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与干部:陕甘宁边区传染病防治的主要抓手
——以《林(伯渠)主席指示各级政府扑灭病疫为当前急务》为中心的考察

2023-02-09胡安徽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胡安徽,杨 萍

(1.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2.普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陕甘宁边区由于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相对落后,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封建迷信盛行、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原因,致使疫病肆虐,在中央红军到达之前传染病的死亡率高达 60%。[1]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采取多种措施防治传染病,取得了积极成效。学界关于陕甘宁边区传染病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边区传染病发生的内部原因和具体应对措施等内容[2-4],对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传染病防治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传染病产生的原因和防治的技术因素,以及传染病防控中的干部素质,仍有较大的探讨空间。在有关陕甘宁边区传染病防治史料中,《群众日报》所刊《林主席指示各级政府扑灭病疫为当前急务》[5](以下简称“当前急务”)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既介绍了传染病种类及其发生原因,又介绍了多种医疗防控技术,同时也明确指出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是传染病防控的主要危害,为此必须提高干部素质,将反对官僚主义作为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抓手,这些信息颇值得深究,但学界对其鲜有关注。本文以“当前急务”为中心,探讨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传染病防控及其相关问题,以期了解该时期边区政府应对传染病的方法和理念,又能丰富中共医疗卫生史及传染病史的研究内容。

一、人祸与天灾:边区传染病发生的双重因素

边区政府双管齐下,将医疗技术和干部素质作为传染病防控主要抓手,这与边区存在多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以及传染病发生的原因有密切关系。“当前急务”记载边区当时传染病主要有伤寒、霍乱、麻疹、痢疾、天花、疟疾、回归热等7种。民国政府规定全国性传染病有伤寒或类伤寒、斑疹伤寒、赤痢、天花、鼠疫、霍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另有地方性传染病如沙眼、疥疮、头癣、花柳病、疟疾、回归热、麻风、血吸虫病、钩虫、黑热病、甲状腺肿、重要营养缺乏症、胃肠系统传染病等[6]164,273。由此可见,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既有全国性也有地方性传染病,这表明传染病在边区种类颇多且颇为常见。如果按照现代传染病类别划分,边区既有甲类传染病如霍乱、天花,也有乙类传染病如麻疹、痢疾、伤寒、疟疾、回归热。这些多是烈性传染病,危害较大,如霍乱,传播速度快、传染力强、病情剧烈,若治疗稍有延误则极易造成死亡,在中国又被称为“虎狼病”或“虎烈拉”,足见其危害之重;再如麻疹,如果患者有严重基础疾病、重度营养不良和免疫力低下,则其死亡概率特别高。这些烈性传染病不仅给边区军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而且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疫区内有些村子半数以上劳动力因病不能上地生产,特别是老弱妇婴、移难灾民,身体衰弱,死亡率更为惊人。”[7]据当时的调查数据,甘泉县第一区发生急性流行瘟疫,儿童死亡尤其厉害,一个小学死了 10 多名学生,学校已无法开课[8]112;延川禹居区因传染病死亡人数占人口总数的 8.6%,蟠龙、永坪一带出生的婴儿十有八九活不下来[9];临镇县金盆区原有 4 千多人,春秋两季因传染病造成各 5 百余人的病逝,死亡率达 25%[10]162,足见当时传染病给群众带来的危害之惨烈。

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因素。“当前急务”指出了边区传染病发生的原因:一是“胡祸天灾对于边区人民所造成的严重饥荒”,二是“在胡匪侵扰期间,灾民被迫转移深山旷野,饥寒交迫,风雨侵袭,致身体衰弱,抵抗力锐减”,故而导致“春暖以来,各种传染病疫即潜滋暗长”[5]。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与“正气”和“邪气”有关,风雨寒湿容易造成人“正气”不足、“邪气”上升。营养元素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人只有通过从外界各种食物摄入营养元素才得以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各类营养元素符合人的生理需求时,人体才能保持健康。边区百姓躲藏于深山旷野,受风雨和寒湿侵袭,又没有足够的饮食供应,营养不足,饥寒交迫,抵抗力减弱,极易患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

