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征程上济南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挑战与对策

2023-02-08郭继文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首位度济南黄河

郭继文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济南等黄河沿线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文化使命。

一、新征程对济南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带来的挑战

新征程上,在多战略叠加赋能的机遇之下,济南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还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尤其是经济文化方面的挑战。

(一)济南经济实力尤其是经济首位度亟待提高

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城市传承弘扬包括黄河文化在内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济南经济实力及其经济首位度与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不相称。

1.济南经济发展需要奋楫争先。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是城市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2022年,24座万亿GDP城市中济南排名第20位。济南经济总量和排名均低于黄河流域的郑州,也低于同省的青岛市,低于南京、杭州,更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济南单位城市面积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于青岛、郑州,更远远低于厦门、苏州、南京、深圳等。济南经济总量和单位城市面积的国内生产总值尤其是工业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位次与济南作为省会城市、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不相称。

2.济南经济首位度亟待提高。“从经济规模看,近年来济南市 GDP 占全省比重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2022 年为13.76%,较2020 年(13.87%)略有下降”。[2]现在济南市的经济首位度远低于处于黄河中游郑州市的经济首位度的21.82%,更远远低于处于黄河中游的西安市的经济首位度的38.27%,在中国省会城市属于最后一个梯队第三个梯队。[3]

(二)黄河文化资源亟待加强保护

丰富多彩的济南黄河文化资源广泛分布于1973.2平方公里的区县。济南黄河文化资源点多、线长、面广的分布增加了文化资源保护的难度和力度。

1.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存在碎片化现象。“济南黄河文化遗产遗址保护缺乏统一规划,存在碎片化现象。”[4]后李文化遗址、北辛文化遗址、章丘焦家大汶口文化遗址、章丘城子崖、龙山遗址等未建立健全起国内有影响力的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济南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00余项,市级以上与黄河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300项。”[5]以黄河号子、黄河夯歌、鼓子秧歌等为代表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变化和更新,丧失了原有的存在基础和社会价值,导致传承活力不足,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2.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少。济南“全市现有省市区县级博物馆(展示馆)149 家、市区县两级公共文化馆(站)169 个,完全以展示黄河文化为主题的仅有1家,缺少以黄河为主题的大型文化场馆。”[6]这与济南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不相称,影响和制约了济南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创新。在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黄河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高层次黄河文化研究平台等方面济南处于起步建立阶段。

(三)公共文化服务亟待完善

济南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软实力诸要素中相对滞后。

1.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偏低。济南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得分和排名远远低于其文化软实力指数得分,低于均值(74.85),不仅低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甚至低于黄河流域的西安和本省的青岛。

2.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征程的要求不相符。新征程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中国式的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济南公共文化服务急需完善,以满足新时代的形势变化。

3.公共文化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有差距。“黄河沿线一部分流经区域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不足,景观风貌配套不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亟待加强。”[7]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重大项目、黄河重点文化旅游项目、黄河文化平台载体、黄河文化惠民工程等有的处于起步建设阶段,有的处于规划阶段。

(四)文化人才供给亟待优化

新时代新征程济南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济南在文化人才供给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对公共文化人才尤其是对扎根基层的文化团队和文化骨干的培养力度亟待加大加强。民间文化传承人、非遗传承人,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修复、文旅发展、文化创意等人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高层次领军人才尤其是黄河文化人才相对不足,缺少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大师级人才。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尤其是黄河文化研究的人员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泰山学者”“齐鲁文化名家”的人员少。文化人才收入水平总体偏低,亟待提高。

2.人才服务环境亟待优化。城市人才吸引力是城市人才服务环境的直接体现。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22年济南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45.6,在100座城市中排名为第15位;高于排名居第18位、人才吸引力指数为44.1的郑州,低于排名居第13位、人才吸引力指数为45.7的青岛,更低于排名居第11位、人才吸引力指数为47的西安。[8]济南不仅面临全国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的人才吸引压力,而且面临本省青岛人才吸引的竞争优势,面临着黄河流域的郑州和西安等城市政策配套、特色突出的人才争夺,还面临着江苏、浙江等省市人才竞争。济南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和服务环境与一线城市、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与省内城市相比,优势不明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新征程上济南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践路径

