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2023-02-06刘瑞强岳贞淑李世宏

体育科学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城乡体育农村

刘瑞强,李 桐,岳贞淑,李世宏

(1.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着眼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破解“三农”工作难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1]。“十四五”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其中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目前我国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体育发展在资金支持、器材场地建设和维护、体育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体育贫困在农村地区仍客观存在[2]。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国家级战略决策,不仅对城乡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3],而且也为解决城乡体育协调发展问题提供政治保障和指出新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以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为理论支撑,从国家顶层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必然性,以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的内容指向。旨在拉近城乡体育发展之间差距、合理利用和配置城乡体育要素的发展进路,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助力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1 时代要求: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

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发展结构造成城乡体育发展严重失衡,使得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4]。推动农村体育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城乡之间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1.1 共同富裕要求全体人民“共享”体育服务

共同富裕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5]。从实现目标来看,共同富裕意在解决新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即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三大差距”。其中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能力差距较大,尤其是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普惠性公共服务方面远落后于城镇。从实现标准来看,首先是内容多,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需要通过精神生产、精神供给、精神交往、精神消费的系统联动,使全体人民在心理生活、文化生活、信仰生活三个层面达成共赴美好生活的精神状态[6]。体育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就个体功能而言,不仅可以锻炼人外在的生理系统,而且能够提升内在的心理认知系统,在如今人们追寻健康和休闲生活品质的价值导向下,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自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次是人数多,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了系统阐述,其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重要实现路径之一[7]。我国政府将体育与科、教、文、卫并称五大事业,实际上就是将体育视为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8]。但当前受制度惯性和思维惯性的影响,城乡体育发展之间呈现出明显的非衡性特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伴随着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对于体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逐渐显现出多元化、高质量的发展趋势,单一增量的供给与农民多元需求矛盾越加凸显[9]。因此,应强化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从而缩小城乡、区域体育服务供给,实现人人拥有参与体育的权利,人人都享有社会体育成果。

1.2 体育强国需要全体人民“共建”体育成果

体育强则国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任务“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环节。习总书记指出:“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是以人民群众对美好体育生活新期盼为指针,以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为准则,更加注重解决体育发展在城乡、地域、行业和人群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服务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样式[6]。但与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相比,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体育知识普及、体育兴趣培养、体育活动组织、体育设施建设等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7],成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的桎梏,同时也造成城乡之间体育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阻碍实现体育强国的“木桶效应”。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刘鹏曾在论及“怎么样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强国有什么内涵”时指出:“在群众体育领域,要在全社会有相当广大的民众热爱体育、参与体育,通过体育健身来提高身体素质。这就需要建立覆盖城乡的,比较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8]因此,政府应提高自身对体育的重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加强农村场地设施建设和维护、完善居民体育健身知识、丰富农村体育活动、促进农村体育消费、优化基层组织建设等方式补齐乡村体育“短板”,实现全体人民“共建”体育强国目标。

1.3 健康中国旨在全体人民“共有”健康身心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一直是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从1952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1975 年颁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从1995 年颁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16 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再到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都表明党和政府始终把全民强身健体放在心上,抓在手上[10]。由于城市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压力不断增加,营养的失调,再加长期缺乏运动,逐步积累形成了城市“现代文明病”,造成城市居民健康水平逐年降低。此外根据民政部测算数据,2015年全国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别为5 000 万、4 700万、6 000 万,农村主体老弱化明显,一些地区老人、儿童成为主要居住人口[11]。由于缺乏正确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乡村居民的健康状态总体上也处于一般水平。健康中国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现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12]。体育活动对于个体来说,具有强身健体、促进心理健康、增加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功能,是预防身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和心理疾病的最佳方式。但根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7岁及以上居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37.2%,居民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是影响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城乡体育发展差距较大,农民体育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早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最薄弱环节和难以解决的痛点。因此,为保障全民健身行动实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在强化城市居民体育参与的同时,还应该大力推动乡村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农民体育锻炼活动,促进乡村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全体人民“共有”健康身心。

2 相辅相成: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内容指向

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已在我们头脑中固化为思维定势,也限制了观察体育的视野,钝化了对体育发展变化的感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我们对城乡体育的相互关系得到全新认识,也使我们有可能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13]。同时,体育兴则乡村兴,体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烙印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之列,体育以其多元功能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1 产业兴旺: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二十字方针”中,产业兴旺是基础,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是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14]。体育产业作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凸显,据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1 175亿元、增加值达到12 245亿元,与2020年相比,总产出增长13.9%,增加值增长14.1%。同时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其关联性强的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城镇的人力、资本等资源注入农村地区,发展以传统体育、体育旅游、体育文化资源、乡村土地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大众多样化体育需求,也可以丰富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人口,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15]。但长期以来,我国多数资源呈现向城市单向流动、集聚的态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治,严重阻碍了资源、技术、市场需求各要素在农村的整合重组,造成农村地区体育发展在经费支持、场地设施建设和维护体育人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农村体育的产业化发展缺少物质基础。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和规模加大,城市土地资源日渐稀缺,体育空间趋近“天花板”,也呈现出难以满足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13]。城乡体育之间的发展模式、水平和体育资源不尽相同,各有优势,因此,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需要强化二者间的资源互补与交流合作,推动城乡体育要素双向流动,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充足物质保障,为实现农村产业振兴和产业转型增加新动能。

