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趣、有据、有效:初中名著阅读活动设计与实践
——以《朝花夕拾》为例

2023-02-09姚金莉

学苑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名著鲁迅

姚金莉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三中学,浙江 杭州 311100)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可见阅读对民族和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人精神成长的关键期,名著阅读是促使学生精神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然而现实是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不高,名著阅读功利化、随意化、不得法的情况严重。如何消除初中生与经典的隔膜,激发他们对这些经历时代沉淀的经典作品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沉浸在经典作品带来的美好体验中,获得认知、思维、审美、价值观等的收获就刻不容缓。

如何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获得有价值的从会读一本书到一类书的名著阅读方法,从阅读《朝花夕拾》开始。头关不破二关难攻,稳妥扎实地指导学生开展初中阶段第一本必读名著《朝花夕拾》的阅读活动,是开展好整个初中阶段名著阅读的紧要所在。笔者从有趣导读、有据评价、有效活动等方面对学生《朝花夕拾》的阅读活动做了有意义的尝试,实践如下:

一、实施策略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阅读是生命与心智的成长”。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过程也是符合书中关于阅读的四个层次的,即基础性初读、检视性赏读、分析式研读和创意拓展式主题阅读。这四个阅读层次是渐进的,依据这样的理论设计了四轮名著阅读活动,以期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整个名著阅读活动如下:

名著阅读活动还需针对不同的文体、作者、风格等因素适当做出调整,合理规划时间,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分享与交流,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将名著读懂、读深、读透。

二、实施过程

(一)有趣导读,激发兴趣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加持,名著阅读只会沦为机械化、功利化、套路化的过程。七年级的孩子仍然稚气未脱,心智还未成熟,对游戏式的活动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兴趣。如何让学生在《朝花夕拾》的阅读中,真正对鲁迅童年生活的故事、成长中的快乐和迷茫、回忆中的温暖和感动、成年后理性的思考与批判有共鸣,不妨从游戏式的导读开始。

1.趣味竞答式

在第一轮《朝花夕拾》的初读阶段,以每天一到两篇的速度推进,阅读之后安排几个简单的题目进行趣味竞答,来激发兴趣,把控速度。如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可以竞猜:①写了阿长哪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②你觉得最好玩的是哪一件事?这些问题有些虽然只是感知、识记类的,离高阶思维还有距离,人的认知过程总是从直觉感受开始的,兴趣也可以在竞争的愉悦中获得。

2.侦探破案式

在第二轮《朝花夕拾》的赏读阶段,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篇进行人物、情节、情感等分析式的细致阅读。如在阅读《琐记》时,可以设置问题:衍太太是好人吗?证据是什么?鲁迅是小偷吗?证据是什么?学生的各种回答是多样的,通过抽丝剥茧式的细细赏读,教师有针对性地将学生的阅读引入到对文本分析的字里行间,去深入把握人物的性格、情节的细节、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从而将阅读引向深入。

3.虚拟情境式

在第三轮研读阶段,可以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为《朝花夕拾》设置有趣的生活化的题目,去勾连类似篇章、勾连类似或反向人物、勾连过去与现在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去探究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如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设置问题:假如我上课画绣像被寿镜吾先生发现并拍下来发在微信朋友圈,你觉得衍太太、沈四太太、长妈妈、父亲等人知道后,见了我分别会说什么?这样既紧扣人物性格特点又新颖别致的问题,一定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名著阅读导读设计的趣味化、多样化可以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唤醒学生名著阅读的内动力,为之后名著阅读的深入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有据评价,关注过程

名著阅读活动中的评价应该是贯彻整个阅读活动始终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对文本认知程度的变化、对阅读活动的参与度等都需要通过评价的形式予以呈现。评价的形式既可以是教师阅读作业的评改,也可以是学生的自评,还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等。根据阅读阶段的不同可以各有侧重点,包括核查式、合作式、等级式等评价方式。

1.核查式评价

在第一轮初读阶段,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对篇章阅读的完成度、喜爱度、阅读存在的问题等。在《朝花夕拾》初读阶段期待达成的目标是学生完成了《朝花夕拾》十二篇文章的阅读,大致了解了其中的主要内容。(可设计的阅读评价量表见表1)

