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旧布新与治病救人:山东根据地的疫病防治
2023-02-09白春霞王宏华
白春霞,王宏华
(1.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2.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内蒙古 赤峰 024000 )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多种传染病呈现季节性交叉流行特点,传播范围广、病因复杂,较高的致死率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健康,悲观、恐惧气氛蔓延,损耗劳动力,影响生产建设和革命战争进程。为保障群众健康,山东根据地根据传染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开展了广泛的公共卫生运动,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包括集中有限且分散的医疗资源治病救人、宣传科学的防疫知识和卫生观念移风易俗双管齐下,有力推动了根据地的疫病防治工作。学界目前对根据地疫病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根据地等区域,多注重对党领导疫病防治的经验及启示的总结 ,有关山东根据地医疗卫生史研究相对较少,且仅限于山东抗日根据地部队防疫工作和军民疫病防治等方面,主要包括卫生防疫面临的问题、成因、防疫举措、成效及经验等。 从医疗社会史的角度看,此课题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疫病防治手段改进入手,关注山东根据地疫病防治的过程和经验,对深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医疗卫生史和山东根据地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认识革命战争年代山东根据地的社会动员、乡村社会变迁等提供新视角。
一、山东根据地疫病的流行与原因
山东根据地多种疫病的交叉流行和广泛传播,既受生物学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与战乱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传统观念密切相关,是自然因素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山东根据地疫病的流行及危害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连年暴发季节性疫病,主要包括麻疹、天花、回归热、脑膜炎、伤寒、猩红热、疟疾、黑热病、痢疾、霍乱等达“四十种之多”[1]352,文献对此多有记载:1943年春,沂蒙根据地赣榆金山区徐埠一带脑膜炎、流行性感冒暴发流行;春末莒中汪町区李官庄一带,猩红热流行,小学多半停课;1944年春,痧子、斑疹、伤寒、回归热、流行性感冒等多种春季传染病在滨海区大范围流行,仅日照西朱睦一个360人的小村庄,从过年到3月底就病了192人,死亡12人,这个村庄的庄稼也因此晚种了半个多月[2];1945年初,鲁中临朐全县因疫病死亡1059人,占病人的13%,米山区坦岗庄一个患疟疾的病人,因身体过于虚弱,竟被老鼠咬死[3];1946年2月,临沂城西兰岗店子庄暴发回归热病,传染速度快,发现时已有9人染病,6人死亡[4];1947年3月上旬,历城县发现严重的脑膜炎传染病及麻疹、肺炎、重感冒等流行病,从柳埠区的岱密庵村和卧龙的玉皇庙村逐渐蔓延到周边14个村,染病者349人,死者39人,“病灾严重的村庄已停止了支前和生产”[5];1948年3月,滨海区天花、麻疹、回归热、黑热病、伤寒等病疫流行蔓延,整个莒南的患者不下2万人[6];1949年的传染病报告显示,在鲁中鲁南等区蔓延流行的疫病中黑热病最为顽固难治,患病人数约有38万之多,占全区总人口数1570万的2.4%,且患病人数持续增加,山东全省当时黑热病患者共约70万人。[1]352,354,436季节性疫病频繁而大范围的流行,群众焦虑恐惧,身心健康受损,部分地区学校停课,农业生产难以按期开展,支前和抗战事业深受影响。
(二)山东根据地疫病流行的原因
山东根据地大范围、经常性的疫病流行,主要与战争、群众的医疗卫生观念和医疗资源匮乏等因素密切相关。
