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2023-02-08张春慧
张春慧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1 前 言
芜湖,古名“鸠兹”,安徽省第二大经济城市,距今已有2 500多年历史,是一座典型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水乡和中西合璧的文化名城。芜湖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风光绮丽,素有“半城山半城水”和全国“四大米市”之首之美称。近年来,芜湖坚持发挥区位优势、励精图治、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和多个品牌旅游文化资源,如5A级旅游景区方特和4A级雨耕山酒文化景区等。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共同推进,芜湖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外宣工作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3年,芜湖市委发布“一号文件”《关于打造欢乐城市的意见》,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欢乐城市”奋斗目标。在此背景下,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作为芜湖旅游业和特色文化品牌形象对外推介和宣传的重要渠道,在城市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文本的英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法检验和研究芜湖市当前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和文化传播状况,对芜湖旅游文化外宣英译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思路,发挥旅游外宣在芜湖旅游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提高芜湖外宣翻译的质量和影响力,宣传和传承好芜湖文化,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民族自信心。
2 生态翻译学思想阐述
生态翻译学是“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可谓之“无中生有”[1]。2001年,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在其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论文中首次向全球翻译界提出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它融合了西方生态学核心理念和东方生态智慧思想,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翻译研究途径。它打破了西方翻译理论长期主宰和垄断世界译界的局面,胡教授根据自己前期研究积累、择优融合西方传统译论中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的翻译精华,在全球倡导绿色生态的思潮下,创新性地提出生态翻译,首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奠定和确立中国译论在世界翻译界不可或缺的地位和权力话语。它“系统讨论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用生态翻译学的范式,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纵观和描述”[2],推崇翻译生态平衡理念,翻译即文本移植,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生态系统里的文本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生态系统,在移植过程中,为了避免源语文本在译语生态系统中出现“水土不服”或“橘逾淮而北为枳”现象,需要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选择、改造和重构,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2]235,通过“译有所为”[2]225,保持原文生态和译文生态的协调和平衡,实现源语在译语生态系统里生根发芽、长久生存。
3 旅游外宣翻译
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对外文化交流,张健对外宣翻译作了清晰描述,“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3]。其目的是实现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让外国受众无障碍地理解中国本土文化,促进信息顺畅有效地沟通。旅游文化外宣,则立足于旅游文化的对外宣传,将与我国旅游文化相关联的信息由中文译成英语或者其他语言,借助图纸印刷、电视广播报道、互联网宣传给国际受众,传播和展示我国瑰丽多彩的旅游文化,达到宣传推介和方便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目的,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清华大学王宁指出,“翻译应当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全世界的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4]。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对传播中国特色历史文化和促进国际旅游文化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中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外宣文本“如何译”可依据“三维”转换,对芜湖当前外宣英译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4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指导下的芜湖旅游文化外宣翻译
选择芜湖鸠兹风景区、赭山风景区、广济寺等核心景点为考察走访对象,基于对以上景区的景点宣传册、旅游指南、旅游广告调查发现,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主要存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的问题。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度”法提倡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追求源语在目的语中语言信息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还要关注文本的交际意图在译语系统中的表达,对于文化差异译者要恰当地发挥主体创造性,对双语的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作出必要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追求并实现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生态中的最佳平衡与和谐,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移植”后的文本适应译语生态系统环境,保持译语生态平衡。
4.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旅游外宣翻译中语言层面如何恰当地表达和遣词造句,涉及词汇的选择、句式结构的重组和修辞效果的再现。由于汉英双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因而各自语言特征迥然不同。汉语词义较笼统,表意模糊,英语词义较具体,表意准确;汉语讲究篇章整体性,注重对称平衡,而英语强调篇章句式结构严谨。因此译者在移植文本时, 首先要考虑语言维的转化和适应,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保持原语的风格,在中英双语信息转换上,要努力追求和实现双语在语汇、语义、语法结构上的对等,做到用词准确,语法规范,避免亦步亦趋的硬译,可灵活采取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让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了解芜湖地方文化。
例1:“镜湖细柳”系古“芜湖八景”之一,历来“为邑中风景最佳处”。镜湖原名陶塘位于市区中心,最繁华的步行街旁,分东西两湖,水面达二百余亩,由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
原译:Jinghu Xiliu is one of the eight ancient scenic spots of Wuhu, always“for the best scenery in the city”. Jinghu District, formerly known as Taotang, is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the city, next to the busiest pedestrian street and divided into two lakes, the water surface is over 200 mu, by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famous patriotic poet, Zhuangyuan Zhang Xiaoxiang “donated farmland hundred mu, from the lake”.
