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发展的逻辑、成效与趋向

2023-02-07崔庆波

云南社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片区试验区

崔庆波

一、引 言

边疆地区开放发展是世界性的普遍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兴边富民行动、乡村振兴的支撑下,中国边疆地区的开放发展水平和能力实现了实质性提升。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为边疆地区在新时代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指明了发展方向及重点任务。边疆地区在空间上,一方面处于国内市场的外围,远离国内市场腹地,另一方面又毗邻周边国家,处于国际经贸往来的前沿,因此,开放发展是边疆地区的必然选择。①李光辉、程仕杰:《中国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成就、问题与策略》,《国际贸易》2022 年第7 期。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促进边疆地区开放发展的模式。实践和理论都表明,产业发展是边疆开放发展的基础②李光辉、张练:《新时代中国边疆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五大理论”的创新》,《经济纵横》2022 年第3 期。,而打造边疆地区高水平开放平台,无疑是建设区域增长极的有效手段。在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方面,国内外都有很多成功案例。国内方面,丹东、满洲里、瑞丽、珲春、凭祥等边境口岸城市快速崛起③肖金成、刘保奎:《改革开放40 年中国城镇化回顾与展望》,《宏观经济研究》2018 年第12 期。,是边疆地区开放发展的典型代表;国际方面,墨西哥边境地区依托毗邻美国优势而加速形成沿边境地区的产业带④季旭东:《NAFTA 对墨西哥产业布局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南京社会科学》2005 年第7 期。,形成了经济中心从墨西哥城向美墨边境偏移的态势,极大加速了墨西哥边境地区的发展①张萃、赵伟:《对外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拓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5 期。,显示了开放对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边疆地区开放发展,中国先后通过开放经济口岸、建设沿边开放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②魏后凯、年猛、李玏:《“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中国工业经济》2020 年第5 期。,打造中国对外开放平台,对打造边疆地区经济增长极、提升边疆开放发展能力发挥了显著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先后进行了6个批次共21 个自贸试验区建设。2019 年8 月,国务院首次批准了云南、广西和黑龙江3 个边疆省区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在边疆地区形成了3 个试验区9 个子片区的发展格局,填补了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空白。截至2022 年8 月,边疆地区的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7.3%,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国18.5%③冯其予:《自贸试验区硕果累累》,《经济日报》2022 年5 月2 日。,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中国制度创新权限最大、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最具影响力的开放发展平台,是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探索复杂国际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道路的重要制度设计和最新进展。

虽然自贸试验区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但自贸试验区的公开数据却非常有限。自贸试验区作为一个特殊经济功能区,缺乏统一口径的连续性公开数据,难以对其发展态势进行准确刻画。目前,研究区域开放平台的发展成效主要应用州市层面数据④卞泽阳、强永昌、李志远:《开发区政策有利于促进当地企业出口参与吗——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国际贸易问题》2019 年第11 期。、⑤李彦、屠年松:《交通可达性、边界效应与中国跨境贸易发展——基于沿边地区的空间计量分析》,《财贸经济》2020 年第4 期。,或者仅把是否建有相应开放平台作为虚拟变量纳入实证模型。在更精确的小区域尺度上,如自贸试验片区层面,有效测度小尺度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讨论边疆开放平台的发展成效的相关成果尚不多见,少量学者以特定自贸试验区为对象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的自贸试验区,对于认识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发展缺乏可比性。为了深入分析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开放发展的环境、逻辑和建设成效,本文研究了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开放发展的理论逻辑,并通过地理信息方法,创新性地结合全国工商企业登记数据库、夜间灯光数据,有效测度了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及特征,并分析了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与趋势,以期为推动新时期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的高质量开放发展提供借鉴。

二、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开放发展的理论逻辑

从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促进区域开放发展,主要有4 条路径:一是产业势能驱动,二是贸易便利化驱动,三是国际投资驱动,四是制度创新驱动。