1.战争导致疫病流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随时到来的敌人扫荡,使群众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加之食物匮乏和营养不良,人的免疫力下降,极易感染疾病。战争期间,频繁的人员流动,导致某些区域性传染病的传播范围随之扩大。国民党山东省机关部队内曾流行疟疾,其所驻村庄的病情特别严重,探源发现,这种华北地区少见的恶性疟疾为国民党通讯联络人员从湖北大别山一带带来的病原虫所致。[3]
在侵华过程中,日军还丧心病狂地发动细菌战,加剧了传染病的扩散蔓延。1943年9月上旬,日军独立步兵44大队长中佐广濑利善组织500人在鲁西发动霍乱战,仅在馆陶、临清等地因霍乱死亡人数就达25291人。据日军供述:“在梁水镇附近,小岛龙男(在押708号)曾目睹40名中国中年男女死于霍乱。他还直接听到有人讲,在梁水镇附近的所有村庄都有很多中国人患霍乱或因霍乱死去。……柿添军医中尉说:‘这一带地区无论走到哪个村子都在流行霍乱,连宿营的地方都找不到。’”[7]248,272这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受害人数之多了。据片桐济三郎笔供交代,为了扩大霍乱病菌散布后的效果,日军还将临清附近的卫河河堤扒开三处,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只是第44大队调查的数字)[8]35。日军攻击村庄时,患有霍乱的居民四处奔逃,致使疫病随之蔓延。
2.落后的卫生观念。山东根据地疫病的普遍流行,很大程度上与群众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观念淡薄有关。群众中普遍存在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吃灰眼明”等错误观念,日常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随意饮用渠水、河水等可能含有致病细菌的生水,吃蚊蝇爬过的食物,乱扔死猫死老鼠,不加掩埋,这些都是可能导致疫病暴发的因素。1945年5月11日至13日,河南区蒜庄湖同时暴发急慢性脑膜炎、流行性感冒、热性麻症三种急性传染病,仅三天时间,全庄就病倒200多人,其中陈记须9岁的女儿染上暴发性脑膜炎,在24小时内就死了,村民非常恐慌。调查之后得知,该村发生疫病的主要原因是市面街道不清洁,吃水不干净,患者未与健康的人隔离等[9]。类似群众不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水和饮食卫生导致疫病暴发的情况比较常见。1946年临沂朱陈镇大肆流行的霍乱疫情,主要是盛夏时节百姓贪凉饮用不卫生的渠水导致[10]68。
3.迷信思想盛行。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影响,群众迷信思想极为严重,很多人认为疫病是瘟神作祟所致,一旦得病,要么归于“命里该”而不做医治,要么求神问卜,这些迷信行为极易延误治疗时机,致使疫病大面积蔓延。像在鲁中山区,老百姓得了疟疾,一般不去求医问药,却把一个蛤蟆放在病人身上“挡灾”[11]。1944年,莒南县山底村因水源污染而发生伤寒病,病人数量多,甚至有全家病倒的。有的村民到村后庙里烧香祈祷,结果导致4名僧人染病,2人死亡[12]103。1946年7月,临沂朱陈镇暴发霍乱疫情,抗疫最大的阻碍就是封建迷信思想。当疫情大肆蔓延流行时,群众中谣言四起:“镇西南的桥是龟脖子,因为大家踩了,所以有病”“有五百瘟鬼在南庙开会”,所以有瘟疫。大多数群众家门上贴着纸剪的狗,上写“神狗,神狗,把着门首,瘟神一见,回头就走”,甚至有人相信“阎王爷点了谁的卯簿,一定活不了”,干脆坐以待毙[10]72。这些迷信思想和行为,不但伤财误病,还给防疫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医疗队配合着科学防疫知识宣传,破除了群众的迷信思想,才把这场霍乱扑灭。
