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新闻标题制作中成语运用的量化与质性研究

2023-02-09孙彦川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孙彦川

(中国社会报社,北京 10003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成语源于文学经典、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实践等方面,脍炙人口,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它简洁凝练,文采斐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文件,对成语给予了广泛运用,既严肃又生动、既严谨又简约、既有力又自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成语大会”节目当年的高收视率,也有力地展现了成语的魅力。

由于成语和标题同样追求简短、生动,它天然地适用于多种文章的标题中。研究发现,在标题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成语,能达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引人注目、意趣兼得、感人至深的效果。

为了解成语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运用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了一系列检索。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针对标题制作中的成语运用的研究数量很少。

十年来,数以千万计的报纸文章陆续刊发,信息检索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检索速度成倍提高,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极大的便利。因此,有必要开展新一轮的研究,为新闻工作者在标题制作中更好地运用成语提供参考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目的

限于精力和研究手段,本研究聚焦于中国知网收录的纸质报纸,考察其标题制作中的成语运用现状,报纸标题制作运用成语的方法。同时,探索和开发新闻工作者扩大成语词汇量,在标题制作中提升成语运用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三)文献综述

1.新闻作品标题的价值

新闻作品的标题需要具备导向正确、用词精炼、旗帜鲜明、有语言张力、有情绪感染力特征,因为新闻传播是媒体向社会发布新闻以及受众通过传媒获取信息的双向选择过程。新闻作品不像教材那样是学生必须学的作品,也不像小说那样具有消遣性,能令人爱不释手。要想受到读者喜爱,新闻作品必须在真实、严密、独特之外另有其吸引人的特质。党报党刊和行业报刊以党政工作、专业领域的业务文章为主,其从业者更是常常面临与各路媒体争夺注意力的挑战,唯有通过提升标题和正文的文采,才能吸引本系统更多的党员干部和职工来阅读业务文章。在信息社会,如果新闻标题制作得当,容易被检索和关注到,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2.新闻标题的具体特点

在构成上,新闻通讯和新闻消息的标题往往需要简要交代新闻事实,也就是常说的“6W”中的who(什么人)、when(在何时)、where(在哪里)等要素。在规格上,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的标题都应该简短,如果字数太多,既浪费版面、难以排版,也令人眼晕。

在事实概括上,新闻标题既可以求实,也可以虚化。例如,《漫天飞蛾原系江淮黏虫南来北往只是“过路借宿”》。在意向传达上,新闻标题既可以金刚怒目般表达态度和感情,也可以提醒、暗示,点到为止。例如,《“梁山伯”新婚燕尔 “祝英台”快做母亲》。在修辞手法上,可以采用省略、提炼、比拟、借代、引用、对比等方式。例如,《多米尼加独裁者黔驴技穷》。

在功能方面,新闻标题可以在叙述新闻事实的时候通过不同词语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对新闻事实直接发表评论进行评价。楚军和周军表示,报纸新闻标题是语义、语用和美学功能的完美结合。彭化义认为,消息标题的功能包括标出事实、标出导向、标出主题、标出焦点、标出状态、标出结果、标出动感、标出悬念、标出数字八大类。

(四)标题制作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地位

从标题的维度看,新闻作品尤其是报纸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标题思想是否重要鲜明、标题语言是否生动、标题内容是否吸引人、标题大小是否醒目等。彭化义认为,一篇好的消息标题未必能面面俱到,但起码应当回答读者关心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所以,标题制作应该成为新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彭朝丞也深感开展标题研究意义重大,对此给予倾情投入,不但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标题的文章,还先后出版了著作《标题的艺术》《新闻标题学》《标题的制作理念与艺术技巧》等专著。彭朝丞的文章和著作主要探讨了新闻标题学的研究任务、标题的内涵和历史沿革、标题的作用、标题的种类与特色、标题制作的原则和技巧、标题的辞格艺术等。

(五)新闻标题制作的实际价值

新闻标题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的实际价值。历任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务的胡乔木同志指出:“有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 新闻界知名人士徐铸成曾说:“一个好标题,可以代替一篇评论。”人民日报原社长兼总编辑邓拓生前曾诙谐地说过:“谁要给我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 可见,标题制作在新闻工作中具有战略性地位,也极具挑战性,新闻工作者必须迎难而上。

