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地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2023-02-09石亚鹏唐洪刚
石亚鹏,唐洪刚
(贵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省地形地貌复杂,高原和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87%[1],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成规模的自然村寨有10万多个,各地区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相差较大,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众多,各民族人民基于生产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近年来,贵州省围绕推动乡村建设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很多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厕所革命等工作,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条块化、部门化、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成果难以巩固,工作难以持续,很难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2]。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贵州省农村地区面临着资源外流、活力不足、公共服务短缺、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突出、乡土特色受到冲击和破坏等问题和挑战。为贯彻党中央要求,贵州省于2021年正式全面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这是应对这些问题采取的针对性举措。
黔东北位于贵州东北部与湖南西部交界处,山高林密,风景优美迷人,环境气候温和适宜居住,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这里保存着的一些村落尚未经商业开发,使得这一地区的村落保存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和优质的生态景观[3],随着贵州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启动,黔东北乡村如何在保护当地民族历史文化的同时充分利用生态和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长期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村庄概况
郭家湾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村庄距高铁站只有10分钟车程,坐高铁15分钟可到达铜仁市,村庄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村庄共2320人,居住有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90%以上,具有浓厚的侗族特色民族文化风情和传统文化传承。
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郭家湾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村庄四面环山,树林茂密,既可调节小气候,又可提供建筑及日常生活用材,各个寨子于山麓依山而建,或近水边坐坡朝河,村寨周边梯田层叠,形成独特的田园梯田文化,绿坪河贯穿村庄而过,村内池塘水库星罗棋布,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村庄总面积约7.6km2,水域面积约317亩,3座水库呈线状分布,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要素富集,年平均气温15.7℃,森林覆盖率达54%,无工业污染,生态良好。近年来,荣获“贵州省森林村寨”“贵州省美丽乡村推荐旅游目的地”“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基地”等称号,整村前期未经商业开发,生态水土基础保存完好,具备中、后期村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要素推动力。
2 现实问题
郭家湾村拥有优越的生态资源,如图1所示,但产业、经济发展相当薄弱,村民收入普遍不高,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失,村庄空心化率达到50%以上。同时,村民部分农房和预留宅基地逐渐荒废,平均每个寨子的闲置农房达9处以上,经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和入户访谈,并与村干部及相关部门分析研讨,其主要原因如下。
图1 村庄生态环境实景图
(1)产业发展薄弱,村集体经济不强,带动作用有限。主导产业贡米全产业链整合尚未完成,辐射带动不足,虽然贡米产品品质高,但市场开发运营不足,未形成品牌效应,虽然已有小规模农业、合作社,但都是独立分散发展,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差,缺乏专业引导。
(2)基础设施不全,建设体量较小,服务承载能力有限。全村内外交通较好,但交通服务承载力有限,道路体系不健全,标准不高,公共活动广场、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不足,不能满足村民正常的生产和物质文化需求,虽然村级生态环境较好,但未充分整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多维生态景观。
(3)文化挖掘不深,文化产能利用不足。贡米文化、鼟锣文化历史悠久,但在贡米文化、鼟锣文化及知青上山下乡劳动的传统历史文化内涵挖掘、文化基因传承、文化产能利用上存在明显不足,文化展示力度和文化自我认同明显不足。
3 多组团联动的发展思路
面对问题复杂的乡村,如何才能破局?2021年4月蓝绍敏书记在贵州省集成示范点建设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建设特色田园乡村,要立足自然禀赋,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特色资源”。郭家湾村同样是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但其挖掘和利用不足。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使得生活压力和生活节奏不断加速,乡村其潜在价值在不断地提升,绿水青山、田园意境显得弥足珍贵,世外桃源式、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追求[4],而郭家湾村这样的绿水青山、田园意境如何挖掘、利用其潜在的价值,成为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由于郭家湾村涵盖的各个小组距离相隔较远,如果利用各自资源特点打造特色片区向周边辐射,由于各片区面积小、资源较单一,作为可借鉴、可复制的特色田园乡村的示范效应会大打折扣,以特殊的地域为根基是侗族村庄发展的特点之一,而山与水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坚实依托和生命源泉,采用多组团联动发展、成片打造的方式,如图2所示,将特殊的山水格局和产业、文化等部分集聚在一起,强调各个组团联动发展、优势互补的同时[5],提升各个片区村落、山水林田等要素,清晰的空间格局奠定郭家湾村的生态发展底本,各个寨子既保持原有肌理各自独立又相互联动组团耦合,塑造分散又连绵、独立又互动的山水空间格局。
图2 村庄空间发展规划图
4 实践路径
4.1 特色产业驱动,打造优质品牌
郭家湾村自然生态基底优越,宜人的气候环境为村庄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全村耕地面积1887亩,核心主导产业以贡米为主。产业兴旺是生活富裕的重要支撑,依据“贡米产业发展驱动村”的规划定位,深入挖掘贡米文化,打造稻风景、稻文化、稻工艺、稻美食,还原村民最原始的特色生活空间和生活场景,以生活为原本展示农耕文化,开发小型精品化乡村手工艺商品、食品制作、销售活动,充分发挥郭家湾贡米“国家地理标志”金字招牌,配套完善其他优势产业,提升配套优势产业附加值,通过乡村景观、乡村历史、乡村特产、乡村活动打造高品质的文化内涵,提炼最浓的乡土文化氛围,强化村庄的自身特质、优化主导产业,实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5]。
