再到后来的表音,它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最早的符号、原始的文字、成熟的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等,逐渐发展为“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在中华文明之中,汉字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风格多样,个性各异,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近代以后,通过简化和统一,慢慢形成了当前人们所使用的简化字。

1.早期符号

早期的符号主要包括陶文和刻符两种符号。不同于结绳记事的记录方式,早期符号对于人类社会的记录更加具体,但又无法与后期成熟、完善的文字符号体系相比,符号特征更加明显。在我国境内考古的过程中,曾在山东出土“大汶口陶文”,在西安出土“半坡陶符”以及在河南出土的“贾湖契刻符号”,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这些都是以早期符号的形式出现的。

2.原始文字

原始文字主要包括骨刻文、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等。原始文字是在早期符号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的频繁以及社会结构的复杂化逐步产生的。刻骨文是早在殷商之前出现的,比早期符号复杂,类似于图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有“书画同源”的特点。甲骨文出现于殷商时期,内容丰富,运用自如,已经能够记录文化、习俗、天文、医药、政治等各个方面内容,受当时占卜问卦风气的影响,现在留存下来的文字多是刻在龟甲或者是兽骨上,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特点,被认为是成熟文字中最古老的一种。

在商周之前,铜元素比较珍贵,往往是王公贵族权势的象征,常常被称作“金”。发展到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面被篆刻上文字符号,所以“金文”由此而来,也被叫作“钟鼎文”或者是“吉金文字”,金文的主要特征是图画的特色明显,且笔画的粗细呈现不一致。

3.成熟文字

小篆和隶书被统括为成熟文字。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出现文化差异、政治纷争等,因各国文字差异巨大,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施行诏令,要求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其中包括规范整理全国性的统一文字“小篆”。小篆的出现也意味着汉字逐渐开始定型,符号性逐渐减弱。后从篆书又发展出隶书,便于书写,且极具艺术特色,得到了秦始皇的肯定和赞赏,从而被广泛推广采用,被后世称为“隶书”。不同于官方文字小篆,隶书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西汉中期以后逐渐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呈现,汉朝以后,由于书写工具得到改良,隶书也逐渐受到人们追捧和喜爱。

4.书法艺术

自隶书出现以后,中国汉字不仅出现了一次重大变革,同时也逐渐演变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并衍生出包括楷书、行书、草书三大类别字体在内的书法艺术。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之上发展,进一步追求汉字的形体美,确定了基本笔画,笔形得到进一步规范。几经发展、流变,唐朝时期更加成熟,唐末到达到顶峰。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介乎于楷书、草书之间,有效地平衡了楷书规整但书写速度不快的缺点和草书难写又不好辨认的弊端。草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的,又被称为“隶草”或者是“章草”,汉魏时期最为流行,汉末“草化”特征愈加明显,魏晋以后长盛不衰。

二、书法艺术的来历与嬗变

(一)殷商西周时期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我国当前所了解的历史记载中最早的文字,在诸多出土的文物之中,甲骨文记录的内容大多是占卜问卦之事,其笔画特点是方正、纤细,参差错落,活泼随意。殷商时期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即我们所说的甲骨文。[1]西周时期金文多刻在青铜器上,圆厚古朴,饱满齐整,诸如现在比较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盘等。

(二)秦汉时期

秦一统六国,“小篆”成为流行的官方文字,其整齐规范,方长圆转,既能体现秦的霸业风貌,又极具时代风貌。现存的代表作有曾任秦宰相的李斯所作的《泰山刻石》等。汉代时期,篆书、隶书、草书三种形态的字体并存,大多是根据不同的用途径和功效来区别的。隶书偏向宽扁,风格多样,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字体,代表作有《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汉代篆书较秦时期日趋方正,草书是隶书简化后的书写,又被后世称为“章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长河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魏晋时期楷、行、草三书盛行,奠定了现代书体的格局。受魏晋之风的影响,书法艺术也追求自由和多样的风格。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使真书、行书、草书逐渐定型,树立了书法美的典范,是书法史上的一大变革。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受到后世青睐。

(四)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兴盛,不但有创新还有创造,可以说楷书发展空前。隋代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时代,上承两晋南北朝遗风,下开唐代,逐步调整规范化新局。唐代书风上承隋代,将楷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2]入盛唐以后,行书、草书快速发展,变化颇大,运笔极快,艺术性高于实用性,其代表有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等,称赞颜真卿和柳公权为“颜筋柳骨”;五代时期,受战乱影响,书法艺术发展缓慢。

(五)宋元时期

不同于唐代“重法”的特点,宋代的书法艺术更加“尚意”,更倾向于将书法艺术与其他的文学形式相结合,这多与书法家的自身表现和文学修养相关。在行草方面也凸显更鲜明的文人个性。元书法偏向复古,较少创新,有赵孟頫等名家,擅长于真、行、草书等。

