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体育领域自我效能感研究进展与热点嬗变
2023-02-07梁思宇徐涛
梁思宇 徐涛
(渤海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根据我国卫生部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达1600多万,在社会各种就业压力、环境变化、家庭因素、人际交往障碍等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疾病成为当今个体身心健康的不稳定因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如何有效干预应对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是当下心理健康问题治理的焦点。《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强调运动对于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倡导人们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培养科学的锻炼习惯,积极发挥运动锻炼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运动锻炼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效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其干预效果的有效发挥,往往需要某些变量作为“介质”产生作用,“自我效能感”便是其中之一。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由心理学家Bandura在1977年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自我把握的程度。早期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心理学、社会学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视角和范畴也愈发多元化、跨学科化,逐渐在体育领域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当个体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倦怠等消极状态。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升还可以提高运动表现、强化个体的锻炼意愿、促进运动参与,运动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交互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人们的情绪调节和身心健康发展具有良好效果。
目前国内现有的大量研究成果已经从多方面证实了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但尚未有文章对国内体育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整体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在科学知识生产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的今天,重视和依靠以往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科研成果,从中抓住研究热点、发现短板、把握研究趋势,对于促进和加强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为了解自我效能感在国内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本文使用文献计量法,借助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国内体育领域自我效能感研究热点,了解其前沿主题,梳理国内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应用方向,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CiteSpace 6.1.R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将整理备份的511篇国内核心期刊中体育领域自我效能感文献的题录数据导入至CiteSpace中绘制相关图谱。通过作者、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等相关数据信息,分析国内体育研究领域内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热点前沿及演进趋势。
1.2、数据来源
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科或领域科研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本文中创新性的将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三大国内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文献同时纳入检索范围,以保证文献资料的全面性和内容的权威性。数据处理:
(1)以““自我效能”and“体育”为主题词 / 篇关摘,以学术期刊为检索范围,以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进行检索,共得到692篇文献(文献时间截至2022年10月25日);
(2)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了低相关性文献,分别导出题录文件(Refworks 格式);
(3)利用文献工具NoteExpress进行去重处理;
(4)由于三个数据库文献题录导出格式存在部分差异,通过NoteExpress软件去重导出后再利用Notepad++编辑软件和人工修改的方式统一对数据的格式进行标准化处理,以适配CiteSpace软件的运算分析,最终得到511篇体育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发文量年度分布及趋势
对研究领域内的文献资料进行历时性分析,对于评价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进程,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在1977年,早期我国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开展可以追溯到1987年,蒋晓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阐述总结了自我效能在社会学习过程以及教学中的作用。而从图1中可知,在国内体育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始于1994年,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研究初期,在1994-2004年之间,核心期刊文献年发文量均未超10篇,甚至在1996和1998年出现了空白期。自2004年之后,核心期刊文献数量开始出现了大幅增长,并在2006年起趋于稳定,发文量长期维持在年均20篇以上,并于2016年达到峰值;2019年12月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于后续研究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虽然年发文量维持在20篇以上,但是目前呈现出逐年小幅下降的趋势。
图1 国内体育领域自我效能感研究核心期刊刊载数量年度趋势图