改译:As one of the eight ancient scenery of Wuhu, “Jinghu Willows” has always been “the best scenery in the city”. Originally named Taotang, Jinghu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Beside the busiest pedestrian street, there are two lakes, east and west, covering an area of more than 200 mu of water. Zhang Xiaoxiang, number one scholar and a famous patriotic po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32-1170), donated 100 Mu of farmland to construct Jinghu Lake.
例1摘自镜湖景区的简介。为了达到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向游客最大限度的展示“镜湖”的恬静秀美景点蕴含的历史文化,汉语旅游文本辞藻华丽,善用大量修饰语和修辞,行文讲究对仗工整,渲染美好的意境,激发游客美好的想象;英文旅游文本用词平实明快,句式结构严谨,风格简约,注重信息的准确表达和语用的清晰传递。因此,译者对原文要进行适当转换。原译按原文顺序几乎字对字翻译,连中文标点都原封不动保留,翻译腔严重,完全忽略译语的语法规范、语言习惯和可读性,导致译语在译语生态环境中“水土不服”。如“水面达二百余亩”指镜湖湖面面积有二百多亩,原译译为“the water surface”,完全是望文生义;“cover”有表示“面积包含包括”的意思,用“cover”动词的分词结构译出,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中国特色词汇“状元”不必详细阐释译出其历史文化内涵,“大多数外国游客阅读旅游宣传资料是为了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增加旅游乐趣,而不是进行考古或风俗民情研究,所以不必向他们提供过分详细的专业知识。另外,由于接受心理的差异,有些原文信息可能不适合转移到译文中”[5],因此采用增译和意译“number one scholar”简化译出,括号里标明了张孝祥的生卒年份,还原了原文信息,通俗易懂,改译后全文用四个句子译出,对原文采用了一些补偿翻译措施,对语言结构和形式进行了重组,删减了与原文主题不相干的成分;开头选用“As”介词短语译出,遵循英语表达习惯,注重语篇衔接,再现了镜湖历史由来和湖水清澈明净的特点。
例2:翠明园
Bright Green Garden
例2摘自芜湖赭山脚下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园林的景点标识。 我国于2017年12月1日实施的GB/T 30240.3-2017国家标椎《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 第3部分:旅游》(以下简称《规范》),对旅游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中的译写原则、译写方法和要求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旨在规范语言文字标准,提高对外开放服务水平,增强”一带一路“软联通实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6]。
依据《规范》译写要求,景点专名用汉语拼音转写,通名采用英译,译文Bright Green Garden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根据字面意思,完全字对字译出, 应改译为“Cuiming Garden”。景点标识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广济寺”,也应采用音译加意译译为“Guangji Temple”,根据《规范》中4.1.2规定佛教的寺,以及城隍庙、太庙等统一译作Temple[7]。
4.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翻译的本质在于为人类搭建语言和文化沟通的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让世界各族人民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藩篱,达成相互理解和沟通,以维护世界语言及文化的多样性。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明确指出了文化翻译的困难“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8]。汉语旅游文化外宣文本包含大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典故、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诗词歌赋等元素,译者既要保留源语独特的语言特色,又要向外国游客传递出旅游文本背后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译者需要努力化解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误读,保证文本在译入语中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的双重实现,适应源语和译入语各自所属的文化系统——即文化生态,关注文化内涵的传递,维持文本在双语中的文化生态平衡和和谐,让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领略和欣赏芜湖历史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为避免貌合神离的硬译让外国游客曲解原文,可灵活采用意译、补译、增译或变通补偿等翻译策略重组调节语篇信息,满足外国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体验,从而促进芜湖文化的传播。
例1:云从傲骨,不事权贵。寄情山水,淡泊名利。
Clouds are arrogant and not dignitaries. Love mountains and rivers, but indifferent to fame and wealth.
