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时政新闻报道如何彰显公共属性
——以《羊城晚报》为例

2023-02-09甄晓岚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羊城晚报

◎甄晓岚

(广东秋光杂志社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80)

时政新闻主要是指对党政领导活动或会议的采访报道,包括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重大事件报道,关乎国际发展动向、国家发展趋势,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是主流新闻媒体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影响力重大又具有较大信息量的新闻体裁,是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新闻类型。

时政新闻因着重政策宣传、会议精神传达和舆论的掌控,有重要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对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囿于传统的报道模式,往往难以达到使老百姓与政策解读零距离的预期性传播效果。随着信息传播的繁盛,冗长枯燥的时政新闻报道难以让受众接受,导致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关注度和认同度都不高,老百姓难以产生共鸣。重要的政策法规精神不能及时对民众普及,报道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随着新闻舆论对社会影响的加深,许多新闻媒体开始对时政新闻进行改革创新,使时政新闻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民生,更彰显其公共属性。

本文以《羊城晚报》时政新闻报道模式为例,分析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和内容的创新,为新闻传播从信息属性向公共属性的转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一、增加老百姓角色的民生视角

官方活动如会议、领导视察等重要的新闻资源,长期以来报道模式僵化、内容单调、主题空泛,如领导走访慰问群众,在信息发布时过于单一,只有领导的形象,没有群众的声音。例如,会议的报道,只有领导干部的讲话和会议议程,没有群众的诉求,这些报道常常是“三段式”格式,首先是参会或参加活动的领导干部名单,然后是枯燥的会议会程活动,最后是领导的讲话,“强调”“指出”“要求”“希望”等官方语言出现频率极高[1],行文居高临下,语言生硬,成为“新闻八股”式的灌输宣传。

实际上,老百姓对于新闻报道里谁讲了话、讲什么话、谁主持、什么人出席等信息并不感兴趣,只对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感兴趣,并不关心这些信息怎么传播。因此,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必须要有群众的视角,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报道程序,提炼出老百姓关注度高的民生信息,找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方针信息进行解读,让老百姓看得懂,这样的报道才会得到受众欢迎。

《羊城晚报》2023 年4 月7 日的《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赓续血脉老城焕新》一文,以2023 年全国两会召开及对高质量发展的指示,广东举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新闻背景,关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等,该报道有领导的考察活动全景以及重要会议的召开、领导重要讲话等,这些讲话涉及的政策方针,关涉国计民生、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州东濠涌,关于治水和城市建设、老城区建设、服务业、民营企业等热点话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生产密切联系。报道中回应了群众的关切,比如,新闻中报道永庆坊这几年的建设发展,记者采访了市民,以他们的视角来谈变化:“以前永庆坊这个地方破破烂烂的,一下雨还经常‘水浸街’。现在沟渠排污改善了,地面平整了,房子修漂亮了,十分美丽,看着舒心。”对于东濠涌治水情况,以街坊的所见所闻来回应:“以前这里是一条臭河涌,大家走过都捂着鼻子。现在,这里经过改造后,已经变得像公园一样,大家都喜欢来散步。”以永庆坊、东濠涌的“小切口”民生新闻报道领导考察活动,带出了全广州的发展建设成就:100 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成功,推进城市文明建设。这篇时政新闻里,领导考察讲话、地方政府治理等显著的内容占主要报道部分,而群众的回应、平民的视角等要素在文章中占了一定篇幅,形成了官方新闻与群众动态相呼应,互作关切的完整报道。

又如《羊城晚报》2023 年5 月1 日专题策划,采用的是“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结合的方式,头版用新华社通稿《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中宣部、全总联合发布2023 年“最美职工”先进事迹》和人民日报社论,确定了报道的主旋律基调,也是时政新闻的传统报道模式,基本上几乎全国主流媒体都统一用官方通稿。《羊城晚报》在通稿以外,落到了本地民生新闻,如《今天,致敬守护羊城平安的一线劳动者》《诚信经营有口皆碑 倾情服务温暖人心》和“南粤新青年”系列报道等,把报道对象落到老百姓身边的人物,如交警、民警、地铁车辆检修工、回乡创业大学毕业生、个体经营者等平凡人物故事,彰显主题,符合主旋律宣传,也有群众的视角,体现本地特色,贴近受众生活,接地气,有烟火气。