几十年前,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一书中的多篇文章里论及新闻标题。例如1997年1月7日,他在手记《理论宣传是人民日报的优势》里写道:“今天理论版刊登的刘国光等同志写的《论“软着陆”》是一篇好文章。朱镕基同志看了这篇文章的送审样后批示:‘这是迄今为止论述软着陆文章中最好的一篇。’”范敬宜紧接着又写道:“该文的好处在于:(一)题目好。抓住了国内国际都十分关心的经济问题…… ”

二、成语的特点及其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功能价值

(一)成语具有极强的张力

成语的简洁、精炼常常无法超越,如成败得失、唇亡齿寒、庖丁解牛等,除了代之以同义的成语,再也无法用更少的词给予形象描述。成语在生动形象方面一骑绝尘,比如画蛇添足、海市蜃楼、扬汤止沸;成语的绝妙使其过目难忘,比如入木三分、晴天霹雳;成语的语言张力使其胜过千言,比如似水流年、寸草春晖、碧血丹心、白驹过隙、白云苍狗。

在标题制作实践中,成语的张力可以大到成语即标题。例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业精于勤”“欲速则不达”“解铃还需系铃人”都曾作过新闻作品的标题,其中前两例为通讯标题,后两例为言论标题。

(二)成语的文化魅力巨大

成语来源于武术、军事、农业生产、寓言故事、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客观的规律、奇妙的灵感及深厚的文化思想,是汉语词汇中最富魅力的部分之一。如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叶公好龙等源自寓言的成语;牛刀小试、蛛丝马迹等和动物有关的成语,唇亡齿寒、燃眉之急等与人体有关的成语;一鼓作气、背水一战等与军事有关的成语;拳不离手、左右开弓等与武术有关的成语。

此外,十二生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在成语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有来自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学说的成语,还有有关书法、国画、中华传统艺术的很多谚语等也由后人凝练为成语。

文化气息浓厚的成语用于新闻标题制作,能丰富标题内涵、提升标题价值、助力文化传承。

(三)成语的语用功能强劲

如上所述,消息的标题应该有标出状态、标出结果、标出动感等八种功能,而具备这八种功能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悲痛欲绝”可以标出状态,“背井离乡”可以标出结果,“卑躬屈膝”可以标出动感,“背道而驰”可以标出导向。而这四则成语,都在《多功能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同一页。成语的强大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综合新闻标题的特点、成语的特点和新闻工作者在标题中使用成语的范例,可以明确,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标题制作中应当注重运用成语。

三、对新闻标题制作中成语运用的量化研究

(一)新闻工作者在标题制作中运用成语的状况

1.经济类新闻标题中成语严重缺位

我国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曾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事与愿违规则的学问”。从概率上讲,从20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到4000多家A股上市企业,谁在经济活动中都难以杜绝“事与愿违”问题的产生。然而,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查询发现,从2012年10月1日到2022年9月30日(注:本文随后列举的中国知网检索结果,均限制在这个时间范围),仅有8篇经济方面的报纸文章标题中包含“事与愿违”,平均每年0.8篇。查询同期发表的标题包含“适得其反”“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和“缘木求鱼”(事与愿违的近义词)的经济类报纸文章,分别查到11篇、9篇、2篇和5篇。

经济领域最基本的关系是供求关系,“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大于求”是最常见的现象。检索结果表明,报纸文章题目中包含这三个词的文章依次有70篇、21篇和31篇,平均每年分别约有7篇、2.1篇和3.1篇。

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主题是均衡,“冷热不均”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以为标题检索关键词在报纸文章中查询,共查到经济领域的文章58篇,平均每年5.8篇。

市场竞争的诸多乱象中,“以次充好”“坐地起价”屡见不鲜,这理应是新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但在知网检索的结果显示,标题中包含的报纸文章分别只有10篇和4篇。

通过以上检索发现,一些与重要经济现象相关的成语在新闻标题中出现频次较低。

2.政治类新闻标题善用成语

和一些与重要经济现象相关的成语在新闻标题中很少使用相反,新闻工作者在标题中对一些时政类成语的使用频率高数倍到数十倍、上百倍。例如,知网检索发现,同一时期标题中包含“真抓实干”和“攻坚克难”的报纸文章分别有1241篇和858篇,包含“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的报纸文章分别有178篇和197篇。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新闻工作者要么是对“事与愿违”“供不应求”等经济现象关注不足,要么是在制作此类文章标题时缺乏使用成语的意识。为了弥补短板,撰写和编辑经济类文章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多关注相关的重要成语。

