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2023-09-21王海霞
王海霞,黄 潇,张 帅
(1.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研究所,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102;3.郑州大学 商学院,郑州 450001)
一、文献综述
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二是制度或体制变革;三是政府政策(李实等,1999)[1]。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因素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源,加速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能有效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充分发挥收入再分配调节作用(赵人伟等,1997)[2]。从长期来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依然需要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扩大和收入增加(王小鲁等,2005)[3]。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能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不同区域效果有差异。因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不同,产业结构也不同,政府通过统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徐敏等,2015)[4]。城镇化的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郭军华(2009)[5]分析认为城市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较低时,加速城市化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较高时,城市化将会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倒U形”关系,城镇化水平达到49.26%—54.12%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缩小趋势(穆怀中等,2016)[6]。对外开放促进了劳动力流动,影响了收入分配,拉大了城市高端和中端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同时也带来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外开放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本身不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但是在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制度不健全、政府行为不规范和腐败导致的资源分配扭曲,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韩军等,2015)[7]。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外开放拉大了地区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但这种拉大居民收入差距只是相对的。由于对外开放对不同区域和行业收入的推动作用的程度存在差异,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扩大了(鲁晓东,2007)[8]。财政支出有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但作用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即使财政投入总量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未缩小,但财政对于农业投入以及科教文卫支出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的财政支出倾向从偏向经济增长回归到偏向民生上来,国家提供的面向全民的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能有效地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转移支付是政府政策对低收入人群进行直接收入补偿改善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政府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却未能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起到预期的效果(李实等,2018;岳希明等,2020)[1,9]。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财政支出、转移支付支出、收入差距测算等多个角度研究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再分配过程的重要工具,是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形式,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按照中国式现代理念中共同富裕的标准,仍需大力解决城乡间、地区间和行业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差异。从作用机制来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居民收入差距有间接和直接作用,有不少学者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角度讨论了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人力资本已超过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高春亮等(2022)[10]从人力资本的视角间接分析了公共服务供给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关系,认为公共服务供给对促进人力资本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在人力资本对人均GDP贡献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地区间收入差距会因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异而更加明显。综合多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研究其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关系,发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刘乐山等,2005;刘渝琳等,2012)[11-12]。张子贤和孙伯驰(2022)[13]则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角度研究了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升能够显著抑制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流动、职业培训的发展、防灾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其中重要的中介机制。另有学者研究了公共服务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李丹、裴育(2019)[14]从城乡教育差距、医疗卫生差距和社会保障服务差距三个维度分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扩大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从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并将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切入点之一从理论和实证层面研究了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但在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算、基本公共服务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异质性及传导机制分析等方面相对欠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基于2004—202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基于以下方面: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降低居民的刚性生活成本,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从内容来看,基本公共服务涵盖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生态环境等居民生活的基础需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各项公共服务供给充足度的增加,能够有效降低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刚性生活支出,并能够为居民提供免费或低价格的公共文化及生态环境资源,使得居民以较低的生活成本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进而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能够为地区提供更加优质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资源,为地区人才培养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从而改善地区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带动收入差距的缩小。从提高收入能力的视角来看,公共教育服务能够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加普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提高其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带动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进而提升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医疗卫生服务能够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减少居民因疾病影响而减少的工作机会和时间,增加居民“可能工作”时间,提高收入能力和水平;从文化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来看,文化会对人的思维模式、认知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对劳动者“勤劳致富”“勇于创新”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二是对中高收入群体“义利观”的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负相关,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假设2: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仅会直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能够影响地方城镇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模型设定
1.固定效应模型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为考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结合已有研究并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Giniit=α0+α1BPSit+α2Xit+λi+yerat+εit
(1)
其中,Giniit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BPSit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Xit为一组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高级化、对外开放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及人口老龄化水平,α0,α1,α2,为待估参数。通过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Prob.=0.0000(<0.0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而将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λi和yeart分别为省份与年份固定效应,以消除未观测到的省份与时间因素对实证结果的影响,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反映了居民平均收入与期望收入的偏离程度,能够客观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情况,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收入差距的权威指标。在我国的各省份统计年鉴中,提供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为此,可根据洛伦兹曲线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的比值计算出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P为总人口,W为总收入,Pi为累积到第i组人口,Wi为累积到第i组收入。
计算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后,可借鉴 Sundrum(1990)的“分组加权法”计算全国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c为城镇基尼系数,Gr为农村基尼系数,Pc为城镇人口比重,Pr为农村人口比重,uc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ur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u为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
2.核心解释变量
(1)指标体系构建
从概念和范围来看,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界定大多基于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包括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基于《“十四五”规划》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的具体内容,本文主要基于代表性、综合性、可得性、可比性的原则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评价的指标体系,由于受相关数据可得性、连续性的限制,指标选择仍不尽全面,但以求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参考现有相关文件精神及研究文献,本文主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界定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生态环境五个维度,参考姜晓萍、康健(2020)[15]、董艳玲、李华(2022)[16]等人的细化指标选择方式,共选定16项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本研究借鉴现有研究的做法,将熵权法运用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测算与评价中。
表1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控制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lnpgdp),经济发展能够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条件。为有效控制异方差的影响,本文选取平减后(以2004年为基期)各地区实际人均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其做对数处理;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advanced),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表明产业高级化水平越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方面。本文以钱纳里标准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以第二产业产值对第三产业产值的比率衡量。以霍夫曼比例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用轻工业产值对重工业产值的比率衡量。本文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是赋予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指标以相同的权重,该指标值越小,则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高度化程度越大,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了,则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越高(穆怀中等,2016)[6]。对外开放水平(open),由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贸易开放有利于出口更多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增加最终促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降低收入不平等的程度。此外,对外开放引入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外资企业支付的高工资使技术工人工资提高,从而扩大了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如果中国进口更多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同时引入更多的外资,就会促进技术进步。本文选取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贸易依存度)来反映对外开放水平;财政支出水平(fe),本文采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GDP之比衡量财政支出水平,比值越大,表明财政支出水平越高;人口老龄化水平(old),本文以老年人口抚养比衡量人口老龄化水平。