新征程上,围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强省会战略等,找准国家战略、黄河文化与本市实际的结合点,济南坚决扛起深化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和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一)增强济南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市首位度

强大的经济实力能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等为引领,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本市产业、经济等首位度,增强省会引领带动力,释放黄河文化等优秀文化的活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1.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是勇当“三个走在前”排头兵、提升城市首位度、增强经济实力、传承黄河文化的信心之源、底气所在。结合国家数字化战略,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基石、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继续壮大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着力突破量子信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未来产业,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加强数字经济建设,促进济南产业持续提升;提升和优化产业链,做强“雁阵形”产业集群,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等,发展新兴战略产业集群,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首位度。通过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增强济南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持续提升济南的产业首位度、经济首位度,实现济南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排名中大幅跃升。

2.实施强省会建设。“强省会建设”关键在“强”。把济南打造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泉城特色的“黄河流域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是“强省会”目标的重要内容。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要积极完善强省会战略体系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抓手、工作方法和作风保障等。继续落实贯彻好国家战略,如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自贸试验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建设,建强国家级功能区。积极落实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强省会”战略,用好用足省级层面的支持。把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央企研发中心集聚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首位度。继续增加常住人口数量,提升人口集中程度,提高人口首位度。加快构建更加畅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优化城市规划,建设高品质城市等。继续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东亚文化之都”,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以黄河文化兴城,以黄河文化塑城”,创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把济南打造成为黄河历史文化标志性城市,提高济南文化的首位度。继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彰显城市魅力。通过“强省会”建设增强济南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实力,为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3.加强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建设。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为定位,加强济南都市圈在设施联通、产业协同、公共服务、黄河文化、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强化中心引领,通过打造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等,辐射带动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周边区域,继续推进省会一体化发展。强化“一体化”意识,促进协调发展;强化济南都市圈与周边都市圈联动,推动经济圈高效协作,依托黄河,建设沿黄达海大通道、培育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积极落实《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增强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做大做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继续推进沿黄省(区)合作,强化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继续增强济南在都市圈的辐射能力,并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提升济南的首位度。

(二)系统保护黄河文化资源、传承文化根脉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黄河文化是济南市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极保护黄河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留住根脉的应有之义。

1.全面调查济南区域内的黄河文化资源,查清文化资源家底。摸清资源基数是系统保护黄河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强化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调查,建立和完善济南段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普查济南市黄河文化资源,积极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济南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健全和完善黄河文化遗产名录,持续推动济南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公共数据平台和保护工程等建设。

2.加大黄河文化资源保护力度。高水平保护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古文化遗址,强化对城子崖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遗址、长清县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长清西汉济北王陵、章丘西河遗址、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章丘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章丘焦家遗址等系统保护。通过继续实施非遗活态传承工程、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续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工程,不断改善济南市文物保护状况;坚持“先考古后供地”等举措,从源头上保证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文物安全。强化对济南的名士文化、泉水文化、红色文化遗存等的统筹规划和系统保护。