所谓人祸即“胡祸”“胡匪”,指的是胡宗南及其指挥的军队。抗战结束后,1947 年 2 月,国民党发动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胡宗南所属国民党军在边区烧杀抢掠,大大加深了灾荒的严重性。资料显示,因胡匪的烧杀抢劫,整个边区损失公私粮食 25 万石、牛驴 6 万余头、农具 23 万件,减少耕地360 余万亩,青苗被践踏摧毁者 50 余万亩,生产基础被大量破坏,造成了 40 万人没饭吃的大饥馑[11]。1947年12月25日《边区政报》发表的“生产救灾专号”详细报道了胡宗南军队给边区带来的危害:“胡匪盘踞了一百九十天的赵家沟,二十五孔窑洞和十二间厂棚上的门窗木料全被烧光,果树被砍光,院中长满蒿草,常年种的三百二十八垧地荒了三百二十一垧,种上的几垧地亦被匪军喂了牲口,全村一百二十只鸡吃个精光,十户人家被抢去麦子二石六斗,毁坏家具六百九十五件。此类被匪军长期盘踞及敌大军践踏损失惨重地区,约有三十七个区,灾民达四十万人。一般经敌军骚扰的地区,根据四千三百个村庄的调查(分布于延安、安塞、延长、延川、志丹、子长、绥德、子洲、佳县、米脂、吴堡、新正、淳耀、赤水及靖边等十五个县),三十万七千二百零六人蒙受粮食、牲畜、农具的损失。”[9]

从上述文字看,胡宗南部队给边区的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灾难:粮食、鸡、猪、羊的损失使农民无粮更无肉可食,37 个区40 万人沦为灾民。牲畜既是农民从事养殖业的资本,又是农民耕地种田和从事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农具是农民收种和管理庄稼的必备用品。它们大量被损,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严重破坏了粮食生产的基础,而且直接损害了养殖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农村经济恢复乏力、农民生活难以为继。另外,胡宗南部队破坏窑洞,制造无人区,致使大量土地荒芜,许多民众流离失所、居无定所。

由于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高原,气候干旱,雨水稀少,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连年不断的战争使边区的自然灾害尤为频繁严重。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边区自然灾害呈现出多样性、普遍性、高度频发性和群发性、损失严重性等特点[12]。1947 年以来,陕甘宁边区自然灾害连续不断,普遍的春旱、秋涝、霜冻及部分地区遭受雹灾、水灾、虫灾。这些灾害因“胡祸”而导致更加严重。边区耕地面积减少约 350 万亩,收成不及上年的一半;夏秋耕地 1100 余万亩,收获不过 80 万石,加上边区原存粮食和除去“胡祸”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粮食支出,存粮约90万石,延属、绥属、三边 3 县 125万人口存粮不足 40 万石。更糟糕的是,灾害又导致 1947 年的粮食质量较往年差,以往一斗粗粮能碾 6 升米,而今只出 4 升米,往年一斗米 30 斤,而今只有 26 至 28 斤。灾害导致生产基础与生活资料遭到严重破坏,给边区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在灾民中,马上断粮的约 4.56 万人,能吃到年底者约1.56 万人,能吃到次年二月者约 6.43万人,能吃到次年夏收者约 2.45 万人。灾民的食物多以杂粮或野菜为主,在重灾区如永坪,灾民主要食物为棉蓬、灰条、罗莲、沙蓬、荞麦叶、秕谷、谷莠子和糠。这些杂粮和野菜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较少,营养价值有限,自然无法满足群众身体所需的必要营养元素。在子洲石窑区,不少灾民每天吃清水煮白菜,营养不良导致很多人面部浮肿。在纺织发达的延川县禹居区,冬天还有人穿着露出肉身的破烂单裤。边区不少地方百姓的门窗坏了也只好用席片、死牛皮来堵塞门窗[7]。综上所述,胡宗南部队的破坏和自然灾害导致边区饥荒极为严重。

饥荒恰恰是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原因。由于饥荒,百姓抗病能力差,无暇顾及卫生,导致卫生条件极为糟糕,加速了传染病的蔓延。1948 年 2 月,边区政府在给各专员和县长的指示信中指出:“边区在胡匪骚扰厉害和灾情严重的地方,目前已发现了流行性病疫,这是因为作战区域尸体没有掩埋好和到处遗弃脏物所引起的;加上群众生活条件很差,抵抗力薄弱,入春以后可能扩大蔓延。”[13]这里明确了边区传染病发生的原因:一是“胡匪骚扰厉害”即战争破坏严重;二是“灾情严重”即饥荒程度深;三是“尸体没有掩埋好和到处遗弃脏物”,意即卫生条件差;四是“群众生活条件很差”,造成了民众抗病能力低下。这与“当前急务”所载传染病发生原因不谋而合,故而传染病在边区的发生成为必然。

