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发生逻辑、基本手法及纠治思路

2023-02-07王继承

理论建设 2023年6期
关键词:软性虚无主义话语

王继承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和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政治虚无主义不得不改用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手法苟延残喘;但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依然任重而道远。为切实维护我国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制度安全,本文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行学理探讨,提出对其予以纠治的有效思路。

一、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概念界定及主要特征

政治虚无主义的基本内涵,可分别从狭义与广义两重维度予以划分。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坚决纠正政治虚无主义倾向,旗帜鲜明讲政治。”[2]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反复强调需警惕党内存在的“七个有之”现象,认为“‘七个有之’本质上是政治问题”[3]。这说明,“七个有之”实际上就是部分党员和干部不讲政治、搞政治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据此可见,狭义的政治虚无主义的基本内涵,特指党内政治虚无主义这一全面从严治党需防范化解的重大政治安全风险,其主要表现为“丧失理想信念”“动摇人民立场”“背弃党的领导”[4]。作为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广义的政治虚无主义的内涵不仅包括前者,而且更为广泛。参照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大致可将其内涵界定为:“错误地反对社会革命、反对国家、反对一切政治统治,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淖”[5],从而将“理想信仰、党性和人民性进行虚无的极端错误社会思潮”[6](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下文所指的政治虚无主义都是广义的政治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的作用机理被学界划分为“软性”与“硬性”,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的话语表达委婉含蓄、隐晦难识,而后者的话语表达则明目张胆、显而易见。在新时代日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中,政治虚无主义若继续使用硬性手法,那么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蓄意攻击行为不能被人们接受,也必将受到法律制裁。为了延续存在,政治虚无主义唯有施行以退为进、隐晦难辨的软性手法,从而转型为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基本内涵可大致被界定为:为了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否定人民的主体地位、颠覆社会主义政权,却又妄想不被发现其行为动机的险恶性,因而使用蛊惑人心、隐晦难辨、迭起翻新的柔性话语叙事手法,向大众宣扬错误的政治立场观、政治价值观、政治历史观、政治文化观、政治制度观的社会思潮。尽管软性政治虚无主义使用的是内敛柔性的话语叙事手法,但并不能掩盖其实质是错误社会思潮之政治虚无主义的最新变种。

厘清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具备的以下特性,有助于精准把握其内涵。首先,出场动机的险恶性。相较于传统政治虚无主义,软性政治虚无主义不减反增其出场动机的险恶性,变本加厉地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人民的主体地位、否定法律的至上权威等,对国家政权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制度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其次,使用手法的隐晦性。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手法的基本操作具备隐晦性的特征,主要表征为:虚无政治的话语叙事集中转向内敛柔性的微观叙事、暗示叙事、碎片叙事、感性叙事、虚拟叙事,同时将虚无政治的话语供给主要面向政治色彩较弱的学术话语、生活话语、文学话语、艺术话语等。最后,分布领域的生活性与虚拟性。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转移作用场域,下潜至民众日常生活的多领域,它尤为积极地渗透至各类社会思潮交流交锋的前沿领域——网络虚拟空间。

综上分析,软性政治虚无主义一成不变的是它沿袭了传统政治虚无主义的错误主张,变本加厉的是它作为错误社会思潮持有的险恶用意,变幻难识的是它使用的软性政治虚无手法。

二、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发生逻辑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发生逻辑,都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总是能在对现实的深刻考察中找到它得以发生的缘由,软性政治虚无主义也概莫能外。

