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朝封禅礼的重建与司马相如《封禅文》
2023-02-07王莉
王 莉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司马相如的《封禅文》作为《文选》符命文一类的首篇,极具开创意义。学界关于此文的研究,正是立足于《文选》符命文的类型研究:从文本基础出发的细读,如蒋文燕《关于〈封禅文〉、〈剧秦美新〉和〈典引〉》的一点思考》(《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探讨其体式演进,如丁功谊《论先唐封禅文的体式演进》(《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对其文体归类进行历时性研究,如王楚《〈文选〉“符命”类名诠解》》(《文学遗产》2019 年第6 期);从社会思潮的角度加以研究,如马来西亚郭思韵《谶纬、符应思潮下“封禅”体的因与时变》(《文学遗产》2016 年第2 期)等。这些研究从文体归类、社会思潮方面加以拓展,具有文体和文化价值,开启了“符命文”研究的新局面。但是这些研究尚未能立足武帝朝封禅礼的重建而发论。本文试回归武帝朝封禅礼的重建历程,结合《文选》中司马相如《封禅文》诸家注的梳理,进而对司马相如《封禅文》典范价值获得的原因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一、武帝朝封禅礼重建的过程与《封禅文》的劝导
封禅礼是秦汉时尤为重视的一种礼仪。“封”指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禅”指在梁甫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德。封禅与封峦、封岳不同,不是望祭一般的山川,特指登泰山而祭。《史记·封禅书》对武帝朝所兴祠祭加以概括:“今天子所兴祠,太一、后土,三年亲郊祠。建汉家封禅,五年一修封。薄忌太一及三一、冥羊、马行、赤星,五,宽舒之祠官以岁时致礼。凡六祠,皆太祝领之。至如八神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过则祠,行去则已。……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03页。可见与高祖、文帝、景帝朝对比,武帝时祭祀礼仪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由五帝并尊、混乱无序到以太一为尊,以后土与之并立。将对苍天、大地的祭祀放在首位,体现了儒家大一统的观念。第二,祭祀种类繁多,而祭祀规格最高的是封禅。天地祭、郊祭、封禅、庙祭、汾阴等祭祀礼集中于中央,由像宽舒这样的祠官按岁时行礼致祭。封禅作为规格最高的祭祀礼仪,可在与天神沟通中体现最完美的礼制,凸显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精神。第三,由封泰山到修封的广泛实行。自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元封元年,前110)到司马迁《史记》完成(天汉三年,前98),凡十二年,天子三修封,用事于中岳华山、南岳天柱山、北岳恒山等,所以说是“遍于五岳、四渎”。其中首次恢复封禅礼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自秦始皇上泰山主封禅礼以来,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到武帝朝要加以重建并非易事。从首提封禅礼到形成封禅礼制,大致历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儒生们提出恢复儒家礼制,其中涉及对封禅礼的恢复。如《史记·孝武帝本纪》载,建元元年(前140),“缙绅之属”就期盼天子封禅改正度。汉武帝刘彻崇尚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2页。。汉武帝重视儒术,招揽儒生。赵绾、王臧等是以文学升任为公卿的官员,打算按古制在城南建立明堂,以朝见诸侯;起草了皇帝巡狩、封禅的礼仪制度和改正历法、服色等事项,尚未完成。这些儒术建设方面的探索最终与窦太后的黄老学说相悖,窦太后对他们进行查处,对他们主持兴办的事情加以废止。但此时武帝朝对儒学祭祀礼制,包括封禅礼在内已有了最初构想,这为后来推行封禅、巡狩等礼仪实施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司马相如的遗作《封禅文》为武帝所看重,又一次将封禅礼提上日程。《史记》司马相如本传载,武帝使人前往相如家取书,至其家,相如已死。文君言相如留下遗言,有使者来求书,即奉上《封禅文》。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63页。《汉书》本传奎章阁本吕延济注:“封者,封泰山。禅,禅梁父。皆筑土为坛,因高以事天,告王者之功成,铭于金石,以示后代,知其盛德也。相如尝著此文,将劝武帝封禅。相如死后,武帝方见,帝异之。”③刘跃进:《文选旧注辑存》,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第9752页。吕注解释了司马相如著此文劝以封禅的目的。据李昊《司马相如年谱》,司马相如卒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④李昊:《司马相如年谱》,2006年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第456页。