二、报道要有所取舍

时政新闻很多时候是以长篇的讲话稿出现的,把领导讲话的所有内容全部罗列出来,从概念到概念,篇幅很长,铺了几个版面,看似是全面的报道,实质上没有突出重点,主题空乏,“只有口号没有信息,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只有概括没有细节”,[2]往往把一些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一大堆平淡冗长的素材中,读者看完后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内容,对重点热点的内容也记不住。时政新闻不是讲话稿,发布的也不是总结、报告和文件,必须在报道内容上有所侧重、划重点、提炼关键词,这样才能加深受众印象,达到有效传播信息的目的。

例如,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的新闻报道。领导考察了几个城市,每一处都有讲话,如果把所有的讲话全文刊登,也能把信息传达给受众。在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遵循着这样的模式:领导到了什么地方,讲了什么话全部记录下来刊发。但在如今快速阅读的年代,让读者自己去提炼,寻找关键的信息,读者不一定有这样的耐心。《羊城晚报》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系列报道中,将领导的讲话划重点,并对民生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结合当时亲历的人物回访,形成了点面结合、有重点、有深度、有广度的专题策划报道。

4 月14 日的报道《广东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对活动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描写,在湛江、茂名、广州的企业、港口、农村等地,记者将领导人的每一处重要讲话提炼出来。考察湛江:创新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考察茂名: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考察广州:自主创新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然后,结合每一个地方的发展重点做详细解读,如《唱响“海上牧歌” 打造“蓝色粮仓”》着重解读考察活动背后的湛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展望未来;《守护海洋“国宝” 共享绿色红利》解读海洋国宝“红树林”对绿美广东发展的意义;《粤琼跨海融通 古港焕发新生》报道徐闻港作为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粤琼经贸的意义;《立足永续发展 润泽千万人口》解读广东重大水利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发展这厢有“荔” 文旅融合给“荔”》《借“荔”扬帆起航 全城多点开花》以高州特色事业荔枝产业打响特色旅游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富民兴村的稳定发展;《紧抓发展机遇 深耕中国市场》从外企进驻广州开发区的事例解读广州作为包容性极强的开放城市,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与外企外商实现“双向奔赴”,形成了辐射力较强的全产业链;《重研发强技术 壮大民族品牌》的记者回访广汽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人物,回忆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解读新闻背后的信息,汽车制造的技术研发,创新发展,打造民族品牌;《厚植投资沃土 构筑开放高地》以即将开始的广交会报道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地位不断攀升。

每一篇报道都抓住一个主题深入解读,还回访了相关的人物,增加了群众的视角。整个专题报道从不同的讲话重点完整地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报道内容丰富,多重视角,领导考察讲话、地方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亲历人物回访等,形成了全面的时政新闻报道,每一篇即可独立成章,结合起来又能形成专题策划报道,而且能让群众读得懂、喜欢读。

三、拓展新闻外延

关于时政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些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的鲜活信息获取有限,使得报道陷入千篇一律的模式,对新闻中蕴含的新行动、新举措没有思考性报道,缺乏追踪性的采访。要想实现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充分挖掘相关资料信息,对事关全局的重要活动和会议进行深入分析,或者在会议讲话信息中寻找关键信息作相关信息拓展报道空间,实现新闻外延“破圈”“把单面传播转化为多方面、多角度的立体传播”[3],增加报道的厚重感和感染力。此外,还可以对新闻资源进行二次挖掘,在新闻现场之外挖掘信息蕴含的新闻价值,结合领导的讲话,找到一些振奋人心的新闻点,找到其中传递的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可以作政策性的解读,可以是领导个人的经历或信息有助于受众更加深入了解领导干部,理解政策,实现民众监督。这样的时政新闻便在无形中拉长了“产业链”[4],实现“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有机结合,传递了新闻价值。