为了进一步调研和了解现状,本研究选取知网收录的《人民日报》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6月30日所有文章的主标题,《解放日报》《湖北日报》《新华日报》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所有文章的主标题作为考察对象。

研究发现,2019年上半年,中国知网收录《人民日报》371篇文章,主标题中出现成语的频次为20次,包括为“登高望远”“矢志不移”“上下同心”等。2019年全年收录《解放日报》236篇文章,主标题中出现成语的频次为14次,分别为“前途未卜”“口腹之欲”“精益求精”等;收录《湖北日报》396篇文章,主标题中出现成语的频次为22次,有“不折不扣”(出现2次),“无中生有”“熠熠生辉”等;收录《新华日报》216篇文章,主标题中出现成语的频次为6次,包括“腾笼换鸟”“一成不变”“姗姗来迟”等。

虽然这项对比在严格的统计学意义上有失严谨,但透过巨大的差异仍然可以明确,《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湖北日报》在标题制作中运用成语的频次远高于《新华日报》。

综观此例和前例不难发现,在标题制作中使用成语和修辞格的能力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升。

3.具备“标出”功能的成语使用率下降

如前所述,消息稿件的标题应该具备标出事实、标出导向、标出主题等功能。但通过在知网的检索发现,以成语“稳操胜券”标出导向的文章只有2篇,以成语“论功行赏”标出主题的文章为0篇,以成语“十拿九稳”标出概率的报纸文章为0篇,以成语“十万火急”标出状态的文章只有1篇,以成语“十万八千里”标出差距的文章为0篇,以“万众瞩目”标出焦点的文章只有5篇。

但如果在中国知网查询所有时间段的报纸文章,以“万众瞩目”标出焦点的文章有51篇,以成语“十万火急”标出状态的文章有27篇,以成语“稳操胜券”标出导向的文章有15篇,以成语“论功行赏”标出主题的文章只有11篇。而且,各个成语都在全国性报纸的标题中得到使用,无一例外。

可见,不是成语不合用,而是近年来记者和编辑的运用意识不够强。

(二)新闻工作者在标题制作中巧用成语的常见技法

在新闻标题中运用成语的主要目标是,增大标题的信息量,丰富标题的内涵,提升标题的吸引力、震撼力或新奇性、趣味性,引发丰富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文献检索和逻辑分析的结果表明,基于这些目标,在报纸新闻标题中活用成语的主要技法有直接引用法、单字替换法、成分替换法、中间嵌字法。此外,还有谐音翻新法、易位法等。

1.直接引用法

直接引用法,即成语本身就是标题。新闻标题制作中,采用这种方法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绝处逢生》《海枯石烂》,等等。其中,标题包含成语“八仙过海”的报纸文章有13篇,涵盖金融、参赛、参展、招商、营销、继续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等多个领域的报道,其中不乏中央媒体和省级党报。标题包含“绝处逢生”的有11篇,涵盖军事、金融、民营书店、戏剧等多个领域的报道。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一书中著有《把“题眼”拎出来》这个章节,其中的10篇手记中就两次提到了成语在标题中的运用——他在1993年10月16日的手记中,表扬了《昔日势不两立 今朝共享殊荣》这篇文章的标题;在1995年11月8日的手记中,表扬了一篇短评的标题《山高水长五十年》。

2.单字替换法

单字替换法,即在成语中巧换一字,形成近义、反义或新义,以表达新内容。其作用主要在于吸引读者、设置悬疑、启迪思考。例如,从成语“相见恨晚”申发出的“知情恨晚”“合作恨晚”“悟道恨晚”等词语;从“利令智昏”申发出的“情令智昏”“赌令智昏”“酒令智昏”等词语;基于成语“见义勇为”,申发出的“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等词语。

再如,2019年8月14日,中国政府网的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一篇《成语新解,你的2019上半年有“新意”~》的文章,以“一(医)心一意”“事(时)半功倍”“助(住)人为乐”“一帆(车)风顺”为子标题,分别介绍了医保医改、简政放权、住房改革、公共服务、车辆管理等方面的新政和成效。

