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2-08田慧敏王向前

关键词:负值经济带长江

田慧敏,王向前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1 概述

2020年11月14日,习总书记强调: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2020年,长江经济带GDP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6.42%,但能源消耗量却超过全国总耗的一半,碳减排压力较大.此外,由于各地区经济、能源结构等发展尚未实现均衡,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仍较为明显.因此,深入探讨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对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关于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绿色低碳方面的研究层见叠出,但重心在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和产业低碳发展上.李健等[1-2]对长江经济带区域低碳协调发展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增速平稳且聚集度较高;黄和平等[3-4]对长江经济带各行业低碳发展问题研究表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是由区域内差异造成的[3]、物流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常呈弱脱钩状态[4].田泽等[5]通过GDIM考察了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演变的影响因素,并对碳峰值进行预测.

而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时间出发,对空间的分解研究较少.时间维度分解研究主要采用SDA和LMDI模型.但由于我国投入产出表更新较慢,SDA模型的应用受限.LMDI模型所需数据易于获取且无残差值[6],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宋杰鲲[7]用LMDI模型对山东省能耗碳排放驱动因素展开分解;曹俊文等[8-10]用LMDI模型从区域层面分别分析长江经济带、闽三角等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石建屏等[11]运用LMDI模型研究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在空间维度分解研究上,M-R模型的应用改善了B-R模型比较次数较多的问题,并以研究对象的平均水平为基准,使模型更具说服力[12].仅有黄琳琳等[9]构建该模型对闽三角等区域碳排放空间差异驱动效应进行分解;Li等[13-14]采用该模型研究我国CO2排放的空间特征.在碳排放的研究方面应用很少,未来M-R模型有很大应用空间.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多集中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和产业低碳发展上,且较少从空间上挖掘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因此,本文基于LMDI和M-R模型,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时空差异驱动,为制定长江经济带“双碳”政策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碳排放估算方法

参照公维凤等[15]研究,通过碳排放系数法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式(1).

(1)

其中:C为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Ei、φi、θi依次为第i种能源消耗量、标准煤折算系数及碳排放系数(表1).

表1 碳排放估算相关系数

*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2006年IPCC发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

2.2 LMDI模型

根据曹俊文等[8]研究,构建LMDI模型分解碳排放时间分布影响因素,式(2).

(2)

其中:C为碳排放总量,Ci、Ei分别为第i种能源碳排放量及消耗量,E为能源消耗总量,G为经济总产出,P为年均常住人口.式(2)可进一步分解为式(3).

(3)

其中:Ki=Ci/Ei表示单位i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即碳排放系数,为常量;Mi=Ei/E为第i种能源消耗量占总能耗的比重,即能源结构;N=E/G为单位GDP能耗,即能源强度;R=G/P为人均GDP,即经济规模.

根据LMDI加法分解模型可知,设基准年到第t年的碳排放变化量为ΔCt-0.

(4)

(5)

(6)

(7)

(8)

2.3 M-R模型

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情况对碳排放的影响可能存有差异,因此本文利用M-R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假设长江经济带平均碳排放量为Cμ,上、中、下游各地区的碳排放量为Cσ,各地区碳排放量与平均水平的总差异为ΔCσ-μ,即以上影响因素的总效应.

(9)

(10)

(11)

(12)

(13)

2.4 数据来源与说明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分别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江西、湖南;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所需能源消耗量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其中为“0”的数据用极小值“1×10-50”代替[8];以2008年不变价计算人均实际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碳排放分析

(1)时间维度

①从图1可知,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的碳排放总量呈上升态势,但增速明显放缓.研究期内,碳排放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2011年)为稳定增长期,第二阶段(2012-2019年)为平稳期.2011年《“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出台,使得2012年开始碳排放增长速度变缓.

图1 碳排放的时间变化

②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从0.616 3 t/万元降低至0.288 7 t/万元(图2),年均下降6.66%,说明长江经济带的碳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实现绝对减排的前提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大于GDP增长率[16].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GDP年均增长9.54%,大于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当前还无法做到绝对的碳减排.

图2 碳排放强度与GDP变化

(2)空间维度

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碳排放量始终处于高位,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贡献最大(图3).研究期内下游地区的碳排放量累计达594 892.6万t,占长江经济带总排放量的49.27%,而上游和中游地区分别占22.5%、28.23%,碳排放呈现出显著区域差异.同时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8%、2.85%、3.21%,中游地区碳排放增速大于上游地区,下游碳排放增速最快.

