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比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

2023-02-10王倩倩

学周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连续性载体文本

王倩倩,张 振

(1.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山东淄博 255400;2.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山东淄博 255400)

随着“非连续性文本”概念出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并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它不同于篇章和整本书,阅读信息具有不完整性和非连续性,信息单位也相对复杂。“非连续文本”呈现方式的特殊性决定其阅读教学方式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合适的比较点,通过比较阅读,在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之间架设起一条有机联结的桥梁,丰富学生阅读体验,促进学生阅读素养自然生长。

一、提炼合适的比较点,凸显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价值

(一)比较信息内容,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虽然样式不同,但作为信息载体的属性相同。两者都是为了传递信息,都表现一定数量的信息内容。基于两者之间的共性特点,在实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信息内容作为比较点,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进行比较,通过信息内容比较,培养学生信息获取、整合等处理能力,使学生具备快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

如《蝙蝠与雷达》一文,笔者给学生提供英国《自然》杂志预印本平台“研究广场”的一段非连续性文本。围绕两段文本组织学生快速浏览两段文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段文本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两段文本话题的差异性以及自己通过文本获得的启发。

通过比较阅读活动,学生信息概括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较好地把握两种文本的主要内容。同时,学生对两种文本传递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概括两种文本的话题,从而把握第一篇连续性文本是围绕“蝙蝠与科学”这个话题展开,第二个文本是围绕“蝙蝠与疾病”话题。通过话题比较,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根据两种文本,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启发,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将文本阅读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基于信息内容的比较阅读,应重视层级化设计,以信息内容为比较点,再通过细化比较维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内容进行比较,这样比较阅读才能不断走向深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二)比较信息载体,提高信息开发能力

信息载体即文本最基本的信息单元,采用怎样的信息载体受多种因素制约,但都基于共同的目标,即更好地传递信息,达到信息传播的预期目标。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由于信息传播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信息载体也出现一定的区别。连续性文本主要以文字作为信息载体,适当地穿插一些图画;非连续性文本信息载体相对丰富,除了文字、图画外,还有机综合数据、图表、说明书等信息载体。教师在实施比较阅读教学时,可以基于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差异化的信息载体,引导学生对信息载体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受信息传播的多样化特点,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存在价值获得独特的认识。

如《赠刘景文》一诗,诗中有这样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结合诗中这句话,笔者给学生提供一段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即李清照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文本资源采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既有菊花的图片,也有关于秋菊的文字等,图片内容则直观地展示“菊残犹有傲霜枝”和“人比黄花瘦”的场景。围绕两段文本,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字和图片展开比较阅读。

基于文字的比较阅读,则引导学生从“菊的文化内涵”入手,将两种文本揭示的人文内涵进行比较,《赠刘景文》一诗中,菊是高尚情操的象征。再结合非连续性文本对“菊花”的人文内涵进行扩展,对“菊”寄托的丰富文化内涵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基于图片比较,则引导学生对课文插图和非连续性文本插图进行比较,探究插图在文本表达中发挥的作用。

对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载体进行比较,较好地拓展了学生阅读视野,也使课堂阅读空间得到无限的延展,让连续性文本的人文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基于图片信息载体的比较,也强化了学生信息载体选择意识,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比较表达方式,促进读写深度交融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都是为了表达信息,追求信息表达的有效性。为了提高信息表达的效率,作者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教师在实施比较阅读时,可以围绕两种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表达方式比较,引领学生感悟不同表达方式的独特表达效果,在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同时,为学生书面表达提供有力的支持,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表达目的合理选择表达方式的意识。

如《白鹭》这篇散文诗,作者基于散文诗的文体特点,行文综合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通过描写,将白鹭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通过抒情和议论,将作者对白鹭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学时,笔者引入《中国小学生百科全书:动物》中关于“白鹭”的一段非连续性文字介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比较两种文本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并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活动,分析选择不同表达方式的原因。

通过提供一段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非连续性文本,学生对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获得直观的认识。比较阅读学习活动则引导学生进行跨文本阅读,强化学生差异化运用表达方式的意识,学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基于比较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可以作为比较点的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根据教学生成进行灵活的比较。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选择时,教师应打破单一化的思维,学会从不同的渠道获得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注重非连续性文本的时代感和文本类别,以达到比较阅读的目的。