从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实际来看,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边疆建设的功能定位是国土安全与开放发展;第二,边疆开放的区位条件存在地理距离与市场可达性的失衡;第三,边疆产业的开放能力包括产业集聚与对外辐射;第四,边疆地区的营商环境面临制度需求不足与制度供给能力不足的双重约束;第五,边疆开放的历史方位从国内市场外围边缘向国际性区域中心枢纽转变。其开放发展的路径必然是产业发展、贸易促进、投资带动、制度保障协同并举模式,既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打造对外辐射势能,有效带动区域开放水平的提升;同时,又要不断优化贸易环境,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发展,挖掘临近周边市场的区位优势和贸易潜力,充分发挥国际投资的贸易促进作用和制度创新的保障效应,从而实现高质量开放发展。

(一)产业驱动:打造自贸试验区优势产业

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揭示出,具有生产率优势的企业更能获得国际竞争力⑥景光正、盛斌:《金融结构如何影响了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经济科学》2022 年第5 期。,从而进入国际市场。目前来看,边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滞后,产业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不够突出,从而导致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限制了出口产品种类及规模。由于缺乏本土产业支撑,边疆地区毗邻周边的发展潜力和经济红利难以充分释放,导致口岸和国际通道主要服务于发达地区的异地通关和过境运输,本地的贸易规模难以增长,发展模式停留在通道经济、口岸经济上,对边疆产业的带动力不足,产业集群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要引领开放发展,首要的就是要解决边疆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赋能产业发展,才能夯实边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目前,边疆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持续改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随着人口红利的衰减,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面临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产业与劳动力的关系已经从过去的劳动力向产业集聚区转移,转变为产业向劳动力集聚的地区转移。这一转变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向西转移的重要动力,也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通过招商引资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构建具有明显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的优势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目前发表的各个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都凸显了产业对促进开放发展的基础引领性作用。在边疆的3 个试验区9 个子片区中,3 个省区都采用了“首府+口岸城市”模式推动产业差异化发展。其中,在首府所在片区,主要发展高端制造、数字经济、金融等支撑性产业;在重要口岸所在城市,主要发展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加工贸易等区位优势明显、增长势头迅猛的产业,从而形成以首府片区为辐射中心、口岸片区为辐射轴的联动发展格局。但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促进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仍不容小觑。一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产业基础薄弱。从发展方向上来看,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都力图打造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但这些产业与区域产业基础的匹配度不强,在推动落实上仍面临较大制约。二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仍然不足。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在集聚企业打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面临来自东中部先行地区的竞争压力,打造产业发展制高点存在劣势。三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的区际分工合作仍显滞后。各个片区的产业定位虽然在形式上体现了错位发展,但不同片区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赢、互动发展仍显统筹不足,尚未形成相互带动、共同升级迭代的发展格局。

表1 边疆地区自贸试验片区设置及规划重点产业情况

(二)贸易驱动:提升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水平

除了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形成对外贸易发展势能外,进一步服务东部地区产业走出去,打造国际贸易大通道,也是边疆地区提升开放水平的应有之义。目前来看,边疆地区的经济外向度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与产业发展水平滞后和贸易便利化不足密不可分。①高丹、黄华:《边疆地区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国际贸易》2021 年第5 期。受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因素的限制,边疆地区难以在短期内重塑产业体系,培育国际竞争优势。从贸易开放水平来看,边疆地区的贸易在发挥引领区域增长、带动开放发展方面的作用还非常有限。因此,自贸试验区亟待通过依托打造贸易通道优势,提升区域跨境物流、快速通关、信息互认等方面的效率,帮助企业节约跨境交易成本,为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护航。目前,在边疆地区9 个自贸试验区子片区中,除了3 个首府片区、1 个海港片区,其他5 个都是依托重要边境口岸设立的。这也体现了在推动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发展过程中,依托国家级口岸打通跨境物流通道,提升贸易便利度,为扩大贸易提供有力支撑是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在自贸试验区开展压力测试的过程中,进一步鼓励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企业先试先行,抓住陆路跨境连通水平大幅提升的发展机遇,有利于为边疆地区探索不一样的开放模式及路径积累经验。