本文以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在数据可得与可比的基础上,为能从更长时期考察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最终效果及变动趋势,此处将研究样本期选取为2004—2020年,所用统计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极个别缺失数据用线性差值法补齐。由于西藏自治区、山东省和吉林省数据缺失较为严重,为避免因数据缺失对实证结果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本研究在省级样本中将其剔除,最终获得476个观测值,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基于前文的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本部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检验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首先,本文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一核心解释变量对基尼系数进行单独回归,再逐步引入各个控制变量,以便于考察加入控制变量后基本公共服务对基尼系数影响的系数变化,同时有助于验证实证模型结果的稳健性。从模型(1)可以看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回归系数为-0.099,模型(2)到模型(7)依次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城镇化率等控制变量逐一引入回归模型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依然显著,且系数始终保持为负,表明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越高,基尼系数越低,说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与于井远(2021)[17]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有效验证了前文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其中可能的经济学解释为: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降低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刚性生活成本,使其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提升,有利于缩小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基础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的改善,而基础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的改善能够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优质的受教育机会,改善人力资本水平,拓宽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面,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能力及收入水平。
从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在未加入财政支出水平和老龄化水平两个变量前,经济增长水平对基尼系数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即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加入该两个变量后,经济增长水平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不再显著;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对基尼系数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09,说明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淘汰部分落后产业和产能的同时,增加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使得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群体就业难度增加,同时加剧了低收入群体劳动力之间的就业竞争,从而不利于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基尼系数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 0.024,说明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宋晓东和陈能军(2017)[18]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可能的原因在于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现阶段我国外贸行业更倾向于在城镇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城镇发展,因而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则会逐步拉大;财政支出水平对基尼系数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56,说明政府财政支出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周力和张宁(2021)[19]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其中可能的原因在于为矫正初次分配下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现实问题,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口老龄化对基尼系数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92,即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与宋佳莹等(2022)[20]的研究结论一致。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加重社会赡养负担,使得部分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需返乡赡养老人。此外,人口老龄化会使得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不利于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提升,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二)稳健性检验
前文通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控制了个体差异对回归结果产生的影响,并通过逐步引入控制变量的方式控制了遗漏变量可能导致的估计结果偏误。为进一步检验回归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因特定变量选择导致的估计偏误,本部分通过缩减样本量的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直辖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府治理能力、产业结构、政策优惠等方面存在的显著优势,此处采取剔除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及重庆市的估计策略,进一步增强样本间的可比性。在此基础上,再次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为节省篇幅,后文将不对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进行展示。如表4所示,剔除直辖市样本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在5%水平下显著为负,影响系数为-0.090,核心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与前文保持一致,再次印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有效性。
表4 剔除直辖市后的回归结果
(三)内生性检验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并引入相关控制变量,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控制了地区及时间效应,以求排除部分内生性问题。为进一步排除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关系,参考王智波、李长洪(2015)[21]的研究方法,此处通过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滞后二期作为工具变量,采取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基准回归结果进行检验。表5第(1)列报告了工具变量第一阶段回归结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二阶滞后项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第(2)列中工具变量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采用工具变量估计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系数仍然显著为负,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了高度一致性。由此可见,在控制潜在内生性后,本文的估计结果是可信的。
表5 内生性检验回归结果
五、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步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研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深入考察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及影响机制。主要结论有:第一,从整体来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口密度、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第三,基本公共服务不仅会直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会通过影响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间接影响。
(二)政策建议
第一,全方位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其增收致富渠道。一方面,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建立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效保障机制,并适度加大财政资源对贫困地区及农村的倾斜力度。另一方面,推动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优化区域间、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义务教育发展质量及均衡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全面提升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省级统筹并不断扩大覆盖面,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效力。加大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的同时,保障低收入群体可行能力的提升。注重农村、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为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创造良好的文化及自然环境。
第二,促进共同富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要着力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能力,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物质基础。基本公共服务对缩小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尚未发挥明显作用。因而,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优势产业,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当地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与此同时,加大普惠金融建设力度,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及普及率,并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普惠金融服务中,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融资的可得性与便利性,以金融发展水平的改善架起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收入提升的桥梁,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三,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根据前文分析,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不仅会直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还是基本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虽然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65%左右,但总体而言,仍存在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不到位等问题。因而,应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一方面,增强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步性,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除特大型城市外,逐步放宽城市落户限制,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公平的落户机会。此外,多渠道、多层面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问题,降低其刚性生活成本,提高其可支配收入水平。
第四,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更优质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一是立足于当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乡镇产业。不断提高农村就业人群的职业技术水平,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提升农民的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二是持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农民的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非常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民没有从土地上获得直接收益。通过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切实从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中获得收益,有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增加农民的直接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三是持续增强对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农民受教育水平,增强农民的人力资本是提高农民收入最有效且长期可持续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