(一)压力导向型发生逻辑:党和国家对政治虚无主义加大整治力度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日益走向纵深,党的政治建设被摆在首位,相关配套建设同步跟进,促使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越发严肃规范,更为积极健康,得到极大净化。党内滋生政治虚无主义的土壤在富有成效的全面从严治党的“组合拳”整治下已大为减少,党内恣意搞政治虚无主义者必将受到党纪乃至法律的严厉惩处。新时代党不仅勇于自我革命以破除党内政治虚无主义,而且更为积极地回应社会重大政治关切,主动破除敌对势力设置的政治话语陷阱,对各类政治虚无主义加大批判力度。在一系列重大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的举措中,党成功引导人民淬炼出过硬的政治鉴别力,政治虚无主义的话语已被空前削弱。往昔明目张胆地否定政治、诋毁人民、亵渎法治的政治虚无主义,自党和国家大力整治后大为收敛,为求自保而改行以“隐性化、中性化、感性化”[7]为主要特征的软性虚无手法,从而生成了难以为人民群众精准识别的软性政治虚无主义。

(二)规律支配型发生逻辑:虚无主义“自行消失”的客观规律使然

任何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根本上都要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支配。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心史观,“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8]544。因此,当虚无主义依附的经济基础退出历史舞台后,政治虚无主义同其他样态的虚无主义一样,“似乎只是某种思想的统治这整个假象当然就会自行消失”[8]553。然而,尽管我国的经济基础早已是社会主义性质,但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9]434,因此促成政治虚无主义立刻“自行消失”的条件暂不具备。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也难以避免错误社会思潮的产生,并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即使是部分党员,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同程度受到了“钱途”诱惑的影响。政治虚无主义虽忌惮于具有强大引领力与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由于受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支配,它的“自行消失”不可能在骤然间完成,为避免其自身彻底失去话语权,这促使它保持回旋余地在改头换面后以软性姿态出场。

(三)被迫对接型发生逻辑:企图效仿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行动逻辑

同属于虚无主义谱系,政治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既有着天然的同构性,也使用着相似的表达手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取得重大成就,助力批判危害甚大的历史虚无主义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迫使其使用的硬性手法基本失灵。历史虚无主义为躲避正义力量的公开批判,“近期它以一种更为隐蔽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被称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10],其“软的是形式,硬的是内核;软的是手段,硬的是理念”[11]。可见,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行动逻辑为:错误主张依旧未变、险恶用意尤甚从前、表现手法化显为隐,更容易蒙蔽受众。政治话语的表达逻辑极具识别度,搞露骨的政治虚无主义必然会被党和人民抵制。而面向生活、文化等领域的下沉,采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柔性话语表达手法来搞政治虚无主义,则比较难被识别。总之,政治虚无主义在现实存在感已空前衰微下通过对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行动逻辑,妄图借助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的软性变型范本而延续存在。

(四)虚拟生存型发生逻辑:借助意识形态的感性化生产与传播转向

在网络吸附受众与留存受众的能力远超以往一切媒介的时代,人们普遍偏好内敛柔性、无绪漫谈、话语平权、自由构境的感性意识形态叙事风格,而对连贯化、严谨化、系统化与思辨化的理性意识形态内容不再投入过多兴趣,从而转向消费由感性意识形态生产投递给他们的内容。在自媒体时代,感性意识形态的生产体现了真正的“景观化”“图像化”“符号化”,其传播犹如波斯特所说的“‘毛细血管式’的延伸”,不遗漏对任何“思想市场”的控制企图,契合了大众的碎片化阅读、首因化判断与激情化认同的感性体验需要。“主体方面的、感性活动的彰显,尤其是无处不在的欲望与身体化,使虚无体验更加凸显”[12]。在各方面正义力量联合挞伐下,政治虚无主义不得不躲进网络空间以实现“虚拟生存”,妄图在自媒体的意识形态生产与传播转向中寻求生机,设法将其露骨反动的错误理念融入自媒体的感性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最终借助自媒体这一感性传播平台来隐晦地散播其错误主张,从而完成了政治虚无主义的软性化叙事转向。

(五)外部策动型发生逻辑:敌对势力虚无我国政治的手段迭代更新

西方敌对势力极不情愿“中国之治”不断进入新境界,妄图彻底搞乱中国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同时又深知传统的政治虚无主义手段在瓦解中国的战略目标中已难以发挥其预期作用。由此,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污蔑,必然要想方设法地改变策略。比如,他们利用在华培植的“第五纵队”炮制各类不易为人识别的政治话语陷阱。如前所述,政治虚无主义现实的行动空间已极为狭小,无奈转移阵地至网络空间进行“虚拟生存”。由于互联网的准入门槛较低,加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供给的内容泥沙俱下、网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因而容易被具有一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优势的西方敌对势力所利用。以上种种,客观上助长了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滋生。

