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运会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2023-02-07刘婧
刘婧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1、问题的提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这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节约资源也是发展生产力,是最有效的环境保护,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赛后实施可持续利用方可避免资源浪费。通过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亚运会和冬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人们充分感受到体育与旅游的密切关系。体育赛事项目是节事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赛事场馆是城市旅游的重要资源。无论从资源可续利用的角度,还是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角度,关注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都十分重要。
2、研究回顾
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场馆 利用”并以篇名方式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11月11日),得到633篇研究文献。文献主要围绕大型赛事及节会场馆、高校体育场馆、中学体育场馆和城市综合运动场馆开展资源利用研究和赛后利用研究。其中,赛事及节会场馆基本都以奥运会、冬奥会、世博会、昆明园艺博览会、青奥会、全运会等大型知名体育赛事和节事活动举办场馆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上看,2008-2013年各年度发表文献均为40篇以上,2014-2019年发表论文篇数有回落,2020-2021年开始回升(图1);另一方面,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大运会”并以篇名方式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11月11日),得到1148篇研究文献,说明大运会比较受关注。
图1 近20年篇名包含“场馆 利用”的研究文献数
然而同时输入“场馆”、“利用”、“大运会”并以篇名方式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11月11日),仅得到3篇研究文献。李小伟(2007)对深圳大运会场馆利用情况进行了采访报道;吴媛媛(2017)结合深圳大运会实际案例归纳总结了关于赛后利用的设计手段,提出设计因素是赛后利用关键因素的观点;王庆伟(2021)提出要高质量办好大运会,合理解决场馆赛后利用问题。由此可见,对(体育运动)场馆利用情况以及对大运会等大型赛事的研究成果都比较多,但聚焦于大运会场馆利用情况的研究则比较少。一方面,这与我国已举办大运会的次数及往届大运会影响力有关;另一方面,与现有场馆赛后利用的关注度有关。
在国家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开发赛事场馆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结合成都城市建设背景,对成都大运会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
3、成都大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3.1、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背景
2018年9月召开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成都提出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即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随后,成都全面推进创建具有一流体育场馆、顶级品牌赛事、发达体育产业、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和深厚体育文化底蕴的世界赛事名城。在2019年8月22日的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上,提出坚持“谋赛”与“谋城”相结合,高标准打造世界赛事名城,努力做好“大运会、世乒赛、世运会”三大赛事组织筹办工作。举办高质量赛事,必然需要建设大型专业体育场馆设施以满足比赛需要;建设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最终目的是带动城市产业发展,营造健康的城市氛围,造福一代代的市民生活,树立城市良好形象。
3.2、场馆赛后利用符合社会、经济和环境三重效益
当比赛结束后,体育场馆设施的赛后利用问题将是主办城市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政府、投资者、设计师、运营商共同关注的焦点。关于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悉尼奥运会、雅典奥运会、巴西奥运会等场馆均出现比较严重的闲置和废弃现象。场馆的闲置或废弃显示出场馆只有“一次性”使用,这不仅是对修建资金的巨大浪费,更占用了人们及其后代的生活空间及城市土地资源,有悖于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发展,不利于代际公平。因此,在当前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成都实践中,在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进程中,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探讨成都大运会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成都大运会设有18个大项,使用比赛训练场馆49处,其中,新建场馆13个,改造提升36处。有效开展大运会场馆赛后持续利用,增加场馆使用率,更新经营管理理念,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有助于促进成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的建设,更为市民和子孙后代提供了可持续利用的运动休闲生活设施。
4、成都大运会场馆分析
4.1、成都大运会场馆概况
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成都大运会共设体操、游泳、田径、羽毛球、击剑、乒乓球、篮球、排球、柔道、赛艇、射击、射箭、水球、跆拳道、跳水、网球、武术、艺术体操,共18个体育项目。成都大运会将启用49处体育场馆为各项赛事提供训练、热身和比赛场地。广泛分布的各个场馆为不同赛项提供硬件服务,具体名称、规模及功能详见表1及表2。
表1 成都大运会新建场馆一览表
表2 成都大运会改造场馆一览表
4.2、成都大运会场馆资源优势
(1)数量多关注度高。
成都大运会场馆数量多、功能齐,能充分满足大运会等世界大型赛事举办的需要。场馆规划、修建及改建过程中,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与重视、社会各界的关注、市民朋友的热切期待及新闻媒体的持续报道。在我国积极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在大运会向世界展现成都享受体育的热情中,大运会场馆资源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分布广覆盖面大。
成都大运会场馆分布于成都15个区市县和在蓉高校,既有大型综合性赛事场馆,又有专项赛事场馆;既有坐落于城市公共环境的场馆,更有坐落于校园里的场馆;既有大众化运动项目所需场馆,也有新兴休闲运动项目所需场馆。覆盖各区县的各类场馆设施完备,面积广容量大,是开展体育休闲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
(3)高精尖科技建馆。