《封禅文》的创作时间,当在元狩五年(前118)之前。至于第一次封禅的时间,是在司马相如死后八年,为元封元年(前110)。《史记》司马相如本传载:“八年而遂先礼中岳,封于太山,至梁父禅肃然。”⑤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72页。司马相如这篇颂汉德言符瑞以封泰山的文章,对武帝重建封禅礼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第三阶段,在第一次封禅礼实施前,儒生们因拘泥经书而互生抵牾。《汉书·郊祀志》记载:“群儒既已不能辩明封禅事,又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上为封祠器视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周霸属图封事,于是上黜偃、霸,而尽罢诸儒弗用。”⑥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24页。儒生们在没有具体礼仪操作参考的情况下,拘泥于古书,未能给出具体的礼仪程序,也不能够对封祠器的使用有恰当的解释。这些探索虽有益处,最终归于失败。第四阶段,兒宽的建议对第一次封禅礼起到规范的作用。在兒宽之前,群儒抱残守缺,不会实际运用,然兒宽则异于众人。《汉书·兒宽传》载有兒宽《议封禅对》。他力主封禅确为盛事,只有天子才能胜任,顺承上天,垂范后世,“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⑦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97页。。兒宽既精通经学,又能服务于现实政治,深得武帝赏识。这篇《议封禅对》得到武帝的肯定。武帝命兒宽自制郊祀仪,既成,拜兒宽为御史大夫,元封元年(前110)东封泰山,禅梁甫山。
自从此次封禅礼重建之后,武帝又分别于元封二年(前109)封泰山、祠明堂,元封五年(前106)封泰山、祠明堂,太初元年(前104)封泰山、禅蒿里山,太初三年(前102)封泰山、禅石闾山,天汉三年(前98)封泰山、祠明堂,太始四年(前93)封泰山、禅石闾山,征和四年(前89)封泰山、禅石闾山。汉武帝前后共八次巡幸、封禅泰山。这些封禅礼的时间不合“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频次更密集,由此反观首次封禅的开启之功不可小觑。而在这一仪制推行之前,司马相如遗作《封禅文》的奏请确有首倡之功。
二、司马相如《封禅文》的逻辑层次及其文体价值
作为封禅文的首倡之作,司马相如《封禅文》的典范价值已得到文论家的充分肯定。如刘勰《文心雕龙·封禅》:“观相如《封禅》,蔚为唱首。尔其表权舆,序皇王,炳玄符,镜鸿业,驱前古于当今之下,腾休明于列圣之上,歌之以祯瑞,赞之以介丘,绝笔兹文,固维新之作也。”①刘勰著,祖保泉解说:《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23页。此外,这篇文章收入《文选》中,列为“符命”文之首,更是明确其典范价值。黄侃《文选平点》卷五:“此文符采复隐,精义坚深,虽子云、孟坚效之不能至也。”②黄侃:《文选平点》卷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7页。结合《文选》诸多版本及注解,可以对司马相如《封禅文》的逻辑层次及其文体价值加以分析。
其一,司马相如由论赞周德到颂扬汉德。在列数君臣关系、追溯前朝德业时,司马相如引用《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并以唐尧、后稷为例,称道“君莫盛于唐尧,臣莫贤于后稷。后稷创业于唐尧,公刘发迹于西戎”。司马相如文中尤为称道的是“文王改制,爰周郅隆,大行越成”。《汉书》颜师古等注:“文王始开王业,改正朔,易服色,太平之道于是成也。”《文选》五臣注:“言文王改制,遂为西伯,于周大盛,大道遂行,仁化愈成其功也。”③下文中司马相如《封禅文》的相关《文选》注,均出自刘跃进《文选旧注辑存》,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第9752—9811页。文王改制的具体内容,有祭祀制度、用牲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等方面。文王曾大量袭用商人的礼仪典章制度,在祭祀制度上祭祀先王先公用殷礼,并祭祀殷先王。④王晖:《周初改制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19页。在祭祀天地山川方面的资料,还有待发掘和研究。至于周德的后世影响,司马相如加以明示:“然无异端,慎所由于前,谨遗教于后耳。故轨迹夷易,易遵也;湛恩厖鸿,易丰也;宪度著明,易则也;垂统理顺,易继也。”《文选》五臣注:“言周所以无恶者,亦更无异端,盖慎守先王之遗教。”《文选》李善注:“言周之轨迹平易,易可遵奉也。”李善注又言:“文王重《易》六爻,穷理尽性,悬于后世,其道和顺,易续而明,孔子得错其象而彖其辞。”《汉书》颜师古注曰:“统业直言所垂之业,其理至顺,故令后嗣易继之耳,非谓演《易》也。”以上注释对周德的垂范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司马相如接着论道:“是以业隆于襁保,而崇冠于二后。揆厥所元,终都攸卒。未有殊尤绝迹可考于今者也。”《史记》三家注谓周公“负成王致太平,功德冠于文武者,道成法易故也”。司马相如文据此认为,这些周德与泰山封禅并行不悖,“然犹蹑梁父,登泰山,建显号,施尊名”。