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推动贸易发展也存在明显挑战。一是周边市场红利释放仍有待时日。中国边疆地区毗邻市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收入水平基本不高,商品贸易的竞争性较强,与周边市场的贸易发展潜力尚需逐步挖掘,难以一蹴而就。二是基于内陆通道的贸易成本及贸易风险仍偏高。随着边疆地区与周边市场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基于内陆通道开展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已经大幅改善。然而,由于区域外大国干涉导致区域国际关系复杂动荡,跨境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连接畅通工作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同时,建成的跨境运输线国外段存在“多头管理、层层扒皮”问题,导致国际陆路运输线成本高企、风险剧增,降低了企业选择陆路的积极性,导致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衰减。

(三)投资驱动:促进投资与贸易互补发展

长期以来,边疆地区都处于要素集聚水平不高和要素持续流出的困境,最典型的就是西部地区人才、资金、优质企业持续地向东部地区迁移、集聚,而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转移的动力不足,这加剧了边疆地区对要素尤其是投资的需求,包括吸引东部投资、利用外资和促进国内企业到周边市场投资。应该看到,投资增长有利于通过发挥投资对贸易的正向促进作用,进而提升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因此,在推动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开放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3 条不同路径来实现。一是通过国内精准招商引资扩大出口。面向东中部地区招商引资,有利于引导头部领先企业在边疆地区落地,并围绕头部企业形成本土供应链体系,从而培育本地产业集群,通过融入国内供应链而形成出口能力。②龙晓柏、蒋金法:《“双循环”背景下内陆老区建设开放高地研究——以赣南苏区为例》,《当代财经》2021 年第8 期。二是通过扩大利用外资促进贸易增长。在中国利用外资的构成中,主要包括成本节约型和市场寻求型两类。其中,成本节约型外资企业主要落地在具有劳动成本、资源禀赋的区域,贸易模式是本地加工生产然后出口,吸引这样的投资有利于融入外资企业供应链从而扩大对外贸易。市场寻求型企业虽然以本地生产本地销售为主,但在生产过程中,往往能够形成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从而增强本土企业出口能力,进而带动对外贸易。三是扩大对外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理论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具有替代和互补两种效应,其中,替代效应主要表现在关税规避性投资,这类对外投资对贸易增长有负面影响;而贸易与投资的互补关系主要体现在中间品贸易,这类投资可以通过增加对国内中间品的需求而形成贸易增长动力,从而提高开放水平。

扩大利用内外资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缓解资金技术约束的重要路径,但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通过投资促进贸易增长也面临明显障碍。一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本身吸引外资存在困难。由于国内产业存在较强同质性竞争,而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边疆地区利用外资面临较强的区域竞争,主要优势区域在于周边市场。而由于周边市场的发展水平和交通成本限制,导致利用周边外资发展不足。二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吸引国内投资存在结构压力。由于东部地区临近通往国外发达市场的主要港口、航线,同时地处国内经济核心区,导致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环节难以向边疆地区迁移,从而塑造了独特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在生产形态上,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承接的主要生产环节主要是上游原料端的生产加工,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环节仍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在技术研发上,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承接的主要是总部企业下辖的区域性加工、生产基地,企业的技术研发留在东中部企业总部进行,落地企业实质性开展研发的程度及占比都很低,这进一步锁定了边疆企业主要依赖要素禀赋和成本优势嵌入国内供应链;在贸易形态上,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落地企业主要是嵌入国内供应链,为总部企业及本地配套企业的最终产品生产组装提供上游原料及中间品,国际贸易的嵌入度非常低,形成本地出口统计数据的能力明显受限,这使得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必然是长期过程。

