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科技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
2023-02-08邓宇
邓 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其中,制造强国建设离不开制造业转型发展。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韧劲的重要支撑。制造业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作,对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意义重大。目前,国家和地方围绕制造业转型发展制定了产业政策规划,加大制造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既强调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制造业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同时强调瞄准制造科技前沿,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国家制造业转型发展战略要求构建具有强大服务支撑能力、满足制造业前沿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发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方力量。对此,金融机构既要全面跟进党和国家统一战略部署,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制造业转型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加快构建精准高效直达、金融产品适配有力的科技金融体系,同时也要增强科技金融专业能力,推动资产负债结构向制造业领域倾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扶持中小型制造企业做大、做强。
构建科技金融体系是制造业转型的现实需要
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表明,制造业转型发展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国家崛起的关键力量。未来我国将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快兴起,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加快适应全球制造业前沿竞争。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制造业中心,以德国、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制造业中心,以中国、日本、韩国为核心的亚洲制造业中心,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相互依赖、相互协作,同时也相互竞争。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全球制造强国围绕先进制造业推出了许多产业计划,意图巩固和提升制造业强国地位,预计未来全球制造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据新华社2022年7月26日的报道,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至27.44%,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7%、20%和18.29%(见图1)。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强国均具备独特优势的科技金融模式,例如美国发达的科创资本市场、德国和日本特殊的政策性银行制度等,扶植了一大批“隐形冠军”制造业企业,形成了科创链、金融链和产业链的闭环。面对新的趋势,制造业转型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金融体系(见表1)。此外,随着我国制造业企业陆续“出海”,加大对东南亚、印度、中亚以及拉美等地区的投资布局,未来制造业跨国并购投融资需求的剧增,将引发更加多元、更加国际化的科技金融服务需求。
图1 2004——202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表1 国外制造强国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经验
全方位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面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如何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全方位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引导金融机构服务支持制造业中长期发展。2022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服务制造业发展纳入公司战略,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制造业具有很强的生命周期特征,对传统的投资银行、银行信贷、资产结构、风控体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较为特殊,制造业贷款不良率相对较高,考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构建科技金融体系的落脚点在于增强金融服务供给、丰富金融产品类型、健全风控模型、优化信贷资源结构,全方位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
科技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经验
近年来,在金融管理部门及相关部委指导下,许多银行机构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支持,围绕科技金融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构建系统化和专业化制造业服务体系。工商银行在全国科创企业集中的区域组建了11家科创中心和160家特色支行,推出专门化的业务授权体系和信贷优惠政策,并组建了更加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团队。农业银行在重点区位设立了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特色支行、金融科技支行等32家特色专营机构,金融服务全面覆盖51个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交通银行“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科技金融特色,在授信基本政策和投向指引中对科技型企业予以政策倾斜。除了在上海成立“科技金融专班”,全力推进“科技金融一件事”,还通过与集团旗下子公司————交银国际、交银资本联动,为科创企业提供“商行+投行”协同联动服务。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有利于加快形成系统化科技金融网络,为制造业产业群、先进制造业以及前沿制造业科技创新提供专项支持、专业化服务。
加大服务制造业产品创新支持力度。建设银行推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技术流分析+团队分析+企业经营分析”三位一体评估,开发创新产品科技创业贷,搭建了“建融智合”智能撮合综合服务平台,协助制造业企业找服务、找项目、找投资。工商银行引入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作为第三方行业分析和无形资产评估机构,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并结合行业特征推出创新积分贷、科创专利贷、科创认股贷等一系列针对性强、市场口碑好的专属产品。兴业银行从2021年起建立“技术流”评价体系,从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密集度、科研团队实力等15个维度考察企业,使用打分卡模型量化评估,在客户准入、授权管理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政策,将“技术流”转化为“资金流”,推动科技创新在金融领域的信用化,并推出了“科技贷”“科创云贷”“科特贷”等特色化科创系统授信产品。交通银行为科技制造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成长之翼”等特色产品。
科技赋能中小型科技制造企业发展。建设银行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时交互交易流、资金流及物流“三流合一”信息,搭建了集团级供应链服务平台,既能够支持核心企业融资,又带动了一大批中小制造企业发展。兴业银行通过建设和运营福建金服云平台,运用科技手段服务中小制造企业,形成金融数据资源中心,对接各类金融机构,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金融服务;同时,兴业银行上线自主研发的小微企业线上融资系统,推出“快易贷”“快押贷”线上融资产品。交通银行对“专精特新”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整合结算、融资、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推动投贷联动。同时,交通银行在多家分行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特色支行,服务中小型科技制造企业。