天灾和人祸共同导致的传染病危害极大,若不迅速控制,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边区政府的信任、对解放战争的支持。同时,如果不杜绝天灾人祸尤其是胡宗南部队制造的人祸,则传染病必将继续发生和蔓延。而要控制传染病并铲除其根源,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医疗技术,还必须有高素质干部去推动医疗技术的实施,否则再好的技术也难以落实,这也是边区政府为何特别强调在传染病防控中既要重视医疗技术又要关注干部素质的深层次原因。

二、技术与干部:边区政府防控传染病的两个主要抓手

为防控传染病,中共西北局于 1948 年 7 月 12 日发布了《扑灭时疫紧急指示》[7](以下简称“指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 5 点:

(一)做好传染病防控的动员工作

“指示”明确指出,1948年入春以来,边区各地不断发生时疫,不仅已蔓延到绥德、延安等十余县,而且死亡率很高,因此,做好传染病防控是边区党和政府的紧急重要任务,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显而易见,动员的目的是要让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克服麻痹思想和官僚主义,以积极行动投入防疫工作中去。

(二)以医疗为主多措并举做好传染病防控

“指示”对成立传染病防控的组织机构相当重视,首先要求各地各级生产救灾委员会迅速加强扩大成为生产救灾防疫委员会,领导和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深入调查,了解本地区传染病的类型和蔓延情况;二是组织紧急治疗,动员公立医院和私人诊所的中西医生携带药品,深入疫区治病救人,如果在实际治疗中被证明有特效的单方、有特效的药物及救治成功的经验,要随时向生产救灾防疫委员会详细报告,以便更大范围地推广采用,如果遇到疑难杂症,也要随时详细报告,尽快研究出治疗方法;三是团结农村民间医生,注意搜集土单方,对其加以改造和提高,让医方为防疫工作服务;四是提倡预防工作,先选择几项简易切要的工作去做,如不喝生水、对传染病者隔离、掩埋死物和打扫垃圾,开展群众性防疫卫生运动;五是区县干部必须积极帮助和领导疫区开展防疫工作,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防疫活动,如宣传好的防疫经验,帮助请医生、采购必需药品和解决患病贫苦群众的困难;六是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教育群众破除迷信,取缔各类巫神欺骗群众的不法有害活动。[7]中共西北局采取了综合的疫情防控举措,既有具体的医学技术又有必要的社会变革。

(三)机关、部队和学校要做好表率

“指示”要求,“县以上党政军领导机关及部队和学校,除了做好本单位防疫工作外,还要直接领导驻地附近区域的疫情防控工作,派出医务人员专门负责附近居民的疾病治疗,对已发生的病疫要采用多种医疗手段迅速扑灭,未发生的则要切实做好预防,对过往患病的灾民要随时予以免费治疗,树立边区防疫的良好表率”[7]。要做好表率,就必须深入疫区、接触患者,脚踏实地做好防疫工作,这自然要求高素质的干部去落实相关工作。

(四)查摆问题并及时总结汇报

“指示”指出了一些地方干部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如“未加重视或空喊防疫,流于形式;不作具体工作,或遇到困难自己不主动想办法而是单纯依靠上级解决,致使已发生的传染病未能及时扑灭,使本来可以减少或完全可以避免的损失未能减少或避免”[7]。为此,中共西北局特别要求边区各地党政主要干部,“必须直接参加边区防疫工作并加强对防疫工作的领导,要把防疫情况作为检查各地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各疫病区要把最近一个月的防疫情况认真总结,就如何进行疫情防控向上级作详细的专门汇报”[7]。

(五)摆正思想并克服官僚主义

针对疫病造成边区军民的死亡,“指示”要求每位党员、干部和医疗战线的同志,“发扬对人民爱护、热忱和负责的精神,树立信心,反对向任何困难屈服的思想,摒弃那种认为现有物资和技术不能有效防止或扑灭疫情的消极观点”。“指示”特别明确了当时工作中真正的缺点是官僚主义,“指示”最后强调:“只要把我们本身存在的官僚主义这个缺点纠正了,全党动员起来了,干部素质提高了,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对人民负责,积极提高医疗技术,全力向病疫发起进攻,积极领导人民开展群众性的防疫救护运动,我们就一定能胜利。”[7]