三、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基本手法

政治虚无主义不甘心彻底从历史舞台退场,转而运用“适者生存”之法——软性手法,妄图凭此伺机反扑。唯有深度剖析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手法的典型案例、作用机理、利用对象、险恶动机等,方能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纠治做到有的放矢。

(一)以“伪马”解构“真马”

以“伪马”解构“真马”型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手法,即以伪马克思主义来否定作为立党立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13]为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敌对势力不断更新以“伪马”解构“真马”的策略,包括对马克思的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读,制造诸如“马恩对立”等伪命题,鼓噪各种伪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妄图以此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思想基础。

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利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论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政治虚无,起到的功效可能是传统政治虚无主义处心积虑都无法获得的。一些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低级红”观点,“红”在于它们的“原意”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政治上的合理性论证,而“低级”在于它们实际上只帮了理论倒忙,无意中把“红”搞成了“自黑”。譬如,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旗,别有用心地宣扬人类社会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线性”“普遍规律”理论,以此污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早产儿”,或污蔑我们“搞的是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实则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14]。

人类社会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线性”“普遍规律”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依次线性更替地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任何民族与国家都必然要机械地依次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在黑格尔那里,世界的本体是绝对精神,而世界的逻辑运行则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演绎。人类社会五种形态依次机械更替的“线性”“普遍规律”理论,实质上并没有超越黑格尔的认知阶位,它照搬照用了黑格尔以绝对理念演绎世界的阐释框架,只不过用僵死的、脱离人类社会关系的“物质”代替黑格尔那令人捉摸不透的“绝对精神”作为推演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本体[15]。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6]592进行考察所得的结论严谨科学,他使用了“大体说来”一词并将其置于明显位置,是要提醒人们不要把“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16]592,看作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必须经历的绝对普遍的社会发展模式。马克思也坚决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9]466,他说,这种“线性”的“普遍”的社会形态更替理论“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9]466。以上论证都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线性”“普遍规律”理论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地理禀赋的迥异性等因素都被该理论有意忽视了。

人类社会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线性”“普遍规律”理论,它的原意并未回避人类社会终归走向共产主义;然而,按照该理论的错误逻辑推演,将得到以下极其错误的结论: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中国,只有先补足资本主义发展这门课,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因而中国搞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不是在做“无用功”,就是在“开历史规律的倒车”。

可见,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旦为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居心不良地利用,成为它推行以“伪马”解构“真马”型软性虚无策略的工具,就可能暗中诱导部分民众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失去高度的政治自信。

(二)“话语留白”导引错误思考

“话语留白”导引错误思考型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手法,即软性虚无的话语表达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留有充足的“话语留白”。只不过在“话语留白”中,软性政治虚无主义不仅为受众铺垫错误的思考路径,而且为受众意识形态生产的内容界定了边界与性质。由此,只需通过漫不经心式的话语提示稍加引导受众,就可让受众在“话语留白”中“主动”思索到自以为真实无误的所谓“理性政治判断”。

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善用“群情激愤”式的“‘话语留白’导引错误思考”手法。该手法的使用主要有以下特征:其一,主要是面向生活中的民生琐事,使用的时机一般选择在与民生资源分配不公相关的事件发生时,诱导公众在未察觉到议题的实质为虚无政治的前提下而生发政治怨愤。其二,通过制造相关误读攻击党全面集中统一领导的科学性,或“通过人为‘制造反差’的手段来否定中国政治制度”[6],并在无形中勾起并放大民众的不满情绪,妄图否定党领导国家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7]。其三,搬弄社会热点事件,推动事件偏离自身性质及逾越可讨论的边界,有意混淆政治原则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公众错误地以去政治化思维作出价值判断,最终让部分民众对非政治热点问题的思考带上政治性的怨恨情绪。