4.医疗资源匮乏。据1948年的卫生调查报告,像拥有900万人口的渤海区,只有三十几个医师从业,医患供求缺口巨大[1]203。山东根据地的广大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和私人医生治疗成本高昂,导致群众生病时不敢进行正规治疗。如1937—1940年,莒南多居官庄有多人患黑热病,虽有有效治疗之药物,但私人诊所费用太高,每治疗一人就需要250—500公斤粮食或者2.5—5公斤生丝[12]102,最少的也要75公斤以上的粮食,因而胶东、莱阳一带的群众称该病为“倾家病”或“荡产病”。鲁中南地区,因群众生活困难无力医治而使这种病的死亡率较高[1]428。1946年3月,莒南筵宾区尹家钓鱼台村民尹至桂全家因伤寒病倒,吃药加上埋葬父母一共花费了两万多元,手里余钱花光,还卖了五亩地;本来日子已经宽裕的尹文动,也因为全家得病钱尽粮光,欠下外债,生活十分困难。[13]高昂的治疗费用使群众对私人诊所望而却步,普通个体难以抵御频繁的时疫疠病的侵袭。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迷信思想盛行,医疗资源稀缺和私人医生治疗费用高,为传染病防治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但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山东根据地的疫病防治措施
面对疫病给群众生命和生产带来的巨大危害,党始终把群众卫生健康事业作为工作重点。1940年,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发布《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指出:“加强健康教育,厉行卫生行政,逐渐建立保健制度。广设平民医院,对于抗日军人家属及贫民之伤残疾病,予以免费治疗。”[14]1361945年8月9日,根据地政府总结滨海区两年来的群众卫生工作,针对战争中各类疾病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痛苦,明确指出:“根据地群众生理的解放,已成为迫切的要求。”[15]为解除群众的疾病痛苦,在疫病防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卫生和防疫知识宣传
疫病防治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广泛宣传,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了解卫生防疫知识,提早对疫病保持警惕性。
疫病救治的过程是科学卫生知识和健康生活观念深入人心的过程,亦是深刻的群众卫生教育过程,其中《大众日报》成为山东根据地宣传疫情防治信息的主阵地。1945年3月19日,《大众日报》创办《大众卫生》专栏,由山东军区卫生部医务杂志社主编,是服务群众的专业性栏目,主要任务是教育群众讲究卫生、传播卫生常识、交换民间验方和治疗经验等,特别是在时疫流行之时介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946年7月,临沂朱陈镇暴发的霍乱疫情,得以迅速扑灭,报纸,尤其是《大众日报》“及时通报信息,戳穿谣言,传播科学知识,公布救治办法”[10]70,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山东根据地还创办《山东医务杂志》《山东卫生》《战士卫生》《医务生活》等医疗卫生期刊,专门致力于传播普及卫生知识。其他刊物报纸也不定期刊登药方和卫生常识,如1945年6月1日创刊、定位于村干部和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农民刊物——《滨海农村》,在第一期“卫生常识”中就介绍了几种简单易得、行之有效的消毒消肿,治肚痛、疥病,解毒等小药方,对于觉得生病吃药花钱太贵的老乡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替代药方。
与专业防治知识普及宣传相配合,大众化、社会化的防疫知识传播活动亦广泛开展。根据地政府一般会对将要暴发流行的时疫进行预测,提前张贴标语、发放传单告知,号召百姓提高警惕,提前注射疫苗,增强免疫力。《山东卫生历史报刊资料选编》对此有两处记载:1940年5月,山东省公署确定五月下旬为“防疫旬”,编定标语、传单等稿分发至各县。盛夏酷暑,正是疫病滋生蔓延之时,1940年7月31日,山东省公署印制传单,分别为“虎列拉最可怕”3000张和“疫病传染可怕”2000张[16]164,借此唤起民众的特别注意以切实防范。1945年,山东省关于公共卫生的指示强调,要运用报纸、戏剧、教育等各种文化宣传方式,“共同努力,完成反掉群众脑子里愚昧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1]65。为此,根据地政府用百姓喜闻乐见的秧歌、戏剧、漫画、标语等形式,宣传卫生常识和防疫经验。1947年扑灭鲁中疫病的医疗队在总结经验时指出,治病和宣传同样重要,须同步进行,“演戏宣传,用黑板报宣传,画漫画贴标语宣传,人人都要宣传。宣传瘟疫来源,宣传卫生常识”[17]。各地亦通过小学、识字班、工农青妇等各种群众团体,灌输以科学的卫生常识。多种方式的宣传,对于增强群众卫生意识、提高疫病警惕性极为有益,有力地配合了医疗队的救治工作。