综上,在应对传染病过程中,防控技术的运用和干部素质的提高并重,而提高干部素质的重点是反对官僚主义。只有通过摒弃官僚主义以提高党政干部素质,才能积极行动、多措并举提高传染病防控技术,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地空喊防疫,才能动员一切力量和采用一切技术和办法开展防疫工作。

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根据中共西北局 7 月 12 日的“指示”,第一时间向记者发表了紧急谈话,《群众日报》7月14日即以《林主席指示各级政府扑灭病疫为当前急务》为题刊登在该报头版头条,这不仅表明了《群众日报》对该谈话的重视,更表明了边区政府对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就“当前急务”所载疫情防控内容看,主要有4点:一是明确目标任务,二是树立疫情防控工作的典型,三是力戒疫情防控中的官僚主义,四是今后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

首先是明确传染病防控的目标任务。“当前急务”指出:“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责,紧急动员全体人民,迅速阻止病疫蔓延,抢救生命,保证夏种工作顺利进行,争取秋收后彻底消灭饥荒,此为边区当前最紧急最重要的任务。”[5]这里明确疫情防控要由各级政府负责,依靠对象是全体人民,最紧急最重要的任务是抢救生命、消灭饥荒。由于饥荒是造成病疫的重要因素,而且民众要生活下去就必须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在防控疫情、抢救生命的同时还要发展农业生产。换言之,要防疫与生产两不误,而依靠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这对反对官僚主义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是树立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前急务”对病疫流行期间主动采取行之有效措施的单位和个人作了表扬,单位如延属专署、绥德专署、米脂县府、垦区区府;个人如亲自用药医治患病群众的华池白马区六乡指导员吕文佐、救济患病群众粮食的米脂河岔区区长常迎吕、帮患病群众锄草的龙镇区八乡乡长李树明、亲自护理患病群众的十里铺区青年主任杜兴平、随时到各区防治传染病的安塞招安保健药社医生郭连玉。[5]这些干部的职业、职务和工作区域、工作性质不同,但都能深入一线、深入基层为患病群众服务,边区政府对他们均给以赞誉,称其是对人民对上级高度负责的优秀干部,具有深入实际亲自动手、关怀与解除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不仅自己动手,还要宣传组织群众,形成群众性的防疫治病运动。“当前急务”之所以要表扬这些干部,一是因为他们素质高,没有官僚主义思想,能够深入抗疫一线,俯下身子用医疗技术和热心服务帮助患病群众渡过难关;二是要为其他干部树立正面榜样,教育和引导他们免受官僚主义影响,提高自身素质,组织民众打好群众性的传染病防控战。

再次是列举干部素质低的表现并严厉批评。一是部分地区的干部对严重威胁群众生命的传染病,采取漠不关心和熟视无睹的态度;二是有些干部不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去研究扑灭病疫的办法,单纯等待上级发药品、派医生解决困难;三是有些干部不研究上级的防疫指示,不深入农村检查,敷衍了事任其自流;四是有些干部不将防疫工作配合救灾工作进行,对于群众因病致死毫无感觉,认为饿死人自己有责,病死人自己无责;五是有些干部畏惧困难,认为在现有的物质技术条件下,不能有效地扑灭病疫,消极应付并向困难低头;六是有些干部思想麻痹,自己不但对病疫蔓延不管不问,而且不向上级反映报告。[5]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素质低的干部官僚主义严重,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不积极主动作为。另从所用笔墨的多少和措辞语气看,“当前急务”对官僚主义者的表现大写特写,字里行间充满痛恨痛斥。由此而言,“当前急务”报道边区传染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是对有官僚主义作风和习气的干部的严厉批评。