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还善用“险恶煽情”式的“‘话语留白’导引错误思考”手法。硬性政治虚无主义使用的各种样态的硬性虚无手法,不同程度上让受众对错误思想有了一定的记忆。尽管这种记忆是隐存的、碎片化的、危害有限的,但它毕竟程度不等地留存于受众的脑海里,一旦被不怀好意地激活就易唤醒受众错误的“刻板印象”,从而规制受众的思维走向。诚如马克思指出:“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16]471譬如,基于“救救你的孩子”一语能对受众起到情绪性暗示作用,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者毫无底线地污蔑刘胡兰,险恶地煽情道:“‘救救你的孩子!’刘胡兰,请远离课堂!”引导受众对政治榜样失去尊崇之情。

(三)利用网络控制主体的心理

利用网络控制主体的心理,也是一种典型的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手法。其基本的操作步骤为,利用网络的话语平权叙事逻辑令网络受众的心理在浑然不觉中被规训成它所想要的异化状态,网络受众主体所具备的求真求美求善心理,最终被替换为网络资本逻辑所绑缚的猎奇搜艳心理与价值逆反心理。在德勒兹看来,之前的社会为福柯所说的“惩戒社会”,现在“我们正在进入控制社会,这样的社会已不再通过禁锢运作,而是通过持续的控制和即时的信息传播来运作”[18]。利用网络控制受众主体的心理,既适应了规训话语生产的载体已从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转向互联网的现实,也耦合了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手法的行动逻辑,即在隐蔽性中戏谑政治领袖、亵渎政治权威、割裂完整的政治发展史、抽空崇高的政治价值。

网络的低准入门槛、低犯罪成本这两大特性,正好满足了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利用网络规训并控制主体的猎奇搜艳心理的需要。同资本逻辑无缝合谋的“网络泛娱乐化书写”的行动逻辑,为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所谙熟并为其主动对接,从而阻碍部分网民的政治理性成长,乃至诱导部分网民的感性政治错觉。而悖逆政治话语叙事,秉持表面严谨庄重的语义学规则,使用降低受众政治鉴别力的碎片化网络流行语,以及肢解权威政治以重新组合在讲政治上态度暧昧的网络小视频,它们以无孔不入的态势规训出部分网民对政治野史的病态猎奇搜艳心理,从而暗中促使受众简单地满足于低阶位的感性政治狂欢需要。把非主流政治文化中的病态内容植于网络,长期以病态的方式“质询主体”“规训主体”“同化主体”。即使受众主体有过硬的政治定力、理性政治批判力与严密的政治思维,但长期经此作用,也难保在不知不觉间被不同程度地消解。这正充分说明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擅用规训行动逻辑,而具有隐匿性地亵渎政治和搞乱人心的巨大破坏力。

网络的去中心化逻辑,正好满足了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利用网络规训并控制主体产生价值逆反心理的需要。在网络中蔓延的价值逆反心理,究其实质是价值虚无主义的具象体现。作为价值虚无主义的衍生形态,政治价值虚无主义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反传统政治美德、反政治领袖权威、反主流政治文化,而其危害则体现为消解受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软性政治虚无主义青睐以“面相”“红”等手法而企图避开媒体对“低级红”话语的审查。例如,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散播“党性与人民性对立论”,并没有直接宣扬这种错误论调,而是以“新婚之夜手抄党章”这类违背常理的“低级红”来助推舆情发酵,恶意激化网民的价值逆反心理,抹黑党的政治形象。

(四)打着“价值无涉”的科学旗号

打着“价值无涉”的科学旗号型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手法,即以所谓“重新评价”的新型政治史考证、“科学至上”的绝对真理等貌似“价值无涉”的旗号,便利于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躲避批判而隐晦地表达其虚无政治的主张。

