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实践与对策

2023-02-08潘迎春 胡玲玲

今日财富 2023年2期
关键词:盐城新能源人才

潘迎春 胡玲玲

本文总结了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的机遇与优势,研究了应对措施和发展对策。

社会各产业的加速发展,对资源供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世界环境问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轮产业革命诞生,新能源成为产业发展必需元素,成为新时代产业发展的前沿。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其发展定位,是我国七大战略产业中的重要一员。

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盐城市重点培育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盐城地处江苏沿海中部,海岸线位居全省最长,有582KM,滩涂面积居于全省之首,有1.89KM2。盐城位于大海之边,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与光能源。据相关的统计数据,盐城近百米的风速超过7.6米/秒。近年来,盐城深度挖掘其丰富的“风光”能源,充分发挥其优势,提出“两海两绿”的地方发展理念,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多绿色动能。

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盐城市新能源产业规模跨越增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科创水平持续提升。但整体上依然存在不足,面临着新能源产业发展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产业体系不够健全、技术创新遇经费瓶颈。建议充分抓住“碳达峰、碳中和”赋予新能源产业新使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推动新能源产业新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加速形成新能源产业新生态机遇,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更完备产业生态体系、加大创新经费投入。

盐城,作为江苏沿海重要城市之一,大力扶持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必然性。第一,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盐城地区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包括风能、光能,具有海岸线长、滩涂资源丰富等优势,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能,这就意味着能源产销中新能源所占比提高,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第二,助力全球绿色转型。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国内、国际交流论坛已经连续四年在盐城举办,搭建了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的平台,说明盐城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得到认可,盐城的绿色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助力国内、国际能源双循环。盐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新能源,以替代传统的能源,促进国内外能源循环,为双循环的发展提供示范。因而,盐城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紧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步伐,明确新能源产业发展时代的要求、目标与任务,紧握自身发展的优势,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助力支持。

一、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四五”期间,盐城市委市政府继续积极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盐城丰富的新能源,要重点支持与培育新能源产业,助力其不断发展,走在全国甚至世界的前列。

(一)产业规模跨越增长

1.新能源装机全国前列。盐城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中,发电产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有风电、光伏发电以及生物质发电,发电装机量相当可观。以2020年的数据为例,全市全年新能源共发电985万千瓦,其中风电738万千瓦、光伏发电215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2万千瓦。海上风电是风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居全国之首。

2.新能源发电快速增长。盐城“风光”资源相当丰富,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风光”资源,新能源发展的增长速度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盐城的风电发电量是江苏省风电发电量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其2/3;盐城光照资源相当丰富,年平均光照时间达2280H,光伏发电增长迅速。以2021年9月数据为例,光伏发电同比增长4.64%。

(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新能源作为应对当前环境恶化压力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潜力无限,发展前途明朗。盐城基于本区域内的资源優势,较早地将新能源作为盐城重点扶植与培育的产业,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已然形成了产业规模,并纳入到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中。

1.产业载体不断加强。盐城在谋划产业发展之际,明确其产业发展目标即“规划前端、产业尖端、配套高端”,锚定既定目标,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集群区域产业园,大力向外招引先进装备制造业头部企业,形成相当的规模。当前,盐城市下辖的大丰、东台等已经建好新能源产业发展园区,搭建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载体。

2.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构建好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包括研发设计、产品装备制造、相关优势资源开发和运维等辅助服务。全产业链条的日渐完善,吸引了相当的新能源头部企业,包括金风科技、国电投、LNG等,相继在盐城落户。

(三)科创水平持续提升

1.平台建设不断加快。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科技基础,盐城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与力量,构建了“盐城智慧能源大数据中心”,旨在将市域范围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纳入其中,为区域资源的挖掘评估、新能源产业选址优化、新能源项目精准化运营、新能源产业发展运维服务等提供数据分析基础,旨在打造跨区域、跨行业的科技服务平台。另外,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盐城培育、孵化、引进一大批新能的研发机构与载体。

2.创新示范卓有成效。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以新能源产业体系为主线发展产业,积极将其与互联网科技、大数据以及新能源产业进行融合,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首要力量,构建创新型产业链,已经走在全省前列,未来将走到国家甚至全世界的前列,成为创新发展的样板。

