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之郁 乐之愈

2023-02-08符桑尼刘思源

人民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黑狗歌剧雪花

符桑尼 刘思源

2023年6月21日至7月4日,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出品的原创歌剧《Yu》(彭锋出品,金曼艺术总监,戴玉强、李鸿监制,陈小朵制作,余忠元作曲,李利星导演,应啸编剧)在北京四所高校完成了10场公益演出,与该剧相协同的“原创心理歌剧《Yu》作品教育实践项目”也圆满结束。《Yu》项目组与演员组从课程培训、理论教学、舞台实践和学术探讨等多个方面共同参与、创作和汇报了一部专业性歌剧,这也是国内首部关注青年心理疾病的原创心理歌剧。

《Yu 》是一部以心理健康为主旨的歌剧, 兼有传统歌剧的艺术性和现代心理剧(Psychodrama)的社会性。该剧以心理歌剧构思,并非意在与传统歌剧进行区分成为独立的艺术体裁,而是试图在歌剧的艺术框架内构建一种新型的戏剧题材和音乐语言,以艺术化的语汇表述心理状态,兼顾歌剧艺术的专业化和心理健康的普及化,同时追求心理剧所具有的疗愈作用。《Yu》作为国内第一部原创心理歌剧,为探索歌剧艺术的当代表达和应用型戏剧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创新性、探索性和社会性等意义。

一、原创歌剧《Yu》——对歌剧功能性的扩展和当代化的探索

以传统歌剧为基础,在应用戏剧的启迪下,《Yu》的主创团队希望创作一部符合当代审美并与生命有机联动的歌剧,让歌剧秉持娱乐性的同时又与当下社会功能接轨,使歌剧艺术拥有实际的社会意义。与此同时,他们关注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① 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② 揭露了当代中国日益严峻的心理困境,尤其是抑郁症已成为全社会备受关注的心理疾病。艺术治疗作为国际临床领域和精神病学领域内普遍应用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成效斐然,而戏剧和音乐是其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基于以上,《Yu》主创团队以心理疾病——抑郁症作为主题,以创作功能性的歌剧、探索歌剧当代化的表达为目的,打造了一部高雅艺术与社会普及、舞台表演与功能探索的原创心理歌剧。

原创心理歌剧在舞台上的艺术呈现,要面对三座大山——音乐对心理的刻画、疾病知识的普及和舞台效果的表达。首先,作曲家与编剧要以人物心理纠缠、情绪描绘为主要任务,以“心理”为主题进行音乐的内在构造和剧情的外在推进。其次,舞台要清晰地表现郁抑症的症状,使观众认清心理疾病的本质。这意味着《Yu》呈现的舞台不仅要描绘患者的内心纠缠,将隐秘的心理疾病做外向展示,而且要对疾病的症状和缘由进行剖析,增强大众对心理疾病的重视和认知,完成“接纳自我才能达到从‘郁到‘愈”的剧情点睛。这既是本剧的难点,也是本剧独具个性的音乐语汇和舞台风格,更是《Yu》在应用型戏剧的启迪下对扩展歌剧社会功能的思考,即以艺术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歌剧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

二、以“心理”考量的创新性戏剧结构

在戏剧的总体结构上,《Yu》的剧情和人物关系清晰简明,重点彰显各角色的心理暗线。剧中以主角林瑜从儿时到三十五岁的成长和心理转变为主线,以付清羽、林妈妈等次要角色为副线,以“内心潜意识化身”——黑狗来凸显林瑜的心理积郁。剧中林母常年牺牲自我、情绪压制式的关爱,让林瑜从小形成了自我压抑的性格,儿时玩伴付清羽的出走让她饱受孤独,黑狗的形象在此期间逐渐清晰。成年后重逢的付清羽市侩与友情并存,林母的离世,不断叠加的矛盾促使了林瑜的抑郁症达到了峰值并两次自杀,期间穿插着黑狗将林瑜的内心不断地外显和扩大。然而在友爱、母爱一次次的唤醒下,林瑜拨开了一直以来自我逃避的迷障,勇敢地向黑狗问出了关键话语:“你是谁?”最终林瑜认清了自身需求,接纳了过去三十五年真实的自我。

深入来看,《Yu》以“心理”为主题进行创新性的戏剧建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以营造心理环境、紧随心理转变为整体戏剧导向。由于心理剧关注人物的内心与情感,强调体验与共鸣,要在舞台上营造让观众信任的心理空间,注重情绪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戏剧情节。所以编剧以人物的心理转变、成长过程为戏剧导向,创新地以“心理”为主要线索,情感的转变和叠加构成了整体的戏剧结构,总体上形成了以心理營造为主的独特艺术构思。

