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三维认知探新

2023-02-07裴士军

云南社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银山双碳金山

裴士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列为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谈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并具体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目标要求。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50—51 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球极端气候现象频发,欧洲面临严重干旱,南半球出现罕见低温,中国2022 年夏季多地遭遇高温热浪,生态危机、气候变化等问题成为公众密切关注的时代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②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85 页。。就公众参与生态实践而言,公众或许能够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但落实到生态实践层面,相对于理想成效似乎还有距离。国家生态环境部官方网站会持续地公布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诸多生态理念虽然耳熟能详,但公众对这些生态理念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肤浅片面的,并未带来真正的生态保护行动,生态保护从“知”到“行”仍需诸多努力。基于此,本文以“双碳”目标为现实背景,从命题之知、能力之知、动力之知三维认知结构来深化公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以此指导实践,旨在促进实现公众在生态实践层面的知行合一,从而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知行关系与三维认知结构

知行关系问题是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也跟现实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诸多说法。其中,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认为知行关系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传习录·答顾东桥书》),“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传习录·徐爱录》)。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关系说,更多是从道德层面出发讨论人的品性修养。近代以来,孙中山、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基于特定的时代环境,让知行关系问题从个人修养问题走向公共政治哲学层面。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从当时民主革命出现的问题出发,认为接受科学民主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计划是首要的,再以此领导革命行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探讨了认识与实践的唯物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96 页。。此外,毛泽东还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92 页。上述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不尽相同,但都从宏观层面揭示了认知与行动的内在关联,知与行两者相辅相成。

当今学界受到西方分析哲学家赖尔(Gilbert Ryle)区分命题之知(knowing that)和能力之知(knowing how)的启发,郁振华、黄勇、郑宗义、路传颂等学者重新诠释知行关系问题,并就阳明的“良知”概念展开相当精细的研究与争论。郁振华将良知界定为道德的能力之知,是一种关于道德规范的实施性知识;黄勇则认为良知既不是命题知识,也不是能力之知,而是“知道去做的知识或动力之知”(knowing to)。概言之,当今学界对知行关系问题的研究更为精细,将“知”呈现为命题之知、能力之知和动力之知三维认知结构。如黄勇在其文中描述:“我们都知道骑自行车比开汽车对环境更好(并知道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而且我们也知道如何骑车,但我们还是可能决定开车而不是骑车。”③黄勇:《在事实知识(Knowing-that)与技艺知识(Knowing-how)之外:信念—欲望(Besire)何以不是怪物?》,《哲学与文化》2012 年第2 期。公众知道“骑自行车比开汽车对环境更好”(命题之知),也知道“如何骑自行车”(能力之知),但最终决定开车而不是骑车,这就说明缺少了骑车的动机(动力之知)。骑车出行是一项具体的生态实践活动,从宏观角度来看公众的生态实践,同样可以从命题之知、能力之知、动力之知三维认知结构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指导理念。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所有的认知过程一样,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3 页。公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没有达到“自觉自为”的状态与目前公众对这一理念的认知存在不足必然有关。西方行动哲学研究学者约翰·海曼(John Hyman)将人类行动分为物理、伦理、心理与理智四个维度,并指出人们能够做什么取决于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结构、人们的技能和人们的资源,人们有机会做什么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境况。⑤[英]约翰·海曼:《行动、知识与意志》,张桔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39 页。虽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命题,但关键问题在于要将其转化为公众的生态实践行动,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因此,从命题之知、能力之知、动力之知三维认知结构来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是行动哲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展开,也是立足“双碳”目标背景从生态实践层面来专门探讨知行关系这一经典问题。