(四)制度创新:探索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体制机制

制度建设滞后是边疆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显著制约。理论研究显示,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活跃的经济系统会对制度供给提出需求,激发制度供给及时有效地做出响应,从而形成了经济越发展制度创新越活跃、机制越有效,而经济发展越滞后,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和刺激越弱,制度创新越滞后的因果循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在吸引投资、培育产业、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都面临很多限制。相对难以逾越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基础的限制,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更容易达成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超前性地对投资、贸易、政务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与重塑,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业务落地成本。同时,聚焦制度创新更容易实现边疆与发达地区的良性互动。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实现更有效率地服务响应、更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与东中部发达地区不是直接竞争和零和博弈,而是一种互促互补、协同共赢关系,有利于中东部企业以边疆为跳板开拓市场,走向周边。因此,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的重点是基于内陆口岸、内陆多式联运、周边市场互联互通条件,突破贸易成本、边界效应、要素禀赋和国际产业竞争的限制,实现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优化,促进打造国际区域产业集群,推动国际产业政策协调,构建多元稳定的国际区域经贸关系。

由于市场主体及国际业务发展滞后,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推动制度创新也存在明显制约。一是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不足。相对于东部发展地区,边疆地区创造性地建设开放平台、及时制定和有效落实开放发展政策的能力明显不足。二是制度创新的市场需求不强。很多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大型企业是母公司的生产基地和原料车间,外向度不高,导致产业发展对制度创新需求的激发不足。三是制度创新的制度阻力更突出。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在先试先行中,存在更明显的部门之间制度改革参差不齐问题,在制度短板效应影响下,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要实现制度创新红利面临较多制度性阻力。

三、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开放发展成效测度

自贸试验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难以获得公开可比数据。近年来,随着遥感数据及方法的应用,国内外学界在分析小尺度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时,往往采用Arcgis 方法,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小度单元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①马光荣、赵耀红:《行政区划壁垒、边界地区公共品提供与经济发展》,《金融研究》2022 年第8 期。,这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按照夜间灯光遥感图片,可以从栅格层面体现生产性灯光的亮度,从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在具体测度过程中,本文首先收集了自贸试验片区管委会官方发布的片区规划图和片区四至范围,借助百度地图手动进行规划区域边界的经纬度信息提取,然后利用Arcgis 软件逐一绘制出各实验片区的整体经纬度范围,形成各自贸试验片区矢量地图。为保证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再将片区矢量地图的圈定面积与规划面积做比较,确保误差控制不超过5%。在此基础上,选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公开的NPP VIIRS 年度灯光数据,裁剪后保留中国范围夜间灯光数据,再将自贸试验区与夜间灯光数据叠加,提取自贸实验片区灯光亮度指标表征经济活动情况。

表2 测度指标

(一)平均经济活动强度

在数据处理上,主要基于区域灯光的平均亮度测度平均经济活动强度。结果显示,在3 个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中,首府所在片区的经济活动强度均处于领先位置。昆明、南宁和哈尔滨片区占据3 个片区前3 位,在全国均处于中上水平。在9 个片区中,除了黑河片区紧随哈尔滨片区,呈现旗鼓相当的发展态势,在云南和广西自贸试验区中,首府片区都处于绝对领先位置,显示了各个片区在发展水平上的客观差距。产业要素集聚区仍然是经济活动强度最高的区域,而位于开放最前沿的口岸片区,产业基础仍有待夯实,经济活动强度仍显薄弱,明显滞后于首府所在片区。而且从片区平均经济活动强度排名来看,云南省3个片区和广西崇左片区都出现了负增长,显示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表3 边疆地区自贸试验片区平均经济活动强度排名(2019—2020 年)

(二)单位面积经济活动密度

在数据处理上,将区域的总的亮度值除以区域面积来体现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活动密度。从结果来看,相较于平均经济活动强度排名,主要的变化是黑龙江黑河片区、黑龙江哈尔滨片区出现了位次提升,分别居第二、三位,而广西南宁片区下降为第四位。结果显示,虽然边境口岸型片区的产业基础整体上仍不够强,但单位国土面积承载的经济活动仍体现出优势,这与在边疆地区可以普遍观察到的口岸经济的繁荣、口岸型城市的崛起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相较2019 年,云南省3 个片区及广西崇左片区的经济活动密度都出现了下降,这应该与国际供应链冲击密不可分。整体来看,剔除特殊区域,自贸试验区建设对提升边疆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活动密度作用明显。

表4 自贸实验片区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活动密度(2019—2020 年)