第二,以心理转变来凸显人物色彩。编剧没有遵循传统的戏剧手法给予角色善恶的定位,而是创造了黑狗这个丰富多变的虚拟人物来传递复杂的心理,黑狗(blackdog)在英文语境中是抑郁症的代名词④,他的设置一则将林瑜的心理外向化、形象化,二则担任了剧情的催化剂。例如上半场黑狗首次出现就暗示了他是林瑜心中真正的渴望,在对唱《呼吸》中,黑狗如阿拉丁神灯里的灯神一般,在一声声“嘛咪嘛咪哞”的引导和调整下,让林瑜“看见了崭新的黎明”,此时黑狗是光明、善良和向上的。下半场黑狗的形象急剧转变,在林瑜因发病入院而低落、沉郁时,黑狗昂扬地站在情绪最高点,一步步将她推向心理崩溃的边缘,此时黑狗是黑暗、爆发和堕落的。从以上对比可看出,黑狗是林瑜内心原始直觉的反映和放大,无关善恶和批判,在心理动力论中,黑狗代表着林瑜的“本我”,是她“超我”压制下最原始的内心。

此外,《Yu》的创新性戏剧考量还体现在精心打造的一场舞台戏中戏——轮回拍卖场,在富有艺术个性的“轮回情境”中,再次强调了主角心理压抑的主要缘由——缺乏认可的爱。

三、以“情绪”凝练的细腻性音乐语言

作曲家以苍白、抑郁作为全剧的主题音调,循序渐进、逻辑清晰,逐渐积累的音乐情绪在关键时刻凸显心理问题。其中音乐动机的设置、合唱和歌词的处理、经典音乐元素的融合三个方面成就了本剧细腻、个性的音乐语言。

(一)特色的音乐动机

多个象征角色心理的音乐动机是本剧的特色,从中可窥见音乐与人物、剧情的关联,形成了本剧个性化的音乐形象和艺术化的心理空间。笔者选取了三个性格鲜明的音乐动机进行分述,即压抑的抑郁动机、向上的雪花和灵活转变的“嘛咪嘛咪哞”。

其一,在序曲中首次出现的“抑郁动机”(抑郁动机1,见谱例1)带有苍白、冰冷、暧昧的和声色彩,是林瑜悲凉、抑郁的自白,也预示了本剧的主题音调。下半场抑郁动机第一次变形(抑郁动机2,见谱例2),如瀑布般倾泻的音响象征着林瑜即将崩塌的情绪和心理。随后,在第一次自杀后的入院治疗中抑郁动机简短再现(抑郁动机3,见谱例3),在d和声小调主音八度的浓重低音支撑下,迅速完成了极弱到极强的转变,紧接着以级进的方式将压抑的内心从忐忑不安的底层推向了顶峰,促成了林瑜整部剧中最激动情绪外放——掐死友人付清羽。

其二,相对于“诡秘而悲悯”抑郁动机(大林瑜),纯洁、正面的雪花动机(小林瑜)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雪花动机首次出现在孩童时林瑜和付清羽的对唱中(雪花动机1,见谱例4),围绕着G大调属音构成了循环往复的旋律进行,仿佛是纯洁的雪花在空中飘荡。接着在两位少女相互怜惜的唱段中(雪花动机2,见谱例5)钢琴伴奏取代了原有的高音旋律,分解和弦的伴奏和柱式和弦的旋律使音响更为丰满、交响化。然而阔别七年后,付清羽和林瑜乍然重逢,钢琴以极弱的力度奏出了不完整的雪花动机(雪花动机3,见谱例6),e小调到C大调的快速转折,切分节奏下不稳定的雪花旋律营造了“重逢”后的物是人非。随后的场景中,雪花动机紧密地以扭曲、变调的形象出现了两次(雪花动机4和5,见谱例7、8),与重逢时仅有的雪花片段3不同,后者虽然是扭曲的,但是它是完整的雪花旋律。直至黑狗和林瑜对唱《重生》,基本上都是雪花的复唱,滚动的音型仿佛将林瑜从黑暗底层拉出,如冰雪初融般缓缓融化,释放出当初纯净、洁白的暖意。

从音乐上看,雪花动机经历了首次出现——减缩再现——变化扭曲——扭曲却完整——花式复唱的过程,作曲家递进式的音乐创作,使“雪花”陪伴了林瑜的成长,也见证了友情的变味。对于音乐语汇而言,洁白灵动的雪花动机既是林瑜心中最纯净的一面,同时也承担了与抑郁动机进行对抗的任务。

