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五唯”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2-08孙庆霜
黄 斌,孙庆霜
(1.西安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2.西安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教师评价问题是事关教育发展导向和教师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作为新时代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中心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1],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指明了方向。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优化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对此,需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南,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及其特殊性,深入探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改革的“五唯”困境与优化路向,为高校思政课评价改革指明正确方向。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及其特殊性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其考核评价内容必然要涉及学历、党性、专业知识、师德师风、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
1.师德师风
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对他们的师德师风考核除了满足一般师德行为规范准则以外,还必须在政治性、道德性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讲政治纪律,守政治规矩,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师德操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
2.教学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3]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拥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功底及其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传授情况把握的能力;二是过硬的教学能力,能够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知识体系和教学话语体系,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三是勤勉的教学态度,主要表现为勤恳耕耘、因材施教,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教学过程打造成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的过程;四是科学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能够使用讲解式、启发式、参与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改革创新。
3.科研工作
良好的科研能力是一名优秀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备的素质。对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工作考核评价,既要站在时代和学术的前沿,运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思维密切关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考核思政课教师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专著、理论文章、资政调研报告等科研成果;同时要突出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将教材编写、重大影响的宣传稿件、优秀讲义和教案等都列为思政课教师的代表性成果,并用这些代表性成果代替传统的重量轻质的考核评价办法。
4.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这既表现在思政课教师参与服务社会的科研基地建设、参与党和政府重要文件报告起草、参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参与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等学术研究方面,也表现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慈善活动,深入基层进行理论宣讲、开展各种社会人才培训和撰写各种资政调研报告等,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考核评价内容。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的特殊性
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评价既有与高校其他类型教师考核评价的一般共性,又不同于其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性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特征,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思政课也具有鲜明的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是青年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工作具备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意识形态属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立场,具有准确的政治判断力和过硬的政治素质。所以,在考核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时必须突出政治性要求。
2.综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今时代最为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明确的知识性特征。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阐释和宣传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负有更重要的职责,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五唯”要求,还需要结合指引学生成长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3.延展性
延展性也即成长性和增值性。对于学生来说,思政课教师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培育大学生良好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格品质,使他们能够拥有终生受用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则需要他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德修身、以德施教。尽管从短时段来看,思政课对青年学生影响的效果有限,但思政教育影响的长效性正是其作用延展性特征的体现。
4.专业性
术业有专攻,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理想信念、专业道德情操和专业知识素养,更需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储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的能力。思政课教师以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己任,不仅要坚持“六要”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为上等各方面起到立德树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具有渊博的通用知识和广阔的视野,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入心入脑。
可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必须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想念要求,紧紧围绕着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特殊工作要求以及他们自身当前的发展境况而展开。通过建构多元评价机制和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权重,完善多元评价标准,强化对师德师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价,方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五唯”困境找到一条优化之路。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改革面临的“五唯”困境
破“五唯”是对高校系统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革除现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简称。“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4],是2016 年以来我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导向。思政课教师评价改革是人才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要求,清理“五唯”顽瘴痼疾,扭转思政教育领域的不科学的评价导向[5],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政治任务。对此,首先需要厘清“五唯”顽瘴痼疾给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带来的诸多困境。
(一)忽视立德树人的复杂过程,评价指标量化依赖,教师评价功利化严重