图3 碳排放的空间分布

3.2 碳排放时间维度分解

由式(2)~(8)得出各影响因素每年的贡献额(表2).

表2 碳排放时间维度分解 单位:106t

(1)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GDP逐年增长,经济发展导致碳排放量增长876.06×106t.其中,2008-2011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碳排放的贡献较大.此后由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碳排放的贡献减弱.同时人口规模也促进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增长.长江经济带作为横跨中国东、中、西部的区域,人口规模不容小觑,2019年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2.98%,人口规模的扩张加大了能源消耗,使得碳排放增多,但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较弱.

(2)能源强度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增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相比2008年,2018年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减弱,说明仅靠改造耗能产业实现碳减排的潜力空间整体变窄.但2011-2015年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这与《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实现能源强度比2010年下降16%的目标密切相关.能源结构的贡献最小,但抑制作用略微增加.这主要源于高碳能源消耗比例在研究期内逐渐下降,从76%下降至70%.此外,随着长江经济带流域柴油船“绿色改造”的实行,柴油逐渐被天然气取代,减少了碳排放.

3.3 碳排放空间维度分解

本文以2008年和2019年的数据进行空间维度研究,结果见表3.从空间总效应看,上游和中游地区碳排放均低于平均水平,下游地区碳排放高于平均水平.

表3 碳排放空间维度分解 单位:106t

(1)由表3可知,各影响因素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的贡献程度不同.就能源结构效应来说,下游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始终为负值,上游地区为正值,而中游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由正值转为负值.其中,能源结构对下游地区减碳的作用相对较大,但贡献额下降,同时对上游地区的贡献额绝对值也在下降,说明上游地区仍以消耗高碳能源为主,但依赖程度略有减弱.对下游地区而言,随着西气东输等各项工程的建成,天然气被输送到下游地区,替代了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使用,下游地区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性下降,能源结构得以优化升级.

(2)就能源强度效应来说,中下游地区能源强度效应为负值,而上游地区为正值,但贡献额下降,说明中下游地区能源强度均低于平均水平,能源利用率较高.中下游地区产业聚集度和生产技术等水平较高,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能源利用效率较高,减少了碳排放;而上游地区主要凭借重型化产业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能源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碳排放增长.

(3)就经济发展效应来说,上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效应为负值,下游地区为正值.经济发展效应是下游地区碳排放高于平均水平的最大驱动力,但驱动力在减弱.这是因为作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最前沿地区,下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增长拉动了该地区的生产与消费,导致碳排放量增加.但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合理,高新技术得到较好发展,减弱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4)从人口规模效应看,下游地区人口规模效应为正值,中游地区为负值,上游地区的贡献额由正值转为负值,说明下游地区的人口规模始终高于平均水平.下游地区常年人口净流入量多,2019年常住人口约占长江经济带总人口的39%,高于三个地区的平均水平,加大了对产品、服务的需求,增加了能源消耗,使得碳排放增加.上游地区人口规模也相对较大,且落后的经济和教育水平使人们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也普遍落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促进碳排放增长.但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创新、绿色等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落后的思想观念得以改变,使得人口规模效应转为负值.

4 结论

(1)从时间上看,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呈上升态势,但增速明显放缓,碳排放强度持续减弱.在空间上,下游地区的碳排放量始终处于高位,明显高于上中游地区.

(2)从各因素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间差异的贡献额看,经济发展与人口规模均促进碳排放增长,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而能源强度及结构抑制碳排放增长.

(3)从各因素对不同地区碳排放空间差异的贡献额看,在4个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上、中游地区的碳排放均低于平均水平,下游地区的碳排放高于平均水平.其中能源结构对下游地区减碳的作用相对较大,能源结构效应始终为负值,上游地区为正值,中游地区由正值转为负值;中下游地区能源强度效应为负值,上游地区为正值;经济发展效应是下游地区碳排放高于平均水平的最大驱动力,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碳排放的增长;下游地区人口规模效应为正值,中游地区为负值,上游地区的效应由正值转为负值,说明下游地区人口规模始终高于平均水平.

猜你喜欢

负值经济带长江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石油过剩:一桶油如何突然跌至负值
回味暑假生活,看看动物小伙伴们的表现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