其三,因场景不同、情感不同、能灵活转换音乐色彩的“嘛咪嘛咪哞”也让人印象深刻。它是练声常用的音阶练习,同时也是藏传佛教的咒语拟声,“嘛咪嘛咪哞”首次出现时由黑狗循循善诱地吟唱,既体现了林瑜渴望歌唱的内心,也是黑狗逐渐控制林瑜的咒语。下半场林瑜和黑狗对唱《永恒》中频繁进行“嘛咪嘛咪哞”的练习,上行的音阶时而神經质加速、时而进入强烈的力度转换,最后在G大调主和弦强有力地向下拉坠中,林瑜练习的声音逐渐式微,随后消失在无尽的休止中,影射出黑狗已经完全将林瑜席卷至情绪的深渊。最后《重生》一幕中,林瑜一反由黑狗引领的常态,率先唱出:“嘛咪嘛咪哞,你不跟我一起唱吗?”此时钢琴伴奏已转换成主音上反复的跳音,象征着林瑜重生后那颗跳动、鲜活的心,在此支撑下问出了本剧最关键的问题:“你是谁?”这既是“嘛咪嘛咪哞”引导作用的转换,是林瑜突破的关键之处,也是本剧作为心理歌剧的重要宗旨——只有直面内心、接纳自我才是缓解抑郁症最好的药方。

(二)合唱和歌词的处理

歌剧的艺术形式是《Yu》的本源,作曲家沿用了传统的合唱创作方式,使四声部合唱代表社会群体的声音。《Yu》中角色的唱段多用于个人心理情绪的传达,而整个社会氛围和群体声音的化身则由四声部合唱完成,叙事性的伴唱诉说着个体和众生之间的对话与对抗。如第一幕林瑜哀婉地唱着“祝我生日快乐”时,合唱以“一唱众和”的形式回应,丰满、立体的四声部人声契合着独唱回声式的自怜与呐喊,二者之间的“协奏”较咏叹调式的独唱而言,舞台效果更为生动。又如《如果没有我》中合唱作为“千夫”指责着林妈妈不堪的行为,随后在林瑜独唱结束后,合唱的再次递进和衔接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女主浓烈悲情的高潮唱段,又留给合唱继续渲染现实的气氛。此外,合唱同时承担着普及心理疾病症状的角色,暗示着林瑜之殇并不是孤例,是世界上成千上万抑郁症患者正在承受的痛苦。总之,无论是众生相的呈现还是个别人物的烘托,《Yu》中的合唱贴切地表达了人物心理的转变,巧妙地衔接了舞台演员和观众,照顾到歌剧的专业化和心理剧的普及化,形成了完整的戏剧叙事和音乐呈现。

《Yu》中音乐与歌词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声韵关系和语句措辞上。一方面声韵是歌剧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宣叙调中的词曲关系,而中文声韵极富变化,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语调赋予了宣叙调丰富的演唱性,这一点在《Yu》中有鲜明的体现。如林母和林瑜的宣叙调《我不会说,因为我爱她》,对唱中多次出现增四、减五度的跳进音程但并不违和,从聆听上能感受到中文声韵变化的发挥给予宣叙调更为丰富的艺术底色,再结合演唱者语气和节奏快速的转换与对比,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焦虑不安的母亲形象。

另一方面,传统歌剧中充满诗意和哲思的歌词是一大特色,但《Yu》简化了唱段的辞藻,多以平实、通俗的语句和措辞进行演唱,从而更好地将心理歌剧呈现给学生群体,增强大众对心理疾病的重视和认知。如观众从医生的陈述、黑狗的诱导等口语化的宣叙调中直观地感受到抑郁症的症状,即难以控制的颤抖、浑身的疼痛、情绪的压抑、无法摆脱的焦虑和自我伤害等。

(三)经典音乐元素的融合与共鸣

为了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心理歌剧需要“接地气”的音乐和剧情引起观众的关注与共鸣。其中,黑狗与林瑜的对唱《生命中最晴朗的一天》就是以著名的《蝴蝶夫人》为背景,作曲家在这首兼具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对唱之中,先让林瑜演唱着蝴蝶夫人《晴朗的一天》,同时配以黑狗挑衅、咄咄逼人的重唱,在二者前后各异的对比中,通过旋律大跳、半音变化、节奏对比、频繁转调等手法营造了高度不稳定感,为随后林瑜的自杀做了铺垫。其实,作曲家巧妙融合的《蝴蝶夫人》就是林瑜三十五年的人生写照:编织了一场浪漫的幻想,可现实却以悲剧收场。

