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工作优化路径研究

2023-02-07马济东王欢

村委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贵州省

马济东 王欢

作者简介:马济东(1996-),男,汉族,贵州贵阳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王欢(1999-),女,汉族,四川岳池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行政管理。

摘要: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同时还要做好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为推进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的后续扶持工作,文章通过分析贵州省各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工作的经典做法,总结了易地搬迁社区带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并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经验。同时发现了易地搬迁工作中还存在群众融入效果不佳、搬迁社区资源利用率不高、治理手段单一等社区发展困境,从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盘活社区民族工作资源和培育社区多元主体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优化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工作,构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社区。

关键词:贵州省;民族地区;易地搬迁;高质量发展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11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D632.4      文章标识码:A

易地搬迁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并且不具备生存条件或者是地质灾害高发区的居民,难以实现就地脱贫,基于自愿的原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下统一搬迁到生活环境良好的指定地区进行生活。2015年以来,贵州民族地区通过实施易地搬迁政策,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为当地群众指明了创造财富的道路,慢慢减轻了迁出地的人口压力。易地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的重要经验。

1   贵州省民族地区易地搬迁民族工作实践探索

1.1   贵州省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基本情况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包含56个民族,其中有18个是世居民族。贵州省的易地搬迁人口达19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88.3万,占比高达46%。累计建成949个集中安置点,其中374个搬迁社区中少数民族占比超过30%[1]。在贵州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社区中开展民族工作也是贵州省易地搬迁社区的重要内容,贵州省民宗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主线,坚持哪里有少数民族群众,民族工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理念。贵州省民宗委通过开展“四帮四进”“12345工作”“五帮五嵌入”等有效做法,推进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社区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保障安置社区有序建设、有效治理的同时促进民族团结。

1.2   贵州民族地区易地搬迁民族工作实践

1.2.1   动态管理保障就业,政策扶持自主创业

就业、创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安置社区不仅要宜居也要宜業。在就业方面,首先是开展双培计划,帮助他们在外就业时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同时,以市场需求和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少数民族劳动技术能力,开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民族刺绣等技能培训。从江县美娥易地搬迁安置小区有一个6 000km2

的帮扶车间,生产苗族传统服饰和银饰,发放员工每月1 800元保底工资,实现240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这样的民族工艺帮扶车间在贵州数不胜数。其次是建立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结对帮扶机制,成立就业服务专班,建立就业工作指导站,切实解决群众就业难题。在创业方面,《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创业搬迁群众给予一次性5 000元的创业补贴和每月500元的场地补贴[2]。同时,贵州省民宗委对符合民贸企业认定条件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按季度申报民贸企业贷款补贴利息。

1.2.2   便民渠道提供优质服务

在搭建服务机制上,贵州省建立了易地搬迁社区少数民族人口管理机制,在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等各方面都实施台账管理。同时做好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社区的动态管理,各区县易地搬迁社区的治理问题与情况及时向市级民宗委反映,并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信息沟通与协作,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提供精准化对接服务。2020年从江县通过精准采集、精准宣传、精准动员、精准对接和精准服务抓牢劳务输出工作。全县精准采集就业岗位7.6万个,将不同就业群体推荐到合适的岗位进行就业,点对点精准输出外出务工10 463人[3]。在服务形式和内容上,一是在社区服务窗口设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或民族事务综合服务窗口,为安置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子女读书、劳动就业、流动人口登记等服务。二是开展线下宣传咨询服务,通过开展传统民俗节日活动、入户走访、志愿服务等形式及时宣传最新政策,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贵州省开展“社区服务进万家、政府进人心”活动,通过不断拓展服务渠道和空间推进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1.2.3   以多元文化供给构建新生活

文化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在民族地区进行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民族文化阵地建设上,将优秀的民族文化符号融入社区建筑中,例如,铜仁市在安置社区建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雨桥建筑;黔西南州在安置社区借助苗族、彝族、布依族风格元素打造了彝乡、苗寨、麻山风情街等。在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育上,安置社区中各个民族共同组建了山歌队、舞狮队等,文艺队伍不仅传承和保护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也丰富着新市民们的文化生活。此外,还有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队伍建设,一些民族地区安置社区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传承基地培育民族手工艺人才。在民族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上,一是传统民族节庆活动,包括了布依族六月六、彝族火把节等。二是文化进校园,将民族传统歌舞、体育、手工融入美术课、音乐课、大课间等课程活动。构建社区内容丰满的文化宣传教育体系,更好地在易地搬迁社区各民族群众之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贵州民族地区易地搬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困境

2.1   搬迁群众与新环境融合度不高

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问题。易地搬迁是为了实现脱贫,但在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后社区建设中又出现了社区群众融入问题。在心理融入方面,迁入新的生产生活空间之后,搬迁群众兼具农民与市民的特征,这意味着群众需要在新环境和新社交对象之间建立新的社会心理。在经济融入方面,由于安置户之前大多从事农耕活动,对于新兴产业接触较少,即使政府开展了少数民族语言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但部分积极就业的居民仍受学历和技能的限制,致其可以从事的工作稳定性较弱,心理融入的渴望与经济融入之间的出现不平衡[4],使得安置社区群众虽然生活在新社区却没有能够很好地融入新環境。