(三)挂牌前后一年经济活动强度变化

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效果可以直观地通过片区挂牌前后一年经济活动强度变化来体现。在数据处理上,本部分将第五批次的6 个自贸试验区进行了经济强度变化的比较。结果显示,从2019 年挂牌到2020 年,除了与周边国家人口稠密区接壤的云南、广西两个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出现显著负增长外,其他自贸试验区都保持不同程度正增长。同样作为边疆地区的黑龙江,由于其毗邻的俄罗斯地区属于人口稀疏区域,而且有天然河流阻隔,国际政策协调难度小,防控压力远远小于周边人口稠密、连通紧密、小国众多的云南和广西。剔除这两个特殊区域,自贸试验区建设显著提升经济活动强度的效果明显。

表5 第五批自贸实验片区挂牌前后经济活动强度变化

(四)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培育

企业是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的主体,自贸试验区企业的整体数量及企业密度可以有效体现自贸试验区的经济基础和建设效果。目前,由于自贸试验区往往叠加经开区、保税区等特殊功能区进行建设,甚至可能跨县级行政区,因此,要获取各个片区准确的企业数量统计数据并不容易,很多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都难以准确统计出相关数据。本文在数据处理上,主要是将根据全国工商企业注册登记地址转换出的矢量点位与自贸试验区矢量地图叠加,进而统计出自贸试验区的企业数量。结果显示,昆明片区的企业总数及排名分别居全国自贸实验片区第4 及第6 位,南宁和哈尔滨片区则次之,体现了市场主体集聚在首府所在片区的特征非常突出,其他内陆口岸型片区的企业总量及密度都远远落后于这些片区。整体来看,基于企业数量及企业经济密度的片区排序基本一致。同时,将企业数据与灯光数据分析结果对照,也基本一致,显示了无论是基于灯光数据还是企业数据,都能够较好体现其发展水平。

表6 自贸试验片区企业数量及密度

企业数量变化是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最直观的展示。在数据处理上,本文依托工商登记数据,将第五批次的自贸试验片区新增企业情况进行了比较。可以发现,新增企业集聚在区域经济核心区的特征非常明显,昆明、济南、江苏、南宁、哈尔滨的新增企业数量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印证了在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远离区域经济中心的自贸试验片区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制约。

表7 第五批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年内新增企业比较

制造业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依托,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进一步依托全国工商企业注册登记数据中的企业所属行业数据,将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的数据提取出来,比较各片区的制造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从制造业企业经济密度来看,位居前列的依次是云南昆明片区、广西钦州港片区、广西南宁片区,都是经济聚集水平高,或贸易成本低的区域;而云南德宏片区、黑龙江黑河片区、广西崇左片区、云南红河片区等口岸型片区都居于全国后1/3,显示了制造业滞后仍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开放发展的重要阻碍。

表8 自贸实验片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密度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是开展跨境贸易的重要支撑。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数量及密度数据可以发现,云南昆明片区、广西崇左片区和广西钦州港片区明显优于其他区域。这表明,除了昆明片区外,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口岸型片区,直接服务于货物贸易运输,故南宁、哈尔滨两个首府片区都居于中下水平,尤其哈尔滨片区为倒数第一,显示了物流行业紧贴贸易通道和口岸发展的实际,也突显出加强边疆口岸、通道上的物流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表9 自贸试验片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数量及密度

四、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开放发展的趋向

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承载着促进区域开放发展和支撑中国向西开放双重使命,因此,未来的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方向及政策重心是持续增强边疆开放发展能力。为此,要继续加强省级统筹,夯实制度保障,优化自贸试验区实验任务,进一步改善边疆营商环境,发展优势产业,突出面向周边市场开放,扩大联动辐射效应,以高质量开放引领边疆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省级统筹

通过省级统筹促进片区之间的互动是增强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开放能力的基础。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开放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部门间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这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省级层面的资源支持和人才保障,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核心任务推进机制,困难瓶颈问题共商共推平台,形成举全省之力保障自贸试验区先试先行,依托自贸试验区在省级层面构建部门协同、平台联动、区地融合、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为自贸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省级统筹保障。

