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孵化及人才培养模式研发与实施
——以科技创新的孵化载体为主体平台

2023-02-10张玮

科学与信息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创客载体

张玮

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08

引言

针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商务环境,企业孵化器已成为公司内部技术创新的经典模式,也越来越引起了科技公司的关注。科技企业内在培育器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转移,培育企业创新性人员,从而达到公司的转型发展目标。与国外培育器比较,科技企业内在培育器以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引导,并采取引入外部市场发展机制内在化的创新管理方法,借助企业母公司的资金,迅速完成企业孵化项目的企业化运作,并能够在短期内得到巨大收益。

1 以科技创新的孵化载体为主体平台的建设重要性

科技创新与创业孵育网络平台的功能,可以很简单地比喻为“筑巢、引凤、助凤腾飞”,以其低价性、便利化、全要素性、开放式等业务特色,为各种各样的公司、服务项目、服务理念、思想等的诞生和迅速发展提供了优质“生长”的阳光与水源,对创客与创新团队发展意义巨大。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通过集聚创新,进一步发掘和认可创始人、公司的价值。技术与创业孵化网络平台,为行业精英人才、创新型人员、创业者队伍的聚集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利于新思维碰撞、创新互动和产业合作互助。

第二,创造公共平台和创新氛围。在科技创新与创业的孵化平台,不同创客或者创新团体可以共用同一的办公条件,这样便更有效地增进了彼此间沟通,在互帮互助的同时还会引发很多的思考和创新观念。此外,通过定期创新沙龙、训练营、培训竞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创始人之间的沟通能力与圈子的建设,以达到资源共享,提升企业创新激情。

第三,通过链接国内外资源,有效减少了创新成本与经营风险。技术创业的孵化平台进入门槛大大降低,而创业企业在其中也能够获得低成本办公、网络、社交等空间服务,有效降低了创新创业者的经营风险。

第四,从市场、信息、资本、运营、法律服务等几个方面给予帮助。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将采取各种方法,向创业企业进行指导培养、投融资项目对接、政府申报、工商登记、律师财务、新媒体信息等综合性的创新金融服务,在个别创客空间中还为自身成立投资基金,并对初创公司实施资金补助,以创造便利化的投资途径,等等。

2 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平台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技术创新的培育平台,成为一项“朝阳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企业数量也呈现了迅猛之势,但是这个新型产业,发展速度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目前,技术与创业孵化网络平台整体面临着业务不健全、低端化、创客队伍短缺等业务缺陷,因此如何进行转化提升,以及如何加强网络平台服务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2.1 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使用的技术创业培育网络平台,总体而言其运作程度和技术水平都还不高。一是企业维持的经营压力较大。比如,温州市多数孵化平台主要通过将场馆出租(至少占收入80%)和部分的管理费用来运作,企业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投入基金,导致企业总体经营成本较高[1]。多元化的创客空间构成了一个资本聚集区域,但实际能受益的很少,创客活动地已经步入高成本时代,随着创新大潮逼近,单纯依赖政策直接投入远远不够。二是长期收益能力较差。由于在短期内,创新计划项目效果无法预期,同时面临着区域间的转化风险,使得创新孵化平台发展受到较大压力。怎样增强平台赢利能力,让中国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平台稳步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是配套功能不齐全。虽然众创空间相对于传统孵化器来说,其配套服务设施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在浙江各地大部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孵化产业链,所以并无法保障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比如为创新团体提供完善的办公设备、技术资讯等服务支持。此外,对创客知识培训、老师指导、资本融通等公共服务也比较欠缺。四是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温州市内大多数技术创业孵化网络平台都没有专门的负责管理、经营和服务队伍,尤其平台从中心地区不断向市域化方向延伸,其经营管理服务能力和方法也受到相当程度影响。

2.2 产业对接有待进一步紧密

从总体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在已建立的培育平台中,国家重点扶持的(尤其以温州市工业发展为首的)重要工业技术板块,依靠地方龙头骨干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牵头实施的还非常少;在“互联网+”“文化创新”的大背景下,许多创新团队(以个人创业团队居多)的服务项目都以这两个大方向为主体,并没有与社会实体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面对行业发展共性科技、分支应用领域开发技术创新,或者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化服务项目,同质化、低端化的状况也相对突出,在整个温州地区市域内尚不能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系统。再次,若从全链条培育角度考虑,“苗圃-培育器-加快器”间配合度较差,创新苗圃内育成的“苗”面临着转化风险,也就不是必然流入创新苗圃内所属的培育器中开展创新培育,而培育器也没有激励机制去推动高成长性公司走向加快装置,甚至出现培育器和加快器之间为了争夺高成长性公司资源而产生恶性竞争的现象[2]。这些现象都会造成创新队伍针对性下降、成长期加长、成活率下降、带动性变差,不利于高新技术公司的发展壮大,对提升实体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也不显著。

