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六个必须坚持”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三重逻辑

2023-02-07段秀芳

岭南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哲学

段秀芳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 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70)

党的二十大从最深层次、最高抽象的哲学角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最新理论旨归建立起了本质关联,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4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根据就在于其提供了揭示真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其内在根据就在于其实现了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并从方法论到认识论,再到哲学范式普遍性意义的理论升华路径,精辟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次呈现为“六个必须坚持”这一最新哲学语义体系。“六个必须坚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为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时代问题作为时代要求,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基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学哲学用哲学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所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只有深刻认识这一新境界开辟的三重逻辑:即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才能科学掌握“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2]。

一、理论逻辑

“六个必须坚持”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根本问题上进行的新探索,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发端于19世纪而影响至今的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和“无用”呢?这一认识论问题直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追问和时代开放性拷问。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新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为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参天大树之根本”[3]66和“万里长河之泉源”[3]66,并阐明“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4]75那么,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到底为何仍然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作出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5]307-308,“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5]30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揭示了两层涵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真理的科学理论,能否穿越时代的不同阶段和历史条件不断实现发展,其本质要求就在于能否“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75;能否把握好这一本质要求,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人民实践性和开放时代性的本质属性。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依然规定着时代的“基本性质”,统摄着根本的“意义领域”。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实践任务,就是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4]76提供“强大思想武器”[5]307-308和“正确前进方向”[5]308。“六个必须坚持”,正是在人类思想发展史这一理论演化维度和世界社会主义史这一历史实践维度上,“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4]75,深刻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的逻辑必然性;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在精准把握唯物史观、筑牢党的哲学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

首先,从人类思想史的理论演化的维度看,“六个必须坚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75的坚持运用、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唯心主义用神、人性、观念等来解释一切的世界观,曾经长期统治着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5]306辩证唯物主义第一次真正地战胜了唯心主义,实现了人对神的超越;“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未来社会的图景进行了勾画,但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5]306只有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马克思恩格斯以超越传统哲学的局限性为初衷,在对整个西方传统哲学进行革命性变革之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一,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进行的“革命”就是把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哲学之中,创造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彻底地克服了过去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始终相分离的矛盾,创造性地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彻底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把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作为主题和使命,创立了唯物史观这一“历史的唯物主义”。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6]68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十年中不断强调要把“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75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5]220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六个必须坚持”正是运用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5]220所形成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理论层面,“六个必须坚持”牢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75这一基本原理;在实践层面,“六个必须坚持”始终立足于“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5]126的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场。从这一基本立足点和基本立场出发,“六个必须坚持”展开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性运用以及时代性发展,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必须坚持人民至上”[1]16坚持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基本原理,“必须坚持自信自立”[1]16运用了内因决定论和历史主动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1]16坚持和发展了辩证统一的真理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1]17坚持和运用了矛盾运动规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1]17坚持和发展了普遍联系规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1]18坚持和发展了人类解放理论。一言以蔽之,“六个必须坚持”坚持了对历史观、主体观、真理观、矛盾观、全局观、文明观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其次,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六个必须坚持”为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百多年的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历程,那么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呢?很值得深入研究。”[7]这一过程在跌宕起伏之中,既经历了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繁花似锦”阶段,也跌入过“万花纷谢一时稀”的低谷时期。这一过程中最大的教训,就是苏东剧变。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原因来看,就在于最终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最后直至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背道而驰。苏东剧变之后,西方世界充斥着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各种错误认知。西方社会出现过三大预言:第一种断言以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为代表,认为共产主义将最终消亡。布热津斯基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是“共产主义失败”,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在哲学思想方面,源于对历史的根本错误的判断和对人性的严重误解。第二种断言以美国的学者福山为代表,认为以理性主义(源于科学)和普世主义(源于圣经信仰)作为基本点的西式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只要把具体的个体的人变成绝对化的价值追求,就能建立一种“理想社会”,这种理想社会的基本形态就是:自由民主政治+自由市场经济,这就是历史的尽头,由此得出“历史终结论”。第三种断言认为新自由主义模式将成为全球普遍模式,并形成了1989年在华盛顿达成的所谓“拯救拉美危机”的“华盛顿共识。”究其根本,这三种预言存在着两种错误认知:一是将“共产主义教条式乌托邦”。把马克思主义错误地理解为是一种“阶段论”的线性历史观,对社会历史运动进行了绝对化的理解。二是否认共产主义的“自由主义教条式乌托邦”。这种错误就在于把普遍联系的社会,隔离割裂成了“原子式的”社会形成观。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运动中,对前述的错误认知最有力的反击,就是中国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充分确证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的科学真理性,从而对21世纪的世界发展、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影响力,使得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正在出现新的发展壮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社会历史运动的发展现状,都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融合统一并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也毫无疑问地澄明了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要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道路指明正确前进方向的理论必然性,为希望独立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从深和准的角度“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4]70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掌握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7]:一方面“六个必须坚持”必然要为世界社会主义的运动发展提供全新的理论视野,比如,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问题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洋教条是肯定不管用的,“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8]2等等;另一方面,“六个必须坚持”也必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成功进行总结和提炼,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展提供更具现实理论指导性的科学方法论。