3.科研成果硕果累累。经过探索实践,盐城挖掘出“新能源+”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多方联动、全方位应用,大力推行“风光渔”“风电水”互补模式。以盐城东台为例,充分利用其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已经开发出世界范围内单体规模最大滩涂风光电产业基地,形成“水面发电、水下养殖、科学开发、综合利用”低碳绿色的发展思路。以盐城大丰为例,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已经建成国家首个非并网现代化风电海水淡化生产线,并且积极使用先进的智能微网海水淡化系统,丰富了淡水资源,这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海水淡化的应用技术。

二、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近年来,盐城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早就开始行动,并且在中央相关部委以及省级相关部门的资助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据统计,盐城新能源产业的相关经济技术指标较国内同行相比位居前列。这些成效的取得,除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助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然而,相较于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进的京津冀地区而言,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的人才基础还是相当薄弱,尤其是高精尖领域的专业人才,面临着引进和留住两难问题。具体来说,一是,人才流向发达的大城市,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大力招引名校优生,包括985、211、双一流院校等人才,有些人才在与招聘单位洽谈之后面对着大城市更好的发展机会时,会选择放弃来盐机会;有些人才是来盐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离开。最终能够扎根在盐城工作的人才相当少。其二,人才储备的结构不合理。就盐城新能源相关领域工作人才的来说,企业中的高精尖管理或者技术人才基本都是来自一线发达城市,来盐工作只是“短工”,而在当地工作的基本是一线操作工人。

(二)产业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盐城新能源产业体系的发展初步成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新能源产业体系中心基本做到全覆盖等。然而,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基础环节以及创新性的应用部分还存在上升空间。主要表现在,第一,基础环节完备性不够。就当前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来说,其研发设计工作服务的创新性不够,相关的数据更新滞后,相关的指标确定不科学。第二,应用环节创新不够。盐城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中产品应用相对传统,创新水平不高。

(三)技术创新遇经费瓶颈

从国家层面来看,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的产业;从市级层面来看,新能源产业是重点培育的产业。新能源产业如此重要,其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然而,盐城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到位。以2022年数据为例,上半年盐城GDP位列长三角中心区第11位,入驻盐城大型银行不到10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不到30家,这为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融资带来了难度。伴随着一些政策性补贴逐步退出,银行提供的多为相对小额的短期流动资金信贷,至今全市尚无一家具备实力的新能源产业基金。

三、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碳达峰、碳中和”赋予新能源产业新使命

我国作出“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承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 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产业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战略使命。

(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推动新能源产业新提升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刻揭示了新时代能源体系对经济社会的“血脉与动力”作用,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本之策。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背景下,能源产业将从以化石能源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向以清洁能源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转变, 将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新提升。

(三)“国内国际双循环”加速形成新能源产业新生态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挥内需潜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签署,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新能源产业链各方有望搭上多边机制扩大的快车,加入国际大循环中,稳固和扩大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四、盐城新能源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

(一)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新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推进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人才是强市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要實现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崛起,核心是战略推动,关键是人才引领。”一是加大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等顶尖人才来盐创新创业,并加大经济、政策等激励;对于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达到世界一流、国内顶尖水平的创业类、创新类项目给予经费支持。二是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积极构建新能源与创新、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发展新格局。对于资历深的高精尖人才引进,给予全方位的人才政策支持。

(二)建立更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

构建产业体系模式是 “十四五 ”时期我国新能源产业深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提升盐城市新能源产业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抓手。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完善新能源产业基础环节的建设。比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发挥盐城新能源产业基础优势,推进全产业链布局和集群化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推动新能源产业向科技研发、核心部件、运维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构建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综合应用、创新协同四大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努力建设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二,注重新能源产业创新环节的开发。聚焦新能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新能源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新能源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建设金风科技风电实验中心、润阳悦达光伏高效电池研究院、天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以更开放的视野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致力打造新能源创新示范城市,成为国内新能源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先行区。

(三)加大创新经费投入

其一,健全完善新能源产业财税政策绩效评估制度。为了将资金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作用效果发挥出来。在具体实施中,应当全面抓好对新能源产业财税政策绩效评估工作。对新能源企业的创新科研能力重新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政府制定的财税优惠政策,实现企业创新力的提升。其二,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规模。从当前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来看,整体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若仅仅依靠政府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能达到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因此,应当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持续拓展基金的整体规模,最大限度地利用基金回报效益,实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补贴。

(作者单位:滨海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盐城新能源人才
人才云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