立德树人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五唯”评价的根本是把教师的业绩、贡献、能力和绩效等以量化任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高校教师复杂的立德树人工作沦为“计件取酬”和挣绩效工资考评活动,要求教师通过追求“短平快”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完成量化的工作任务。2018年11月,教育部在全国开展反“五唯”的专项检查[6],但教育领域根深蒂固的“五唯”评价的数量化和功利化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在教学评价上,围绕基本教学工作量、教学研究项目、教研论文发表、教材编写数量、指导学生数量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指标来开展,对于教师是否沉下心来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等并未被纳入学校教师评价指标。在科研上,“五唯”表现主要看重的是承担项目的层次、数量和经费支持,发表论文的期刊、数量、被引次数,获得奖项的数量、层次,领导批示的层级、数量以及发明专利的数量等[7]。由于“五唯”评价侧重于对显性指标的量化要求,有助于提高评价工作的操作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权力、人情等主观因素的不良影响,使得评价结果表现出更直观、更客观和更公平的特征。因此,“五唯”评价体系不仅受到政府和学校管理部门的格外青睐,也在一定时间内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五唯”评价过分强调定量统计,忽视对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敬业精神、学生满意度等教书育人成效的定性指标的评价,无法对广大教师生动多样的立德树人过程进行全面有效评价。这是违背教师评价宗旨的“懒政”管理行为,也是导致一些思政课教师不愿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甚至出现角色淡漠、学风虚浮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与科研之间失衡现象严重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两项主要内容。如何合理统筹兼顾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的任务,科学合理地评价二者的关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中的一个重点。科研成果相对易于量化,而教学质量和效果则不易测评,是导致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体系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不良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上各种排名指标和学科评估的需要,各高校纷纷将学术成果的量化考核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在科研上有更多成果产出的教师,往往也容易在绩效考核、评奖评优、职称晋升和人才遴选等方面占据“显性”优势;而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专注立德树人和诚心教书育人的教师则往往因为论文、项目和获奖等“显性”成果少而比较“吃亏”,再加上教学论文出版物少、教学项目申请限项等现实困难,更进一步强化了思政课教师中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本该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评价被边缘化。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教师仅将科学研究简单地归于服务社会的“学术研究”,而忘了围绕教学内容研究也是教育教学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于是在以学术研究考核为中心、追求学术“量”的增长的过程中,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就由中心任务变成了教师考核评价中的“副业”,表现为必须完成一定的教学课时量。如此一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便很少有人谈起了。思政课本身具有的集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鲜明特征,不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教学要求与科研任务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虽然近年来教育部一再强调思政课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学术研究,但“科研工作必须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理念,并未得到绝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觉认可和践行”[8],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评价考核中教学与科研失衡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
(三)评价指标内容不够全面,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缺失,评价体系缺乏整体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设计是否全面、合理,是教师科学评价的重要前提。思政课教师评价不仅包括课题、论文和获奖等科研工作成绩,也包括教师的政治素养、思想师德表现、教学工作量、考勤、教师专业培训、教学成绩和荣誉称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五唯”评价模式的一个重要缺陷是指标过于狭窄、不够全面,仅围绕教学与科研展开,缺乏整体性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单一性的终结性评价[9],对于政治品质、政治信仰、师德师风建设、专业能力、学术素养、教学理念等隐形且难以量化的指标,鲜少涉及,更不用说将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性系统考虑。于是,这种“指标—量化”的评价模式能否适用于思政课教师复杂的立德树人工作考评,就备受思政课教师和管理者的质疑。特别是“五唯”对师德师风的评价流于形式,使得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产生怀疑,对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感到疑惑,甚至对思政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此外,现行的思政课教师评价注重考评的是教师个体贡献,对于教研室、课题组、课程建设团队等教师团队集体成果未能科学有效的认定,这是教师群体缺乏合作精神的一个重要根源。“只见数量、不重质量”“只见个体,不见群体”的评价方式,偏离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求,妨碍了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对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极为不利。
(四)思政课教师参与不足,考核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没有充分体现
教师评价作为教师管理与贡献评价的主要方式,既是督促和管理教师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各高校为了激励教师多做贡献,纷纷制定了与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各类获奖和教学成果等相挂钩的以“五唯”为核心标准的考核激励措施,并将这些考核结果与薪酬、绩效、奖励以及教师成长发展等紧密挂钩。教育评价管理部门运用“五唯”评价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而不是将考核结果用于教职员工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五唯”评价一个明显的不足是“在核心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对经济激励的路径依赖,而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多样性有一定的排斥性”[10]。思政课教师很难通过“五唯”评价结果发现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努力的方向,再加上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在发表论文、申请项目、教材编写和获奖机会等面前均是弱势群体。于是在“五唯”评价机制下就出现了思政课教师不被重视、绩效待遇低和职业成就感不强等问题。实践表明,以管理为主要考量的“五唯”考核评价,不仅不能激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容易挫伤思政课教师安心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热情。在现实中,思政课教师参与考核评价指标制定和考核评价的机会非常有限,又缺乏自我评价、自我澄清和自我反思的机会,这些都可能会降低他们对考核评价结果科学性和公平性的接受度。“五唯”考核评价不仅无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和教师的学术成长规律,不能充分发挥绩效考核评价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功能,反而使得高校陷入人际关系紧张和人文精神涣散的危险境地。这势必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主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优化路向
对于思政课教师的发展而言,高校所建立的以教师的能力和贡献为综合衡量和考评标准的绩效评价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性作用。“五唯”评价体系的局限性,使得其不再适用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需要,也不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成长。纠正“五唯”评价的不足,构建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为标准的“六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改进评价导向、完善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法和端正评价目的等举措,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路向。
(一)坚持正确评价导向,把师德师风作为考核评价的第一标准
破“五唯”的前提是尚师德。师德师风,是对教师个人的政治品质、学术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统称,它是教师的内在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外化表现,是教师的涵养、品质、行为和操守的表现[1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是一个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影响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养成、价值取向和人生走向。因此,师德师风理应被摆在思政教师考核评价的首要位置,将思政教师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品德操行、遵纪守法和教书育人成效等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发挥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对教师行为的引导、约束和提醒作用。“五唯”评价体系最大的问题是仅仅注重显性的教学科研成果、教学课时量等相对容易考察的内容,而对政治品质、学术价值观、职业道德和品行操守等隐性的不容易考察的师德师风等内容没有提及[12]。破除高校思政课教师考评中的“五唯”顽瘴痼疾,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的政治品质考察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品行评价,根据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行为要求,细化师德师风评价内容和标准,健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争做“六要”好教师。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标准,强化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结果在教师评用、导师遴选、职称评审、评奖评优、岗位聘用、聘期考核和项目申报等方面第一标准的运用,对师德考核不合格和严重师德失范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师德师风表现良好且业务能力优秀者,高校要给其创造更多的成长机会,将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建设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阀门。