例1选自镜湖景区尺木亭肖云从雕像的英文介绍。记载了芜湖明末清初著名姑孰画派创始人的生平历史。汉英文化有着天壤之别,中文讲究整齐对偶,辞藻华美,善用四字成语,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音韵美;英语旅游文本注重简洁性和信息准确性,“云从”是姓名中的名,指肖云从本人,原译随心所欲地译为“Clouds”,实在是误翻,直接用拼音译出其名“Yuncong”;“dignitaries”指达官,这里用复数表示不对,“寄情山水”更是硬译;译者忽略以上文化差异,译文存在多处错误,源语文化内涵传递不准确,读者难以理解。
例2:中山堂
Zhongshan Hall
例2摘自赭山风景区里景点标识语。该景点是芜湖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12年10月30日芜湖之行而建造的,将原先的厅堂式平房“皖南图书馆”更名为“中山堂”。译文用音译译出“中山”过于草率,不了解中国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历史的外国游客,肯定一头雾水,并不是所有的外国游客都知晓“中山”二字指伟人孙中山,如果直接用拼音译出孙中山不能有效地传递出“中山”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人名可以用威妥玛译出“Dr.Sun Yat-sen”,在人名前加上博士Doctor的缩略形式Dr.表示对孙中山这位伟人的尊重,符合我国官方外宣英译介绍孙中山为Dr.Sun Yat-sen的统一表达;“hall”表示殿、礼堂,这里纪念馆用“Memorial”语义表达更准确,所以建议改为“Dr.Sun Yat-sen’s Memorial”。
4.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注重旅游文本信息的语用、交际意图的正确传达和转换。重视外宣文本翻译让源语系统的交际意图和功能在译语系统里得到有效传递和完美再现,追求和保护原文和译文的交际生态的平衡。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提出著名的“交际翻译”,即“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9]。因此,旅游文本在翻译中为追求译作交际效果和最佳的读者反应,翻译时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笔者发现芜湖旅游文本英译出现不少逐字翻译,译文冗长,破坏了译文的交际意图和语用功能。
例1:请勿乱涂乱画
Do Not Scribble
例2:水深危险,注意安全
Danger of Water Depth Be Careful
例1和例2是在鸠兹广场景区收集到公示语翻译。例1采用直译,翻译似乎无明显错误,但略显拖沓,“Do not...”句式指强制命令或禁止做某事,语气较强硬,遵从译语习惯改为“No Scribbling”,语气委婉,句式简洁,对不文明的行为起到礼貌地规劝制止效果,更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和认同情感,对句式进行适当的交际维转换,用更礼貌文明的劝导语气译出,能更好地传达景区公示语外宣的交际功能;例2完全逐字翻译,没有成功地向外国游客传递出水深危险的警示功能,也不符合英语平行文本的特点,改译为“Caution! Deep Water”。
公示语的语言特色为简洁明了、短小精悍,译者在翻译时要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遵循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必要时对原文的句型、词句、语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重组、改写,满足译语读者的心理期待和审美体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接受。
5 结 语
生态翻译学“三维”法指导外宣译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上保持和追求最佳翻译效果,让外宣文本在译语生态环境中“入乡随俗”,但“三维转换”在外宣文本翻译过程中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相互协作,共同生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旅游外宣翻译。译者在三维整合中要努力践行文化自觉并重塑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译者自身素质和责任意识,既要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信息量需求,优化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还要维护双语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的平衡,才能实现外宣翻译跨文化和跨语际的传播功能,做到真正弘扬芜湖地方旅游文化,进而提升芜湖城市形象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