最后是传染病防控的工作要求。林伯渠对干部的思想认识作了统一要求:“每个干部要在思想上认识到目前病疫的流传是边区人民最大的灾难,要发扬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接受救灾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扫除估计不足、熟视无睹的麻痹现象,克服夸夸其谈、不着实际的官僚主义作风,认真负责地组织与领导群众紧急开展自救和救人活动。”[5]很明显,边区政府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决摒弃官僚主义的思想和作风,踏踏实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此,“当前急务”提出了 4 点要求:第一,各级干部要立即动员组织当地民间中医医生下乡防疫,一方面教育医生自动寻找病人,为病人服务,一方面减少医生在服务期间的战勤负担,并酌情解决其家庭困难,帮其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迅速审慎配制在实际治疗中被证明有效的各种单方,无代价发给患病群众服用,其费用如果当地政府无力负担,可呈报各专署向边区卫生署报销,各地保健药社更应团结与说服各私营药铺,减价或赊账向患病群众卖药,严格取缔乘机抬高药价的不法行为;第二,联卫、边卫协同派出救治组分赴病区进行紧急救治,各级政府卫生机关与驻军机关医务人员组织临时防疫治病小组,在驻地附近区乡进行防疫工作,派出医务人员专门负责附近居民的病疫治疗;第三,机关学校与群众团体利用集会开会、交往等各种机会,利用黑板报、标语、传单、讲话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防疫知识,开展群众卫生运动,耐心说服群众破除迷信,禁止巫神的骗人活动;第四,边区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共西北局《扑灭病疫紧急指示》,及时检查执行的经过,研究检讨经验教训,把防疫情况及时报告上级。林伯渠还以 1948 年春生产救灾的经验教训为例,痛批干部官僚主义作风造成的危害:“在某些轻灾地区,开始灾情并不严重,但后来由轻微发展到严重,主要是由于官僚主义作风所造成的恶果。而在某些重灾地区,开始灾情虽然严重,但由于当地干部对人民的高度负责,坚决执行了西北局及边区政府反对官僚主义的指示,使得灾情逐渐减轻或消灭。因此,目前防疫治病工作成败的关键决定于每个干部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心及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同时关怀与解除群众的疾苦,是测量每个干部的标准尺度,谁对党忠诚?谁对人民负责?将会从目前的防疫治病的实际工作中得到正确的证明。因之,每个干部都应坚决执行中共西北局、边区政府历次的防疫指示,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进行严密的不调和的斗争。”[5]只有这样,才能展开群众性的防疫治病运动,才能胜利扑灭传染病的蔓延与流行,才能保证夏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边区政府既细化了防疫的技术方法,又明确了反对官僚主义以提高干部素质。为此,边区政府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和列举官僚主义若干表现,教育和引导干部同工作中的官僚主义进行斗争,以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提高自身素质,积极组织和领导广大军民开展群众性的传染病防控运动,既要坚决扑灭传染病又要扎实推进夏种工作。为强调和突出对官僚主义的批评,“当前急务”专门加了副标题“成败关键决定于每个干部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心及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这既表明当时官僚主义在防疫中的危害又彰显了中共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对干部素质的高度重视,以及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边区政府对官僚主义的反对是一贯的。林伯渠 1948 年 2 月 27 日所作《革命战争中一年来的政府工作》即明确了战争中还存在某些干部不负责任的渎职现象与脱离群众的严重倾向,已对官僚主义提出了严肃批评[10]53。“当前急务”则更进一步鞭挞了官僚主义者的丑陋行径。毫无疑问,通过反对官僚主义以提高干部素质,中共西北局和边区政府为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组织保证。

纵观本时段陕甘宁边区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治,成效显著,既降低了疾疫发病率和死亡率,又提高了群众卫生防疫和科学就医意识,促进了边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一定程度改变了边区城乡的环境卫生面貌,促进了边区社会的进步。不仅如此,边区卫生医疗防疫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政权,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及当下社会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14]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对传染病防治中的官僚主义作风,边区干部素质得到了提高,干部队伍进一步纯洁,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为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历史与启示:提高干部素质是中国共产党防控传染病的一贯作风