(二)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
1.设立卫生行政机构。为及时有效地防控疫病,山东抗日根据地专署设立卫生科,行署设立巡回医疗队,县设卫生所,逐步建立起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统筹疫病防治工作。1942年12月,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在沂水县设立卫生处,这是沂蒙抗日根据地成立的第一个地方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从1943年始,山东根据地各行署、专署普遍设立了卫生科。另外,公安机关在疫病防治宣传、公共卫生治理等方面亦承担部分具体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卫生行政机构进一步完善。1946年,山东省卫生厅建立,政府拨出专款做群众防疫治疗之用。党的卫生行政机构的设立是开展疫病防治工作的根本依托。
2.创建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是为群众提供低廉甚至是免费医疗服务的载体。1943年7月,沂蒙抗日根据地第一家由地方政府创办的公立医院滨海平民医院在莒南成立,之后陆续建立的公立医院有鲁中联办地方医院、滨南医院、临沭县平民药房等,为群众看病用药提供了极大便利,亦为日常防疫抗疫做出了巨大贡献。山东根据地各公立医院除了常规机构设置外,还设有巡回医疗队,由队长、医师、护士、药剂生等人组成,巡回医疗队机动灵活,深受群众欢迎,在疫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44年6月,蛟龙区一些村庄有伤寒病流行,根据县委指示,临沭县药房立即组织医务人员全力抢救和治疗,使患者全部痊愈,无一伤亡,同时还为患病的二三百人注射了疫苗。同年八九月间,蛟龙区一些村庄又发生霍乱,药房组织医疗队抢救了500余名患者,并为5300多人注射了疫苗,有效阻止了霍乱的蔓延[18]461。
3.整合医疗资源。山东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医生人数少、药品短缺、疫病频发,扭转困境的办法之一就是把社会上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整合起来,发挥最大效能。山东根据地已经建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各级医疗机构和医疗行政体系,需与当地存在的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关系网络建立起合理联系,才能在乡村社会有效发挥作用[19]21。根据地政府通过宣传、教育等动员方式把分散的社会医疗资源组织起来,以抗击大规模流行蔓延的疫病。
建立医疗救治的社会组织——医药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医救会”),这是医药界爱国人士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1939年,郯城县医救会在马头镇成立,主要承担宣传抗日救国、开办诊所或小型医院、为抗日军民治病疗伤、监管乡村防疫等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各地医救会为保障军民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1943年,莒南县成立医救会,随之组建巡回医疗队、救护组等,对各地传染病进行抢救治疗;同时宣传卫生知识,开展卫生清洁运动,破除封建迷信,使群众初步建立起卫生防疫意识。1945年8月9日,滨海区在总结两年来群众卫生工作中指出:医救会完成了拥军优抗的任务,抢救了各地传染病,完成了三个春季的种痘防天花的工作,还通过宣传推动了群众卫生清洁运动,打破了群众的疾病迷信观念,完成了民兵战斗中的救护工作,解决了反扫荡中群众负伤治疗和药品供给等问题[15]。医救会是民间医生、药店主、药材供应商等群体组成的社会组织,本身就来源于群众,熟悉农村疾病情况,因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服务。