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擅长打着“重新评价”的新型政治史考证这一貌似“价值无涉”的科学旗号,借助所谓“重大最新政治史料”以“重新评价政治史”,妄图以此颠覆事实并解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历史逻辑。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发掘的所谓“重大最新政治史料”,大多是在“故纸堆”中捡拾的经不起推敲的无稽政治史料。纵使某些史料存在一定的真实性,也根本不足以支撑其用片段的与“支流”的这些史料来否定政治发展史的内在规律与整体脉络的图谋。譬如,软性政治虚无主义为达到在政治上丑化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目的,打着貌似“价值无涉”的科学研究旗号,无限放大所谓作为“重大最新史料”的《蒋介石日记》的史学价值。简单地依据日记具有隐私性这个一般性特征,就妄断《蒋介石日记》绝对信得过,更是仅凭前者记载的只言片语,“美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企图在政治上替早已为历史盖棺论定的蒋介石翻案,妄图暗中贬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取得的彪炳史册的功绩。

话语独白未必关涉政治立场,“而抹黑则主要是依据个人的政治价值判断”[19]。在所谓“价值无涉”的“重新评价”的背后,早已有个人的顽固的错误政治价值判断作为支撑,所谓“科学”的“重评结果”都是事先已编排好的用于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错误主张。譬如,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运用所谓“价值无涉”的“辩证区分”方法(其实质是动机险恶的肤浅的“伪辩证法”),有意混淆“文化大革命”同“文化大革命时期”两个不同的概念,为政治的软性虚无手法披上貌似“价值无涉”的“科学”外衣,妄图暗中虚无化“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的科学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20]112事实上,新中国的历史是完整性、辉煌性、奋进性、探索性与连贯性的辩证统一。因此,绝不允许任何样态的政治虚无主义以任何借口、任何手法,对新中国历史进行割裂式解读。

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还擅长打着貌似“价值无涉”的“科学至上”旗号,意在遮掩其虚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真实指向。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打着“一切要相信科学”或“奇迹无条件让位于科学”等貌似“价值无涉”的旗号,妄图依据所谓“科学”原理来否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譬如,心怀崇高政治信仰的邱少云烈士于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真人真事,在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者那里则为经不起“科学”检验的“胡编乱造”。殊不知,将人只理解为肉体存在的所谓“科学至上”并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人的社会性存在,更无法解释革命英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所创造的英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1]由革命英雄所开创的革命政治文化,是涵养中华民族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源头之一。

(五)曲线迂回攻击“硬核”

曲线迂回攻击“硬核”型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手法的意思是: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将矛头对准所要虚无的对象的“保护带”而非其“硬核”,即“全力攻击‘保护带’,迂回虚无‘硬核’”。按照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硬核”和“保护带”的区分,其要义在于前者绝对不容被否定,后者被准许通过调适而实现与时俱进,旨在促成“硬核”绝对不受冲击与“保护带”相对弹性的辩证统一。为收获“釜底抽薪”式的政治虚无成效,软性政治虚无主义企图重点围攻所要虚无的对象“硬核”,恰恰是被党和国家严密防护、人民同心拱卫的对象,因而若是直接对其予以否定,必然容易遭到法律制裁。通过使用曲线迂回攻击“硬核”型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手法,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妄图在遮掩其险恶动机中以最小的成本而获致最大的政治虚无成效。

譬如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者避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中国之制”)的“硬核”,即“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所具备的无比优越性,而是想方设法地在网络空间散播政治谣言、挑唆民众对立、煽动社会分裂,无限放大“中国之制”的“保护带”即某些具体机制、办法在疫情中暴露出的不完善之处,妄图以此颠覆“中国之制”。例如,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社会捐赠信息公开制度、行政应急征用制度、地方政府应急预算资金监督制度等因与社会民生与公共利益息息相关,它们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不完善在遭受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者刻意攻击后,比较容易使少数民众产生对相关具体措施的不满心理,进而“由此及彼、以小见大,引申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质疑”[22]。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还以西方某些国家在疫情防控初期不限制自由来鼓吹西方制度的优越性,借此贬低“中国之制”赖以建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根基,妄图在对“中国之制”内蕴的价值“保护带”实施否定后,最终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及其内蕴的人民性、权威性和科学性。