二、命题之知:绿水青山何以是金山银山

命题之知指代赖尔所谓“知道那个事实”,与“知道怎样做”相对应,简单来说,就是对事实判断知识的掌握。命题之知若只是“知其然”(knowing that something is the case)的程度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知其所以然”(knowing why it is the case that)。具体来说,命题之知只是具有“知其然”的掌握,指的是人们有能力使用诸如“对”“错”或 “是”“否”等语词对命题作出判断;至于命题之知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指的则是人们不仅有能力使用“对”“错”或 “是”“否”等语词对命题作出判断,并且还自觉到它为什么“对”“错”或 “是”“否”。进而,“知其所以然”的掌握必然蕴含“知其然”的掌握,但“知其然”的掌握并不一定必然“知其所以然”,即使一个人自觉到一个命题是“对”的,但他未必自觉到它为什么是“对”的。所以,命题之知达到具有“知其所以然”的掌握程度更具重要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命题是事实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将其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10 页。。当前社会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政策文件到媒体宣传,处处可见这一理念的“身影”。因而,公众对于这一命题具有“知其然”的掌握不成问题。但是,公众对于这一理念是否具有“知其所以然”的掌握,这可能是要加以质疑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②习近平:《之江新语》,第186 页。这三个阶段都可以将绿水青山跟金山银山关联起来,那么当前公众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处于哪一个阶段?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人们可以参照海曼关于个人对知识的拥有和共同体或团体对知识的拥有的区分。③[英]约翰·海曼:《行动、知识与意志》,第240 页。作为国家社会建设的发展理念和重大原则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然是第三个阶段的认识,这属于全党全社会(共同体或团体)对这一理念的认识,但具体到公众个体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就参差不齐了。学者何萍指出:“生态学本质揭示出来的事物并未进入中国人的意识,主导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而进入中国人的意识、主导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只是从生态社会学中获得的一些零碎的生态名词,如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绿色食品等,这就造成了人们在生态认识上的混乱。”④何萍:《必须认真清理现有的生态观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 年第1 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公众而言耳熟能详,但是坦率地说,公众对于这些概念命题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知其所以然”的掌握就是要追问绿水青山何以是金山银山。

首先,绿水青山所代表的生态环境具有经济价值。尤其在当前“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汇交易市场发展迅猛,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显而易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浙江安吉,通过竹林碳汇改革激活百万亩竹林。百万亩竹林既是安吉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安吉推动“两山”高效转化,实现富民增收最重要的资源存储。⑤严碧华、童海燕:《浙江安吉:碳汇改革激活百万亩竹林》,《民生周刊》2022 年第13 期。简单来说,安吉的农户通过养护、管理竹林产生的干净空气等有益生态环境,之后通过碳汇来衡量,并借助当地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将其直接转化为农户切身的经济利益。正如西方学者哈丁(Garrett Hardin)指出,生态环境已经参与到人类的生活游戏之中,“以其最简单的形式,这场游戏现在有3 个参加者。……‘汤姆+杰利+自然=(汤姆+4)+(杰利+2)+自然’。随意进入以上等式的数字证明一点,即当自然被分配进游戏时,汤姆和杰利都可以获益”①[美]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戴星翼、张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年,第95 页。。看似毫无成本代价的利益(+6)实质上是建立在自然牺牲的成本上,等式右边的“自然”显然不再等同于左边的“自然”,而应是(自然-6),甚至减去更多,这也证明了生态环境具有经济价值,当然,这只是对复杂人类活动的一个简单的抽象描述。以研究全球问题著称的罗马俱乐部最新研究报告《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通过数据计算更为精确地指出:“科学家对人类每年免费得到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其数值和全球GDP 总量是一个数量级的。”②[美]兰德斯:《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秦雪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年,第240—241 页。