成立医药合作社是集中医疗资源、保证药材供应和价格公道的有效举措,亦为根据地建立卫生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1944年,山东根据地政府协助各医界通过聚资集股、吸收群众资金入股等方式成立群众性的医药合作社[2]。滨海专署动员群众入股,建议每个区办一个卫生合作社,路镇区大众卫生合作社率先成立,之后各地积极响应。1945年3月,广饶县第一个医疗合作社即广济医药合作社开张,至1946年4月底,该县已有36个合作社,另有联社28个。1945年12月,沂北崖庄区成立了中医合作社,以“群众需要什么,合作社就办什么”为宗旨。合作社医生改变坐等病人上门被动服务的惯例,主动下乡巡回治疗瘟疫,群众用药药价比私人药房平均低20%[20],深受群众欢迎。医药合作社在抗疫治疗、降低药价、防疫宣传和提高医疗技术等方面成绩突出,大大改善了根据地缺医少药、不良药商投机取巧等现象,保证了疫病救治中的医药供给。
4.严格有效的隔离。隔离是疫病救治的第一步,发生疫病的村庄要隔离,病人更要隔离。1945年3月,日照纸房区横沟村发生疫病,医疗队在救治的同时要求群众不要随意流动,病人家属不串门、不赶集,“如果需要买东西托别人捎,病人吃水给他指定一个井,……本庄不上外庄走亲戚,外庄也不到这庄来”[21],隔离七天后,疫情即得到控制。《大众日报》1945年3月19日发表《春季传染病预防要点》指出,一经发现传染病的村庄,“应立即制一红色木牌,上写‘当心!时疫病’,挂在庄头大路口”[22]。1946年7月,临沂朱陈镇暴发霍乱疫情为县政府知晓后,首先即采取措施封锁疫区,“发动民兵在村庄路口站岗,不准走亲戚,也不准赶早集”[10]。事实证明,及时有效的隔离是切断疫病传染渠道的首要之举。
5.建立快速反应的疫病上报情报网。为了保证随时发现疫情、及时组织救治,1945年4月,鲁中区成立卫生情报网,便于随时发现和急救[23]。1946年,在救治鲁中麻疹和流行性脑膜炎过程中,山东省卫生总局指示,各地应设防疫通报网,当地一旦发生疫病时,各庄医救会员或教员、卫生工作人员或其他热心卫生工作的,都可以通过电话、电报、通信等方式向上级卫生机关报告。各行署专署卫生机关亦应切实组织,经常通报卫生总局[24]。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疫病信息上报系统。实践证明,建立快速上报、及时反应的疫病信息上报系统,是疫病防治的关键之举。
(三)改变落后的治疗理念,提高治疗技术水平
1.增强医生的服务意识。山东根据地各级政府在领导疫病防治过程中,还对社会医生进行了深刻的群众观教育,打破了普遍流行的“医不叩门”“请医如拜相”“三年不开市,开市吃三年”“宁帮十吊钱,不把手艺传”等被动、保守陈旧思想。如碑廓区址房医救会规定:“十里路内出诊,不吃病家的饭,不坐车骑驴,不收病家礼物酬谢;穷人有病,在医药上应多予照顾;尽可能主动下乡出诊找病人”,认为这才是医药界的美德。医生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医患关系融洽了。群众赞叹说:“根据地一切都变了,治病的先生也比以前好求了,药价也和平了。”[15]广饶县的群众普遍反映:“现在的医生,不和过去一样。”有的说:“医生们人没换,心换了。”[1]2071945年年底,在扑灭临朐的病灾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舍小家为大家、带病为村民治病的医救会员,群众异常感激,说:“这些先生以前牵着驴都请不来,现在自己病了,还给别人治,这是民主政府领导得好。”[25]1949年的种痘注射和治疗黑热病的号召中,胶东牟平县医联会的一位青年医生,曾参加十多次抢救,每次三天至两个月不等。鲁南莒县医生王安乡一人即注射三千多人,自带煎饼,任劳任怨[1]433。针对于此,政府制定了积极的团结和补偿措施,进一步调动医生主动服务的积极性。
2.提高治疗技术水平。为保证治疗效果,山东根据地实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针,在医疗实践中努力实现中医科学化和西医中国化。在1944年10月31日的文教会医药卫生座谈会上,李富春发言强调“帮助中医整理其经验,使之科学化,能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及如何丰富西医经验,使之中国化(能吸收中国医药成果)”[26],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问题。各地积极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一些制药厂采用科学的方法自行研制各类药品。在病情诊断治疗方面,西医的诊断方式、器材和药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开始接受西医理论。1945年,鲁中临朐发生疫病时,因为病情复杂,运用中医理论难以确诊病情,西医用显微镜检查到了疟原虫,才确定了病因和治疗方针,参加救治的十几位中医,也相信了血球、细菌等科学道理[3]。中医科学化和西医中国化理念在根据地疫病救治过程中初见成效,为确诊病情、挽救生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山东根据地疫病防治的效果及意义