由此可见,在适当的地方对成语略加改造,使之更贴合文章主旨,为文章画龙点睛,是让文章更出彩的好办法。

3.成分替换法

成分替换法,指的是用新内容替换成语的某一语法成分,如《吴孟超“窥豹”》《管中窥豹 举一反三》《管中窥豹 时见一斑》。对于介宾或动宾结构的成语,替换动词或宾语是常见用法。例如,《梧桐引凤——兰州市党政代表团从福建引资 138亿元》(其原型成语为“筑巢引凤”);《与金融风险“谋皮”者众》《与“狼”谋皮》(其原型成语均为“与虎谋皮”)。

而对于后两个字是中补关系的成语,拆解使用或替换中心词也是一种常见做法。检索结果表明,包含“水涨船高”的报纸文章标题共有36则。从这个成语引申出来的标题有《资金池“水涨” A股重心有望“船高”》《人气“水涨” 股指“船高”》《航道管理 “智”涨船高》《水不涨船难高》等。

4.中间嵌字法

中间嵌字法,指的是在成语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中间填充新成分,例如《扬善必须惩恶》。标题制作中经常嵌入成语中间的词,多是“何必”“何妨”“不”等疑问词或表示肯定、否定的词,比如《忠言何必逆耳》《“班门”何妨弄“斧”》《良药不苦口》,等等。

5.翻造使用

即通过更换一个语素,使翻造的成语跟原成语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比如《近水楼台不得月》(原成语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提倡“精官简政”》(原成语为“精兵简政”);《人走茶不凉》(原成语为“人走茶凉”)。

(三)标题制作中提升成语运用能力的策略

1.阅读名作储备成语

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有很多经典范例,值得深入学习。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在《毛泽东怎样写文章》一书中说,毛泽东是既多读书又长期生活在人民群众中的人,所以他的文章中修辞手法运用极多且很自然。梁衡在该书中援引的毛泽东《复李济深等五十六人电》一文中,正文仅312字,就运用了“前仆后继、锦绣山河、同德同心、再接再厉”四个成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大量地运用成语典故阐释现行的方针政策等,例如:古为今用、恰如其分、不拘一格、深入浅出、余音绕梁,展现了非凡的思辨能力和成语典故运用能力,为活学活用成语树立了榜样。鉴于此,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用典》一书,于2018年正式出版,该书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等13个篇章组成,是宝贵的“活教材”。

2.学习同行运用成语的经典范例

学习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评奖评优中获奖作品的标题。例如,《风雨无阻向前进 ——写在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美在南海的军事挑衅注定徒劳无功》《资溪“两山银行”:存储“绿水青山” 收益“金山银山”》。

3.在模拟训练中活学善用成语

由于经常受截稿日期限制,新闻工作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难以像精英射击运动员那样追求完美。但乒乓球、羽毛球精英运动员通过模拟训练消灭运动能力短板的做法,新闻工作者可以模仿。其中之一就是在阅读同行撰写的文章时,通过模拟训练进行“二次加工”,把最有价值的成语变成“活跃词汇”,做到活学善用。

4.循着关键词查词典学成语

普通成语词典收录的成语约4600个,可以从头到尾浏览。此外,新闻工作者可以循着兴趣或职业领域的关键词去查阅词典。例如关注经济学的人,可以查阅包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的成语有哪些,包含“倍、半、得、失”的成语有哪些,与禀赋、盈亏、供给和需求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六、讨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援引的例子和在日常阅读中见到的范例不难发现,成语能为报纸新闻标题增容、添彩、“瘦身”“提味”,使标题更加凝练、传神、活泼、难忘,其作用弥足珍贵,有时甚至是无可替代。

国内媒体新闻作品标题中成语使用得多不多、好不好,值得进一步研究。但从本研究抽样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标题制作中成语运用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新闻工作者亟须熟读精思、日积月累,扩大成语储备;时常温习、模拟运用,降低成语提取难度;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和应用,为文章添彩。

绝大部分记者和编辑都受过具备相当水准的高等教育,之所以统计结果显示有些记者和编辑在标题制作中运用成语的意识相对较差,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时间压力,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缺乏强烈意识和实用的方法。新闻工作者应当提升探究意识。首先是要通过阅读专门的著作和文章,学习策略、举一反三。其次是通过更广泛的阅读,翻阅成语词典,熟读、牢记成语,并体悟其精妙之处。再次是要联想哪些成语揭示了哪些重要现象和规律,并形成便于查询的资料库。最后是在阅读新闻作品时以其标题为“对手”,适当做一些模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