司马相如文中再论汉德:“大汉之德,逢涌原泉,沕潏曼羡。旁魄四塞,云布雾散。上畅九垓,下泝八埏。怀生之类,沾濡浸润。协气横流,武节猋逝。迩狭游原,遐阔泳末。”通过对《文选》注释的梳理,可知汉德盛若泉源之流:
汉德如烽火之升,泉原之流也。德泽通达于四方,如云雾布散,无所不至。其德上达于九重之天,下流于地之八际也。万物皆霑天子之德泽。和气横被四表,威武如猋之盛。恩德比之于水,近者游其原,远者浮其沫。
司马相如文中对汉德的描述,既有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又写出其所泽盖的范围及气势。文章中沟通周德与汉德,为汉武帝封禅礼仪作铺垫。
其二,相如《封禅文》中由仁惠论及祥瑞。作为一种美好的预兆和象征,祥瑞降临是封禅仪式开展的美好昭示。《封禅文》言天下由于沐仁惠而得光明:“首恶郁没,晻昧昭晰。”《汉书》颜师古注:“始为恶者皆即湮灭,素暗昧者皆得光明也。”《文选》(陈八郎本)五臣注翰曰:“天下沐仁惠之积泽,则大恶之积者皆自流没,暗昧之仁皆变而为明也。”接着是昆虫、兽类、嘉禾、灵龟等祥瑞现象的逐一出现:
昆虫凯泽,延首面内。然后囿驺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兽。导一茎六穗于庖,牺双觡共柢之兽。
获周余珍放龟于岐,招翠黄乘龙于沼。鬼神接灵圉,宾于闲馆。奇物谲诡,俶傥穷变。钦哉,符瑞臻兹,犹以为德薄,不敢道封禅。
天子有德,符瑞毕见,而天子以为德薄,不敢言及封禅。这样的言说方式意在劝说汉武帝,当朝安邦治国的决策、惠泽百姓的厚德得到了上天和神灵的认可,封禅是符合天意的,是上天昭示的。
其三,封禅颂的书写。司马相如于《封禅文》后有一篇《封禅颂》。前人多将这篇颂归入诗类,尤袤本《汉书音义》归纳其题旨:“诗,歌功颂德也,下四章之颂也。”该篇赞颂所颂祥瑞有两类。一是以甘露为主的自然现象,“自我天覆,云之油油。甘露时雨,厥壤可游。”①下文引用司马相如《封禅颂》部分均出自刘跃进《文选旧注辑存》,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第9797—9809页。甘露滂沛,其泽可以游泳。雨露润泽,渗下于土,能够滋养万物的生长。甘露的滋养正是寓指君王的德惠泽润万物。二是驺虞、白麟、黄龙等为代表的瑞兽。瑞兽驺虞身上披着白底黑纹,那明美的仪态犹如君子的形貌,显得雍容平和而又让人心生敬意:“般般之兽,乐我君囿;白质黑章,其仪可嘉;旼旼穆穆,君子之态。盖闻其声,今观其来。厥途靡从,天瑞之征。”至于白麟则活跃于帝王车骑边上:“濯濯之麟,游彼灵畤。孟冬十月,君徂郊祀。驰我君舆,帝以享祉。”元狩元年(前122)十月,汉武帝前往五畤祭祀,有白麟出现在武帝车马的侧面。而黄龙更是直接象征天子的德行:“宛宛黄龙,兴德而升;采色炫耀,焕炳辉煌。正阳显见,觉寤黎蒸。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陈八郎本《文选》五臣注张铣曰:“时有黄龙见也……龙见乃觉悟下人,知天子之德也。又于书传所载:黄龙,土德也;汉本火也,今黄龙见,当改为土,故云受命所乘也。”司马相如以封禅为颂,一方面以颂祥瑞烘托封山之事。祥瑞是君王德治天下的象征,不必再有其他的证明了。在天意、人事相交接的过程中,天的旨意在天子那里会以德行的形式呈现。天子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常常会居安思危、战战兢兢,这样才能使得国家基业稳固。祥瑞也就能够预示国家的太平富强。另一方面以四言为主的形式,用词典雅,气象持重。全颂展示出天下一统、沾润君泽的威严和气势。司马相如《封禅颂》不同于唐代张说《封祀坛颂》、源乾曜《社首坛颂》,他写在想象的封禅活动之后,注重祥瑞之征兆效果;至于张说、源乾曜则写在封禅活动发生之后,注重的是记述封泰山、禅社首、朝觐群臣的容仪之盛。
总之,司马相如《封禅文》相对于秦始皇时《泰山石刻文》而言,其礼仪功用更为完善,文学价值也更为突出。同时它对后世封禅文学的延续又具有启示意义。如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详述东汉光武帝封禅泰山前,他作为先行官的种种准备工作;又如唐代李邕进献封禅辞赋,正是在封禅结束后群臣向唐玄宗表示祝贺的诗赋作品。在封禅文学的创作中,司马相如《封禅文》的开启之功毋庸置疑。
三、司马相如《封禅文》具有典范价值的原因探析
登泰山而封禅,是汉武帝对春秋战国以及秦朝泰山祭祀传统的继承,也是西汉时期国家祀典的新起点。这一祀典活动的现实动因,与神仙思想的流行、政治大一统、宣扬国威等有直接关联。关于司马相如《封禅文》的创作动因及典范价值的获得,除了司马相如本人的经学修养②具体阐述见牟歆《论“相如为之师”——司马相如的经学涵养及对后世蜀学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162页。、赋学成就以及创作观念的投射,还可作进一步探析。
司马相如参与制作《郊祀歌》,与他创作《封禅文》都同属对国家制礼作乐整体建设的推进。据《汉书·礼乐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③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93页。司马相如参与《郊祀歌》十九首的制作正是他在汉代礼乐制度建立中的贡献之一。从《史记》《汉书》等文献的相关记载来看,《郊祀歌》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大致在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到太始三年(前94)之间,而司马相如卒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因而他可能只参与了其中一部分乐歌的制作。