《朝花夕拾》阅读评价量表 表1

其他名著在第一轮初读阶段都可设计关注阅读进度、阅读兴趣、阅读疑惑等的核查式评价量表,以真实反映学生的阅读初体验,便于之后阅读活动的设计和改进。

2.合作式评价

在第二轮赏读阶段,可以分篇章、分回目确定一个需要深入理解的核心问题,先让学生自行探究,然后按小组的形式呈现探究成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让文本相关内容在组内通过同伴学习的方式互通有无,使学生较快速、较深入地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朝花夕拾》中每一篇可确定的主要问题如下:

(1)在《小引》中探究鲁迅写《朝花夕拾》的缘由。

(2)《狗·猫·鼠》中作者对猫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3)结合《阿长与〈山海经〉》相关语句探究阿长的形象。

(4)《二十四孝图》中作者对旧式孝道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5)通过《五猖会》分析父亲教育的特点。

(6)《无常》中无常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7)比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异同。

(8)《父亲的病》中作者对中医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9)分析《琐记》中衍太太的人物形象和梳理作者的求学之路。

(10)《藤野先生》中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几件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11)《范爱农》中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

(12)《后记》中作者补充了什么内容?

讨论完成后,由组员针对小组成员在本次专题合作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进行讨论,确定每个人的贡献值。(可设计的阅读评价量表见表2)

《朝花夕拾》阅读小组合作探究 评价量表表2

合作性评价更多关注组员在小组中的任务完成、合作参与、观点呈现、时间管理等表现,以小组合作来促进班级每个成员对名著阅读的参与度和完成度。

3.成果性评价

在第三轮研读阶段,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串联鲁迅的相关作品,分组确立四个“认识鲁迅”小专题,如下:

专题一:鲁迅所受的教育与他的儿童教育观。

专题二:鲁迅笔下的人物与社会。

专题三:鲁迅探索救国之路的心路历程。

专题四:鲁迅采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双重转换的写法。

可以用小组课堂展示的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在展示之前从展示的声音、仪态、成员的默契度、展示的条理、成果的意义价值、PPT颜值等方面讨论最终呈现的评价量表,师生合作进行评定。

不管是何种评价形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真实地阅读、思考、讨论,最终呈现成果。

(三)有效活动,导向深入

在初读、赏读、研读之后,可师生、生生合作设计一些创新式的阅读活动,将阅读推向更深入,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1.互助式阅读活动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上合作性评价,进行互助式释疑、互助式出题来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如有学生就出了“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十二篇文章,你会分别选用什么样的颜色,结合文章内容来阐述理由”的问题。这样既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又体现学生个性化独到的理解,有趣而又有意思。

2.创意式阅读活动

《朝花夕拾》的阅读活动完全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手抄报、课本剧、纪录片创意设计等形式,加上成果性评价,进行主题阐发,创意表达。如可设计这样的活动形式:如果要以《朝花夕拾》为蓝本为鲁迅拍一部纪录片,你有什么创意?可以从选择哪些篇章、色调怎么选择、声音怎么处理、设计哪些特写镜头、呈现出怎样的鲁迅形象、用上哪些字幕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形成鲁迅纪录片的创意式脚本。这样的活动联通课内外,定能大大激发学生阅读、思考名著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4.读写结合式活动

鲁迅不愧是一位文学大师,他对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寿镜吾的描写,用白描手法塑其形,用典型事例丰其韵,让人印象深刻。完全可以结合第三单元写作训练“写人要抓住特点”的要求进行技法点拨。如外貌描写可进行如下点拨(表下):

?

还可以从写人要抓典型事件,要有先抑后扬、对比等技法入手,跟着大师去学习写人、记事。

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名著阅读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人生感受和经验,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写作,强化名著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语

经过了趣味导读、有据评价、有效活动的多层次的阅读活动的引导,学生对《朝花夕拾》必然已经由生疏到熟悉、由留于表层到深入内里,真正读懂作品了。其他名著作品也是如此,只要多加指导,引导学生耐心读下去,反复读下去,深入名著的内里,学生定会大有获益。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名著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鲁迅《自嘲》句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朝花夕拾》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