除此之外,其他经典音乐语汇的融合也为《Yu》增添了许多色彩,如改编自《送别》的对唱;哈巴涅拉舞曲韵律下的《逢场作戏》;合唱团以戏谑的笑声唱出《命运交响曲》中“命运动机”等。

人声、合唱、简约的伴奏乐器和经典旋律的引用,共同构成了该剧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从中可窥见作曲家对心理歌剧的音乐架构:从人物成长和心理情绪的转变出发,用递进式的音乐情感逐步升华至“自我接纳”;剧中注重唱段的声韵关系,在通俗和诗意之间追求歌词含义的均衡,以此兼具心理歌剧的艺术性和普及性。

四、以抽象性呈现的现代化舞台意象

《Yu》在四所高校内进行了10场演出,因地制宜地使用了四个不同版本的舞美和舞台场景,独具创意。主舞台整体是现代化风格,基于凝视、停滞和困顿三个心理主题,所有的剧情依着舞台中心三面“墙”展开。而舞台灵感来源于著名画家爱德华·霍普,他画中的墙是沉静、封闭的空间,但在强烈的光源的照射下留有一个无用的洞,封闭的墙和空洞不安的出口形成了空间的凝视、停滞和困顿,这与《Yu》中人物的音乐心理相映照,显示了主角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静默地期盼“洞(出口)”的虚空状态(见剧照一)。

“光色主义”的绘画风格和灯光起到了营造戏剧环境、渲染舞台气氛和展现人物情感的作用。为了凸显全剧悲凉的基调和林瑜压抑的内心,灯光师大量采用平角度和低角度的灯光光位,将人物形象放大并投射到舞台中的墙上,强化影子的形象。人物与影子之间似乎一直在进行着无声、压抑的对话,间接地塑造了人物孤独的形象和戏剧品格,又加强了二者之间的不平衡感,在视觉观感上更具有冲击力。同时,舞台设计者使用了类似抽象派画家罗斯科和蒙德里安艺术风格中大量的色块对比,如林瑜和黑狗的对唱中背景的红和蓝紫、橙和蓝、红和冷白等,在以“墙”为主题的线条切割分明的舞台,在视觉留白和色彩对比之间,凸显出了人物心理与現实之间的纠缠、冲突和压制。

除此之外,舞台的道具布置也存在心理营造与暗示,如林瑜先后自杀、进入轮回拍卖场、重生等场景都是在浴缸内完成,此时的浴缸既像一个蝉蛹包围着林瑜,给予了她缺乏的安全感,又像是母亲的子宫,在母爱的包围下让她走向治愈与重生。

作为国内首部原创心理歌剧,《Yu》有许多待完善之处。如林母的去世表现得不够清晰,这是林瑜接受物理治疗也不能痊愈的重要原因,但林母在医院照顾林瑜的幻象容易让观众陷入“林母还在”的想象。另外,作为当代新型的歌剧探索,是否能吸收沉浸式戏剧手法,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同时增加更多音乐治疗行为,让观众亲身参与、主动搭建与《Yu》的关联,进一步加深心理歌剧在演出后、剧场外的延续与作用等,这是《Yu》的制作方需要再深化和考虑的。

结语

《Yu》在传统歌剧形式内传达了一个新的艺术构思,即以心理推动剧情,以情绪凝练音乐,剧情、音乐、光影、布景环环相扣,共同呈现心理歌剧的舞台。就深层次而言,《Yu》怀揣着对心灵的透视、生命的审视和疗愈的导向,将时代问题、心理健康和疾病科普等当代社会需求与剧场、舞台融为一体,使歌剧艺术兼收并蓄,一方面保持着着高雅艺术的品质,另一方面增强了大众对心理疾病重视和认知。原创心理歌剧《Yu》以敏锐、细密的触角感知了现代人物的心理,以多元的歌剧样态传达社会问题,最终期盼达到“心理疗愈”的美好理想。虽然心理歌剧还处于投石问路的阶段,“疗愈”的效果和程度我们也尚未可知,但它对歌剧功能性的扩展和当代化的探索是值得被认可和鼓励的。

本文摄影/李二庆 上官桥

符桑尼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20级博士研究生

刘思源 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2020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黑狗歌剧雪花
走进歌剧厅
猜字谜(猜一字)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拥抱内心的黑狗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雪花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淘气的小雪花
小雪花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