(二)优化评价内容,围绕立德树人突出育人贡献与使命担当
改革教师评价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践行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必须遵循的根本宗旨。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破除“五唯”重成果、轻育人等弊端,通过优化评价内容和完善评价制度,让教师评价真正回归立德树人的要求。“五唯”之间虽各有所指,但又互为一体,它们都是政府评价大学科研指标化导向的产物,在长期激励广大高校教师投身学术研究、潜心教书育人和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现行评价体系中“五唯”导向制约着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的学术成长以及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出现角色定位迷失、学术风气不良等现象。破“五唯”并不意味着科研、学术论文和奖项毫无意义,而是强调不能从单一量化的科研成果产出量来评价高校教师复杂的教书育人工作。破“五唯”改革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围绕立德树人突出质量贡献与使命担当,优化评价内容,充分、全面、均衡地发挥教师评价的多种功能。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将立德树人的过程与实效作为评价考核的核心内容,围绕立德树人的多重功能和使命,重新构建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通过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思政课教师真正地将全部精力致力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实际上,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除了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外,还有社会服务和理论宣传等功能属性。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内容,需要将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多维要求转变为评价内容,加强对教师立德树人过程的评价,重视从师德师风、五育并举、课程建设、学生指导等方面的评价,为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个人素质提高提供实践依据。围绕形成多元化、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这个核心要求,将直接的量化评价与更加多维度的质性评价相结合,做到分类评价,“质”“量”结合,多角度、多方面地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多维度的育人贡献和使命担当。
(三)改进评价方法,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是教师评价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多重职责,决定了“五唯”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多重职能评价预设的更高要求,唯有改进评价方法和优化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才能满足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工作多重评价的需要[13]。一是改进结果评价,将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有机结合,注重对教师教书育人实效进行全面衡量,将教学效果、科研贡献、实践教学、学生评教等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突出成果质量导向,强化对高水平论文、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和重大智库成果等代表性、标志性成果的评价要求,走出过分强调数量轻质量的结果评价误区。二是加强过程评价和做好分类评价。利用督导听课、同行评教、学生评价、课堂观察和全要素考核等方式方法,对教师立德树人的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同时,针对科研活动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合作研究、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的不同要求,设立多样化考核目标,增强量化考核数据指标的科学性。三是探索增值评价,健全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增值评价是围绕教师的职业发展而开展的考核评价,这需要改变过去主要依赖项目、论文和著作数量的传统评价指标体系。围绕立德树人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包含教学态度、师德师风状况、教学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理论宣传成果、智库成果、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等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和服务社会的诸多要素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真正关注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贡献状况与努力程度。四是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实行模块化考核评价方式。思政课教师评价不是一个“短平快”的单一量化评价过程,而是一个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多维评价方式。这就需要根据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结合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际,将政治品质、师德师风、教学效果、科学科研贡献、实践育人成效、理论宣传活动、社会服务以及管理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等结合起来,依据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人的职称、学历和能力,把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因人而异建立体现不同个人特性的考核评价模块,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和实行模块化考核评价方式,引导思政课教师潜心从教,热心从教,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厘清评价目的,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立场与目的的差别往往是引起评价主体与被评价者之间冲突的根源。教师评价的目的虽然包含加强对教师队伍管理的内容,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也是通过对思政课教师已获得各种成果的贡献、价值和潜力进行评估,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政治素质和学术研究水平。因此,思政课教师破“五唯”评价应更多地将评价目的从结果性评价转向为促进教师职业成长的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14]。具体来说,一是建立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体系。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可以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展开,但核心还是教学,这是由思政课的特征和思政课教师的本职属性所决定的。根据分类指导和分层考核评价原则,在教学考核评价上,应重点考核教学工作量、课堂设计、教学效果、教育教学改革、师生评价、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等内容;在科研考核评价上,应强调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学术研究,建立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将教材改革和课程内容纳入学术研究内容和范围。在社会服务上,鼓励思政课教师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学校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教学,鼓励优秀思政课教师在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成果。二是建立以人事评价为基础的思政课教师分类发展体系。人事评价是教师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职称评价考核时,应根据成果贡献和能力发展原则,将思政课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型等四个类别,并对不同类型的思政课教师提出不同的评价考核要求,核心是要根据思政课教师的类型分类设置教学工作量、教学改革研究、科学研究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的考核标准和条件。对于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实施转岗或退出机制,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的精英化和专业化。三是建立以职业评价为动力的思政课教师职业化发展体系。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崇高职业。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应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环境改善提供重要依据,要通过设立思政课教师办公区、思政教育领军人才、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展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和人生价值,为思政课教师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从事思政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树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职业发展自信,展现高校思政课教师良好的职业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