其次,绿水青山所代表的生态环境还具有文化价值。“双碳”工作的直接目标在于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良好互动,更深层的目标则在于涵养生态环境的文化意蕴。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出“先有生态而后有文化”③余秋雨:《文化苦旅》,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年,第109 页。这个主张,并以伟大诗人苏东坡到杭州后成为生态救护者作为佐证。毋庸置疑,人类社会的演进始终与绿水青山相依相伴,绿水青山给予人类审美的愉悦,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生态环境不仅是资源能源库,更是人们心灵栖息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从山水中体悟仁德精神,道家从山水中证悟自然无为的道,禅宗通过‘见山见水’明心见性,这一切都体现中国哲学与中国山水文化的内在关联。”④徐朝旭、裴士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观基础——基于中西生态哲学视野》,《东南学术》2019 年第3 期。提出“像山那样思考”的西方环境伦理学家利奥波德(Aldo Leopold)也认为自然环境、自然存在物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木材堆,全部是从河流中募集来的,因此,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收藏,而且是一部关于上游农场和森林的人类奋斗历史的集锦。一块旧木板的自传,是一种在大学校园里还未曾讲到的文献,而任何一个河边的农场,都是一个锤子或者锯子可以随意阅读的图书馆。”⑤[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25 页。此外,山水之美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具有心理疗伤的功能。早在19 世纪,梭罗(Henry Thoreau)就强调追求一种“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生活方式,他在瓦尔登湖畔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过着宁静自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他还以其亲身经历著成《瓦尔登湖》一书,展现人类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一种极简的生活就能够使人体验到满足感与幸福感,他说:“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只要感官仍然健全,就不可能极度抑郁。”⑥[美]梭罗:《瓦尔登湖》,王家湘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年,第132 页。

最后,绿水青山所代表的生态环境就其本身而言具有内在价值。“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的一系列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举措等要求无不彰显对生态环境内在价值的尊重。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与惠子的论辩中提出了自然所具有的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内在价值:“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在庄子看来,粗壮的大樗树虽然因为无法被世人利用而被贴上了“无价值”(无用)的标签,可是,这种“无价值”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评判的。实际上,树木生长在世间,“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本身就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具有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内在价值。西方学者阿特菲尔德(Robin Attfield)运用“道德地位”“内在价值”等学术概念指出:“凡有自身利益者皆有道德地位;凡是自身利益得到实现者便具有内在价值。”⑦[英]阿特菲尔德:《环境关怀的伦理学》,李小重、雷毅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年,第199 页。树木就其自身而言就是重要的,拥有道德地位,具有内在价值。另外一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 III)则运用人际交往中人的内在价值来类比自然的内在价值:“我们对朋友的需要不只在于他们能作为我们的工具,而是在于他们自身的价值。推延一下这种思路,我们可以说:我们之所以需要荒野自然,正是因为它是具有独立于人类价值的一个领域。”①[美]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64 页。所以,中国不仅是出于自身未来发展而提出“双碳”目标,同时也意识到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从而对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进行调整。

三、能力之知: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

能力之知即“知道怎样做”,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来说,就是在命题之知基础上,公众要进一步掌握如何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实践知识,以实际行动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51 页。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双碳”工作时指出,“近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要求。……要立足国情,以煤为主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实现碳达峰必须立足这个实际。在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③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求是》2022 年第10 期。由此可见,一方面,“碳冲锋”“一刀切”、运动式“减碳”“拉闸限电”等减碳方式都不是真正生态的实践;另一方面,绿水青山转化为多元金山银山的生态实践知识是庞杂的,关涉农业、工业、旅游业、生态学、经济学等各种层面、各种类别、各种学科的知识。大致来说,公众需要掌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知识可分为两类:一般性生态实践知识与专业性生态实践知识。

一般性生态实践知识指公众都能掌握的生态实践知识,这些生态实践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即使不一定产生大量可见的经济价值,但能减少“碳足迹”,同时彰显绿水青山的文化价值与内在价值,最终促进绿水青山向深层次的“金山银山”转化。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具有丰富的生态实践知识。《论语·述而》中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主张,其意是说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礼记·月令》详细罗列了从事各行各业的人直至天子,都必须遵守“时”的行为规范。“时”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时养”和“时禁”两方面的内容,“时养”意指动物的养殖和农作物的种植必须顺应天时;“时禁”指的是反对、禁止不合时宜的获取动植物资源的活动。④徐朝旭、叶锦华:《“公地悲剧”与“牛山之秃”——集体行动理论视域中的先秦儒家生态思想与实践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2 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古代先人们的生态实践知识,“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209 页。。如果说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实践知识依旧抽象,那么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多元途径了解更多的一般性生态实践知识。如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是一项旨在带动公众低碳减排的公益项目,通过测算日常生活中各项行为的“碳足迹”,倡导通过低碳环保的行为换取能量球。其种树攻略中列举了具体生态实践的方法,分为绿色出行、减少出行、循环利用、减纸减塑、高效节能5 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又具体化为若干行动指南,如绿色出行包含行走、共享单车、公交出行、地铁出行、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等。公众践行在此罗列的一般性生态实践知识,不仅能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通过掌握一般性生态实践知识开展行动还有助于强化自身的生态意识与素养,体现对生态环境文化价值、内在价值的保护与尊重。

