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网络与家国情怀
——班国瑞、刘宏《亲爱的中国:移民书信与侨汇(1820—1980)》简评
2023-02-07胡志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本科生
胡志华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0 级本科生
历史上,从华南沿海出洋谋生、移居他乡的华侨华人群体,通过侨批网络的运转,始终维持着割舍不断的家国联系。他们留下的大量侨批文书,不仅蕴含生动细腻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更有助于揭示一个长达数百年的中国与世界密切互动的社会网络。迄今为止,海外学者班国瑞(Gregor Benton)与刘宏的近作——《亲爱的中国:移民书信与侨汇(1820—1980)》(贾俊英译,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版)是英文世界第一部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系统全面探讨侨批网络运作机制的专著,值得国内读者品读推介。
《亲爱的中国》一书,主体部分有三。一是对侨批产生的渊源脉络进行整体介绍。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如何维持与侨乡侨眷的联系,是移民面临的普遍问题。在此背景下,侨批应需而生。侨批既是家书,亦含汇款,为侨眷所翘首以盼。侨批的流转贸易始于水客。他们与侨乡保持密切联系,与汇款人或担保人存在血缘或地缘关系。此为汇款人对其信任的主要构成。由于缺乏相关保障,水客携款潜逃事件屡次发生,削弱了原先的关系纽带与水客信誉。需求日盛与监管落后之间的矛盾,倒逼机制完善,催生更为广泛、规范的侨批网络。在移民数量激增、通商口岸开放与交通条件改善等的背景下,部分水客开始寻求与商店或公司合作,推动批局与侨汇商店的产生,象征侨批贸易的专业化发展。其后更是出现了侨批业公会。较之水客,批局具有经营多样、价格低廉、场所固定、制度严密、辐射广泛等的天然优势。但由于水客所固有的机动性,批局并未完全取代水客。二者借助关系纽带与同胞情感,共同满足华侨的多样需求,在特殊背景下更是相得益彰。二十世纪,侨批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援引天一批局这一个案,作者意在呈现侨批贸易的运行机制与组织化进程,及在监督缺席、腐败滋生中的无力。整体经济的通货膨胀、邮局和银行等现代组织的冲击,以及各国政府的管控与干涉,最终致使侨批贸易在70 年代末的衰败。回溯这一过程,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纽带的侨批运输,依托贸易与金融发展,构建联系桥梁和跨国传递网络。变的是侨批贸易的经营组织形态,不变的是其网络状机制、适应性特征和华侨的家国情怀。此为作者多次强调的侨批文化根源。
二是对侨刊现象、侨批地域分布、侨批与经济、侨批与政治、侨批与慈善进行专题论述。与侨批相伴而生,承担“集体家书”之用,侨刊代表中国传统在海外的创造性适应,拓展了华侨与侨乡、华侨之间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两岸邮政文化与印刷文化的蓬勃发展,在公共领域维持和延伸海外移民对中国的想象。抗战期间,侨刊与抗日运动遥相呼应,号召游子为国献金,募集捐款支持国防。诉诸侨批和侨刊,华侨群体试图重建分隔两岸的家庭联系,力图寻求在迁居地难以获得的族群与身份认同。此为理解“跨界中国”的重要角度。罕为人知的是,侨汇在近现代中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有力地支撑了侨眷的生活与侨乡的发展,极大地弥补了中国的贸易逆差,使中国得以免于国际破产。为掌握这一庞大经济资源,国民政府对之实行许可证等管控制度。无证批局举步维艰,部分机构被迫歇业。加之邮递业与银行业的兴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接连爆发,侨批贸易危在旦夕。但华侨与侨眷对侨批贸易的需求仍然存在,亟需满足。在此背景下,更为灵活的水客重获华侨青睐,个人信任因素重新发挥作用。国难当头,政府对侨批的态度亦从敌视转为支持。侨批机构甚至与部分邮局、银行达成合作,共同加强侨批网络建设,纾解华侨的家国忧思。东兴汇路的存在,为特殊时期侨批贸易之坚韧作出了生动注解。而侨汇不仅覆盖侨眷,亦常涉及宗亲与地方社区。此举联结了移民与侨乡,体现中国家庭与宗族体系的密切互动,构筑辐射广泛的跨国社区联系网络。除整体研究外,侨批亦可置以微观研究。可以看到,尽管组织形式和发展逻辑相似,各地侨批贸易仍受侨乡相异的地理环境影响,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因此,透过不同地区的侨批贸易,我们能够碰触更为多元的边缘群体与社会面向。
三是在全球史视角下进行移民的比较研究。迁徙并非中国的特殊现象,而是人类的普遍行为。在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亦出现大量移民,进行书信沟通。欧洲移民通常呈现个人主义与独立倾向,分散融入海外社区。而中国移民富含集体意识,集聚创造华人社区,通过侨批强化身份认同。这一区别亦体现于信件书写。欧洲移民书信力求维持家庭纽带,而侨批不仅着眼于家庭,更关注地方社会与国家兴亡。简言之,华侨移民书信与欧洲移民书信存在诸多共同之处,包括对邮局的利用,对家庭的眷恋,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所不同者,侨批更多地折射出海外华侨华人割舍不断的乡土情怀与爱国情结。
△ 著作封面
作为侨批研究的第一部英文专著,该书最大的价值是充分收集和系统总结了以往的相关研究,从书信史的视角勾描侨乡与华侨社会,关注侨批贸易所系连的边缘群体。作者对侨批贸易背后文化心理和全球脉络的着墨,亦提示了未来侨批研究的发展趋向。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虽然现行教材内容涉及认识二十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较少具体而微地关注跨国汇款网络、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有鉴于此,教师可将侨批文书与跨国网络,引入《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解读侨批这一鲜活史料,丰富教材通行叙述,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感受华侨的家国情怀,理解侨批及其贸易网络对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 书信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