《羊城晚报》2023 年4 月8 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广州非正式会晤。对于两国元首的外交活动,《羊城晚报》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亮点、热点问题,并进行了内涵拓展。例如在头版发布《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广州非正式会晤》等官方通稿后,又刊发了《马克龙对话中大学生》,从文化教育方面解读法国与中山大学的渊源;《法企在粤深度布局,有何密码?》从经济发展方面解读中法两国经贸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成果;《客从海上来 丝路牵情缘》从历史的角度溯源中法两国交往的历史,彰显出广州市在历史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这一系列报道作为中法两国元首外交活动的新闻报道外延,既使时政新闻报道保持严肃性和权威性,也使报道落到广州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挖掘其背后的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的新闻信息,报道语言生动、人物鲜活,有历史故事性,弥补时政新闻的刻板性,赋予新闻更深厚的价值,增加阅读趣味性,自然受到欢迎。

四、整合融媒体,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质效

在全民阅读碎片化、娱乐化的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传统形式越来越显局限性,在媒体平台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逐渐被读者摒弃。时政新闻关系国计民生,新闻媒体应该也必须有责任把这些重要的信息传达到人们当中,不断塑造群众的价值观,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受众更容易接受的“短、新、快”等方式传播,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让报道更契合受众的需求。

时政新闻往往以新闻通稿的形式呈现,这样的报道四平八稳,但缺乏主观能动性。同一主题、同一种报道形式,每家媒体都是一样的,这样同质化的报道不利于媒体竞争发展。因此,时政类的媒体纷纷与新媒体融合,另辟蹊径,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供给,如海报、直播、长图、短视频、动画等,内容的解读语态更接地气,声影图文结合,让“高大上”的时政新闻“轻装上阵”[5],给予受众不同的信息解读和获取体验,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的关注点都能获得满足。

《羊城晚报》在2023 年两会报道期间,从3 月5 日到14日,以《奔赴中国式现代化 聚焦2023 全国两会》为报道统领主题。作为本地报纸,除了摘录报告重点热点、关键词,采访参会的代表委员解读相关重点信息,还落到广东本地发展情况,为受众划重点,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环保、教育、养老、生育、医疗等老百姓关心的民生信息,例如《部长通道回应热点话题》《代表通道讲述中国故事》《如何才能好就业、就好业?》都在回应老百姓的关切,《你关心的“民生红包”都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广州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等都是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民生热点话题。

除了纸质媒体,《羊城晚报》还利用新媒体进行碎片式的信息报道,如视频号上推出系列短视频《高质量发展百人访谈——领军者说》《聚焦全国两会》《高质量发展问计 代表委员谈》《代表委员履职记》等等,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的《这是一届____的两会?看代表委员的“完形填空”》《两会巾帼风采!聆听她们的参会声音》《逐梦未来》《六个关键词,微评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报道也在客户端“羊城派”展现。多种报道形式、多种新媒体平台融合报道,展现了《羊城晚报》融媒体的独特报道视角,覆盖不同层面的读者群,提供了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篇幅的产品内容。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时政新闻的创新报道方式在不断更新,呈现的形式也越来越鲜活生动。《羊城晚报》的时政新闻报道常常是一篇报道、多种方式同时运用,提炼重要信息,解读新闻资源背后的内涵价值,同时还拓展了新闻外延,增加群众视角,传播的影响力更加深远。

《羊城晚报》是广东省级主流新闻媒体,做好时政新闻报道,向大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是媒体舆论阵地的重要课题;《羊城晚报》又立足本地,关注民生,从时政新闻中寻找贴近群众的民生新闻资源,也是做好新时代新闻传播的命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羊城晚报》在时政新闻的探索报道中,也不可避免地停留在传统报道模式的窠臼中,如有些报道依然仅限于千篇一律的官方新闻通稿,不做延伸和解读,特别是外交活动的报道,如2023 年5 月19 日A1 整版刊发了5 则外交活动的新闻通稿,只有信息,没有挖掘新闻故事和鲜活现场资源。这固然有一定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这是很多媒体的通用报道模式,以此来看,要把时政新闻做活做鲜,还需更多的探索和改进。

猜你喜欢

羊城晚报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日《羊城晚报》) 自己正确比别人不对更重要
《羊城晚报》:“快准稳”打出融合转型“组合拳”
不是所有进步都这么明显
不是所有进步都这么明显
都市晚报副刊与都市散文发展
《羊城晚报》篮球新闻特点及其发展策略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大数据时代财经报道领域的数据新闻实践
接受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