基于“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理念,成都大运会场馆建设充分考虑利用高新科技手段以实现赛后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低碳环保。例如,用于大运会体操比赛项目的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馆,赛后可举办篮球、冰球、羽毛球等16项室内体育赛事。该场馆运用新技术,4h即可完成冰球与篮球的场地转换,实现一馆多用。凤凰山体育公园配备了智能导航系统和场馆智能安全援助服务系统,可以精准导航和一键救援。新都区香城体育中心将雨水回收系统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保证了赛事期间场馆干爽,实现吸收水分的循环利用。
5、成都大运会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5.1、成都大运会办赛理念与场馆可持续利用理念一脉相承
成都大运会的办赛理念是“绿色、智慧、活力、共享”,这一理念在场馆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尽量利用现有场馆进行改建,减少资源的浪费;其次,新建场馆在规划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后续使用问题,为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新建场馆外观设计充分与城市文化精神相融合,场馆内部设施建设具有引领性,利用先进科技手段突出智能、环保和多功能特点。通过举行大运会等大型赛事,实现“谋赛、营城、兴业、惠民”是城市建设的目标,赛后场馆可持续利用的目的与之契合。
5.2、大运会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符合城市建设目标框架
如今,随着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与全民健身思潮的带动下,运动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借助大型赛事效应,推动场馆成为普及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阵地,对城市建设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伴随着四川着力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努力打造更高水平、富有四川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成都正践行“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持续高标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2022年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十六届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是在我国举行的又一项国际顶级赛事,该项赛事让体育运动又一次深度融入人民日常生活。国家实施体育强国战略以及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都需要专业运动场馆,在成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在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科学、充分、可持续地利用赛事场馆都是重要抓手。
5.3、大运会场馆是展现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标志建筑群
大运会场馆设施先进齐备,尤其是新建场馆从规划、设计到兴建过程,无不展示成都城市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为例,体育场建筑面积约12万m2,外观呈正圆形的“飞碟”科幻造型。体育场上约27000m2的玻璃采光屋顶的样式是“太阳神鸟”金箔的造型——源于2001年出土于四川金沙遗址的标志性文物。施工单位利用BIM技术结合三维扫描仪、放线机器人、智慧二维码等智慧建造技术,将整个玻璃顶用12540块彩釉玻璃拼装而成。作为体现中国元素和巴蜀特色的基础设施,大运会场馆已逐渐成为成都新地标。利用场馆建筑资源,打造城市新地标、网红打卡地、旅游目的地等,可提升场馆建筑吸引力,创造场馆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
5.4、成都大运会场馆是城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旅游资源
体育赛事属于体育产业,然而由运动赛事的举行能为主办地(国)带来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提高旅游收入。从旅游产业框架来看,体育赛事是节事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因追求特殊兴趣爱好、动感活力的旅游体验、新颖独特的旅游景观等动机成为节事旅游者,体育赛事项目、赛事场所因其具有的吸引力,都是城市发展节事旅游的重要资源。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指出“延长体育消费产业链,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康养、文化娱乐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为服务业增加新动能,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从旅游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以运动爱好者、健康生活追求者及专业人士等为目标群体,充分挖掘赛事场馆资源和体育运动元素,结合运动、休闲、健康等目标,设计主题旅游线路,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不论是发展城市体育产业,还是发展城市旅游业,大运会场馆可持续利用都以一应之。
5.5、大运会场馆是后代了解成都城市建设历史的重要载体
建筑是城市的风貌,也是城市历史的缩影;建筑是记忆的载体,也是历史的印记。如今的大运会场馆建设融入了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经济技术水平、展示了城市社会风尚、彰显了城市文明进程,若干年后,必将成为向后代诉说城市故事的“讲解人”。随着我国推行实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许多地方尝试将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的重要内容来开展。各地场馆资源是青少年了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最直观、最立体的教科书,是活的教材,更是学生了解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利用场馆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是对德育有益和有效的补充。成都大运会场馆在施工中运用的高新科学技术,还是开展智育、美育的资源。因此,将大运会场馆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重要场所,让家国情怀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根植,具有重要意义。
6、结语
作为市民生活空间的组成部分,大型赛事场馆的建设和管理应考虑各种资源发挥的持续效益,体现代际公平;作为市民休闲生活的公共服务场所,大型赛事场馆应当科学利用,造福于民;作为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大型赛事场馆应当得到充分利用,以充分彰显城市文化和魅力。因此,探讨成都大运会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既是为了城市资源的合理及永续使用,也是为了城市建设成果的保护和城市精神文化的传承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