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3-02-08陈永波李正丽张丽朱熠鹏
陈永波 李正丽 张丽 朱熠鹏
传统农业生产基本要“靠天吃饭”,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病虫害、冰雹、连续干旱、低温凝冻等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市场行情波动也深刻影响着农业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和贵阳市不断优化农业保险政策,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户增加收入,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农业保险发展状况
1.1 贵州省农业保险现状
2007年以来,贵州省将农业保险转变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在系统谋划、创新产品、引入科技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稳定器”。2015年以来,贵州省多次出台农业保险政策及工作实施方案,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1]。2017年,省财政厅制定印发了《贵州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为全省农业保险保持健康高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2022年,为落实国家农业保险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制定印发了《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历时多年发展,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创了从弱到强的新局面,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由2007年的7 054 万元上升到2021年的17.6亿元,赔付额由2007年的187 万元上升到2021年的11.3 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扩面,扩大并发展了气象指数保险、目标价格保险等11 个农业保险险种,力求“有灾保成本、无灾保收益”。除水稻、玉米、马铃薯和糖料作物等种植保险外,全省12 个特色农业产业全部纳入参保范围,有力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2 贵阳市农业保险现状
近年来,贵阳市贯彻落实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将农业保险工作更加深入地切入到农业生产流程当中,不断完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双托底”的保险机制,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提供有力支撑。贵阳市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主要在于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推进农业保险与期货金融工具联动,探索“农业保险+信贷”合作模式,深入挖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单的融资增信功能,对贵阳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目前,贵阳市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共计19 项,其中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7 项,贵州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7 项,贵阳市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5 项。
蔬菜生产遭遇冰雹
为严密防范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加强市场风险防控,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在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和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范围内,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属于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的品种,多举措引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保,力争实现愿保尽保。将传统保物化成本的损失保险向保市场风险的价格保险拓展,建立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双托底”保险机制,积极开展优质粮油自然灾害保险,大力推广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价格保险,使蔬菜(食用菌)等作物参保品种达20 个以上。从201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费补贴,滚动使用,建立政府、农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以2022年为例,连续晴热少雨天气对全市农作物丰产造成了较大影响。贵阳市通过各种农业保险,积极为受灾农户争取理赔,减少百姓损失。贵阳市种植业共计收到农业保险报案2 986 件,报案受灾面积7 086.7 hm2,其中,水稻586.7 hm2、玉米3 800 hm2、蔬菜406.7 hm2、果树2 266.7 hm2。已支付赔款1 267.06 万元,其中,水稻17.4 万元、玉米89.2 万元、蔬菜215.49 万元、果树944.97万元。
2 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2.1 农户投保主动性有待提高
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加之对农业保险了解不够,对农业依赖自然气候的想法根深蒂固,缺少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意识。有些农户以为缴纳农业保险是向农民摊派收费,内心上存在抵触情绪,而且认为投保农业保险会增加家庭负担,购买保险和索赔程序太复杂,不愿意主动购买农业保险。然而,大多数农户没有意识到购买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自然灾害、加强市场风险防控的有效保障[2]。因此,农户主动参加投保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业保险发展受限,投保覆盖面总体上偏低。
2.2 农业保险品种延伸度不够
贵阳市农业保险在逐年进行扩面和增品,目前已发展到自然风险、价格指数、气象指数等3 类,主要集中在生产端,但没有涵盖到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同时对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等防范未开发新的保险产品。随着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托管服务及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形式不断涌现,农业生产的投入不断提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的风险会更大。因此,延伸农业保险品种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和系统谋划的首要问题。
2.3 财政补贴未能及时到位
贵阳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各险种在85%,通过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进行补贴。由于贵州省和贵阳市财力有限,对农业保险补贴会出现财政预算不足的情况,这种层层补贴的模式引发太多的工作环节,导致农业保险的补贴没有及时兑现到位。同时,承保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存在对政府不够信任的问题,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政策稳定性,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农民工春节返乡时段,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横幅、坝坝会等多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做好农业保险宣传工作,向农民发放“明白卡”和“宣传单”,实现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全覆盖。加大保险条款的解读力度,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知晓度和信任度,不断提高投保抗风险意识,鼓励和引导农户自愿参保,进一步提升投保规模。
3.2 创新发展保险品种
农业保险在稳步提升三大主粮等中央财政补贴险种覆盖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品种的覆盖面,推进稻谷、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3],推动农业保险保价格、保收入。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把农业保险渗透到重要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链条中去,建立病虫害和动物疫病保险机制,鼓励和支持出台农机保险、农业科技创新保险,在支持种业科技创新方面开发出保险新产品。
3.3 完善农业保险机制
积极出台《贵州省农业保险条例》,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健全长效机制,规范农业保险产业发展[4],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结合贵州省和贵阳市财政实际,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农业保险资金明确专款专用、及时兑付的资金监管要求,确保资金能及时兑现到位。充分发挥承保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对承保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有效降低农业保险经营风险,提高承保机构的盈利水平,进一步稳定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提升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结束语
蔬菜生产遭遇洪灾
贵阳市农业保险在近几年得到了创新性发展,为有效防范自然灾害风险、降低经营主体损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全市农业经济稳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农业保险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需求。如何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全产业链开发出新的保险产品,不断优化和提升农业保险水平,适应“十四五” 时期农业发展的新需要,是今后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此外,在“互联网+”背景的影响下,如何利用“互联网+现代科技”来解决农业保险理赔问题,实现勘损理赔环节更加便捷、更加精准,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尝试。因此,贵阳市农业保险的未来发展之路还需要各方资源的共同发力,探寻出一条适合贵阳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