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导尿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3-02-09郭珈妤李洋洋孙文文
郭珈妤,李洋洋,孙文文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脊髓损伤是由直接性暴力或者间接性暴力、炎症、肿瘤、创伤等因素造成的结果,可损伤脊髓的结构和功能。调节尿道、膀胱的周围或中枢神经受到损伤,可导致尿道、膀胱产生功能性病变,影响其导尿及储尿,该类疾病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严重并发症,发病率高达90%,对患者生活产生较大困扰,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措施,临床常给予间歇导尿及膀胱训练治疗,但单一治疗疗效不甚理想[2]。间歇性导尿训练、手法辅助排尿、肌电刺激等均是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法[3-5]。神经源性膀胱可归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6],中医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具有独特的优势,灸法与电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性已经获得大量临床研究证实[7-10]。经皮穴位电刺激是现代医学及中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1-12],对神经损伤诱发疾病有较好疗效,故本研究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导尿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中,女16例,男28例;年龄22~59(40.55±2.45)岁;ASIA分级:B级11例,C级23例,D级10例。对照组中,女17例,男27例;年龄21~58(40.36±2.31)岁;ASIA分级:B级12例,C级23例,D级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11 年修订)》[13]标准诊断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参照《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14]中相关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5]中相关标准;年龄 20~60岁;脊髓损伤程度在 B~D 级;近1个月无相关治疗史;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病例排除标准合并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者;休克期或急性期脊髓损伤者;哺乳期及妊娠妇女;治疗部位存在皮损者;合并前列腺增生者;合并尿道、膀胱狭窄或畸形、损伤者;依从性差者;精神障碍者;膀胱、尿道有手术史者;无法接受间歇导尿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及膀胱训练治疗。间歇导尿:先采用生理盐水激活尿管,清洁会阴及尿道口,生理盐水从导尿管中倒出,女性将尿管插入尿道,引导患者屏住呼吸,或轻压膀胱区,增加腹部或膀胱区压力,促进尿液排出;固定男性阴茎,用一次性硅胶导尿管插入男性尿道口,每次导尿后尿液残余量不超过400 mL。自行排尿100 mL以上,则每6 h导尿1次,自行排尿200 mL以上及尿液残余量在100~200 mL,则8 h导尿1次,尿液残余量在100 mL以下,则停止导尿。膀胱训练:叩击患者耻骨及腹部,叩击频率为100次·min-1,医者双手握拳后按压耻骨,按压过程中以环形旋转姿势按摩,连续按摩3 min,帮助患者排出尿液;引导患者深呼吸,呼吸过程中进行提肛训练,提肛时每次保持5~10 s,每个项目练习10次为1组,每天练习3组,连续治疗2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患者取侧卧位,于阴陵泉(双侧)、足三里(双侧)、膀胱俞(双侧)、肾俞(双侧)、气海、水分涂上导电胶,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广州市三甲医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EC-12S)分别于阴陵泉(双侧)、足三里(双侧)、膀胱俞(双侧)、肾俞(双侧)、气海和水分贴上电极片,共5对,电流8~15 mA 逐渐增强,频率为20 Hz,波形为疏密波,给予患者电刺激治疗,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2个月。
1.5 观察指标①采用尿动力学分析仪(广州市普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NDLY11)检测两组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流速率、最大尿流速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检测3次,取平均值;②记录两组患者24 h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单次尿量、尿残余量;③治疗前后给予患者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LUTS)评价,该量表包含腹部症状、下尿路症候群、排尿是否困难、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每次排尿时间等,总分35分,分数越高,膀胱功能越差;④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I-QOL):该量表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社交、行为、心理受限,共22题,总分11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6 疗效判定标准[15]痊愈:患者小便通畅,临床症状消失;好转:排尿功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有效率=(痊愈+好转)/n×100%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前后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流速率、最大尿流速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前后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流速率、最大尿流速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比较
2.2 两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前后24h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单次尿量、尿残余量比较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单次尿量、尿残余量比较
2.3 两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前后LUTS评分、I-QOL评分比较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前后LUTS评分、I-QOL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的常见并发症,脊髓是排尿意识的传导通路,也是膀胱逼尿肌及尿道括约肌初级控制中枢,脊髓损伤可导致尿道括约肌、膀胱逼尿肌产生功能障碍,中断高级中枢和排尿意识间的连接,产生排尿、贮尿功能障碍,诱发疾病[16],膀胱功能障碍会引发泌尿系统感染[17-18]、肾功能衰竭[19-20]。间歇性导尿是通过模拟正常膀胱排空及充盈状态,进而调节盆底肌群肌力、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对膀胱控制力产生改善作用,治疗疾病;膀胱功能训练可通过促进逼尿肌收缩,建立新的膀胱反射,提高患者神经张力,恢复排尿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病情[21-22]。
神经源性膀胱属中医学“癃闭”范畴[23],多由患者脊髓损伤,损及督脉和膀胱经,加上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致使膀胱气化无力,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异常,治疗需补益肾气、调节经络、利水渗湿。经皮电刺激是将现代神经电刺激和传统穴位刺激相结合,通过微电流刺激穴位、激发经气治疗疾病的技术[24]。本次治疗所选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可益气渗湿、通络除痹;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可清利湿热、理气;气海属任脉,可补元气、行气散滞、利下焦;水分也属任脉,可通调水道、利湿、理气;肾俞属膀胱经,为神经、膀胱经经气交会穴,可补肾健体、滋阴壮阳、补益肾元,利于调整和整合高级神经神经中枢,调节神经体液;膀胱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可祛湿利水、疏通经络、调节膀胱,有研究表示,给予膀胱俞电刺激,可提升膀胱兴奋性,促进收缩逼尿肌,降低排尿阈值,提高膀胱内压[2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说明给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导尿膀胱训练治疗,可调节患者尿流动力学。观察组24 h排尿次数、尿残余量少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单次尿量多于对照组,LUTS评分低于对照组,I-QOL评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导尿膀胱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调节患者尿流动力学,改善排尿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