“中国之制”的“硬核”无比优越,而“中国之制”的“保护带”虽在整体设计上追求完备科学,但还有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完善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20]75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若直接攻击“中国之制”的“硬核”,必然容易被各方面正义力量发现而遭受批判,因而转向拿“中国之制”的“保护带”在重大斗争中显露出的、可通过改革予以补齐的“短板”大做文章,图谋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一旦“中国之制”的“保护带”在被虚无化攻击后失去解释力,那么最终或许会导致“中国之制”的“硬核”无法招架各种敌对思潮的直接攻讦,从而可能发生危及国家制度安全的重大政治安全风险。

四、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纠治思路

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危害性、蛊惑性与难治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传统政治虚无主义。因此,极有必要在党的领导下创新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纠治思路,切实维护好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与制度安全。

(一)精准识别:促使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纠治契合建设性与批判性

找准“低级红”与“高级黑”的实质区别,是促使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纠治契合建设性与批判性的关键。党中央强调,“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23]。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基本手法有两个:利用“低级红”与操纵“高级黑”。“低级红”一般在主观上未必有政治恶意,其产生主要是由于空泛化、标签化、教条化等在无意中帮倒忙,或是由于一些党政宣传部门不仅在话语供给上“新的语言并不很多”[24],而且在话语表达上尚存诸如不够平易近人、不能及时跟上受众习惯的改变等问题,从而招致科学的理论话语不仅说了没人听,甚至说了让人产生心理逆反。软性政治虚无主义不仅会利用未必有政治恶意的“低级红”,而且擅长操纵必定存在政治恶意的“高级黑”手段,比如“在语言上可能更讲究技巧、更华丽幽默,甚至有时披着学术的外衣,伪装性更强;再就是极端化地解读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方针政策等,达到‘黑’的目的”[25]。

运用毛泽东同志的“两类矛盾”学说科学分析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惯用的两种手法——利用“低级红”与操纵“高级黑”,可知两者的实质区别为:“低级红”因一般未必有政治恶意,从而体现的多是“人民内部矛盾”;“高级黑”因必然持有政治恶意,从而一般体现为“敌我矛盾”。纠治“低级红”要契合建设性,需做到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积极运用诸如政治上团结教育、理论上加强学习引导等柔性手段,主要抓好“低级红”较为多发的两个领域——理论研究领域及舆论宣传领域。理论研究要实现加强问题导向与扎实文本研读的辩证统一,避免出现空泛化、标签化、教条化的“低级红”理论现象。舆论宣传则要实现言简意赅、真切爱民、平易近人、导向正确等的辩证统一,避免出现妄自尊大、割裂党性与人民性等“低级红”话语表达。剪除“高级黑”要契合批判性,既要理直气壮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完善国家相关法律,依法加强对社会上存在的诋毁人民英雄、污蔑革命领袖、否定党的领导等各类“高级黑”现象的批判与治理,也要在党纪与国法的衔接中,加大对党内妄图搞“高级黑”的不讲政治者的惩处力度。

(二)把准规律:最大限度实现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早识别与早纠治

争取早识别与早纠治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有赖于把准其泛滥高峰出现的规律。其一,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泛滥高峰,一般出现在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事件纪念日、杰出政治人物的诞辰或逝世纪念日等重大时间节点来临之际。借此时机,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必会设置于其有利的议题,诱导受众在参与讨论中质疑科学的政治定论、贬低杰出政治人物的功绩。因此,在重大节点来临前夕,极有必要加强舆情引导,及时匡正错误论调,进行各类荣誉勋章颁发授予活动,不断创新对革命领袖与革命英雄的纪念方式,增强民众对革命政治文化的集体认同感,促使人民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增强对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珍惜感。其二,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泛滥高峰的出现,一般还与错误社会思潮的泛化保持同步。为了打击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勾连错误社会思潮兴妖作怪,必须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守正创新,创新意识形态治理方式,建设意识形态预警平台,有力回击各种错误社会思潮。