党和各级政府在疫病频繁暴发、病因复杂、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医治病人与移风易俗双管齐下,迅速扑灭疫病,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的生命健康,稳定了社会秩序,密切了党群关系,推动了革命进程。
(一)减少了染疫死亡,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健康
山东根据地政府密切关注群众疾病痛苦,组建医疗队,竭尽全力救治病人,节省了群众的治疗费用,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945年3月,鲁中区即已流行麻疹和流行性脑膜炎等传染病,莒南筵宾区尹家钓鱼台村群众偷偷求神拜佛,结果花钱很多,却毫无效果,“全庄老百姓都叫苦连天,连生产都没有心肠了”[13]。民主政府得知疫情后,迅速抽调卫生干部赴各地抢救,山东卫生总局军区卫生部联合组织巡回医疗队救治,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到4月中旬,鲁中部分地区的传染病已终止传播,挽救了大批群众的生命。治疗队高超的医疗技术和负责任的态度,还救活了不少濒死等死的病人,“益都嵩山区一个病人因无钱医治,已死过去三回,送老衣裳都穿上身了,听说民主政府的医生来了,赶忙抬来就医,经医生耐心诊治,一天看五六次,到第三天就能说话了”。为了使这位病人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医疗队的同志还把节省下的粮票送给他。又历城县西营区十余村发现麻疹,仅西营一村即死亡60余人,专署抢救队到达三天内即停止死亡,十天内治好135人[27]。1946年,县立济民医院和西海军区的一个医疗组到北掖吴家荼村救治猩红热和脑膜炎等传染病,“救活了垂死病人21人,其中吴有顺的姐姐,送死的衣服都穿上了,全家都准备埋葬了,吴松云之女,抬下三次,都经治活。在13日内,共治活234人”[28]。1946年,山东省卫生总局医疗队在沂源淄博等地治疗时,患大叶肺炎的翟克荣已经被抬上灵床,穿上了送老衣裳,治疗队奇迹般地治好了他的病。医疗队的同志秉持“哪里的人民有疾病,我们就到哪里去”的信念,始终奔波在各个村庄,所以在群众中流行着一句话:“咱们民主政府来了救命,顽固派来了要命!”[29]根据地政府还通过降低治疗费用保障群众生命健康,治疗队按群众家庭情况收费,家庭贫困者及抗属一律免费,大大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费负担。使群众倾家荡产的黑热病,山东根据地各县区的大众诊所收费在30斤小麦以下,各县医药合作社的收费一般不超过40斤小麦的市价,各地医救会和后来的医药界联合建国会会员治疗黑热病的收费平均不超过50斤小麦市价,都远远低于私人诊所。[1]292,293,295
(二)革除了陈风陋习,树立了科学防疫观念
根据地在疫病防治过程中破除了群众的迷信思想,显而易见的防治效果和科学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使神婆巫医骗人的鬼把戏纷纷现了原形,从而大大提高了疫病治疗效果和进度。巫婆神汉也认为生病要找大夫看了,如1945年,壮庄的一位顽固老神婆的3个儿子因患痞病死去了2个,医救会治好了她最后一个儿子,老神婆便坦白地说,“谁再说谁有神,那是哄人骗人,我这个小孩若再靠神那也就剩不下了”[15],并主动拆除了神桌香炉。1946年,由山东省卫生总局派至邳县的时疫医疗队,仅用一个月就治好了450人。香水溜子的妇救会长说:“先生真灵,俺庄治一个好一个,也无人再去烧香求神了。民主政府真给老百姓解除痛苦。”[30]1946年,临沂城西兰岗店子庄发生回归热疫情,卫生总局巡回医疗队边救治边宣传,由医生讲解病源及防治办法,“同时叫老百姓看显微镜下的少汉病病菌”[4],大家才恍然大悟,从此不再信奉瘟神。1947年底,鲁中山区流行恶性疟疾,医疗队治愈群众2万多人,群众在感谢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同时,疾病观念发生显著变化,南峪一个老大娘说:“这回俺可认透了,生病带个蛤蟆不如吃丸药,请到妈妈不如请医生。”[17]破除迷信思想,推动群众形成科学的卫生观念,使根据地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对疫病防治起到了极大的配合推动作用。