加强制造业行业与客群分类研究。工商银行强化行业分析,重点聚焦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领域,围绕制造业“白名单”客户、“国家级专精特新、第一批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等展开重点营销,积极建立与政府、行业协会、重点高校、优质投资机构常态化互动合作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用”生态闭环。招商银行通过建立总行战略客户、分行战略客户、大中型企业客户、小企业客户分层体系,根据客户的行业属性,深化分类经营,并推动制造业相关的细分行业研究,形成行业研究报告、信贷政策、授信审查指引、目标客户清单等系列研究成果,为后续制造业资产业务拓展提供研究支撑。
科技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的薄弱环节
科技金融资产结构有待持续优化。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2.8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1万亿元,制造业信用贷款新增1.1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新增5807亿元。其中,2021年我国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达8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制造业中长期发展。但是,研究发现,传统的信贷资源集中于制造业重资产,存量的信贷资产沉淀较多。从年报数据可以发现,制造业仍普遍面临不良率等问题,客观上与过剩产能、转型阵痛期等相关,未来仍应平衡制造业信贷投放与资产质量。目前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仍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包括注册制改革等处于试点阶段,未来还需要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的上市公司融资模式,既要为优质的、前沿的制造企业或具备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也要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上市企业发展质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2019年,财政部等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投向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等领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这一系统工程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国内区域性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转移迫切要求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持,其中涉及融资成本、资金断链以及财务风险问题(包括短期盈利萎缩、产出周期长),可能引发投资风险和不良率上升;二是国内发达地区的中低端制造业产业链向新兴国家外迁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过渡阶段以及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升级阶段都可能出现投资真空期,未来需要在风险担保、局部风险化解处置、再融资等方面加快完善。
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品建设亟待加强。面对知识经济创新企业包括“专精特新”等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信贷模式也遇到新的挑战。一是大型银行集团发挥全牌照资源协同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仍有改革空间,信托、租赁、股权投资、保险和投资银行等模式有待加快创新,目前存在融资组合不平衡、信贷集中度过高等问题,或受制于授信政策,或因风险管理、关联交易制度等受限,导致制造业行业的资产质量受到潜在风险考验。二是传统信贷工具和品种相对单一,已经无法适应新型制造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围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管理、信贷品种创新和应用的覆盖面仍有不足,难以匹配大规模的高技术企业、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等中小型企业融资需求,传统融资模式也很难完全精准对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且容易造成信贷资源利用率低、信贷投放过剩等问题。
政策建议
构建服务制造业转型发展科技金融体系。一是纵向全面评估自身的发展经验,横向对标对表同业,客观真实反映制造业服务质效,从资源投入、经营效益、客户服务评价、金融产品创新、资产质量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完善制造业强国金融服务行动计划,为下一阶段持续开展制造业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形成金融服务制造业强国的思想观念,引导各级部门投入到制造业发展和科技金融创新。二是完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或科技金融专班机制,依据总分行、子公司等不同层级形成垂直管理与跨部门协同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在分支机构设立工作专班或团队,深入制造业产业园,建立有梯度、广覆盖、系统化的科技金融长效服务机制,并不断总结提炼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科创企业营销服务,提升总体制造业金融服务水平。
持续推进制造业领域投融资结构性改革。一是根据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趋势,将总量和规模优势转化为结构性势能。既要根据各区域和各地分行实际,关注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向,及时调整授信政策及配套服务方案,加强存量制造业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同时应紧跟国家和地方部署,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领域,促进信贷以及配套的投融资利用效率最大化,避免过度授信和信贷资源浪费。二是积极发挥各类金融牌照资源优势,增强商行、投行与信托、租赁、保险等协同能力。通过不同类型的投融资方式、渠道和产品来满足制造企业多层次投融资需求,重点围绕“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制造业企业开展多元化、个性化投融资服务,对接政府、行业组织等外部机构,共同孵化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提供包括信贷、股权投资以及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支持“专精特新”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赋能制造业发展。一是聚焦服务制造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的现实需要,发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优势。融合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场景,嵌入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跨境资金收付等基础性金融服务,探索为制造企业产业链“线下+线上”供应链融资服务提供有力支持。满足制造型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构建与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的金融链、科技链。二是有序推进金融数字化与制造业数字化融合,通过加强银企合作、银科合作,积极联合科技型制造企业开展联合研发试验、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开发等合作,共同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领域深化合作,提升金融科技研发水平。三是结合目前各地实施的制造业数字化示范区建设,深化政府职能部门、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科技企业等合作,在场景化金融服务、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等创新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加强制造业行业研究和客群分类经营。一是围绕先进制造业领域开展持续性的政策研究、行业研究和企业研究,形成宏观政策引领、行业分析联动、企业研究落地的创新研究机制。发挥行业研究人员、投资银行、授信、风险等多元化力量,促进政策研究、行业分析与业务发展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创新制造业金融服务模式,为科技金融更好地服务制造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引进或培育一批在制造业领域有学科背景、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经验的人才,对标领先同业,构建“既能够专研制造业细分领域,善于捕捉市场需求、熟悉行业发展前沿以及能够把握企业发展前景,又能够指导分支机构业务营销、开展客户服务”制造业金融服务人才梯队。三是探索建立垂直化专营机构或专门服务团队,将服务中小微“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下沉,拓展客群服务范畴,服务于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