(六)明清时期

明初“一字万同”“馆阁体”等盛行。沈度、沈粲的书法当时被推崇为科举楷则。明朝中期书法逐渐朝向尚态的趋势发展;晚明时期受批判思潮的影响,书法秩序开始瓦解,视觉效果极其震荡。清代书法艰难蜕变,突破宋朝帖学的禁锢,兴创碑学,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篆书、隶书以及北魏时期的碑体书法方面;清朝中后期文人士大夫热衷金石考据,一度成为主流。

中国书法独具魅力、源远流长,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的书写艺术呈现,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时代的书法风貌和时代精神,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华,是逐渐产生的一种独特艺术。纵观几千年的文字发展,书法艺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早在汉字产生的初期,书法艺术就有了简单、混沌和模糊的发展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时期,随着汉字的规范,也逐渐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这一时期甲骨文、金文、石刻文以及篆书、隶书等各类字体的逐渐定型,书法艺术也更加追求书写的美观性,表现出一种浑然有序的状态。直至今天,书法艺术观念变革,层次升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

三、书法艺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书法艺术与汉字文化同源共生

1.书法艺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

书法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以诗词文章等文辞雅言为书写内容,以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为书写工具,以金石竹帛纸等物质材料为书写载体,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紧密联系,表现书写的情境和书写者的精神与修养。书法文化是中国典型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而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信息源与载体。书法与汉字的关系密不可分。汉字“以物象形”的属性使书法艺术的取法和审美亦源于自然,一笔一画间大有乾坤,汉字里藏着中国人对自我、自然与天地万物的思考。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韩愈说:“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自然美和艺术美在汉字书写中得到了统一。

2.书法艺术藏于汉字文化

书法的艺术性蕴藏于汉字形体之中,这是最基本也是极重要的常识。汉字的字形结构是书法结体取势的前提和依据,书写者只有了解汉字的排列组合所构成的形体特征以及演变规律,才能把字写好。“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是分界,不同的字体、书体将固有的结构通过点、横、竖、撇、捺等笔画的长短粗细变化、位置形状的组合变化、线条分割后的空间变化等共同产生作用,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书法形象。

3.书法艺术由汉字文化而生

在汉字文化的发展过程之中,书法艺术随之衍生,且随着汉字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征。整体而言,书法艺术是以汉字文化为基础的艺术形式,既能够完全承载汉字的客观形态,又有超越于汉字框架的意象表达。柔软且有弹性的毛笔,将汉字书写出疾厉、徐缓、飞动、顿挫之感,留下水墨的黑白意象,生发出无穷的书写意境。中国书法中的各种字体争奇斗艳,风格多变,并通过神韵、意境以及丰富的思想内涵展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二)书法艺术是汉字文化的沉淀与升华

1.书法艺术是汉字文化的视觉表达

书法是视觉艺术,人们的视觉所能感受到的,都是它的形式。人们感受书法的美是以书法的直观形式为根据的。通过形式,人们还可以欣赏到书法的神韵、意境、内涵之美。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以及时代价值,不同时期不同书写者运用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正如当代国画大师傅抱石所说:“中国的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领悟,那么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以说是绝了因缘。”书法艺术是一门继承中国汉字艺术传统的视觉艺术,欣赏优秀的书法艺术会有一种美的享受。汉字以其独有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很好的载体,这是书法之真和书法之本。书写时的笔墨流动是书法的过程,是书法之善。艺术的组合方式是书法的效果,是书法之美。

2.书法艺术是汉字文化的情感抒发

类似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艺术借助汉字文化的表征对于书写和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心灵触动有直接作用,书法艺术将心灵情感寄托于笔墨之上,通过造型变化、笔墨深浅抒情达意,将感情置于笔端,情感与书法浑然融合,从而达到情感的抒发。书法作为一门表达心灵、诠释心意的艺术,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心绪与品德修养。早在西汉时期,杨雄就提出了“书,心画也”的观点,东汉的书法家蔡邕也提出了“书者,散也”的美学命题,这都明确地表达了书法的抒情作用。

四、结语

我国书法艺术发源于汉字文化,且随着汉字的规范经过几千年的书写演变与发展变得规范化和多样化,呈现出相伴相生、自成体系的特点。我国汉字文化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形态表征,书法也是如此,随着汉字文化的形态表征衍生出独特的书法艺术,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演变脉络的印证之一。本文通过对汉字文化、书法艺术等的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同源共生的关系,希望能够由此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和书法艺术。

猜你喜欢

草书书法艺术时期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所谓书法艺术
清代时期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