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径探析①

2023-02-08左乐平袁如远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冬奥北京思政

左乐平 袁如远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习近平总书记把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1]。北京冬奥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时代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北京冬奥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优质德育资源。北京冬奥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对于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和锤炼品德修为以及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是思政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要回答好这个根本问题,需要通过一个个有效载体来具体体现和表达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而北京冬奥精神则是这样一个有效载体,其蕴涵了丰富的优质思政教育元素。

(一)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3]。爱国主义情感的培植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北京冬奥精神则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和情感,是高校思政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德育资源。北京冬奥精神中的“胸怀大局”,这里的“大局”本质上就是要把国家的大事要事作为自己的最大担当和最光荣的使命,以能够为祖国服务为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激扬展示,是爱国情怀的充分彰显。

(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精神主动的价值追求

高校思政课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首要的是要确立大学生的精神主动的价值意识,而这种精神主动是建立在“四个自信”基础上的,特别是建立在深沉的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大学生的精神主动的价值意识,而不是大学生的精神矮化或被动的价值意识,才能真正促使大学生主动地自信地去把握历史发展趋势,迎接各种风险挑战,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才能真正促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冬奥精神则充分展现了这种精神主动价值和精神自信价值。“自信开放”是北京冬奥精神的重要内容,也就是“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北京冬奥会上,我们充分体现了“四个自信”,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悠久的文明理念,展现了我们的真诚友善,促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4]所以,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实现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主动的价值追求。

(三)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价值追求

思政课应该培育的是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而这种时代新人必然内蕴着斗争精神,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5]。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就是要“坚持敢于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6]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高校思政课要把培养具有新时代大学生的斗争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迎难而上”是北京冬奥精神的重要精神基因,也就是要有知难而上的斗志和决心,要有克难的办法和智慧,要有实干的作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进行了七年的准备,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风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在北京冬奥精神中时时处处渗透着斗争精神。为此,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实现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的价值追求,从而为党和国家培养富有斗争精神的时代新人。

(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的价值追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价值追求的新时代大学生,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一方面是由新的赶考之路所决定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可知的难题和困难,这就必然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价值的人才去解决和应对。另一方面是由高校思政课本身所决定的。高校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发展性,因此,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为此,培养具有创新价值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北京冬奥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追求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价值是高度契合的。比如,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把坚持办赛和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相结合起来,而不是把三者割裂开来,办赛期间的精准防疫措施以及各种场地的设计等都充分地体现了创新性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把“追求卓越”概括为北京冬奥精神的重要内容。“追求卓越”实际上就是要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地突破和创新,不断地求得最好的效果。北京冬奥精神充分体现了创新的价值追求。因此,北京冬奥精神中渗透着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把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有效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的价值追求。

(五)增强新时代大学生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

高校思政课要培养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培养的是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两项伟大事业都不是在真空环境下展开和实现的,而是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条件下来实现的。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必然要求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和意识。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强调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前途命运,从大潮流、大趋势和大历史来正确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看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7]为此,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要求。北京冬奥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胸怀天下的价值意识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概括北京冬奥精神时明确指出,“共创未来”是北京冬奥精神的重要内容。“共创未来”实质上就是要面向中国发展和人类发展的未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要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团结合作走向未来,为人类战胜挑战作出了中国贡献。”[8]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胸怀天下的价值意识。为此,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有效增强新时代大学生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丰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内涵。

二、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丰富的价值追求,那么,如何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这是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把准融入关键点,着力提高教师的转化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9]教师是实现北京冬奥精神转化为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语言的关键。

第一,要实现两个转化,前提是教师需要对北京冬奥精神有深入理解和把握。这里的理解和把握是有切入点的,即教师自身的学科视角。教师具有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学术视野,高校思政课每门课程也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史学学科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具有哲学学科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善于从自己的学科视角切入北京冬奥精神,从而深入把握北京冬奥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二,提高教师把北京冬奥精神转化为教材体系的能力。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北京冬奥精神首先要与高校思政课教材紧密结合起来,使北京冬奥精神与教材体系能够无缝衔接。这种转化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北京冬奥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义转化到高校思政课程的教材体系的逻辑知识体系中,也就是说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的逻辑角度去把握这一精神。为此,要实现这一任务必然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北京冬奥精神本质上是当代中国社会意识的主流体现,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如何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去分析,如何从当代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角度去分析,如何从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等角度去分析,很显然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相关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去着眼。

第三,提高教师把北京冬奥精神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北京冬奥精神转化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还是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入脑入心。教材语言与教学语言是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语言。对于高校思政课教材而言,教材语言是重在专业化、学科化、严谨化和逻辑化的语言。但是,教学语言则是通俗化、口语化、情感化和个性化的语言,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兴趣等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所讲授的道理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易于理解。因此,教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北京冬奥精神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一种单纯宣传口号式的嫌疑,这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会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把北京冬奥精神转化为教材体系之后再转化教学语言就极为重要了。简而言之,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融入的关键点,需要努力提高这两种转化能力。

