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盲盒成韭菜盒
2023-02-08凤鸣山
文/ 凤鸣山
盲盒的起源
盲盒诞生于日本,在20 世纪初叶,日本的百货公司在店铺开张或者节日期间打折促销,会将多件商品装入布袋或纸盒中,进行搭配销售,因而称为福袋。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福袋中的具体商品需要在购买后才能知晓,而且组合商品的价值通常会高于其单一价格总和,福袋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在这种模式下又催生出另一种新的产品形式——扭蛋。
扭蛋最早出现在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起初是装有部分零食或者小玩具来吸引儿童购买,而后在20 世纪80 年代传入日本。一些卖模型玩具的商家通过扭蛋的形式推出模型的配套元件,销售十分火爆。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由于动漫故事中角色人物模型的出现,商家将其和扭蛋一起进行售卖,形成了盲盒这种特定而奇特的销售方式,基于主题产品的系列化以及扭蛋的随机性,使得消费者的好奇心被激发,促进了消费。
从起初的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设计师设计出来的玩偶等,随着盲盒慢慢打入消费市场,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于是很多商家看中这个商机,开始出现了考古、美妆、书籍、蛋糕甚至飞机票等各种各样的盲盒,形成了“万物皆可盲盒”的现象。
商家让IP+盲盒>1+1
说起盲盒,有一家叫泡泡玛特的公司是绕不开的。泡泡玛特是一家在2010 年成立的专攻潮流商品的公司,可以说是以盲盒经济引爆市场的先驱者。泡泡玛特公司将盲盒这一形式与火爆IP“Molly”进行结合,达到了IP+盲盒>1+1 的效果。Molly 这一IP 形象是由香港知名设计师Kenny Wang 在2006 年设计,是一个瞪着大眼睛、噘着嘴巴的小女孩。泡泡玛特选择将盲盒和IP 形象进行联合的时候就是看中了Molly 在市场中拥有的粉丝基础。盲盒与Molly 第一次合作的商品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广大粉丝的喜爱。在盲盒市场中,销量居高的基本是有玩具界炙手可热的IP 参与的盲盒,如L.O.L、迪士尼、Hello Kitty 等。
给盲盒注入了产品文化,提升盲盒的文化产品价值,使玩具不仅仅是玩具,更成为有故事的玩具。商家根据受众的喜好,选择玩具界火爆的热门IP 与盲盒结合,采用成套成系列的方式,诠释产品文化。玩家在购买盲盒时,也是看中了盲盒的文化标签。
“不确定性”是盲盒最鲜明的特点,也是盲盒不同于其他手办的一大亮点。用户所买到的玩偶的款型全凭自身运气,他们撕开盲盒外包装时的心路历程类似刮奖的心情。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期待,正是打开盒子那一刻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日本一家商务调查机构曾在东京闹市向一千名年轻人做抽样调查,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假若购买盲盒时买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款式,是否愿意继续尝试购买,直到买到心中所想。有67%的调查对象会选择了继续购买。
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失落的感觉反而会促进他们下一次的购买欲。“就算花几十块钱买再多娃娃,也替代不了打开盲盒拿出娃娃那一瞬间的快乐。”一位盲盒资深买家说。
在充分研究购买盲盒的消费群体后,商家又在系列盲盒中设置了隐藏款、惊喜款等。系列盲盒一套一般为十二个或者十六个,此外会设置隐藏款或限定款的同系手办,这些玩偶大多有造型更复杂精致的特点,隐藏款玩偶的数量非常少,顾客想要抽到它的概率很小,想要集齐包括隐藏款全套盲盒的概率也更渺茫。这种设置给盲盒的“不确定性”又加了一个“更”字。
别让盲盒成为韭菜盒
当下盲盒的热潮里,商品的实际实用价值被忽视,更多的是针对投资领域新生力量进行的一种“私人定制”。其真实的内涵,更接近于昔日的郁金香热、兰花热这样的投机投资。只不过,通过硬核、情怀来包装、淡化投机色彩,进而营造出一种由于热爱而致使价格飙升的心理暗示。
某二手交易平台在2019 年年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其平台上共有30 万盲盒玩家进行交易,每月发布的闲置盲盒数量较2017 年前增长320%,最受追捧的盲盒:泡泡玛特潘神圣诞系列的隐藏款,价格从59 元狂涨至2350 元,翻了足足39 倍。对比郁金香热、兰花热,就不难发现其套路相近,效果相同。
郁金香、兰花和盲盒,其主要价值在于观赏(收藏),溢价空间大,且容易依靠一定的忠粉形成一种舆论氛围。同时,上手门槛较低,容易被其忠实粉丝之外的人接受和参与。
因此,所谓“为情怀买单”是一个伪命题,其形成风潮后的盘面并非消费,而是投机和投资,一旦投资难以达成预期的“暴富”,整个泡沫就会很快破灭。
面对不断崛起的盲盒经济,年轻人要节制消费、避免成瘾。凡事不可过度,更不能超过自己的消费能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盲盒经济的火爆,究其原因重点还是在于消费者本身,消费者要厘清必要、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