(三)密切了党群关系,实现了有效的革命动员
党和根据地政府在救治时疫疾病过程中赢得了群众的心,密切了党群关系。1942年冬,鲁中军区泰山分区司令部机关的部分同志和一个连队到达临朐、沂水、沂源、博山交界处的“无人区”,此地普遍流行疟疾、伤寒、疥疮等传染病,人们的生命健康面临严重威胁,连队把带来的粮食、药品都分给群众,还帮他们挑水、做饭、治病。群众感动的流着眼泪对机关和连队的同志说:“你们这样厚的恩情,我们怎么报答呀?”同志们说:“救国救民是共产党、八路军的职责,用不着报答。只要你们能过好日子,能对抗战贡献一部分力量就行了。”[31]7551943年春,栖霞、莱阳、牟平、海阳一带,天花、回归热先后流行,某兵团卫生机关分头下乡治病,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从139个庄子里,抢救出1457个病人。老百姓感动的颂祝八路军的同志“都活八十八岁!”[32]朴实的语言,表达出了群众对党和人民军队最真挚的情感。胶东军直医生姜铁川关心群众的疾病痛苦,1944年,有一次部队驻扎在栖霞某庄,一户贫农母子染上了伤寒,病情严重,姜医生的及时救治使二人转危为安,乡邻说他“慈悲”,他给他们说明“八路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33],很好地教育了群众。1946年3月,鲁中巡回医疗队到沂源县三岔店抢救传染病,短时间内治愈不少病人,在欢送医疗队的会上,一位窦姓老乡说:“以前吴化文在这时,咱靠近他还嫌汗臭味,现在民主政府听说咱有病,几百里路赶来给咱治病,天下哪有这样好的政府啊!”[27]根据地政府全力救治疫病的决心和行动深深地感动感染着群众,生理上获得解放的老百姓纷纷用实际行动支援革命,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的热情高涨。医救会员鲁从人先生给张进、张升路两个青年治好了痞病不收药费,动员他们参加了主力部队。延边医救会动员了6人参军,大店医救会动员了2人参军。在十字路拥军大会上,医救会向新参军战士提出对其家庭医药的保证,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鼓励[15]。1948年,山东和平医院、白求恩医学院、华东医科大学附设卫校与省府卫生科医疗队组建防疫队到鲁中山区治疗,防疫队在沂水城附近的庄子给群众治病时,治好了五里沟一个16岁的男孩子,男孩说:“俺病好后,不当八路也当民兵。”[17]党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过程就是成功的革命动员过程。
四、结语
山东根据地疫病防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疫情暴发时,中国共产党依靠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调动组织起最大范围的社会医疗资源,与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双管齐下,迅速扑灭疫情。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教育群众改变不良的卫生观念和习惯,提高疫病防治警惕性;进行群众观教育,改变医生被动保守发财的治疗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对传统分散匮乏的社会医疗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动员,建立医救会、医药合作社等群众性卫生防疫组织,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疫病对群众健康的危害。中国共产党强调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路,对于密切党群关系、革新根据地社会风气、保证大生产如期开展、动员群众拥军支前参加革命都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