通过早期核心期刊文献内容可以发现其中定性研究的数量要高于定量研究,大多数研究成果都聚焦于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如动机、自尊、自信、锻炼态度等)以及对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随着人们对自我效能感在预测和改善人类行为方面的认识不断加深,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领域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其作为一项影响个体运动技术的重要指标,逐渐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研究人员们也开始重点关注培养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方法。除此之外,许多学者基于提高研究数据的有效性的目的,结合我国人口群体特点,对于自我效能相关量表进行本土化完善和修订。例如,孙庆斌等编制了《高中学生运动自我效能感量表》、孙拥军等修订了大学生 《身体自我效能量表》,魏萍等初步编制了《运动自我效能感量表》,这些问卷量表更加适应我国不同研究对象的群体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便利。当前基础性研究内容的逐渐完善,理论框架逐渐清晰透彻,学者们更加着重于探寻自我效能感与个体锻炼行为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因此,便有越来越多的从自我效能感与运动表现、不良心境情绪之间的中介变量着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验证的研究产生。研究所涉及的人群多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高度相关,但是近几年在老龄化社会的加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双重影响下,学者们对老年人群、在职人员等逐渐关注,大众体育锻炼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也更加受到重视。
2.2、作者与研究机构分析
在学术研究领域主要的研究力量是作者和科研机构,其合作图谱能够直观地反映其合作情况及该学术领域的研究力量分布情况。
511篇核心期刊文献共包含1290位作者,发文量前十位的分别是毛志雄(11 篇)、季浏(9 篇)、杨剑(8 篇)、段艳平(7 篇)、罗琳(7 篇)、杜建军(6 篇)、姚家新(6 篇)、张力为(6 篇)、颜军(4 篇),目前有九位是教授职称,一位副教授职称,整体呈现较高水平且均在国内高校任职并担任研究生指导老师,对于该领域的新生代研究力量的引导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根据普赖斯定律:
(M=核心作者发文量阈值、Nmax=最高发文量作者发文数)
计算得到核心作者发文数阈值M=2.484,因此将发文数量3篇及以上的作者纳入核心作者,总计有40人,为总数的3.1%,可以看出,高产作者仅占了非常小的比例。在图2中,共生成节点(N)=923,连线(E)=1192,密度(Density)=0.0028,密度较低,连线数量相对较少,说明作者之间合作程度并不理想。其中最大的合作网络系统是由以毛志雄、姚家新、张力为分别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所构成,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自我效能感在锻炼心理学领域对个体消极心境状态的影响;其次,以段艳平、崔德刚、郭志平为核心的几个研究团队也构成的较密切的合作网络,其内容较多倾向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并且与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合作;另外还存在独立且相对高产的小型研究团队,如季浏、杨剑、陈福亮;颜军、刘海燕;曾永忠、董伦红等,这些作者之间虽然未形成大型合作网络,但是从节点大小来看,总体发文量还是相对可观的。其余的很大一部分学者则处于相对独立的研究状态,其中也存在个别高产作者,如浙江大学的司琦,其较多的致力于基于阶段变化模型的锻炼行为与心理影响因素关系的研究。
图2 作者共现图
图3呈现了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其合作网络共生成节点(N)=393,连线(E)=211,网络密度(Density)=0.0027,密度较低且连线数量低于节点数量,说明当前研究机构之间的研究合作程度不佳,很大一部分研究机构处于相对独立的研究状态,研究成果得不到充分的流动共享,科研力量没有有效地进行整合,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制约国内体育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发展速度。从整体类型分布来看,体育类高校以及其他高校的体育院系是国内体育领域自我效能感研究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发文量较为突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29篇)、北京体育大学(22篇),上海体育学院(19篇),武汉体育学院(19篇),在图3的合作网络中这些院校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引导着多个科研机构合作网络的形成,这些院校通常居于经济环境发达的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对于最新学术资源和科技信息的获取也较为便捷。
图3 研究机构共现图
2.3、研究热点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者对文献内容的概括和浓缩,作为文献的核心词汇,可以有效地展现文献资料的论点及主题。根据图4中可知国内体育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精神卫生、青少年、大学生、动机、心理资本、健康信念、社会支持、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跨理论模型、职业倦怠等一大批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大学生、运动员、中学生、青少年、初中生可以看出,国内体育领域自我效能感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体育教学和竞技体育两个方面。国内体育教学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内容最早出现于1995年,钱建龙等在研究中指出优质的体育教学及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及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增强其效能意识;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关乎教学效果,其往往也会潜移默化得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在竞技体育方面,自我效能感是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对运动员的临场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其已经被研究证实为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当运动员经过充分的练习,自身的竞技水平得以完善,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就对比赛的表现起到决定作用。关键词中介效应、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作为研究热点反映出这类研究方式受到了较多体育领域学者的青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各种变量进行的中介效应检验可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机制,相比单纯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同类研究,中介分析不仅方法上有进步,而且往往能得到更多更深入、更详细、更具有针对性的结果。