2.2   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资源利用率不高

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民族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文化教育资源等。搬迁之前的所在地的资源不足以覆盖当地人,于是搬迁安置到具有更多生产生活资源的社区,但是安置社区资源只是被简单地利用和整合,未能对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进行很好地利用和挖掘。在资源使用上,忽略了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也可以是成为推动安置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5]。即便有一些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社区积极利用民族资源开发旅游业,但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民族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安置社区缺少对社区内资源的整合和社会组织的培育,在社区治理中主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忽略了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乡贤等人才资源,没有挖掘和利用搬迁社区中潜在的人才资源,于是在社区管理、民生改善以及公共服务方面较难形成社会协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局面[6]。

2.3   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治理手段单一

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治理大多主要采用网格化模式,通过在线下开展各类活动和借助线上微信群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缺少对于安置社区中各族居民的实现精准化管理的尝试。从安置社区本身来说,虽然都是安置社区,但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社区发展进程上存在一定区别,社区治理一刀切的行为难以体现不同类型社区特色[7]。对于安置社区本身的社区成员来说,由于民族成分比较多样,对于各个民族人口缺少有效的分类管理体系。在社区治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进一步扩大信息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流程,实现社区治理的便捷化与专业化[8]。

3   贵州民族地区易地搬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

3.1   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工作中的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等,文化认同是建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9]。一是要树立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身份意识,而不仅仅是作为哪个民族的人,基于中华民族共同身份的认同,才能让各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的中华民族凝聚力[10]。二是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成员身份的认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有机统一[11]。各个民族在共同学习中华文化不仅能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还能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感受各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坚定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三是促进各个民族社会互嵌,易地搬迁社区在通过院坝会双向交流、跨区域双向协作等途径促进各个民族在生活生产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2   盘活社区民族工作资源

一是资源的获取,社区工作者要利用咨询访谈、现场搜索等方式直接获取资源,也要培养自身资源意识和资源敏感性。二是资源的记录,易地搬迁社区对于少数民族的基本生活信息进行了台账式管理,还应对社区人力资源进行分类管理,除了关注社区中有困难的群众,也要关注社区中的关键性人物、人才资源等,为实现资源之间进行有效互补。三是资源的运用,每种资源都有其社会属性和作用,社会工作者将资源进行整合,比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利用文化资源可以与组织资源、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等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各个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四是资源的维系与发展,资源不是无尽的,在使用中也会出现负荷的情况,在契合社区民族工作需求的同时也要合理使用资源、共享资源,与建立资源提供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助力安置社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3.3   培育社区多元主体

一是驻村工作队,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是其选派的范围之一,工作职责包括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在社区建设中以刚性的体制和制度来构建驻村工作队运行的“结构嵌入性”治理机制,以柔性的价值情感、社会生态和利益关系重构来构建驻村工作队运行的“关系嵌入性”治理机制[12]。二是新乡贤的培育,乡贤是德才兼备且为乡村作出贡献因而备受村民敬仰和信赖的人物,是具有特殊优势的人才。在安置社区民族工作的开展正需要这样与特定的乡村具有一定联系并被当地乡民认可的贤达之士,作为促进社区各个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牵引绳,也是各族人民和政府开展工作之间的润滑剂。三是社会组织,随着安置社区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在公共安全、就业、教育、帮扶服务等方面能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在社会治理上的不足,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效能助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4   结束语

民族地区易地搬迁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文章通过分析易地搬迁后各民族如何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方法,探索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社区民族工作优化路径,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参考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增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维护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应当根据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寻求全新的发展机遇。为我国的民族工作添上绚丽多彩的一笔,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丽图景,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1]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EB/OL].(2022-04-17)[2022-04-17]. https://www.guizhou.gov.cn/home/

gzyw/202204/t20220417_73480237.html.

[2]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辦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的指导意见(黔府办发〔2020〕11号)

[EB/OL].(2020-04-29)[2020-04-29]. https://www.guizhou.gov.cn/zwgk/zfgb/gzszfgb/202005/t20200520_7052389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贵州从江:“365”劳务就业模式促15万人就业[EB/OL].(2020-10-14)[2020-10-14].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dfdt/202010/t20201014_392609.html.

[4]王丽丽,杨晓萍.易地搬迁安置区农户后续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兰州新区安置点的调查分析[J].科技和产业,2021,21(12):198-201.

[5]费胜章.易地搬迁土族村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落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9,30(02):50-54.

[6]杨贵华.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及其能力建设——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2010,353(01):78-84+189.

[7]周学馨,黄小梅.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社区治理研究[J].探索,2014,176(02):140-143.

[8]陈荣卓,刘亚楠.共建共享: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6,228(04):106-113.

[9]木拉提·黑尼亚提.文化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04):50-57.

[10]人民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报道[EB/OL].(2022-10-18)[2022-10-18]. http://cpc.people.com.cn/20th/n1/2022/1018/c448334-32546936.

[11]李卉青,何山河,黎岩.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163(01):21-27.

[12]朱新武,谭枫,秦海波.驻村工作队如何嵌入基层治理?——基于“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案例的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20,13(03):84-101+195-196.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