3.深挖济南黄河文化的内涵,彰显黄河文化底色。继续挖掘和阐发济南黄河文化、泉水文化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阐释黄河文化尤其是济南区域的治河文化、渡口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精髓,阐述黄河文化哺育、成就中华文明的文化价值,阐发黄河文化的统领作用。梳理和阐释济南黄河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发掘黄河文化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并在新时代新征程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结和提炼与中国精神一脉相承的新时代济南黄河文化精神,分析和探究新时代济南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在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传承新时代济南黄河文化精神。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直接对接人民的基本文化需要。完善而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助于传承黄河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1.拓展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精准对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鹊华文化公园、黄河文化博物馆、百年铁路桥文化公园等。积极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基地,建设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打造黄河文化轴,打造黄河文旅消费品牌。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间,通过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市博物馆新馆、市党史方志馆、市档案馆新馆、市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完善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布局。积极完善“两轴、两带、四核、两副、多点”的布局结构,打造泉城文化驿站、泉城书房、泉城文化艺术会客厅、文化广场等新型文化空间。继续推进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智慧图书馆,打造新型网络文化空间,继续推进“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建设,建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培育和壮大黄河文化社会组织,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形成政府、社会、市民、文化创业者、志愿者等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治理模式。坚持人民立场,开展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服务活动,推动黄河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培育打造济南黄河文化原创精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化、普惠化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切实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学习和借鉴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经验,努力提高公共文化的质量。积极创设条件,建立济南黄河文化研学游教育基地、济南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等。实现济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由规模向质量的转变。

3.优化黄河文化媒体供给,积极推动全媒体建设。建强和完善全社会参与、多平台联动的“文化济南宣传推广联盟”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强“新黄河”等新媒体宣传集群矩阵等,利用网络直播、微信、抖音等开设黄河文化公益课堂,讲好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文化济南故事,开展文化交流。结合国家数字化战略,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推进黄河文化与媒体深度融合,提升济南黄河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通过建设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济南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推动黄河文化资源体系开放共享,构建互联互通、协同服务、资源共享的黄河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全媒体建设,积极开展线下线上宣传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的统一,弘扬包括济南黄河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

(四)积极做好人才工作、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黄河文化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文化资源的挖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离不开人才尤其是文化人才。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国家人才战略布局,着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1.完善和优化人才政策和工作机制。围绕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落实贯彻好顶层设计,规划和制定新的文化人才发展蓝图和政策,继续实施人才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管人才,继续加强和完善党对文化人才工作的领导;在落实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基础上,创新人才政策支持,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才尤其是黄河文化人才政策;继续强化济南市文化艺术人才支持政策,如继续评选和支持“泉城文化英才”“泉城文化之星”,继续实施“文化艺术优秀人才百人行动”等。优化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深化文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构建和完善全市人才大数据系统,推进人才数字化,继续推动“数聚才智”等人才平台建设,推进共建济青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黄河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积极搭建高层次黄河文化研究平台、强化黄河文化智库建设,打造具有济南特色和学术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研究高地。继续加大对黄河文化优秀成果的宣传推介,建立健全黄河文化优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加强和完善黄河文化优先保障机制等。

2.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培养和引进国家级人才、省级人才、市级人才等,培养和引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继续贯彻和落实与黄河文化密切相关的“齐鲁文博人才培育工程”等;通过创新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与相关人才选拔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和模式构建,加大对黄河文化等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黄河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的能力。继续通过培养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师资、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夯实和扩大基层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激活文化人才存量,优化文化人才增量,培养引进用好文化人才。新征程济南通过积极培养人才尤其是文化人才、引进和广聚天下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人才,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大师、大家为引领,优秀文化人才和基层优秀传统文化人才相衔接的人才队伍。

3.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继续做好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强化交通、住宿、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保障,积极用制度引人、用事业留人。完善人才服务,如建设和完善“海右人才”全媒体宣传平台,强化和完善“海右人才节”专题等。强化和拓展人才服务领域,强化在安居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提升人才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归属感。同时,积极建设包括“信仰坚定的红色之城、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高效和谐的善治之城、生活美好的幸福之城”[9]等“十大之城”,完善城市功能品质,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的城市软环境,积极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争取使各类人才工作生活更加安心舒心顺心。

猜你喜欢

首位度济南黄河
盐城市首位度现状评价与提升对策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长三角世界城市群首位度对标分析
『黄河』
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研究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城市首位度的内涵和研究状况概述及评价体系构建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