2.3 创新创业团队有待进一步集聚

由于“创客”的聚集效果,造成了众多氛围特殊的创客生存空间,然而目前由于众创生态系统不够完整,不但没能很好地聚集国外优质队伍来本地创新,本土能干、有思想的创客队伍也不断地奔赴上海、杭州等地,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空巢”。据调研统计表明[3],最近数年,在外地高等院校读书的本地学子,毕业后能够返回家乡上班的比率大约为63%,再加上在省内一些与信息技术类有关专业的学子毕业后也基本不会留在本地上班,造成了本地区技术创业平台创客队伍构成并不太科学合理,在本土院校毕业的学子至少占70%。此外,创业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优质项目少之又少,而且很多网络平台都存在着“有店无客”的现状,其中永嘉科技中小企业孵化器便是个典型案例,网络平台的孵化地域面积有36883.94m3,而创业者队伍才十多支,平均每个队伍的孵化面积就达3688m3。

2.4 创客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学生尖子虽多,但并不稳定。且创客教学讲究的是课堂、空间、教学活动三合一,而不少学生目前还处在坐视状况,非常欠缺经验。二是专业范围较窄。虽然教师数量也不少,但老师的专业面相对窄,其中以信息技术占了大多数,而中小学文艺类、科技类等有关学科的教师参与非常少。三是除了教育界参与之外,并没有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如科技局)等机构的参与。在当前情况下,除市教育部门之外,有关创客的教学培训也缺乏其他行政部门介入。而目前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除由市电教管引导市教育部门外,像科协等行政部门的介入意愿不大。四是高校的创客空间更多地把重点放到了个人创业上,对高等教育影响很少,但从根本来看,高等教育仍然是经济创新的重要基石,所以温州市的高等学校都应该在培养专业化的创客教师工作上进行积极准备,不断完善。

3 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人才培养的路径

科技公司内部孵化器的运营大致包括3个步骤:①公司设立内部孵化器,制定内部孵化项目的准入条件、资金扶持标准、人才优惠政策等,形成创新创业环境,引导他们的创新想法,打消他们的创新疑虑。公司成立内部孵化项目评审委员会,通过创新设计,组织评估会议,筛选优质的可运营的商业项目;②通过评审给予资金支持,并给予包括科技、管理、法律等多种帮助。在此期间,孵化项目团队在财政和资金上继续归属原来公司,获得原来公司正常的工资和待遇;③在内部孵化项目达到企业化运作要求后,将成立新的公司自主运营,原母公司将占有新创企业一定股权,同时内部孵化团队将离开原公司。

3.1 构建人力资源网格化管理机制,共同培育人力资源

参照在沈阳、南京、盐城等地所推行的人员租用制,即以各种人力资源市场为基础,利用人力资源租赁方式进行人员资源共享,以及构建以充分利用企业闲置智力、业余时光为基础的“星期日孵化”的人力资源共享方法,即企业通过提供相应的薪酬,以吸引在周末有空余时段的人员孵化业务工作人员指导其在孵化载体运作,为急缺人力资源的人员孵化载体解燃眉之急[4]。另外,建立了全国孵化人才服务在线网络,按照以城市为一定范围的原则,每个孵化载体均为同一家网址的共同特点,各个孵化载体的工作人员均可在孵化平台登录备案,资源共享他们在服务企业流程中的经验,所记录的数据分析也可资源共享给临近站点内的载体,以协助一些载体处理某一应用领域的共性问题。

3.2 对接国家及其他省(区、市)的培训资源

在建立富有特色的国际创新创业孵化培训模式的同时,也要主动对接国内孵化界的优质师资资源,形成一个全面承接国内创新孵化培养任务的人才基地。如参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转化中心、国家科技交易所等国内先进孵化载体的服务体系建立与运作经验,集成创新资源,服务于园区企业,解决了现实问题。另外,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了共享型的动态教学评估系统,对每个培训的师资水平以及学生学习状况开展了线上评估,推动各项培训的良性发展。

3.3 拓宽培训体系,探索多元化培训模式

孵化载体和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产生了自然的内部紧密联系,具有突出的人才资源优势——孵化为载体培育企业人才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才创新创业培养的过程[5]。如在广东省内建立了针对粤港澳人才孵化载体、高校科技园等特殊载体的新型培养模式;面向“创二代”、“孵二代”等特定人群量身构建了专门的课程体系,并探索了小规模办班模式。

4 结束语

突出“科学技术研发、孵化应用”的主旨,是以利用科学技术类资源、创新性人才培养为基础的高新科技产品孵化区。通过联动培育科技创业人力资源,形成了高校与科学园之间的共同内部需要与动力。一方面科教园的行业发展定位,和高校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方向等具有很大的吻合度,为双方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方面科教园创新的政策、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创新人才培养的聚集效果和良好互动气氛等,都形成了高校进行创新教学与实验的有效资源,也形成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初体验的前台、初次创新的平台、显身手的舞台。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创客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