(二)抓准融入切入点,着力优化知识的呈现方式

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需要注意抓准融入的内容切入点,也就是如何把北京冬奥精神合理并恰当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材知识体系,从而做到一方面使得高校思政课内容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北京冬奥精神的深刻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第一,着眼每门具体具体思政课特点来切入。具体思政课都是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教学价值,因此北京冬奥精神要与具体思政课特点相结合起来,而不是在每门思政课中讲述同一个北京冬奥精神的案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等角度讲清楚北京冬奥精神的科学内涵、理论渊源、生成逻辑和当代价值,可以从“两个结合”维度来阐释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结合实际来阐明北京冬奥精神所蕴含的深厚爱国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以及依法办奥等内容,可以结合志愿者服务精神来讲述新时代青年的理想和奋进。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结合北京冬奥精神所体现的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两个确立”等内容来展开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从历史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办会历史以及在奥运会发展史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大历史观角度把握北京冬奥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体育运动史等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着眼于北京冬奥精神的主题来切入。比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来切入,北京冬奥精神深刻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创未来”就深刻体现了这一理念。为此,需要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方法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等,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来充分展开。比如北京冬奥精神体现的奋斗精神主题,需要阐释奋斗精神的理论支撑、历史实践和未来展开等,这需要充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来展开。比如北京冬奥精神所体现的“四个自信”主题,需要阐释北京冬奥精神是如何充分体现“四个自信”的,“四个自信”又是如何成为指导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这就需要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来充分阐释。当然,北京冬奥精神实际上还可以概括出很多主题来,这些主题都需要结合具体思政课的知识体系来展开和阐释。

(三)摸准融入触发点,着力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

北京冬奥精神要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关键是摸准新时代大学生的“痒点”和“敏感点”,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把北京冬奥精神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成为实践北京冬奥精神的典范和榜样,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最宝贵的特质是追求进步[10],为此,把新时代大学生的追求进步特质与北京冬奥精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激发新时代大学生追求进步的激情,深刻把握北京冬奥精神的科学内涵和丰富意蕴,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可以从以下维度来展开。

第一,把准新时代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触发点。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青年是富有爱国主义情感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经过多年的筹备而精彩呈现,这可以充分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特别是在新的征程上呈现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北京冬奥会充分彰显了爱国情怀,汇聚了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胸怀大局是北京冬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上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展现。因此,把准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触发点,可以使大学生确立起昂扬的爱国情感。

第二,把准新时代大学生追求真理的触发点。青年追求进步,必然要体现在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上。理想信仰的坚定,只有建立在对科学真理的认识基础上。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它“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1]。青年追求进步,实质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探索和求知。为此,可以从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探索为什么中国能够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取得成功。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仅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成功事业的一个缩影,这必然需要去追问成功之道是什么,而这必然需要深入到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中去把握。可以把北京冬奥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结合的角度去切入,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来详细阐释马克思主义,这切合了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探索和求知。

第三,把准新时代大学生的自信。经过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使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重新获得了自信,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独特和精彩。北京冬奥会充分融入了大道至简的文明理念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应该将把准新时代大学生的自信与北京冬奥精神的结合,并且与高校思政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充分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自信自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当然,可以从其他维度去展开,比如斗争精神、“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等角度去把准新时代大学生的触发点,从而更好地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四)找准融入创新点,着力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

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要找准融入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思政课的属性,既是理论课程性质,也是实践课程性质。从理论角度来看,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一定要讲清楚北京冬奥精神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和理论意义,系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把握北京冬奥精神之“道”。从实践角度来看,不仅仅要讲清楚北京冬奥精神背后之“道”,更重要的是去实践这个“道”,也就是提倡和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北京冬奥精神,做到外化于行。为此,可以引导学生组织各种志愿服务社团、参加各种社会调研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实践精神。故此,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要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既要懂得用马克思主义道理来分析和研究北京冬奥精神,也要躬身实践北京冬奥精神。

第二,传统与新媒体相结合。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仅要注重传统的课程教学,从融入的知识设计和路径创新等方面去强化教学效果,也需要充分把握和利用新媒体技术来为教学服务。只有赢得互联网,才能赢得青年;只有过好网络关,才能过好时代关。为此,以互联网为代表,使现代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在青年教育中是极为紧要的,也是极为关键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声光电影等信息技术手段把北京冬奥精神图像化和影视化,增强教学效果。当然,在强调运用新媒体技术时,也不能走向极端,把高校思政课变成图像式课程或娱乐化,忽视了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质。为此,需要把传统授课技术与新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深刻的道理可以用生动的故事表达出来。高校思政课是讲道理的课程,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理论阐释和表达。高校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政课比较起来,它更重理论性和思辨性。因此,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也要着重揭示和阐明北京冬奥精神背后的深刻道理。但是,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时候,可以通过讲好北京冬奥会的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北京冬奥精神体现在从申报、筹办、举办等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之中,而各种细节则可以充分以生动的故事表达出来。比如志愿者的故事、冬奥会开幕和闭幕式的故事、各国运动员的故事、冰墩墩雪融融设计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中,可以深刻表达出北京冬奥精神,从另一个方面看,也可以把北京冬奥精神的故事作为陈述和阐释高校思政课教材各个知识点的生动事例,从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政课的教材体系。

总之,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追求。教师需要充分去分析和把握融入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实施路径。通过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冬奥北京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