争取早识别与早纠治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还有赖于把准其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呈现的若干规律。其一,把准其在长期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规律。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作用机制有其基本规律,那就是从思想文化领域切入,特别是从非主流思想文化领域切入,实施软性的政治虚无,这样比较容易遮掩其险恶用意。因此,软性政治虚无主义通过动摇人们理想信念,妄图最终攻破思想防线而促使其他防线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崩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26]因此,要依法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加强源头治理与综合治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补足人民理想信念之“钙”,主动防范化解国家政治安全风险,筑牢防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钢铁长城。其二,把准其在长期演变过程中的激化规律。早纠治软性政治虚无主义,需识别它偶尔激化的成因。作为错误社会思潮之一,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利益矛盾激化的产物。因此,要积极地满足人民的合理利益诉求,及时纾解社会利益矛盾,扩大社会共同利益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其三,把准其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易被早纠治环节出现的规律。软性政治虚无主义长期演变的四个阶段,分别是隐匿性阶段—苗头性阶段—成形性阶段—规模性阶段。早纠治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要对其隐匿性与苗头性两个生发环节加强早识别的力度,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各类错误社会思潮的监管,及时防范隐匿性、苗头性的软性政治虚无主义,避免它们转化为全局性、重大性的政治安全风险。

(三)校准领域:避免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纠治的泛政治化与去政治化

纠治软性政治虚无主义,需警惕泛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的错误倾向。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是有着意识形态主张的错误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群体或阶级通过完备的理论表达,“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8]552。意识形态的各种理论表达汇聚而成的逻辑体系呈现,是对群体或阶级所主张的特殊利益诉求在实然层面的必要性、本然层面的合理性、确然层面的优越性、应然层面的可能性做的理论论证,最终把这种特殊利益诉求说成是代表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可以根据意识形态所反映的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矛盾和冲突关系的密切程度,区分不同的领域:政治生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日常生活领域以及国际交往领域。”[27]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不同,由此呈现的具体矛盾所反映的利益冲突及其性质也就不同,绝不能在所有意识形态领域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纠治搞“一刀切”。

在政治生活领域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进行纠治,必须着重警惕去政治化的错误倾向。人们的利益诉求汇聚于政治生活领域必然会因倾向不同而产生冲突,凡是将特殊利益表达为普遍利益之诉求的理论,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在政治生活领域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进行纠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着重警惕去政治化的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腐败问题对党的执政基础破坏力最大、杀伤力也最大,是最容易颠覆政权的问题,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其中“政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2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29]为此,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铲除党内的政治虚无主义,坚决消除党内政治隐患,将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在思想文化领域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进行纠治,需避免泛政治化与去政治化两种错误倾向。在思想文化领域,凡是反映群体间或阶级间利益矛盾的思想文化观点,不仅必然牵涉意识形态,而且随着反映群体间或阶级间利益冲突的加剧,意识形态的牵涉程度及内在紧张随之加剧。由于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价值主张是完全错误的,它极具狭隘性的特殊利益诉求在本质上是反人民性的,因而它不具有代表全社会普遍利益诉求的资格。由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进行纠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主导地位,不断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避免意识形态建设出现去政治化的倾向。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利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社会利益分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激化。由此,必须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30],坚持包容性的意识形态建设思路,允许积极健康的多元文化的存在,推动统一战线理念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融会贯通,依靠人民不断壮大意识形态红色地带,避免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纠治出现泛政治化的倾向。