2.2 乡风文明: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精神追求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是前提和保障。乡风就是乡土风俗,主要指人们在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尚和习俗或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16]。胡适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它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则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17]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是评判乡村共同进步开化与否的标准,是乡村振兴水平和程度的外显。而工业文明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我国本土文化不断受新型的现代西方文化冲撞与支解,最终由于无法适应新一代城市人的欣赏趣味与消费偏好而逐步萎缩[18]。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和乡风文明的集萃地。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新文化的吸引力大大提高,加之现代化大众媒介的推动,城市多元文化迅速涌入乡村土壤,乡村文化走向衰落,传统农耕文化岌岌可危。此外,乡村新基建的不断落实打破了农村原有的血缘、地缘社会的界限,大多数人的生存、生活半径早已超跃物理时空的界线,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19],长此以往缺少了乡土文化的乡村将只剩下一副躯体和皮囊,更何谈乡村振兴。体育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凝聚民族人心,维护民族团结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优秀的文化特色对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建设与重铸如一剂微润的补剂,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设,推动乡村精神文明的发展[20]。《乡村振兴促进法》中也提出 “丰富农民文化体育生活”“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文化体育、节日、民俗活动”等内容,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2.3 生态宜居: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史,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文明才能兴盛。习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四个字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21]。乡村振兴着重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优化,不断改善农村地区的人文风貌和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开展农村地区体育赛事、健康养生和生态教育等服务,加快城乡之间资金、设施和人员等资源的流通,实现城乡之间各自优势体育资源的互补。同时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能进一步的改善农村地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农村生活空间,优化村容村貌,还可以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生态功能和价值,通过绿色有效的方式守住生态底线,不断改善农村地区的人文风貌和生态环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体育是一种绿色投资,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发展农村体育是保障农村人民民生福祉、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但体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体育运动开展也可能带来不同层面的环境污染。因此,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山水林湖作为体育发展的共同体,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2.4 治理有效: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推动乡村振兴良性发展的前提是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是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的有效之举。乡村治理有着明显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它是一项需要乡村政府和群众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综合性工程。体育是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力军,尤其是乡村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组织,是具有良性调节能力的社会性群体。发挥乡村精英、传承谱系、仪式礼仪和集体认同的作用,激发乡村治理的内在活力,拓展乡村治理路径,实现农村地区的有效治理[22]。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人口流失严重,而留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儿童,越来越多的个人从家庭、家族、村落、集体等结构中脱离出来,呈现出“原子化”状态,造成乡村社会组织淡化[23]。农村“空心化”“荒漠化”等问题既增加了农村社会治理的难度,也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如乡村基层体育组织软弱涣散、无所作为,体育场地设施被占用或缺少维护等现象尚存在[24],乡民参与体育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机制还有待健全,乡民“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渠道依然不畅,致使农民体育参与度和参与体育获得感、幸福感还不强[25]。因此,完善农村体育治理体系成为实现城乡体育协调发展体育的重点、难点。通过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带动乡村体育治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推动乡村体育事业的全面振兴。

3 补齐短板: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发展进路

乡村发展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非线性、自组织的庞大系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新思路[26],无疑也为解决城乡体育发展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是指逐步打破阻碍城乡体育产业、体育人才、体育组织、体育文化等体育资源与要素的流通障碍,实现城乡优势体育资源与要素互融互通[27],逐步缩小城乡体育发展间的鸿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3.1 整合特色体育要素,打造乡村体育产业蓝海

产业振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不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配置的有效途径。体育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辐射范围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等特点,与其他产业都具耦合点,能衍生出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28],从而不断完善农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城乡之间具有的体育元素极具差异性,形成了城乡体育要素二元结构。城市体育更偏向于西方传统的竞技体育活动或是新兴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轮滑、广场舞等活动;而乡村体育活动主要是根植于乡土文化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舞狮、龙舟、踩高跷等活动。城乡之间所蕴含的体育要素不尽相同,通过体育产业融合将促进城乡体育发展呈现优势互补、平等互促之势,最终实现城乡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迫使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高强度的工作和“文明病”的压力使得人们非常渴望身心健康,渴望回归自然,以寻求身心的释放与调节。新型城镇化推进和新媒介的发展,乡村的文化大门被打开,现代城市文化不断冲击着农村的文化结构,现代竞技体育文化逐渐在乡村地区兴起。因此,应通过整合城乡特色体育要素,挖掘农村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利用农村优美宜人的自然资源,迎合“文明病”“城市病”带来的新的消费需求,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康养、农业耦合式发展,形成农业农村新业态、新模式。此外,利用农耕体育文化IP,打造独具民族性、地方性的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大力推动农村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最后,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城市现代体育要素和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开发现代体育产业,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现代化体育需求。