专业性生态实践知识是专门从事生态学研究的人员掌握的具体生态实践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①习近平:《之江新语》,第153 页。,“工业化不是到处都办工业,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②习近平:《之江新语》,第186 页。。就国家“双碳”目标而言,各生产生活领域中如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新能源消纳能力、绿色低碳技术等相关生态实践知识就是专业性生态实践知识。此外,国内学界还关注地方性生态知识的研究。地方性生态知识是指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由当地人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所累积而成的区域性特点明显的生态知识。以地方性生态知识为基础的实践能力知识也是一种有益的专业性生态实践知识。学者闫春华以呼和浩特市某区的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为例,强调当地人实践经验中习得的地方性生态知识是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智慧。因为长期置身于当地环境区域中的民众,对该区域的环境感知既是动态的,也是相对准确的,而他们有关气候变化后马莲、蒿类等物种仍能顽强生长等建议对开展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更具现实意义。③闫春华:《环境治理中“地方主体”互动逻辑及其实践理路》,《河海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3 期。不可否认,公众或部分群体掌握一般性生态实践知识并向专业性生态实践知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有针对性地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治理环境问题等方面出发切实推进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绿水青山向多元的金山银山转化。

四、动力之知:为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动力之知即“知道去做某事”,动力之知对于人的行动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即使“知道某事”,同时“知道怎样做某事”,也并不必然会“知道去做某事”。动力之知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称之为一种行为动机。

如表1 显示,一个人如果具有关于骑车的命题之知和能力之知,最终是否选择骑车的实践行动还跟他的动力之知密切相关。如海曼指出,所有(或几乎所有)意向行动(intentional acts)都涉及欲望,因为一个意向行为之所以总是(或几乎总是)被做,或是因为行动者想要做它,或是因为行动者认为这个行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或是为了实现他想要或看重的某个其他东西而采取这个行动。④[英]约翰·海曼:《行动、知识与意志》,第158 页。不过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具有特定的命题之知和能力之知后并非时时刻刻需要付诸行动,这个人即使精通于骑车,但他休息时肯定不需要“知行合一”地去骑车。知行合一,更确切地说,就是在应该做某事的时候产生做这件事的动机去做这件事。

表1 骑自行车与开汽车的认知三维度对比分析表

当前国内碳汇交易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但是通过“给碳定价”的市场手段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这值得未雨绸缪的思考。通过碳汇交易等市场手段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让公众得到切实的物质经济利益确实能够引起行为改变,然而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非出于真正生态保护的动机去发展碳汇市场,那么就会本末倒置,并非长久之策。经济学家格尼茨(Uri Gneezy)和鲁斯蒂奇尼(Aldo Rustichini)曾探讨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家托儿所每天下午四点关门,家长需要在四点前接走孩子。可总有一些家长会迟到,以致托儿所的工作人员需要延长工作时间。托儿所管理者尝试对迟到的家长罚款,以此督促家长准时接走孩子。然而结果出乎意料,设定罚款后,迟到的家长反而增加一倍。①Uri Gneezy,Aldo Rustichini.(2000).A fine is a price,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29(1).家长知道四点前要接走孩子这一要求,大多也具备四点前接走孩子的能力,但他们没有“四点前要去接走孩子”的行为动机,设定罚款后,甚至会觉得是用钱买了托儿所的时间,不再对迟到怀有道德愧疚,迟到反而更为频繁。如此回看“给碳定价”方案,其核心优势在于机制安排灵活,碳价格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促进企业选择减少碳排放、缩小生产规模;或者继续碳排放、但为其付费等,理论上有助于以最小的社会代价实现减排目标,是经济效率最高(first-best)的减排政策。但是要明确的是,金山银山只是手段,绿水青山才是根本目的。

