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英语混合式课程体系构建
2023-02-10庄婕
庄 婕
(上海健康医学院药学院,上海 201318)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被迫紧急转型成在线教学。新华网评论,这是一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战演练,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线上大迁徙”。由于疫情产生的“蝴蝶效应”,“云端教育”渐成体系,孕育催生了许多优质的线上教育资源和实训课程项目,在线教育的优势也日益凸显,包括突破时空限制,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如今的“后疫情时代”,许多教师仍然愿意延续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借此契机,药学英语也应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探索如何“扬线上教学之长,避线上教学之短”。
1 药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中国生物医药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为汇聚高端人才,着眼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与最新动态,助力中国全球化战略发展,社会对药学专业双语人才的需求日渐增长[1,2]。药学英语是一门依托药学专业兴建的课程体系,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ESP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活动,在某一特定领域的需求分析基础上,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和个人发展需求而开设[3],符合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药学英语课程是药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着重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培养学生医药科技英语的运用能力尤其是药学术语及药学特有语言的转换能力;同时还桥接了药学领域最前沿的热点和趋势。
目前,在我国成立有药学院或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中,80%以上都开设了药学英语课程。以老牌药学专科院校中国药科大学为例,其外国语学院专门下设药学英语系,拥有强大的教学团队,已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承担了包括“药学英语”“医药科技英语词汇”等必修、选修课程,培养专业特色鲜明的英语+药学复合型人才。然而,在其他非专科院校中,药学英语的教学团队则略显薄弱,同时由于药学英语本身涵盖面广、专业性强的课程特点给授课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药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纸质教材时效性不强 内容受限 药学英语授课的主流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药学英语》,教材以专业为单位,进行单元的划分。以第六单元“药剂学”为例,内容涉及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少量新剂型的知识,并配套相应的辅助习题。然而,药剂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早已突破了传统“剂型”的概念,各种新型递药系统层出不穷。像近年来上市的脂质体、微球、纳米结晶等,在教材中就未有涉及。在“药事法规”这一单元,国家对于药品监管的政策法规时刻处于不断地修订完善过程当中,而教材内容往往跟实际情况存在出入,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当然,这是所有纸版教材的通病。但是对于药学英语这样一门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课程而言,其由纸质教材所带来的弊端则尤为突出。
2.2 药学英语课程覆盖面广 授课难度大 依旧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药学英语》教材为例,内容涉及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事法规等多门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如果单靠一两名教师来完成授课任务,教师既要通晓专业知识,又要具备高超的英语素养,极具挑战性。而在实际情况中,许多专业课教师往往英语水平有限,而英语教师又对于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在笔者的授课经历中,曾经碰到过有学生将药物的“多晶型”翻译成“many crystal forms”,甚至网上也有不少类似的翻译。实际上,“多晶型”有对应的专业术语,即“polymor phism”,这对于专业涉猎不深的教师,常常会因仅凭经验而闹出笑话。
2.3 药学英语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药学英语的授课目前依然普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一传统模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药学英语是通用英语的延伸,依然要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即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综合性技能,从而能有效应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翻译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对于语言教学显然是不利的。
基于以上问题,建立药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体系的需求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各类网络学习平台,丰富学习形式[5]、激发学生的热情、弥补教材时效性不强的缺陷、突破教师的能力限制、打破时空的界限,将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融为一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建设优质的药学英语混合式课程体系
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势,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引领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6]。混合式教学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丰富课程内容,系统化地利用文字、动画、视频、虚拟任务等资源,打造开放情境,教学方式多样化;同时,学生可以开展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灵活把控学习节奏,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脉络,培养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通过综合运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以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MOOC)等,教师课前先在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发布学习任务,由学生先行开展探索,随后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在线讨论,并进行自测等。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普遍问题展开有效的讨论、集中解答,并依据教学大纲,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根据学生自测结果,调整教学节奏,实现对于课堂更加高效的把控。课后,教师还可以在平台上布置作业,发布拓展任务。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资源回看、完成作业、提问等方式,加强知识的巩固。混合式教学能够清除师生交流的障碍,打通虚拟与现实的壁垒,通过深度互动,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输出,同时学生也能更加客观、有效地评价自身的学习效果,引发自主思考,这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3.2 丰富教学资源 针对现有教材时效性弱、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原版教材、甄选网络资源等手段,扩充现有的教材内容。网络上各类形式多样的音频、视频资源,恰好弥补了纸质教材形式单一的缺陷,为学生提供听觉、视觉多维化的英语训练。网络资源浩如烟海,一方面,教师本人要承担起资源的甄别工作,内容上要和教材贴近,难度要适中,语速过快或者专业性太强都可能让学生的接受度打折。例如,在教授“生物化学”这一单元的时候,笔者挑选了一段有关蛋白质基础知识的英文原版视频,内容与教材相符,其中“protein”“aminoacid”“linear sequence”等专业词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能学习这些英文单词的正确发音,既锻炼了听力,又提高了口语。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网络英语资源的检索,掌握常见搜索引擎的特点和使用技巧,例如在TED网站上一般可以收获科普方面的英文视频;在美国FDA网站上可以检索美国药物临床、上市的信息,获取最新的研发动态;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科技文献等,这都将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余大有收获,并裨益终生。
3.3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纠偏纠错。英语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效果也是多元化的,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也违背了英语教学的初衷。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提升等,从多维度、多层面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3.4 采取有效措施 弥补混合式教学的不足 然而,现阶段在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实施混合式教学,教师需要搜集、甄选大量的线上教学资源,之后还要有机地整合到网络教学平台上;部分学生自主能动性较差,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敦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点,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学生开展有效互动,及时沟通答疑。总体工作量较单纯的课堂教学显著增加,建议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例如,设置助教,专门负责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学生答疑等工作。但需注意团队成员合作的流程性和规范性,切实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4 打造一流的药学英语教师队伍
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交流信息,实现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7]。优秀的教师能够有效驾驭课堂,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因此,我们要注重优质师资力量的培养。近年来,各大医药院校都加强了人才的引进力度,吸纳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师资力量确实得到了提升,但从事药学英语课程的师资队伍仍显薄弱。多数院校的药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由专业课教师承担,但由于药学英语涉及的领域很广,术业有专攻,单独某一个专业教师很难具有如此广泛的知识。因此,药学英语更适合团队教学。对此一方面要加强团队建设,采取培训、讲座、海外交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专家、兼职教授,不断扩充教学队伍,汇聚一群基本功扎实、有着较强药学背景知识的优秀英语人才。只有各专业课教师间协同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5 结语
通过在药学英语课程中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的聚焦点不再是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而更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混合式教学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针对药学英语专业词汇量多、药学科技文体抽象、内容学术化等特点,采取“跨时空、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化、多元化、立体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