3.2 建设人才互动通道,打破乡村体育人才壁垒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上反复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既是体育服务的对象,又是发展体育的核心资源,人才亦就成为影响城乡体育发展所有要素中的关键因素。城乡之间人才的结构性流动,将直接推动城乡体育发展格局的变革,因而城乡体育人才互动流通是实现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首要条件。然而随着农村“空心化”不断加剧、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后备人才逐渐减退,农村生存场域逐步遭到侵蚀,造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主体的抽离、传承主体的断裂[29]。同时城乡二元独立发展的制度惯性和带来的思想惯性,也阻碍了现代体育人才在城乡间的自由流通,使得现代竞技体育或新兴体育在乡村的播种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当前农村体育人才十分缺乏甚至匮乏,成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因此,农村体育的发展也应搭建城乡之间人才互动通道,从而打破乡村体育人才壁垒,补齐农村体育发展的这块“短板”。首先,应完善农村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可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各级政府、学校、企业等组织机构协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师范基地,并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扶持政策,使乡村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和传承主体“长起来”。其次,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提高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吸引城市体育人才和体育专业大学生支援新农村体育建设。最后,鼓励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专业师生等群体参与乡村体育指导志愿服务,选派农村体育骨干到城市学校进修学习,促进农村现代化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建设。

3.3 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筑牢优秀体育文化

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恰恰最富有地方特性,中国社会永远摆脱不了乡土本色,那怕到现在我们骨子里也依然保存着农耕文化下养成“土里土气”的习惯。乡村是农民生活的现实场景,是不同于城市的一个边缘清楚、固定的农业人群长期生活、聚居所组成的空间单元和社会单元。城乡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尽相同,城乡居民所需要体育的意愿也有很大不同[30]。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礼,已与乡土社会的生活节奏、生活习俗融为一体,深深地浸透着中国的生命理念、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农村体育也就成为赓续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31]。但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大工业的西方现代体育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席卷而来,一度成为近代体育的主流,从而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发展,把传统文化当作我们的民族血脉,传统体育文化亦是农村体育文化根基。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明确提出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开展武术、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项目,以丰富乡村文化活动。首先,应挖掘各级城乡地区优秀传统体育活动,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创新,以适应现代城乡居民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丰富精神文化的体育需求。其次,可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竞技化改造,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打造城乡之间体育文化交流桥梁。最后,将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民俗文化与民族节庆相结合,大力发展节庆体育活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铸牢新时代传统体育文化。

3.4 串联城乡体育组织,构建体育多元治理体系

随着国家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上发展日程,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治理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乡村体育治理是乡村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一环,依据木桶定律,完善农村体育治理体系是构建乡村有效治理体系和实现乡村组织振兴的必然之策。从方法论角度来说,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社会治理方式的时代转变,必须打破传统的权力依赖思维,进行治理机制的革命式变革。我们乡村的治理已经从基层政府主导的治理转变为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社会的角色和实力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运用[32]。事实上农村公共体育的扁平化治理是推进乡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积极尝试,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它以简政放权的“退”为导向,减少层级决策与执行损耗,从而达到公共体育服务高效治理效果[33]。此外,各式各样的社会体育组织在现阶段大众体育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保障。首先,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应承担治理的主体责任,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应在国家倡导“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下,利用技术革命带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城乡联动的体育多元治理体系,发挥不同政府组织、各体育组织、民众、企业等参与治理主体的联动效应和功能。其次,要建立和扶持城乡志愿性、公益性体育组织以及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草根类组织,发挥人民身边体育社会组织的主体效能。最后,积极培养农民体育自治能力,保证其体育议事权、体育政策知晓权、需求表达与反馈权,提高农民参与体育互动的获得感、幸福感,发挥农民参与体育治理的主体作用。

4 结语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二元结构中的体育城乡分治严重束缚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使我们对农村丰富的特色体育资源视而不见,也使我们难以根据农村的自身特点,发挥城市对农村体育的激活作用。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各种文件的出台,充分证明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从根本上改变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也为城乡体育协调发展指明方向。实现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关键工作在乡村,同时农村体育事业以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价值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互助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要以补齐农村体育短板为目标导向,以城乡体育融合发展为实践路径,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整合城乡体育要素,推动农村体育产业的耦合式发展,打造新型乡村体育产业链,建设城乡人才互动通道,挖掘农村传统体育的文化意蕴与资源要素,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激发城乡居民共同参与筑牢优秀体育文化的热情,并通过串联城乡体育组织构建体育多元治理体系,从而实现城乡体育协调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诚然,城乡体育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是一次极为深刻的改革。乡村振兴为农村体育发展带来的光明前景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补齐农村体育这块“短板”以实现城乡体育之间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体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城乡涌动创业潮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