在日常生活领域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进行纠治,原则上不应将人民群众的一般情绪表达打上政治或意识形态的烙印,避免出现泛政治化的倾向。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主要是为个体提供情绪释放、纾解劳烦、沉思畅想的场所。一般而言,不能随意将个体的上述活动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但是,个体若将自身的日常生活情绪表达卷入群体利益冲突中,并选择利益派别且为之进行思想论证,那么也就难免会牵涉到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在日常生活领域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进行纠治,也绝不能去政治化。但需谨慎识别,不能将“低级红”与“高级黑”混为一谈,笼统应对,也不能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领域存在的一般情绪表达随意定性为不讲政治。

在国际交往领域,要审慎区分原则上哪些需视为或不应被视为引致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外部风险源与风险点,从而在维护好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高水准地扩大对外开放。目前全球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因对抗性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而在全世界不断追逐利益最大化,已经并仍将给世界制造诸多危机,它们都是造成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外部风险源与风险点。在国际交往领域,不同民族的习俗、生活习惯等不同,它们多是该民族受地理条件、气候水文、历史文化等影响而形成的无涉群体利益冲突的一般文化观念,原则上不应将它们视为意识形态,因而一般也不应将它们视为造成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外部风险源与风险点。尽管中国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作为选择国际交往对象的根据,也不会因为存在外部风险源与风险点就放弃吸收世界文明精华,但中国始终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需有防范化解外部风险源与风险点的“先手”与“高招”,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决捍卫国家政权安全。

(四)用准机制:驱动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纠治做到突重点与长效化

由于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转向“虚拟生存”,故需将网络空间作为纠治它的重点场域。又因为软性政治虚无主义不仅不会即刻“自行消失”,而且仍将频现变种,花样翻新,故需将强化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作为纠治它的重点任务。纠治软性政治虚无主义不仅要明确重点场域和重点任务,更要用准科学机制以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和赓续新时代斗争精神,推动对它的纠治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实现长效化。

一方面,必须用准新时代网络强国的科学推进机制,以此阻断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抢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渠道。首先,构筑党员干部常态化学习用网本领的科学机制。新时代须推动网络强国与学习强国的常态共建机制,助力党员、干部学习与掌握媒体融合技术,最大限度地压缩软性政治虚无主义“虚拟生存”的空间。同时,运用制度的长效保障功能,服务于党员、干部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在制度激励中确保党员、干部虚心向网民学习,促使其在熟稔网络流行语的基础上精准识别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网络话语样态。其次,构筑增强网络核心技术研发力度的科学机制。纠治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必须有强大的网络技术话语权作为支撑,统筹构筑研发网络引领性技术的前沿预测机制与动力激发机制,确保中国的网络防火墙安全。最后,构筑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的科学机制。新时代要着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的学理论证,运用制度思维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社会思潮,通过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来遏制软性政治虚无主义在网络世界兴风作浪。

另一方面,必须赓续新时代斗争精神,以此确保党员、干部拥有顽强的斗争精神与高超的斗争本领。因此,必须把坚持思想淬炼、政治建设和问题导向作为赓续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科学机制。首先,坚持思想淬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史,就是一部不断淬炼先进思想的光辉史。淬炼出先进思想,是为了确保同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斗争时有先进的思想武器可用。同时,要使党员、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党员、干部,提高党员、干部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努力促使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各种隐晦手法在党员、干部的抵制下失去作用。其次,坚持政治建设。党员、干部必须对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作用机理做到精准识别,努力赓续斗争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理论批判,而这又必须加强政治建设才能实现。唯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积极破除党内政治虚无主义,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才能既为党员、干部进行政治历练提供良好的环境,又为防范化解各类政治虚无主义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党员、干部唯有通过加强政治历练,才能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将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升到较高水平,确保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无法损害党的健康肌体。最后,坚持问题导向。党员干部唯有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方能精准研判软性政治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存在领域、惯用手法等。然而,如果只是有问题导向意识而不付诸实施,并不能纠治软性政治虚无主义。有鉴于此,党员干部还需加强实践锻炼以提升同软性政治虚无主义作斗争的本领,既要防范化解短板性政治安全风险,更要防范化解底板性政治安全风险。

猜你喜欢

软性虚无主义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一种软性薄膜压力传感器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