二、现实逻辑

“六个必须坚持”是对新时代“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9]414的回应和凝练,是在解决重大时代问题中作出的时代课题新回答。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9]413,“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9]414。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中何以发展的科学根据,它不是从道德原则、宗教神学、英雄史观或者主观意志出发,而是基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客观的历史运动,基于历史发展规律做出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构想。伴随时代的持续变化和社会的更替发展,即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客观的历史运动不断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时代性发展。这一论述包涵了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模型,或者说基本框架。这个模型和框架中有三个要素:一是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是不会变的,是理论的“根”。二是现存的历史条件,即时空条件总是发生变化;三是正确采取行动。也就是说,时空条件一旦变化,运用基本原理,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正确行动,来进行理论创新,既而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创新。这里,变就是不变,变才是坚持,因为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而不变就是变,不变才是背离,因为理论认识已经脱离了已经变化了的历史条件。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从来都不是亘古不变的教义、教条,而是方法。它必然伴随社会历史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形成理论的创新,以成为指导新实践的行动指南。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理论归旨和实践意涵所在。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对工人的剥削加深,社会固有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逐步发展成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历史的舞台,由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比如著名的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1,1834)、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面对这种社会现实,1847年,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代表大会,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并在纲领的指导下开始社会革命和实践活动。1864年,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组织成立,1871年,历史上首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建立。在第二国际到第三国际指导各国共产党的发展活动的阶段,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列宁准确把握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条件变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在资本主义体系薄弱环节上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科学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变成现实。正是伴随这些社会历史条件的时代变化,我们看到,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典作家们提出了超越资本占有劳动理论逻辑;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毛泽东为解决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中国实践探索;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回答了落后国家赶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问;今天,中国进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4]8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时期,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其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解决西方现代性这一“资本逻辑”,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六个必须坚持”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创新的“根”,以时空条件的变化为理论创新的“点”,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哲学对时代的社会革命功能。这一社会革命功能就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5分析现实的社会存在状况,运用矛盾分析法提出、分析并解决重大时代问题,实现对现实社会和历史规律的时代化反映。“六个必须坚持”,应时代课题而产生,在“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4]76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理论新形态。

观察时代。对“历史条件”进行把脉,客观反映时代的现状和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全局的角度观察时代,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1]119的“两个大局”。“百年变局”和“战略全局”相互激荡、交织互动,必然构成了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变革”与“重构”。“两个大局”必将带来世界“变革”,世界变革又必然带来世界权力、力量和格局的“重构”。变革和重构成为了时代主旋律,这就必然要求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主动“识变”、主动“求变”。

解读时代。把握现存状况的基础上,从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出发,发现问题并提出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引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分析时代,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289-290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11]30“六个必须坚持”以如何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为理论导向,“顺势”而为,聚焦“四个之问”的现存状况,把握中国与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普遍联系发展规律,把握时代发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4]8的历史坐标、坚持以人民至上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聚焦在社会主义发展、现代化强国建设、政党长期执政这三个核心问题上,提出三大时代课题,由此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构建科学方法论体系。