(二)夯实制度保障

补齐制度短板是保障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开放发展环境的基石。自贸试验区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很多新兴领域、新型业态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制措施,部分领域存在现有管理政策不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不利于推动新业态新经济发展的情况,为此,夯实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保障非常重要。目前来看,仍然有一些片区存在基础性的地方规章保障不及时不到位问题。要结合实际加强制度创新,针对自贸试验区各个片区管理机构的机构性质、开展横纵向部门协调的职责、资源整合的权限进行明确界定,通过制定沟通顺畅的协调机制,奖罚分明的激励措施,灵活高效的用人制度,勤勉担当的免责条款,激发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优化实验任务

结合边疆实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实验任务设计和政策落实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推动开放发展的内在要求。各个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指明了自贸试验区重点实验任务及探索方向,是制定试验区发展规划、推动试验区工作的重要依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要进一步优化实验任务,差别化地推动实验任务落实。一是对于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取得明显成效的,要全面进入自我复制推广、挖掘发展红利阶段,同时进一步破解延伸的疑难杂症,将实验任务推向新的阶段,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继续为全国出经验、出模式;二是对于完成较好但拓展空间不足的要加强谋划,对实验任务就行拓展延伸,立足区域发展短板瓶颈推动流程再造、制度保障和先行先试;三是对于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实验任务完成情况不佳的,要进一步梳理堵点,组建联合工作专班开展攻坚,力求形成制度创新成效;四是对于没有固定为实验任务,但符合市场发展方向,契合试验区市场主体需求,与区位条件资源匹配的新业态、新模式,应该积极探索推进,谋划自贸实验区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增长点和新动力源。

(四)改善营商环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更好集聚要素和产业的重要保障。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在整合资源、获取支持、组织生产、提供服务、探索有效市场模式和发展路径、实现商业目标各个环节面临成本的综合体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在新发展形势下,只有全面有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才能获得市场主体青睐,通过集聚产业推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为此,一是要进一步改进区域营商环境硬件。要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物流设施建设,降低区域运输物流成本,高效融入区域核心骨干交通网络。二是要进一步改善制度环境。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涉企收费,优化涉企服务,降低企业发展运营成本,增强政策可持续性,保障企业独立有序规范经营,以一流制度效能换取企业一流市场绩效。

(五)发展优势产业

打造国际区域性优势产业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链接国内外供应链的前提。在市场竞争加剧、产业新陈代谢加快、产业流动性加强的背景下,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要进一步集中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改变传统模式被动招商、随机布局的粗放式发展路径,立足优势产业的内涵式发展,按照推动本地支柱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融合赋能发展的思路,着力做好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工作。通过抓产业链,抓关键企业,出台重点产业扶持措施,加快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孵化有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强化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六)突出重点市场

深化面向周边市场开放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的首要任务。自贸试验区的重点是扩大“走出去”,加强“引进来”,同时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面向市场一定要再精准、再聚焦。自贸试验区要进一步分析各自开放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贸易方式和运输成本,在此基础上明确对外开放的主要市场、重点国家、重点产业,有针对性地提升企业竞争力、产品知名度和贸易便利度,实现对重点贸易伙伴、重点投资目的地和来源国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升,真正为自贸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直接保障,避免制定缺乏针对性、着力点的开放策略。

(七)扩大联动辐射

发挥支点作用形成联动辐射是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国目前建成的边疆地区自贸试验区均为3 个片区,总面积119 平方米左右,这种格局一方面圈定了自贸试验区的核心范围,制度创新的适用区域,同时也使得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范围受到限制。自贸试验区要聚力扩大联动辐射,充分挖掘好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除了做大做强自贸试验区核心区域,全面加强核心区域市场主体培育,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还要创新性推动区地融合、产城融合,建设联动创新区,扩大辐射范围,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的核心作用。(感谢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代静静、姚凯、邓星、杨雯在数据分析方面提供的协助)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片区试验区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18个自贸试验区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
云南边疆地区大学生科学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