从壮大集体经济和村庄管理入手,内外联动各种资源[6]。借助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涉农培训和对外研学课程,实现资源要素的城乡融合,对内借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进行村庄整治,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同时发展多样合作社对接本村发展,为郭家湾的高品质高标准发展提供基础产业支持。利用贡米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知名度高、有传说的历史故事等优势,结合郭家湾村静谧的独特气质,规划植入特色民居、农家庄园、观光体验等业态,打造稻文化的生态体验村。通过公共设施布点,营建观白鹭摄影画廊、写生基地、乡村振兴研学基地、现代科技农场等,并通过规划旅游、特色文化、研学3类游线的串联,形成田间体验与生产生活情境的穿插交织[7],以便领略、体验郭家湾村独特的产业文化,体现人与自然、田园与村庄和谐之美。
4.2 特色生态整治,文旅融合发展
特色生态是特色田园乡村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规划打造高品质的自然山水,构建山、水、林、田、湖、寨有机生命共同体,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补强村庄发展短板。围绕村庄内部的3座水库打造核心水系景观,修建沿湖徒步、钓鱼栈道,结合绕村而过的绿坪河及大大小小错落分布的池塘和养殖水面,形成一张灵动的水网[8]。
在特色文化方面,重新梳理郭家湾村现有文化体系,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利用特色贡米的产业平台和影响力,运用本村梯田景观资源与周边学校结成“耕读传家文化联盟”,深度挖掘郭家湾鼟锣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知青文化、“欢乐院坝”种子文化、开镰节、田间拾稻、长桌宴等,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播,延续其文化的真实性,采取梯田内种植稻米、油菜等四季分明、色彩相宜的农作物,梯田中央区合理规划布局配备观光基础设施,梯田外围合理规划观景亭,全面提升郭家湾自然田园风貌,突出淳朴民风、原始生态,留得住居民、记得住乡愁。
对村庄的闲置、存量资源进行盘点、活化再利用,盘活村庄内闲置猪、牛养殖场,改造为乡村振兴研学中心,形成研学体验经济合作,村民为科研人员、学者、中小学生以及观光体验者提供学习、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同时发展多样合作社对接本村发展,为郭家湾的高品质高标准发展提供基础产业支持。对土地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将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调整成集中连片在郭家湾村使用,预留未来市场主体的建设用地发展空间,吸引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有序进入乡村。
4.3 完善服务设施配套,串点连线便生产
积极构建区域联动基础设施,以路为景,为景串线,根据已有的道路系统,规划一条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的道路环线,使环线将村庄内的各特色资源点串联起来,打造梯田核心区生产生活便道、梯田种植生产及村民生活便道、库区农业与村民生活便道,不仅作为交通线路,也作为“社区”而存在,在方便实用的基础上,结合村落环境而设计,彰显村庄淳朴自然的乡土风情与田园意境,方便村民生活生产的同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必要条件[9]。
通过农旅产业核心区项目建设,将研习社、精品民宿示范实训区、稻田艺术村作为示范引领带动后续扶持。以1+1+N的思路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实训系统,即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实训基地,一个乡村振兴研习社,N个产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研习社和实训基地规范化管理村民对各个片区的农业生产,培养有修养、有素质、有技术的农民,提高基地的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借助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涉农培训和研学课程,实现资源要素的城乡融合。通过培育壮大沿路景观,促进周边基础设施提升、生活环境改善,配套周边地区在餐饮、住宿、娱乐、运输及商贸等方面实现创业富民和就业富民[10]。
4.4 特色村庄建设,还原田园意境
村庄以水田稻作为主体经济,将稻作物融入村庄村落形态和建筑,将稻生产全产业链中的建筑还原在村庄之中,使其成为村落整体环境中一道独有的风景[11]。立足恢复村庄传统风貌、体味乡野趣味,按照“房屋前后有宅院,院内有花草树木,不远处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之声相闻”美好憧憬,在村庄内营造大量原生空间[12],打造独特的场所氛围和空间体验,使村庄的历史发展、生存环境的选择、宗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农耕文化等各方面均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得以体现和表达,所有的传统文化特质都反映在人们的生活场景中[13]。保留村内侗族特色水井、百年古树群、池塘,古朴的侗族水井独具韵味,将泉水引至水池中蓄聚,水满则外溢,使水池中泉水常聚而又流水不腐,既便于饮水又便于洗物,对水井的建筑进行侗族特色的改造[14],打造成利于村民休憩、交流、娱乐活动的有民族特色的多重身份的开放空间,不仅丰富空间层次,而且还增添了村落空间中的人文气息。在提升房屋居住空间舒适性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建筑屋顶和局部墙体形式,体现对原有侗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在视觉上既有整体性又有新老建筑的延续性,通过对居住空间的改造,带动村民对住宅风貌的改造。
田园意境、绿水青山是现代人心驰神往的慢节奏生活方式,乡村对于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保留了古朴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原生态的景观。规划在营造田园意境、承载乡土风情上,立足于郭家湾村独特的地形地貌,农房建设布局以现状村庄山、水、林、田、湖、寨为底,新建农房延续现有格局,不破坏现有村庄格局及梯田格局,依山就势。按照规划要求及实际需要,在村域范围内预留村庄建设用地的5%进行留白,坚持不大拆大建、微植入的原则[15],在小品及构筑物的设计上以乡村生活为设计原型,其用材以石材和木材为主,最大程度上体现乡土气息。
5 结语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贵州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针对性试点,其目的在于探索盘活用好扶贫资产的新路径,开发特色新产业,为提升乡村内生活力探索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做法。乡村作为一个聚合体,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信仰体系、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的集合和文化的载体,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总结黔东北地区郭家湾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规划经验,提出立足乡土风情、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具有地域特色的建设规划策略,力求为其他地区后续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提供经验,让乡村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