如果把金山银山当作生态实践的目的,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公众的生态实践行动。但是问题在于公众想要满足收获金山银山的欲望,并非只有保护绿水青山才能转化。为了绿水青山还是为了金山银山去开展生态实践,两者存在较大区别。立足现实,不少破坏生态环境者知晓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事跟生态环境相关的工作,甚至相比普通人还具备更多专业性的生态实践知识。他们具备命题之知和能力之知,但最终却把金山银山当作行动目的,把绿水青山当作牟利工具。哈丁的“公地悲剧”这一经典模型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每个牧民都想增加羊群的放牧数量从而为自身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是公共牧场是有限的,牧民不断增加牧群数量的行为最终导致牧场上羊群过量,牧场的草地逐渐退化乃至荒废。每个人确实都有收获金山银山的欲望,但最终却并未践行生态实践,以致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这就体现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间接性的特点:“滞后性是指环境破坏的行为后果并不一定马上显现,有可能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暴露出来。间接性是指环境破坏的后果不一定是有环境破坏者本身承担,有可能是由许多地域许多人群共同承担。”②姚晓娜:《追寻美德:环境伦理建构的新向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5 期。相应地,保护环境等生态实践行为产生的效果则具有长远性和利他性,绿水青山有可能需要历经一定时间后才能转化为金山银山,抑或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后并非由当初的行为者来享受,而是由其他人或后代人来拥有,由此就导致公众当代生态保护实践的动力不足。

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而言,其初衷是强调绿水青山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旨在倡导将绿水青山当作生态实践的根本目的,而绿水青山会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这里的金山银山是多元的,可以区分为眼前短期的金山银山与未来长期的金山银山、物质化的金山银山与精神化的金山银山等。将绿水青山比作金山银山,是为了加深公众对绿水青山的直观认知,促进公众以绿水青山为根本目的开展生态实践。罗马俱乐部的第二个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指出:“人类有一种倾向,总是为了眼前需要而寻求短期利益,甚至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③[美]梅萨罗维克、佩斯特尔:《人类处于转折点——给罗马俱乐部的第二个报告》,梅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年,第84 页。现如今,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已不再是未来长期的问题,而是眼前问题,生态安全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新能源产业成为经济的增长点,碳汇市场繁荣发展等,这些无不彰显绿水青山就是眼前的金山银山。此外,社会制度层面的约束或激励机制虽是外在的行为刺激条件,但它们也可以影响甚至内化为公众的行动动机,强化为了绿水青山去开展生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④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13 页。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蕴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而且还包括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保障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全面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如果某一个体想要追求眼前短期的、物质化的金山银山,并且他需要通过一些对生态环境不那么友好的行为来满足这一欲望。但是,中国已经构建了严密、严格的约束机制,只要一采取对生态环境不那么友好的行为,就会遭受严厉惩罚。那么他在采取行动前就要衡量利益,“不想被惩罚”的欲望战胜“想要金山银山”的欲望,从而放弃采取对生态环境不那么友好的行为。同样地,有些个体可能有追求未来长期的、精神化的金山银山的欲望,但是这一目标毕竟具有长远性和利他性,因而导致对生态实践的驱动陷入动力不足。如果国家对这类行为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那么,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推动生态实践行为的开展。当然,社会制度层面的约束或激励机制更多是外在的条件,关键在于公众自身内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同与行动。

公众知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只是具备了命题之知,若要真正理解这一理念的内涵并付诸行动,还需要拥有相应的能力之知与动力之知。在党的二十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际,尤其是在当前积极推进“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三维认知并非各自分裂的,三者具有内在关联。绿水青山何以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为何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甚至具有一定的重合。当然,即使公众能对这一生态理念具备这三个维度的认知,也并不见得就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因为任何一种实践技能的掌握还需要智慧与锤炼,只是这是另一层面的问题了。当前社会公众知而不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原因更多在于对诸多生态理念的三维认知掌握存在不足。公众若能从三个认知维度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知,并做到知行合一,那么定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猜你喜欢

银山双碳金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抢险当金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