至于这些郊祀歌的风貌特点,据司马迁看,“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77页。。似乎说明《郊祀歌》是典雅庄重的。然而刘勰说:“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②刘勰著,祖保泉解说:《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则说明“以骚体制歌”遭到当时以及后世的一些批评和指责,被认为是“丽而不经”“靡而非典”。其实,《郊祀歌》的歌辞和音乐是否符合正统儒家所谓的典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定郊祀制度和改作郊祀乐歌这项工程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地位。《汉书·礼乐志》云:“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③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889年版,第88页。在汉武帝的时代,汉帝国国势日隆,国威日强,汉武帝为了宣扬自己的功德,当然希望在礼乐制度上能有所“改作”,以此来匹配和巩固他大一统的鸿业。因此司马相如写《封禅文》与其制作《郊祀歌》,都属于为国家祭祀典礼的确立和实施发挥作用。
此外,从班固《白虎通·封禅》也可以觅见相关的有力“理论支撑”。其一是封禅礼举行的时间。《白虎通·封禅》:“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④班固撰,陈立疏证,吴则虞注解:《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78页。这说明郊祀礼实施有两个时间点:一是新朝初建、改弦更张之时,二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之时。因此司马相如选择天下太平时向武帝劝以封禅,是恰逢其时的。其二,天下祥瑞纷至沓来为封禅的必要条件之一。《白虎通·封禅》:“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德至天则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则嘉禾生,蓂荚起,秬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则景星见,五纬顺轨。德至草木,则朱草生,木连理。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德至山陵,则景云出,芝实茂,陵出黑丹,阜出莲莆,山出器车,泽出神鼎;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醴泉涌,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明珠。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钟律调,音度施,四夷化,越裳贡。”⑤班固撰,陈立疏证,吴则虞注解:《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83页。封禅是德至的具体外化。因此司马相如《封禅颂》中对武帝朝祥瑞降临的诸多描绘是妥帖恰当的,符合封禅的要求。虽然封禅礼实施的条件和程序颇为繁难,但司马相如所述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条件,也恰是这些条件在班固这里有着充足的“理论支持”,这也是其文能够具有典范价值的原因之一。
此外司马相如《封禅文》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他迎合汉武帝彰显汉德的需求。汉武帝就是希望通过建立封禅礼来凸显他的受命于天与独一无二,借助宗教神学来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封禅泰山、梁甫山正是看中其作为沟通天人绝佳之地,能够召唤神灵、通晓天意。武帝首启封禅礼,并且在泰山下建有明堂,这恰是司马相如《封禅文》劝导作用的明证,蜀地学者对此更是推崇备至。《三国志·秦宓传》中曾言,司马相如制定了封禅礼仪,在“制礼造乐,移风易俗”方面成就卓然。⑥陈寿:《三国志·蜀书》卷三八,崇文书局2009年版,第438页。在后世文人那里,以《封禅书》为范本加以模拟写作者代不乏人,其中就有扬雄《剧秦美新》、班固《典引》等,而这些制作显然难与《封禅文》相媲美。
武帝朝封禅礼的重建,与司马相如《封禅文》的引导密不可分。通过对萧统《文选》中司马相如《封禅文》诸家注的梳理,可见出此文由周德到汉德,既过渡自然又形成对比,指出大汉恩德和祥兆空前,武帝应该封禅。文章采用颂的形式,赞美功德祥瑞。这篇文章通过直陈其意、假托大司马上书、再作颂词,可谓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反复阐明武帝理应封禅的主旨。这一作品典范价值的获得与司马相如参与礼乐建设,以及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建构儒家礼仪体系等都有着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