(四)比较信息意图,培养信息捕捉能力

文本是文字的有机组成,文字组合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明确的表意目的,即传达文本编撰者的意图。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可以从“信息意图”展开比较,比较不同非连续性文本表达的真实意图,包括信息意图的差异性和意图表达方式的差异性。通过非连续性文本比较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捕捉能力。

如古诗《夜书所见》一诗,基于诗中“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从文字表达的信息分析,表象表达的是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传递的是乐景,让人喜欢;然而,细细品读文字,结合诗歌语境,不难发现“乐”是表象,“悲”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诗人采用的是“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写法,充分体现出诗人“匠意”。

围绕《夜书所见》这首诗歌,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两段非连续性材料,一段材料是写美景表达乐情,一段材料与《夜书所见》信息组合匠意相似,即以乐景衬悲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借景抒情的立意方式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借景抒情立意时,可以从两大方面进行,一是借助显性方式,以将喜悦之情有机融合在写景之中。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情感表达直接,情感强烈;二是委婉表达,作者借助美景进行反衬,将悲伤之情以隐性方式表达出来。这种信息表达的立意比较独特,需要学生结合信息存在的环境,将信息置于信息系统之中。

通过信息意图比较,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信息捕捉过程中,学生也较好地完成学习策略建构问题,即掌握借景抒情的“立意”方式。如此,学生在自主阅读写景类文本时,能够自觉地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判断文本信息“立意”属于哪一个类别,表达的真正情感是什么,大大提高学生信息意图捕捉的精准度。

二、设计多样比较活动,深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体验

基于比较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要想达到高效,除了选择合适的比较点外,教师还应基于比较阅读教学的需要,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比较阅读活动,深化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体验,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走向高效。

(一)问题驱动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项认知活动,离不开思维参与。如何有效调动学生思维,问题是一种有效的驱动手段。在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比较阅读活动时,教师应重视问题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驱动效应,设计高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针对《蝙蝠与雷达》一文进行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两段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问题二:结合两段文本的主要内容,说说两段文本分别围绕什么话题展开;

问题三:整合两段文本信息,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三个问题设计紧紧围绕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首先引导学生对信息内容进行概括,把握主要的信息;其次对信息进行压缩,从内容向内容围绕的话题进行升级。最后,围绕“蝙蝠和科技”“蝙蝠与疾病”两个话题,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关联。如此“蝙蝠”与“自然”对接起来,“科技”“疾病”与“人类”对接起来,引发学生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在问题驱动下,非连续性文本比较阅读不断走向深入,学生阅读能力也在深入中进阶。在进行问题驱动设计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主体性,给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支架引导下自主设计出高价值问题。

(二)项目探究

项目探究学习活动以项目为载体,将教学任务有机渗透在学习项目中,在完成学习项目的过程中,达到比较阅读教学的目标。项目探究活动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单向灌输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参与阅读学习的机会。在进行项目探究活动设计时,教师应基于比较阅读学习内容精心提炼项目,确保项目的含金量,要有助于比较阅读活动的实施,又应确保比较阅读学习任务的达成度。

针对《丁香结》一文,基于信息载体的比较阅读,笔者在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比较阅读时,在供给非连续性文本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项目:丁香结、盘花扣与中国结之关系探秘。学生根据教材文本和提供的非连续性文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围绕项目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探究活动撰写一份项目报告书。学生在项目驱动下,借助教材文本了解了丁香结和盘花扣之间的关系,再借助教材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比较阅读,了解盘花扣与中国结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项目探究活动较好地达到比较阅读的目的,也借助项目活动,非连续性文本的外延得到有效的扩展,内涵更加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然途径,基于比较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应重视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给学生创造参与实践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不断积累比较阅读经验,掌握非连续性文本比较阅读的方法。

如基于表达方式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笔者结合教学活动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语文实践任务:自主选择一个对象,如“银杏树”,找一找关于银杏树的文章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本材料。然后将这些文本材料进行比较,看看这些文本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性。如果科学书和语文书编者邀请你,让你以“水”为对象写一段文字,你可能会运用到哪些表达方式,说说原因。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将阅读视线从文本向生活转移,自主寻找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通过结合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表达热情和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总之,非连续性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机补充,对于拓展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比较则是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质效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巧用比较阅读,在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之间架设起联系的桥梁,给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引领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比较阅读中收获阅读的乐趣。

猜你喜欢

连续性载体文本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