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提升防控技术和提高干部素质以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是一贯的、持之以恒的。1932年初,江西富田和闽西地区传染病流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举行常委会,专门讨论防疫问题,决定“举行全苏区防疫卫生运动”并“责成军委军医处拟定办法和条例”,以便迅速扑灭疫情[15]。为压实防疫的领导责任,1933 年 10 月,中革军委颁布《暂定传染病预防条例》,对如何应对传染病作了明确规定,其中第十条强调:“凡不依条例规定之(者),不依该管卫生机关所指定之期限内施行应办事项者,各级卫生机关得请各级首长以相当处罚。”[16]为加强对防疫工作的指导以保障工农大众的生命安全,临时中央政府于1934 年 3 月 10 日又成立了“中央防疫委员会”,16 日至 23 日即在疫区举行防疫运动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和军民一起参加大扫除活动,洗通沟壑,深挖水井,灭蚊灭蝇,封塞鼠洞,修建土厕,掩埋死尸[17]。红军到达陕北后,大力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发现传染病流行时,立即采取相关措施消灭疫情,防止蔓延。如 1941 年,甘泉县发生流行性瘟疫,民政厅便迅速派出医务人员,携带药品前往救治[8]112。中央医院 1941 年至 1943 年收住了患有痢疾和伤寒的病人 101 人,由于积极治疗,患者很快返回了工作岗位[18]。除了积极救治,1945 年中央军委总卫生部还组织专家克服重重困难研制伤寒、副伤寒、牛痘等血清疫苗[19],为防治传染病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领导躬身践行,既为防疫工作树立榜样,又对提高干部素质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1937年3月,延安开展卫生运动周活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亲自参加大扫除,毛泽东还讲了话,他指出:“注意卫生,健康身体,就是增加国防力量”,“卫生运动不是一个的人,要大家来做。”[20]毛泽东关于卫生运动的讲话和亲身实践,为抗日根据地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和积极投身卫生防疫工作既明确了卫生的意义又提出了具体要求,还树立了讲卫生的榜样。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传染病防控同样高度重视,本文所列“紧急指示”“当前急务”外,还有很多此类实例,如1948年6月14日《群众日报》发表题为《肃清官僚主义,迅速扑灭灾荒》的社论,要求各机关、部队、学校和各级政府坚决克服官僚主义,立即投入疫情防控工作[21]。1948 年 2 月,边区政府在发现流行性病疫后立即要求各专署、县府把传染病防控作为救灾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组织各级卫生机关参加各地的救灾委员会,领导各地疫病防治工作;区县医务人员组成的防治工作组,要直接到农村去开展防治工作;各级政府和救灾工作组、土改工作组的同志,也要利用一切机会在群众中进行防治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总之,各位专员和县长就是要很好地把群众组织起来,同灾荒瘟疫作斗争,不仅要不饿死人,也要防止病死人[8]28。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精神特质被继承和弘扬。1949 年 10 月初,察哈尔省察北专区发生肺鼠疫并蔓延,毛泽东对此高度重视,特别指示周恩来连夜召开国务院紧急会议,迅速成立了中央防疫委员会。察北专区地委也迅速作出反应,要求全区党员干部要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发扬沉着顽强精神,动员群众战胜灾难。在各方共同努力和苏联防疫队的协助下,疫情得以控制,11 月 5 日即无新增病例,12 月初,察北专区鼠疫彻底绝迹。[22]1951 年 9 月,卫生部副部长贺诚向中央报告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缺点时指出:“不少省县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只把不饿死人认为是政府的责任,对因不卫生而病死人则重视不够,认为是难以避免的‘天灾’。”毛泽东看到报告后,马上以中央名义指示:“中央认为各级党委对于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的缺乏注意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重大缺点,必须加以改正。”[23]大多数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但为何未能预防?个中缘由应该很多,但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是重要原因。毛泽东的指示,正是对各级党委避免在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卫生工作中犯官僚主义错误而提出的明确要求。1958 年 11 月,河北省邯郸专区伤寒病流行,痢疾、肠胃炎等传染病时有发生,原因主要是某些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思想,只注意生产,忽略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群众吃不到热饭、睡不上好觉,身体抵抗力下降。毛泽东看到这个消息后批示:“很值得注意,是一个带全国性的问题,注意工作,忽视生活,必须立即引起全党各级负责同志,首先是省、地、县三级的负责同志的注意,方针是:工作生活同时并重。”[24]显然是要求各级领导要坚决杜绝官僚主义,像重视生产那样重视群众生活,让他们吃上热饭、睡上好觉,通过增强自身抵抗力以战胜伤寒、痢疾、肠胃炎等传染病。总而言之,党和政府一方面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医疗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一方面提高各级干部素质,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防控第一线,为战胜疫情提供了重要的组织纪律保证。

总结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防治传染病取得成功的经验,最大的亮点是既重视医疗技术又重视干部素质,某种程度而言,后者较前者更为关键,故而,边区政区在增进医疗技术的同时,将提高干部素质作为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抓手。为提高干部素质,边区政府把反对官僚主义作为突破口,因为官僚主义是领导干部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干部的大敌。中国共产党在传染病防控中与官僚主义进行的坚决斗争,彰显了作为百年大党在千方百计提高医疗防疫技术的同时,始终如一注意通过提高干部素质来做好传染病防控,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