引领时代。坚持世界眼光,坚持胸怀天下,深化对规律的认识,为今天巨大不确定性的时代,建立一个最具确定性的理论战略。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独立自主地形成了基于革命经验的理论创造,比如《论持久战》为革命斗争提供了思想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正确处理“十大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探索正确道路上作出了全面部署,比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三步走”发展战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等,为中国走上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和大踏步地赶上时代作出了正确指引;在新时代新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更为积极地“应势”而为,提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1]14,为提出和回答三大时代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思路和方法视野。

三、历史逻辑

“六个必须坚持”是在“两个结合”路径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新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概念中,“中国化”是空间概念,“时代化”是时间范畴,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的根本路径就是坚持“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探索,还是认识世界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老祖宗不能丢”[8]369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第一,“老祖宗不能丢”[8]369。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坚持继承并发展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来推进“改变中国历史进程”,从而实现党百余年来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第二,“与时俱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4,在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相应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创造。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唯物史观这四大基本原理,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次中国化创造,构建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转换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出发,提出只有以解放思想为前提条件,进行新旧观念的转换,才能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并运用到解决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认知问题上,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上打破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陈旧认知,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成为当时判断是非得失的、解放思想的根本原则和实践遵循。

“六个必须坚持”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发扬哲学革命的方法论传统,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根本问题上作出的哲学反思和理性思辨。

首先,在“第一个结合”中,“六个必须坚持”实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揭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15-16,“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14。因此,揭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是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为每一个阶段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供正确的认识论、方法论以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作为根本意义贯穿于党的各阶段时期的思想理论成果之中,尤其集中体现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不断发展。“六个必须坚持”既蕴含了作为我们党“活的灵魂”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方面,比如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的精神特质,同时又延伸、扩充、发展新内容,比如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提出自信自立和守正创新的认识规律,规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创新的精神特质、科学态度的根本所在,从而水到渠成地构建起整体化体系化的“六个必须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方法。

其次,在“第二个结合”中,“六个必须坚持”实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新发展。路径本身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认识。从“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历史把握和文化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更深的历史视角扩展了我们对“中国具体实际”的时代把握,是对新时代的使命任务的提炼。“第一个结合”突出体现了在中国化真理探索中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通过第一次结合,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实践和理论认知中摆脱了盲从的“教条主义”,也摆脱了“轻视马列”的经验主义,独立自主地走上自己的路;“第二个结合”则突出体现了在中国化时代化探索中需要解决“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急迫性,尤其是用来解决当今突出的古与今、中与西的先进思想理论、文化价值观念融合问题,更好地建构中国自主理论,解决好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六个必须坚持”不仅包涵中国具体实际,还更加突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11]315这一中国特色,为科学理论赋予了更多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朱熹园时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1]315。“六个必须坚持”,正是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最新创造成果。在“六个必须坚持”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这种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在2023年的文化传承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对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的把握。指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彼此契合的,是相互成就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与“六个必须坚持”的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胸怀天下是彼此契合、相互贯通的。二者的结合,共同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和我们党的历史自觉性和文化主体性。

最后,“六个必须坚持”必然蕴含两个结合的哲学范畴的本质规定,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原则。“两个结合”,归根到底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的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三个属性:第一,具有立足各个国家的“普遍性”属性;第二,致力于实现整个人类解放的“世界性”属性;第三,主要彰显思想理论的“抽象性”属性。“中国国情”即包涵的“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三个属性:第一,凸显的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特殊性”属性;第二,聚焦在中华民族解放的“民族性”即“中国化”属性;第三,主要彰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即“时代化”的属性。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始终围绕着不断探索解决“普遍性”和“特殊性”、“世界性”和“民族性”、“抽象性”和“实践性”这三对属性有机结合的问题,从而水到渠成形成了“六个必须坚持”这一探索的理论新结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形成了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这就要求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世界属性”和“民族属性”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揭示了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逻辑起点和道路归宿,起点是民族的复兴,归宿是天下大同,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抽象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必然需要立足时代构建回答时代问题的科学方法论,这就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系统观念。

“六个必须坚持”以全新的视野,从理论的深度上、历史的厚度上、视野的广度上,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从“问题导向”出发,围绕“四之问”的时代要求提出三大时代课题;以“人民至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初心使命;以“自信自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则,以“系统观念”谋划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守正创新”构建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以“胸怀天下”构建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国方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中国式全球化理论,从而为谱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