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明之光

2023-02-09陈慧娟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阴历阳历历法

陈慧娟

主题阐释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数之不尽的灿烂文化。我们不仅在科技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创造了令人骄傲的四大发明,还在思想、艺术、制造、教育等各领域遍地开花,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美文在线

宅兹中国——何尊

张志浩

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有位农民在自家房子后面的土崖上发现了一尊青铜器。1965年,它被收藏于宝鸡市博物馆。1975年,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因为这件青铜器底部的铭文,把它命名为“何尊”。何尊内底所铸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最早“中国”一词的出处。

严格地说,何尊铭文上的“中国”二字与现在的意思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先来看看铭文中周武王说的“中国”具体是哪里。这里的中国是西周王朝的京师——成周,位于河南洛阳附近,伊河、洛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里原是商人的文化中心。那么,周人原本住在哪里?周原,今天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是周灭掉商之前的都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哪里有问题,征服者为什么不改弦更张,直接把自己的老家作为天下中心?

因为文化上的中心不是说变就能变的。这里,我们能隐约看到一种中华气派的战争逻辑。那就是,不管谁武力获胜,文明的传统已经形成,战争结束不意味着有新的开创者,只能说决出了新的继承人。继承的是什么?文化中国,中原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成熟度在当时是有优越性的,有着强大的文化向心力。中国,在这里不只是地理位置,更是文化的象征。谁占有了文化的“中国”,谁就可以做“天下”的主人。

当然,“中国”这个地理概念和文化概念会随着每一代“宅兹中国”的人的注入不断扩大。“德”这个概念就是周人加诸“中国”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德”字,只不过商代甲骨文中的“德”字没有心字底,是“得到”的“得”。得的反义词是失。在这座何尊上,除了“宅兹中国”,“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字。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德”字有了心字底。

这是一颗什么心?人心。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变革能大得过从商到周的变革了。这种变革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政治中引入了“人心”。想要获得,就要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周人用人心治国,代替了商人的鬼神治国。“得”从此变成了“德”。

中国,这个伟大的故事一直讲到了今天,还将继续讲下去。我们都该感谢周人开了这个故事的头,一个有“德”才有中国的故事。

(节选自《跟着文物穿越历史》,有删节)

◆赏析

一件文物就像祖先写给我们的一封“信”。读着这封信,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一段历史。作者从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出发,探究“中国”的来源,指出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宅兹中国”,即在“中国”这个地方建设宫殿,安下家来,这预示了一个从政治上、文化上和军事上统一的大中国即将诞生。

阴阳合历——中国传统历法体系

刘魁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阳历。

中国人是种地的。种庄稼,不靠月亮,靠太阳。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谷物成熟的周期,经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等于我们围着太阳转一圈再回到原来的地方。把这个时间长度切成24个等分,就是24个节气。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的规律,借助“立竿见影”的方法,最先找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个时间节点。根据《尚书·尧典》《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最迟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已经测定了4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至春秋中叶,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被确定下来。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形。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延续至今。汉武帝元封七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历》颁行全国,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

中国还有一个阴历,就是按照月亮的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月亮初生和退去,叫朔日、晦日,是初一、三十;月圆的时候,叫十五;月半的时候,是初八或二十三。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大都是参照月亮运行的情况来确立的,比如,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中秋节,等等。

那么阳历和阴历两者怎么协调呢?为了把阳历和阴历合在一起,古人就在阴历每过二三年,多置一个闰月,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与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这个历法不叫阳历,也不叫阴历,叫阴阳合历,即通过置闰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它们能够保持大体一致。这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发明创造。

我们经常有一种误解,觉得阳历是从外国引进的,其根源还要追溯到民国的改历。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签发临时大总统历书令,确定从当年的1月1日起改历。整个国家的日历改为以西历(或称公历)为主,而且把这种西历称为“新历”。因为西历是纯粹的太阳历,所以把它叫作“阳历”,与之对应的,就把我们的阴阳合历叫作“阴历”。所以,阳历是我们自古就有的,是我们中国人时间制度的一部分。

(节选自《中国人独一无二的时间制度》,有删节)

◆赏析

文章开篇立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阳历,以打破日常认知的方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然后阐述古人确立阳历、阴历的原理,间辅以文献资料、生活常识等,语言平实又不失专业性和趣味性。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历法体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蕴,这是属于中华文明的智慧,属于中国人的时间浪漫。

什么是天人合一

张弼君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在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最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一个命题。那么“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天人”又是如何“合一”,在哪里“合一”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合一,而不是纯粹的指天与人两者之间的合一。天不能单独存在,天单独存在就会失去其功效。所以凡是讲天,一定包含地;讲地,一定包含天。我们会发现古代人留下来的石碑上面总会刻有两个字——后土,只要一看到“后土”,作为传统中国人的我们就会马上抬头看它上面是否还有“皇天”二字。因为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我们认为没有“皇天”,怎么会有“后土”呢?

我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非常重视眼见为实。如果我们问西方朋友,那棵树上有几只鸟?他会仔仔细细地数一遍,发現有几只,就说几只。而同样的问题,中国人会回答:三五只。而这个“三五只”就包含了看不见的变化。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知道世界上存在看得见的部分,也就一定会有看不见部分的存在,而且往往是看不见的部分起着更关键的作用。中国人,看到天就会想到地,看到地就会想到天,缺一不可;讲道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要将这个道使用出来;谈理想时,知道理想只有落实才有意义,否则就只是空谈。可见,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源,中国人的思路总是合一的。

在西方人的思想里,天和人永远无法合一,因为他们的天就是指他们的上帝,而上帝永远是人类的主宰,上帝与人类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中国人不是,只要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乎意料地做出了惊人的贡献,中国人就会说“你真神”。可见,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人是能够变成“神”的。我们对天的认识一点都不迷信,因为我们所谓的天就是指自然,而非其他。中国人跟老天爷的关系是友善且密切的,中国人从天那里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奥秘。

天人在哪里合一?在我们的心中合一。

(节选自《求索天人合一思想》,有删节)

◆赏析

天、地、人的关系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命题,从先秦起,不同思想学派对此就争论不休,但人们都不约而同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才能天下太平。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猜你喜欢

阴历阳历历法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发明新历法
Intensive Training of English(5A)
2020年春节,为何来得“早”
闰月的由来
阴历与农历
按阳历算的清明节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
2012年缘何“春节早”
《回回历法》交食精度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