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2)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选择Keyword为提取对象,采用对数似然比算法(LLR)对关键词标签进行提取,生成关键词聚类图(图5),得到15个聚类标签(#0-#14),聚类标签数量较多,说明我国体育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较为多元化,国内体育领域自我效能感研究较多集中于在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员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等方面,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指向:①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将自我效能感这一变量融入至体育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激励、转变教学方式等途径,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研究备受关注;②自我效能感促进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参与的研究,通过自我效能感的正强化作用,提高个体锻炼行为的隐性诱因,从而促进个体的体育锻炼行为一直是重要关注点;③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在体育行为下积极情绪的促进,消极状态的缓解及中介效应验证研究,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意识,调节不良情绪,修正心理状态也是体育领域自我效能感重点研究方向。
图5 关键词聚类图
(3)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算法可以反映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体育领域自我效能感研究热点的突然增长情况,突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可以视为一定时期内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主题。Begin和End表示该关键词作为前沿的起始和终止年份,Strength表示的是突现强度。从图5中可以看出,作为研究前沿持续时间前5个关键词依次是归因(1994-2004 年)、锻炼行为(2006-2014 年)、体育教学(2004-2011年)、学生(2013-2020 年)、青少年(2015-2020 年)。 突现强度最高的前5个关键词依次是青少年(5.2)、体育教学(5.05)、锻炼行为(4.97)、结构方程模型(3.99)、中学生(3,79);突现时间仍未结束的关键词代表了当前时期的研究前沿热点和趋势,分别是结构方程模型、身体活动、健康行为以及儿童青少年。
图6 关键词突现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国内体育领域自我效能感研究核心期刊文献数据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了研究力量发展情况,归纳了研究主题的演进脉络,总结当前研究热点及趋势,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得出以下结论:
(1)现阶段我国体育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囿于各机构与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科研水平、硬件设施等外部条件的参差不齐,未能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稳定、高产的核心科研团队较少,独立作者偏多,科研机构合作开放度不佳;
(2)研究过于偏向于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体育运动方向,关注的对象以大学生、青少年和运动员等年轻群体为主;对于大众体育锻炼、社会体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关注相对较少;
(3)当前研究较多的是采用问卷量表的形式进行发放,回收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对象的即时主观感受,反馈的数据难以保证客观理想。同时,控制性干预实验相对较少,目前大多数实验是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或者运动实验室中进行的,与实际所应处的情境有本质区别;
(4)目前大量研究无法做到长期有效的持续追踪反馈,现存研究中横断式的短期研究成果占据绝大多数,后续研究动力不足。
3.2、建议
(1)现代学术研究已趋向于广地域、多学科的联合研究,研究者应互相合作,资源互通,取长补短,以便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成优秀的研究团队。不仅加强国内交流共享,还要秉承“走出去”的理念和研究态度,加强国际科研合作;
(2)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域跨度较大,民族众多,地区人文特点、运动文化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在研究工具的研发上应更应注重差异性进行改良,充分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编制,国外引进的研究方法也应该加强进行本土化的修订;可以进一步与医学、神经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像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更加客观准确的反馈内容,有利于提高研究数据结果的准确性;
(3)如今老龄化社会加深和新冠疫情肆虐的双重背景下,人们的体育锻炼空间和时间被压缩,长期居家、久坐等极大损耗了个体的精神和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医生、教师、警察等具有高压职业特征的人群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往往会更易于产生消极状态,如职业倦怠、抑郁、焦虑等。通过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行为增强自我效能感,以帮助高压职业人员在面对困境、压力时,更好保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应加以关注;
(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当前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应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在不良心理状态的“预防”和“调节”阶段都有显著的效果,那么针对更多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探究,验证自我效能感在经过体育锻炼行为强化后发挥的心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且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诸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生理疾病,很大程度上也存在较多的心理诱因,通过运动的方式增强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此类疾病的产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